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
被引量:130
- 1
-
-
作者
唐兰
-
机构
故宫博物院
-
出处
《考古学报》
1962年第1期15-48,共34页
-
文摘
一、分歧所在和问题的重要性西周青铜器铭刻里,经常见到"康宫"的名字,例如:1.说到王在"康宫"的: 康鼎 "玉在康宫。"2.说到王在"康宫"太室或在"康宫"、而格太室的: 君夫簋 "王在康宫太室。" 扬簋 "王在周康宫,旦,格太室。" 休盘 "王在周康宫,旦,王格太室。"3.说到王在"康宫"的某宫或某太室的: 颂鼎 "王在周康邵宫。" 克盨 "王在周康穆宫。" (宀袁)盘 "王在周康穆宫,旦,王格太室。"
-
关键词
成王
康王
康宫
郭沫若
文王
昭王
周穆王
金文
宗庙
周公旦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
被引量:124
- 2
-
-
作者
张政烺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考古学报》
1980年第4期403-415,共13页
-
文摘
湖北孝感县在公元1118年(宋重和元年)出土了六件西周初期(约昭王时)的铜器,其中一件称中鼎,铭文末尾有(?),学者未能释出。本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先生谓"末二奇字殆中之族徽。这类带有奇字铭文的铜器,近三百年来的公私收藏中也有,不过未为学者注意。195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河南安阳殷虚,《报告》说在四盘磨村西区得到"一片卜骨横刻三行小字,文句不合卜辞通例",对文字未作解释。1956年1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长安张家坡村西周遗址中得到一片刻有两行奇字的卜骨,几个月后又发现了另一片。
-
关键词
周易
青铜器铭文
易卦
六十四卦
周原
数字
卜骨
郭沫若
周初
族徽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被引量:74
- 3
-
-
作者
乐黛云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4年第2期17-19,6,共4页
-
文摘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或称为不开化的野人,或称为类同禽兽的蛮夷,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孟夫子提倡的“用夏变夷”,鄙视“南蛮(?)舌之人”,引经据典地推崇“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也与此相类。
-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文化误读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不同文化
文化差异性
文化体系
郭沫若
文化相对主义
主体文化
客体文化
-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
-
题名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
被引量:53
- 4
-
-
作者
王世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出处
《历史研究》
1983年第3期3-17,共15页
-
文摘
西周春秋时代奴隶主贵族的爵制情况,是我国先秦史上复杂而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近代以来的许多前辈学者,根据金文资料对此作过研究。王国维的《古诸侯称王说》,提出"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但未全面论证诸侯爵称问题。后来的一些论著则对传统的五等爵说多持否定态度。例如,傅斯年的《论所谓五等爵》,郭沫若的《周代彝铭中无五服五等之制》和《金文所无考·五等爵禄》,
-
关键词
春秋金文
西周金文
春秋时代
西周中期
郭沫若
出土
春秋时期
左传
五等
公元前
-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译者形象
被引量:32
- 5
-
-
作者
屠国元
肖锦银
-
机构
长沙铁道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7-30,共4页
-
文摘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译者形象屠国元*肖锦银引言据说自从有了传说中的通天塔之后,地球上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各不相同的语言。人类生活在几乎相互隔绝的小社会中,拥有各自的世界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因为交流信息和沟通感情的需要,翻译于是应运而生。翻译使...
-
关键词
多元文化语境
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
泰特勒
原文文本
郭沫若
翻译观
比喻翻译
中国译学
文学翻译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
被引量:54
- 6
-
-
作者
殷涤非
罗长铭
-
出处
《文物》
1958年第4期8-11,7,共5页
-
文摘
安徽寿县自1955年发现蔡侯墓后,更加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六安专署为加强寿县地下文物保护,根据省文化局及当地党委的指示,于去年九月间抽调所属各县文化干部十一人,组成六安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重点进行寿县境内文物的普查工作。
-
关键词
寿县
出土
普查
文物保护
六安
工作队
郭沫若
复堤工程
瓦埠湖
文化局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西周铜器断代(一)
被引量:53
- 7
-
-
作者
陈梦家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出处
《考古学报》
1955年第1期137-175,265-276,共51页
-
文摘
一、略论西周铜器研究历史的所称为"西周"时代的乃指武王灭殷以後至幽王被杀之年,共257年。这是一个时期,周都於丰镐,在今天长安范围之内。关於这一时期的历史,史记周本纪虽有较多的记述,但对於成王至以後共和以前的事迹,极为简略。在太史公的时代,
-
关键词
周成王
西周中期
铜器断代
考古学
周公摄政
周武王
郭沫若
出土
西周金文
周公东征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
被引量:48
- 8
-
-
作者
郭沫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
-
出处
《考古学报》
1962年第1期1-14,103-120,共32页
-
文摘
前言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日,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共五十三件。其中有铭文者十一种,我汇集起来,一一作了考释。考释的结果,得出了以下的一些见解。 (一)器非作於一时。全部器皿是西周时代的东西,但作器的时期很不一致。有的早在周初成玉时,有的在西周中叶或以後。 (二)器非作於一家。十一种铭文中有三种明显标明是媵器,即是陪嫁的嫁奁,是从姬姓陪嫁来的。由此可见,器群的主人不姓姬,而与姬姓族通婚。
-
关键词
铜器群
铭文
考古学
出土
考释
陕西省
西周时代
窖藏
郭沫若
安县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9
- 9
-
-
作者
张亚初
刘雨
-
出处
《考古》
1981年第2期155-163,154,共10页
-
文摘
宋代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方鼎",铭文末尾有两个由数字组成的"奇字"。王黼在《博古图》上释为"赫赫"。郭沫若同志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认为:"末二奇字殆‘中’之族徽。" 解放后,出土物日益丰富,这类"奇字"也随之而增多。唐兰先生于《在甲骨金文中所见的一种已经遗失的中国古代文字》(《考古学报》1957年2期)一文中。
-
关键词
数字符号
八卦
数字组
甲骨文
郭沫若
西周
甲骨金文
考古材料
铭文
博古图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历史剧简论
被引量:45
- 10
-
-
作者
余秋雨
-
出处
《文艺研究》
1980年第6期43-55,共13页
-
文摘
……历史家只是简单地、单纯地写下了所发生的事实,因此不一定尽他们的所能把人物突出:也没有尽可能去感动人,去提起人的兴趣。如果是诗人的话,他就会写出一切他以为最能动人的东西。他会假想出一些事件。他可以杜撰些言词。他会对历史条件添枝加叶。对于他,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惊奇而不失为逼真;他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他遵照自然的程序,而自然适于把一些异常的情节结合起来,同时使这些异常的情节为一般情况所容许。
-
关键词
历史剧
历史条件
历史家
兴趣
郭沫若
历史事实
本质真实
《关汉卿》
马克思
黑格尔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仁”字古文考辩
被引量:45
- 11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3期96-98,共3页
-
-
关键词
同类意识
甲骨文
直接思想来源
郭沫若
楚墓竹简
古文字
孔子
“二”
战国时期
中山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济源泗涧沟三座汉墓的发掘
被引量:44
- 12
-
-
-
机构
河南省博物馆
-
出处
《文物》
1973年第2期46-54,69,共10页
-
文摘
1969年11月至12月,河南省博物馆和新乡市文化部门在配合济源县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中,在该县轵城南约两公里的泗涧沟(图一)和西约一公里的柿花沟,共发掘了周、汉、唐、宋等时代的墓葬52座,其中泗涧沟的三座汉墓有几件比较重要的陶器出土,例如,墓16出有鸱鹗壶、龟座博山炉;墓24出有陶碓和风车;特别是墓8出土了一株桃都树(陶制明器)。
-
关键词
随葬品
汉墓
泗涧
风车
出土
郭沫若
陶壶
发掘
釉陶
前室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
被引量:43
- 13
-
-
作者
吴镇烽
雒忠如
-
出处
《文物》
1975年第8期57-62,103-104,共8页
-
文摘
1974年12月5日,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强家生产队社员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省文管会扶岐考古工作站闻讯后即前往现场进行调查了解。铜器出土于强家村西稍北300多米处,共七件。计:大鼎一件,特钟一件,(白匕殳)二件,(白匕殳)盖二件,镂空豆一件。
-
关键词
青铜器
西周中期
出土
铭文
平整土地
考古工作
镂空
形制
图版
郭沫若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被引量:42
- 14
-
-
-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25,共21页
-
文摘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林甘泉当二十世纪的第一线曙光出现时,古老的中国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政治变革。但就社会性质而言,中国仍然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到了1949年中...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历史
郭沫若
二十世纪
唯物史观
实证史学
历史研究
王国维
顾颉刚
中国史学
-
分类号
K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西周铜器断代(五)
被引量:37
- 15
-
-
作者
陈梦家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出处
《考古学报》
1956年第3期105-127,157-172,共39页
-
文摘
58.师旂鼎图象铭文善31 此器十分重要,与吕行壶同记白懋父北征,已详本文第18器下。参看郭沫若释文。郭氏因自懋父见于可以定为成王时诸器,故序此鼎于成世。今从花文形制上来看,似应下移至康初。
-
关键词
铜器断代
西周金文
康王
郭沫若
成王
考古学
形制
穆王
先王
出土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被引量:30
- 16
-
-
作者
谭桂林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1-174,共14页
-
文摘
本文认为,漂泊母题文学的兴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意蕴的精神现象,几乎所有重要的现代作家都曾涉足这一领域的创作,并且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漂泊母题兴盛的原因既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乡村向都市的迁移趋势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现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叛逆封建大家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生命形式在文学中的形象体现。表现生命意志、歌颂生命力量与拒绝回家、跋涉不止,这是现代漂泊母题文学两个最突出的意识特征。而十分看重与固守艺术家的流浪汉气质,保持漂泊不息的生命状态则是现代作家更新与激扬自我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现代漂泊母题文学兴盛的作家主体的心理机制。正是现代作家永不言悔地承担着漂泊追寻的自我天命,“五四”时代所创立的中国新文化才具有了进取、求索、永动不腐的精神品格。
-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作家
漂泊者
文学母题
知识分子
郭沫若
梁遇春
郁达夫
心理机制
西方文化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次专题翻译讨论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36
- 17
-
-
作者
王佐良
-
出处
《中国翻译》
1987年第5期2-4,共3页
-
文摘
1、中国翻译家是否有一个独特的传统? 有的。根据古代译佛经和近代译社科和文艺书的情况来看,这个传统至少有三个特点: 一是有高度使命感,为了国家民族的需要不辞辛苦地去找重要的书来译。二是不畏难,不伯译难书、大书、成套书。三是做过各种试验:直译,意译,音译,听人口译而下笔直书,等等。因此成绩斐然,丰富了中国文化,推进了社会改革,引进了新的文学样式。单从现代看,也有一些特点可说。例如,若干第一流作家都搞过翻译: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田汉、曹禺、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卞之琳、冯至。
-
关键词
翻译史
译者
中国文化
翻译研究
口译
直译
社会改革
郭沫若
新时期
戴望舒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小盂鼎与西周制度
被引量:38
- 18
-
-
作者
李学勤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历史研究》
1987年第5期20-29,共10页
-
文摘
小盂鼎是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铭文长达四百字左右,为西周早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金文.其内容对探讨当时历史和典章制度有很大意义,如郭沫若同志所说:"此文所记,于古史古礼极关重要,惜残泐过甚,苦难属读,而器亦不知去向."近年罕有学者专加研究,主要也是由于不易通读的原因.这件鼎在清道光初年发现于陕西省周原范围内的岐山县札村,同大盂鼎及另一件鼎一起出土.原物的亡佚约在太平天国时期,器形和花纹是什么样子已不可知.由于传世的时间不久,据说只有一张拓本流传,各种金文著录里印的摹本。
-
关键词
西周金文
典章制度
鬼方
西周早期
太平天国
宗庙
郭沫若
拓本
青铜器
武王
-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
被引量:35
- 19
-
-
作者
朱凤瀚
-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54-65,共12页
-
文摘
一、引言
商代晚期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许多仅铭有一个或几个象形性较强的文字,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同志指出这种铭文实乃古代民族之“族徽”以来,随着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入,郭老的这一卓见已为学术界公认,特别是这种铭文中有不少可与殷虚卜辞中的族氏名号相印证,已成为研究商史的宝贵资料。
-
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
复合
商周
古文字学
西周初期
商代晚期
古代民族
郭沫若
-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社团、势力及其它──从一个角度介入五四文学史
被引量:30
- 20
-
-
作者
刘纳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26,共12页
-
-
关键词
郭沫若
创造社
五四文学
文学社团
闻一多
五四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新青年》
文学研究会
同人刊物
-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