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环境下都市影像消费生态调查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星 张洪忠 +1 位作者 涂俊仪 曾泓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4,共7页
本研究采用RDD抽样方法在北京、成都、广州三个城市采集了849份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影像消费渠道覆盖率、影像消费的人口特征、影像消费类型、互联网影像消费的网站来源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都市影像消费生态。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一是城市... 本研究采用RDD抽样方法在北京、成都、广州三个城市采集了849份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影像消费渠道覆盖率、影像消费的人口特征、影像消费类型、互联网影像消费的网站来源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都市影像消费生态。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一是城市居民的影像消费渠道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这种趋势由于媒介形式和影像形式的不断丰富而得以加强;二是在影像消费渠道上,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呈现衰落趋势,代之以互联网作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兴起;三是所考察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影院受众结构特征与电视有明显差异;四是优酷土豆网、酷6网在影像消费的接触网站中占据龙头地位;五是社交网络和微博兴起为影像消费提供新的展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影像 消费生态 传统媒介 新媒介
下载PDF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实践——基于一种影像社会学视角透视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世文 黄宗贤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主要是"影像实验和影像实践",从影像社会学视角透视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本土化实践具有深刻性与合理性,可见到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国主题"的本土化表达。这些本土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影像... 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主要是"影像实验和影像实践",从影像社会学视角透视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本土化实践具有深刻性与合理性,可见到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国主题"的本土化表达。这些本土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影像隐喻——反思"文革"的政治文化与影像记忆、都市影像——都市结构和都市文化新景观、生存影像——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状态等,它们构成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本土化实践的经验和主题,体现了新媒体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社会学 影像隐喻 都市影像 生存影像 本土化实践
下载PDF
从“都市影像”到“影像都市”——论城市大屏幕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3
作者 闫影影 《北方传媒研究》 2016年第5期57-61,共5页
某天下午六点在上海五角场的巨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字幕:'阿三,快回来.'——这是某个老妈正在喊她的儿子回家吃饭呢。而在CBD商业街路边的显示屏上,则跳出了'今天我头疼.'或'南京路上哪家火锅最好吃,知情者请电... 某天下午六点在上海五角场的巨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字幕:'阿三,快回来.'——这是某个老妈正在喊她的儿子回家吃饭呢。而在CBD商业街路边的显示屏上,则跳出了'今天我头疼.'或'南京路上哪家火锅最好吃,知情者请电话告知';更有男子扮加菲猫通过街头大屏幕向女友求婚这样的场景。整座城市里面的数百万市民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屏幕 都市影像 都市生活 影像都市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1843—1927:上海早期纪录片与上海社会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天艺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172-197,共26页
本文利用早期上海纪录片的影像资料与早期电影杂志、报刊,梳理上海早期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纪录片与上海发展、变迁之关系。上海纪录片的发展与上海城市、上海电影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具有双向互动作用;而其本身则具有... 本文利用早期上海纪录片的影像资料与早期电影杂志、报刊,梳理上海早期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纪录片与上海发展、变迁之关系。上海纪录片的发展与上海城市、上海电影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具有双向互动作用;而其本身则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色彩与现实关怀精神,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段内上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活。同时为上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纪录片 都市影像 上海社会
原文传递
从地表到云端,再回返:运动影像的迁徙之旅
5
作者 黄天乐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2,共8页
词源学意义上,"电影"由希腊语kinema得名,亦承袭其"运动"之原意——以此为前提,笔者意欲探讨当代后媒介情境下的电影于"地表"(都市空间)与"云端"(赛博空间)间的迁徙之旅,以及此经验能否回返至... 词源学意义上,"电影"由希腊语kinema得名,亦承袭其"运动"之原意——以此为前提,笔者意欲探讨当代后媒介情境下的电影于"地表"(都市空间)与"云端"(赛博空间)间的迁徙之旅,以及此经验能否回返至诸众身体与现实之中.本文首先通过《阶梯:慕尼黑投映》《倒数》以及《梦游者》等"后电影"开启运动影像与城市空间之对话;其次,借由新媒体影像《刷新》《无趣》与《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论析赛博空间艺术作品的"现场性"与"真实性"等议题;最后,继续以四部后媒介艺术作品《灰衣人》《短信弹弓》《改造火车站影像漫步》《社群织衍计划》为案例,探究影像由"云端"重返"地表"的可能性,为虚拟空间中的种种影像部署,想象、探寻、构造某条返归现实之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影像 后电影 后媒介 都市空间 赛博空间
原文传递
“纯粹摄影”的现实观照——当代中国的摄影实践
6
作者 顾铮 《艺术当代》 2003年第6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当代 中国 摄影实践 摄影动机 纯粹摄影 视觉方式 纪实摄影 都市影像 影像风格
原文传递
南京地区新媒体影像消费生态调查
7
作者 周高翔 《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2期69-,74,共2页
通过对南京地区的调查问卷作为论述的主要例据,根据相关的问卷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对影像消费量是巨大的,并且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根据影像的不同的消费渠道和影像的来源进行新媒体下影像消费的生态分析。
关键词 新媒体 都市影像 生态调查
下载PDF
当他们漫步在异国的街头
8
作者 顾铮 《东方艺术》 2002年第3期138-141,共4页
是他们要有意回避这些景观吗?不管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如果在他们的影像中,我们看不到这些人们眼熟的都市景观的话,那么他们的风格各异的都市影像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具有什么意义,对他们自身具有什么意义?这些中国摄影家... 是他们要有意回避这些景观吗?不管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如果在他们的影像中,我们看不到这些人们眼熟的都市景观的话,那么他们的风格各异的都市影像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具有什么意义,对他们自身具有什么意义?这些中国摄影家在各国的都市街头在寻寻觅觅些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家 周明 纽约 美术家 美国 照片 都市影像 街头
原文传递
张一白的浪漫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镇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7-102,共6页
张一白的电影模糊了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界限,在视听观感上有唯美化的特征,但在叙事、主题等方面又大胆地执著于前卫化的探索,他将大众趣味和个人对心灵世界的探究策略地融入到作品之中,暧昧地表现着当代的都市生活风情。张一白电影的感性... 张一白的电影模糊了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界限,在视听观感上有唯美化的特征,但在叙事、主题等方面又大胆地执著于前卫化的探索,他将大众趣味和个人对心灵世界的探究策略地融入到作品之中,暧昧地表现着当代的都市生活风情。张一白电影的感性大于理性,但是内涵却远远大于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世界 都市影像 通俗化 另类 诗情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解构”——论电影《苏州河》中的都市影像与爱情书写
10
作者 张春田 贾雯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刻板的大都市想象之外,荒凉与芜杂的苏州河承载着更多的城市记忆,是当之无愧的“城市档案”。娄烨电影《苏州河》通过对破碎都市形象与失落爱情的刻画,对媒体中常见的上海...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刻板的大都市想象之外,荒凉与芜杂的苏州河承载着更多的城市记忆,是当之无愧的“城市档案”。娄烨电影《苏州河》通过对破碎都市形象与失落爱情的刻画,对媒体中常见的上海想象进行了解构化处理。娄烨以独出心裁的交叉式人称叙事和“窥视”的叙事视角,再度颠覆了影像本身的真实性。通过双重解构,电影最终导向对现实生活的救赎,由此引发对现代性迷阵中都市青年命运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解构 都市影像 爱情书写
下载PDF
解析“西藏”在马原叙事中的语义内涵及其功能
11
作者 张红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176,共5页
马原讲故事是从西藏开始的。"西藏"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异域背景作为主动的叙事元素,直接参与到马原的叙事中。"西藏"的异质特征构成了对都市生存生态的反衬、对比和评价。将都市精神之自我探寻放置于以"西藏&q... 马原讲故事是从西藏开始的。"西藏"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异域背景作为主动的叙事元素,直接参与到马原的叙事中。"西藏"的异质特征构成了对都市生存生态的反衬、对比和评价。将都市精神之自我探寻放置于以"西藏"为象征的原始意义景域中进行读解与呈现,这是马原为我们设置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原 碎片化 西藏 都市影像
原文传递
时间叙事与早期电影中都市影像的塑造——以电影中的上海形象为例
12
作者 王艳云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6,共5页
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市影像有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在塑造方法上也有着相应的差异。其中现代时间观念是一个关键因素。在都市影像中,都市空间被纳入到了一个线性的时间轨道中,实现了时间化的叙述;同时,时间造就了都市影像中人群密集的风景以... 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市影像有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在塑造方法上也有着相应的差异。其中现代时间观念是一个关键因素。在都市影像中,都市空间被纳入到了一个线性的时间轨道中,实现了时间化的叙述;同时,时间造就了都市影像中人群密集的风景以及"夜上海"等新景观;此外时间也成为左翼电影人对都市影像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都市影像 上海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