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市民俗学新课题 被引量:23
1
作者 徐赣丽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26,共11页
当代中国由于全球化、现代化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等社会变迁,整个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正在普遍形成都市型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也进一步导向了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之路。另一方面,都市... 当代中国由于全球化、现代化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等社会变迁,整个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正在普遍形成都市型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也进一步导向了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之路。另一方面,都市民俗学曾备受期待,但由于缺乏新的方法和理论视角,止步不前;而定位于都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民俗学研究,或有建构新的都市民俗学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生活方式 都市民俗学
原文传递
城市民俗的多元化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爱东 《民俗研究》 2000年第4期40-47,共8页
关键词 民俗 都市民俗学 民俗学
原文传递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潮流——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四 被引量:3
3
作者 福田亚细男 王京 +1 位作者 鞠熙 廖珮帆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第1期29-38,共10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民俗学就在争取新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民俗学进入到"新民俗学"的领域。"新民俗学"领域包括都市民俗学、现代民俗学、超越"一国民俗学"以及重归"在野之学"。都...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民俗学就在争取新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民俗学进入到"新民俗学"的领域。"新民俗学"领域包括都市民俗学、现代民俗学、超越"一国民俗学"以及重归"在野之学"。都市民俗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民俗学,关注口头传承,"民俗主义"成为核心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都市民俗学 现代民俗学 民俗主义 一国民俗学 在野之学
下载PDF
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乌丙安 《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4期45-50,共6页
民俗学是一门现代之学,但长期以来一直将研究对象阈于传统民俗,忽视现代。而相应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使我们的视野一直局限于乡土社会,对都市民俗视而不见。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飞速进行,乡村社会日益缩减,而城市生活越来越成... 民俗学是一门现代之学,但长期以来一直将研究对象阈于传统民俗,忽视现代。而相应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使我们的视野一直局限于乡土社会,对都市民俗视而不见。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飞速进行,乡村社会日益缩减,而城市生活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流模式,都市民俗学应运而生。中国的都市民俗学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传统民俗 现代化
下载PDF
日本都市民俗 被引量:2
5
作者 岩本通弥 蒋鲁生 《民俗研究》 2000年第4期75-85,共11页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葬仪 互助会 民俗学 日本人 民俗 田氏 都市 城镇 农村 弃儿
原文传递
都市民俗学与民俗学的现代化指向 被引量:3
6
作者 程鹏 《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4期51-59,共9页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归纳为都市里的民俗与都市化的民俗两类,两者对应于两种学术指向:一种是将都市民俗学作为区域民俗学的一类而成立,对应于乡村民俗学;另一种则是将都市民俗学与现代化的诉求相联系,对应于传统民俗学。...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归纳为都市里的民俗与都市化的民俗两类,两者对应于两种学术指向:一种是将都市民俗学作为区域民俗学的一类而成立,对应于乡村民俗学;另一种则是将都市民俗学与现代化的诉求相联系,对应于传统民俗学。从美、日两国的都市民俗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都市民俗学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对民俗学作为"现代之学"的肯定与实践,是取空间上的都市化与时间上的现代化的并集。随着现代化及都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发展的中国民俗学——都市民俗学必须立足现实、贴近生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现代化 都市
下载PDF
回顾与反思: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垚 沈东 《民间文化论坛》 2015年第6期62-67,共6页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与乡村民俗学相对应的"都市的民俗学";90年代,以"都市民俗"为研究对象的"都市的民俗学";21世纪以来,作为学科建设和范式转型层面上的"...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与乡村民俗学相对应的"都市的民俗学";90年代,以"都市民俗"为研究对象的"都市的民俗学";21世纪以来,作为学科建设和范式转型层面上的"都市民俗学"。中国都市民俗学30多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整体性特征:大都市中心主义、经验研究取向以及学科化趋势。中国都市民俗学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蕴含着一条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发展主线:从"空间划分"到"时间介入"再到"时空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乡村民俗学 都市民俗 学科建设 研究范式
下载PDF
通往“新都市民俗学”之路——从日本都市民俗学及其问题谈起 被引量:2
8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06,172,共6页
1970年代至1990年代,都市民俗学是在日本民俗学界掀起的热门话题。对传统都市、都市祭礼、都市传说、公寓住宅区等研究,从个人史与个体体验的角度探讨普通人的都市生活等,这些都市民俗学的“尝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 1970年代至1990年代,都市民俗学是在日本民俗学界掀起的热门话题。对传统都市、都市祭礼、都市传说、公寓住宅区等研究,从个人史与个体体验的角度探讨普通人的都市生活等,这些都市民俗学的“尝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已经解体,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全面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俗学者可以对都市空间、都市社会及都市民众的生活视而不见。反而,我们有必要通过讨论民俗学式的都市研究,超越以往研究范式并探寻新的范式、理论与方法,从而探讨现代民俗学的方向及其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都市是民俗学学科发展与转型的“实验室”,也是转向现代民俗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日本 现代民俗学
下载PDF
都市民俗学对都市个体及其创造性知识的关注——以一位上海市街头歌手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胡玉福 《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4期60-67,共8页
文章通过对上海市一名街头歌手的街头生活以及适应这种街头生活的知识的描述和分析,提供都市民俗学研究对生活在都市中的群体进行关注和讨论的实例。街头歌手在都市街头唱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都市社会极大流动性和包容性的一面。都市民... 文章通过对上海市一名街头歌手的街头生活以及适应这种街头生活的知识的描述和分析,提供都市民俗学研究对生活在都市中的群体进行关注和讨论的实例。街头歌手在都市街头唱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都市社会极大流动性和包容性的一面。都市民俗学在对都市新民俗进行研究时,不仅需要关注新民俗本身,更需要关注承载这种新民俗的群体。在对都市群体进行研究时,个体化的研究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歌手 都市民俗学 都市个体
下载PDF
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思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95-198,共4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都市化速率的加快,民俗中心发生转移,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科,其建设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廓清,其研究体系亟待建构。同时,都市民俗资源同乡村民俗资源一样,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 随着我国城镇化、都市化速率的加快,民俗中心发生转移,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科,其建设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廓清,其研究体系亟待建构。同时,都市民俗资源同乡村民俗资源一样,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亟待着手保护。在都市民俗资源类型认定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方略,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体系 民俗资源 保护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信仰民俗的变迁与转型——以昆明龙村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多 《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4期68-76,共9页
位于昆明城北的"城中村"龙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军屯、农耕历史,但在近15年迅速城市化的社区。龙村的民间信仰活动是其剧烈的文化变迁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信仰民俗在"城中村"社区民俗生活重构方面发挥着重要... 位于昆明城北的"城中村"龙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军屯、农耕历史,但在近15年迅速城市化的社区。龙村的民间信仰活动是其剧烈的文化变迁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信仰民俗在"城中村"社区民俗生活重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龙村的田野研究表明:民间信仰在民俗变迁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新的都市民俗文化建设,不能忽略对城市乡土历史的回顾,并且要重视对信仰民俗文化的保护。基于传统土壤建设都市民俗文化,可以避免"千城一面",是建设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都市民俗学 民间信仰 民间寺庙
下载PDF
跨界·对话·创新:建构都市民俗学——第十届城市国际论坛民俗学分论坛综述
12
作者 刘言 徐赣丽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第2期124-128,共5页
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第十届城市国际论坛民俗学分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和国内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二十余位学者围绕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建设,针对现代民俗学理论建构、都市空间、城市生活方式、民俗变迁等多个议题... 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第十届城市国际论坛民俗学分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和国内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二十余位学者围绕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建设,针对现代民俗学理论建构、都市空间、城市生活方式、民俗变迁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会议内容涵盖了中日韩都市民俗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和现代民俗学的学科探索等一系列讨论,并以跨学科的视角、理念和方法对都市民俗学进行构想和倡导,丰富了都市民俗学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民俗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跨学科 学科建设 论坛综述
下载PDF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岳永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7,共12页
因为科技工具的全方位莅临,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发生着日常的革命。都市的乡土性日渐淡化,乡野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或浓或淡的都市色彩。这就要求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要发生从守旧、回望的乡土民俗学向直面现代的都市民俗学转型。在关注都市... 因为科技工具的全方位莅临,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发生着日常的革命。都市的乡土性日渐淡化,乡野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或浓或淡的都市色彩。这就要求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要发生从守旧、回望的乡土民俗学向直面现代的都市民俗学转型。在关注都市传说、谣言等口头文学的同时,中国民俗学也陆续出现了历时性地对街头艺人、人力车夫等地位群体的日常生活研究。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以杨堃为代表的师生就开创了研究都市子民日常生活的优良传统,对当时北平的生育等人生礼俗进行了全方位调研。接续这一学科传统,本文浅描了当代北京人生育礼俗的动态图景:盛行的生殖医学等专门化知识、国家对生育的制度性监管和依托于超自然力的传统生养观的并存与博弈。这些日常生活层面渐进的革命,在呼召中国民俗学回归日常的同时,也挑战着中国民俗学的记述、表达与阐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都市民俗学 日常生活 生育 新北京人
下载PDF
“都市民俗学”抑或“现代民俗学”?--以日本民俗学的都市研究为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岩本通弥 西村真志叶 《文化遗产》 CSSCI 2012年第2期111-121,158,共11页
从197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本民俗学开始把视线转向都市,由此产生了"都市民俗学"的概念。都市民俗学一度成为日本民俗学近代转型的一个方向。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都市民俗学"遇到了诸多问题。这... 从197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本民俗学开始把视线转向都市,由此产生了"都市民俗学"的概念。都市民俗学一度成为日本民俗学近代转型的一个方向。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都市民俗学"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民俗学研究对象从农村转向城市所带来的,而是存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更深的理论层面。"都市民俗学"开始逐渐被"现代民俗学"这一名称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常民 传承
下载PDF
反哺: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兼论现代性的民俗学 被引量:14
15
作者 岳永逸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09,共6页
就表象而言,受工具理性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文艺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之势。新世纪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使衍生于农耕文明的民间文艺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前所未有的重视。顺势而生的民间文艺的权威——媒介学者与为政者、开发... 就表象而言,受工具理性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文艺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之势。新世纪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使衍生于农耕文明的民间文艺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前所未有的重视。顺势而生的民间文艺的权威——媒介学者与为政者、开发商一道主动担负了传统民间文艺重建的重任。民间文艺的传承传播呈现出从官媒精英到民众、社区的反哺状态,民间文艺市场一贯有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民间文艺的反哺实则割裂了被工业文明以及信息文明主宰并追寻着都市生活方式的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当下现代性浸染的公民的日常生活也就成为中国民俗学前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哺 民间文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媒精英 都市民俗学
下载PDF
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历程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义龑 《大观(论坛)》 2018年第2期75-77,共3页
太和清音是一种生存和繁衍于皖西北地区阜阳、太和及河南的沈丘、上蔡等地的民间曲艺,后逐渐衍化为小戏,现与中国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绝迹的局面。作者从区域文化视野及流动景观等角度,综合考察其自然、... 太和清音是一种生存和繁衍于皖西北地区阜阳、太和及河南的沈丘、上蔡等地的民间曲艺,后逐渐衍化为小戏,现与中国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绝迹的局面。作者从区域文化视野及流动景观等角度,综合考察其自然、历史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安徽太和清音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太和清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域音乐
原文传递
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当代婚礼主持词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群芳 田兆元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8-47,共10页
都市民俗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事相,是当代文化生活的基本形态。当代婚礼主持词作为都市民俗现象,一直未得到学界充分的关注与讨论。通过以婚礼主持人的实践与观察为基础,较为细致地梳理当代婚礼主持词,论述其通俗化、形象化、精练... 都市民俗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事相,是当代文化生活的基本形态。当代婚礼主持词作为都市民俗现象,一直未得到学界充分的关注与讨论。通过以婚礼主持人的实践与观察为基础,较为细致地梳理当代婚礼主持词,论述其通俗化、形象化、精练化的特征,以此阐明都市民俗建构人生礼俗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当代 婚礼主持词 特征 人生礼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