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再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孟繁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08-112,共5页
“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再评价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郭小川无疑是当代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他的重要性已被各种文学史本文和研究性文章作过充分的论证和描述,而他的独特性... “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再评价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郭小川无疑是当代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他的重要性已被各种文学史本文和研究性文章作过充分的论证和描述,而他的独特性却仍有揭示和言说的可能。这一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创作道路 知识分子 《望星空》 欲望 个人主义 中心话语 新边塞诗 《人民文学》 臧克家
下载PDF
论郭小川五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5
2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6期29-39,共11页
如果粗略地加以划分的话,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十年代(1954—1959),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前期(1960—1965),“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5)是第三阶段。在最后阶段,由于郭小川在政治上和创作上受到严酷... 如果粗略地加以划分的话,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十年代(1954—1959),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前期(1960—1965),“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5)是第三阶段。在最后阶段,由于郭小川在政治上和创作上受到严酷的迫害和钳制,也由于他思想上受到的束缚,作品数量不很多,质量上也没有达到他原来已有的艺术水平。不过,《团泊洼的秋天》(1975)《秋歌》(1975)等,无论在揭示诗人的赤诚胸襟上,还是在抒写值得重视的生活哲理上,仍是值得肯定的佳作。至于前两个阶段,情况要稍微复杂些。一般来说,评论界一贯高度肯定以《甘蔗林—青纱帐》等为代表的六十年代的创作成就,认为这是诗人创作的成熟期,而对五十年代的创作,则往往重视不够,或者多有贬抑。下面这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五十年代的1956至1959年,郭小川在生活中有过“误察”。创作上则有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 建国后 文化大革命 革命者 郭小川 革命信念 生活中 战士 诗歌创作
原文传递
长诗《一个和八个》:郭小川的心灵重创 被引量:6
3
作者 郭晓惠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1,共8页
郭小川绝对没有想到,他写于1957年、给他后半生带来许多痛苦和“恐怖的感情”的长篇叙事诗《一个和八个》,居然在他去世之后被改编成一部电影,以另一种面貌遐迩闻名。1983年,由张军钊导演,肖风、张艺谋摄影,何群任美工,陶泽如、... 郭小川绝对没有想到,他写于1957年、给他后半生带来许多痛苦和“恐怖的感情”的长篇叙事诗《一个和八个》,居然在他去世之后被改编成一部电影,以另一种面貌遐迩闻名。1983年,由张军钊导演,肖风、张艺谋摄影,何群任美工,陶泽如、陈道明、赵小锐、魏宗万、谢园等主演的黑白影片《一个和八个》拍摄成功。它是一部风格奇异、极具冲击力、区别于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所有战争片的故事片。它被认为是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是第五代电影人及其现代艺术崛起的标志,也是电影史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对后来的一些重要影片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 20世纪50年代 第五代导演 心灵 长诗 长篇叙事诗 现代艺术 电影人 张艺谋
原文传递
"我拯救了我的灵魂"——郭小川在五七干校期间的思想历程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小林 《神州》 2004年第7期66-70,共5页
1970年新年刚过,郭小川作为与周扬专案有关的40人之一, 第三批从北京出发,赶赴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劳动改造生活,当然这其中包括他转押至天津团泊洼干校的一年和借调外出工作的时间。这是郭小川思想转变历程中... 1970年新年刚过,郭小川作为与周扬专案有关的40人之一, 第三批从北京出发,赶赴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劳动改造生活,当然这其中包括他转押至天津团泊洼干校的一年和借调外出工作的时间。这是郭小川思想转变历程中最重要的六年。根据新发现的一些材料,可以确切地说,正是在这六年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五七干校 思想历程 思想转变 湖北咸宁 新发现 文化部 专案 天津 国务院文化组
下载PDF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徒手 《黄河》 2000年第1期31-61,共31页
1955年8月,中宣部领导层就酝酿着一个加强中国作协工作的人事安排:从中宣部文艺处负责人林默涵、郭小川之中抽调一个去作协。36岁的郭小川惶然地表示:我不去,我没有认真搞过文艺,不敢跟那些大作家打交道。9月6日,郭小川在作协反丁陈斗... 1955年8月,中宣部领导层就酝酿着一个加强中国作协工作的人事安排:从中宣部文艺处负责人林默涵、郭小川之中抽调一个去作协。36岁的郭小川惶然地表示:我不去,我没有认真搞过文艺,不敢跟那些大作家打交道。9月6日,郭小川在作协反丁陈斗争会上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中国 诗人 郭小川 分传 文革时期
原文传递
对现代文学文献问题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6
6
作者 钱理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0,共3页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于 2004年 10月举行。会议围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文献发掘与文献叙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学者杨义...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于 2004年 10月举行。会议围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文献发掘与文献叙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学者杨义、关爱和、孙玉石、钱理群、吴福辉、刘增杰、鲁枢元、解志熙、吴秀明、孙先科、席扬、陈方竞等参与讨论的文章长短不一,见解有异,但都拒绝空疏学风,言之有物,发出了独特的学术之声。本刊特分两期揭载,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从文家书》 辑佚 郭小川 沈从文 对文 忽略 文献 整理 科学
下载PDF
“白话文百人百论”十九 白话文百人百论之:周梦蝶、余光中、洛夫
7
作者 李春阳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1期239-256,共18页
周梦蝶.1956年到1965年被称为台湾地区现代诗的黄金十年,由纪弦(路易士)和覃子豪两位30年代开始写诗并崭露头角的诗人,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火种带到了台湾地区。战火平息后一群不甘寂寞的人,让汉字聚集在纸上,两岸的差异... 周梦蝶.1956年到1965年被称为台湾地区现代诗的黄金十年,由纪弦(路易士)和覃子豪两位30年代开始写诗并崭露头角的诗人,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火种带到了台湾地区。战火平息后一群不甘寂寞的人,让汉字聚集在纸上,两岸的差异随后越来越大了。在中国内地,这十年是贺敬之和郭小川以及翻译的马雅科夫斯基歌颂大跃进的新民歌年代,台湾地区则主要有纪弦的现代诗社、覃子豪的蓝星诗社,以及创世纪三人张默、洛夫、痖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诗歌 覃子豪 周梦蝶 蓝星诗社 洛夫 郭小川 纪弦 马雅科夫斯基
下载PDF
郭小川长篇爱情叙事诗中的恋人形象研究
8
作者 杨林 《最小说》 2024年第2期18-21,共4页
郭小川一生共创作了三部长篇爱情叙事诗,分别是《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和《严厉的爱》。本文通过细读诗歌文本,对三部长诗中的恋人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恋爱中的男女青年在面对革命伦理与爱情伦理冲突时的不同态度。通过多种恋... 郭小川一生共创作了三部长篇爱情叙事诗,分别是《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和《严厉的爱》。本文通过细读诗歌文本,对三部长诗中的恋人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恋爱中的男女青年在面对革命伦理与爱情伦理冲突时的不同态度。通过多种恋人形象的塑造,展现了革命与恋爱的融合与消解,更揭示出在革命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冲突,以及在革命伦理与爱情伦理的碰撞中人物内心的多重拉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爱情叙事诗 恋人形象
下载PDF
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守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2-118,共7页
郭小川是以“战士诗人”著称的,但“战士”之语,实不足以概括复杂的郭小川。作为战士,他奋力献身革命事业,并创作了许多气势豪迈的时代战歌。但他又不是一个别人能够轻易驯服者,而是一位向往人格独立、力图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历史的知... 郭小川是以“战士诗人”著称的,但“战士”之语,实不足以概括复杂的郭小川。作为战士,他奋力献身革命事业,并创作了许多气势豪迈的时代战歌。但他又不是一个别人能够轻易驯服者,而是一位向往人格独立、力图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历史的知识分子。只是因个人及历史的局限,郭小川终生未能达到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境界。郭小川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诗文,更是关于文化人格、诗性精神等命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诗人 战士 介入
下载PDF
郭小川日记中的私语、身份与创作问题
10
作者 史婷婷 陈雪涵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由亲属整理出版的郭小川日记,辑录了诗人1944—1973年间的心路历程。内容方面,囊括文学创作、行政工作、兴趣爱好、经济收支、个人情感、交游情况、劳动改造、健康状况等,可视作私语记录。作为政治诗人、“三八式”干部的郭小川,于1955... 由亲属整理出版的郭小川日记,辑录了诗人1944—1973年间的心路历程。内容方面,囊括文学创作、行政工作、兴趣爱好、经济收支、个人情感、交游情况、劳动改造、健康状况等,可视作私语记录。作为政治诗人、“三八式”干部的郭小川,于1955—1961年间在中国作协处理日常事务,以“争夺无产阶级的文艺阵地”。此间日记见证了郭氏有关作协秘书长与诗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期间先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望星空》被组织定性为创作上的严重错误,郭小川受到批判。日记对此有所记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从中亦折射了“十七年”文学创作与时代主潮间的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私语 身份认同 《一个和八个》 《望星空》
下载PDF
郭小川与贺敬之:从延安出发的新中国歌颂者
11
作者 吴敏敏 周思辉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98,共8页
贺敬之与郭小川作为从延安出发的青年诗人,在他们跃进的青年时期,曾受到五四启蒙文学的影响,在诗歌领域初步显示出了他们的创作才华,但仍不免暴露出诗歌艺术的粗糙与青涩,诗歌主题表现为对旧时代苦难的控述。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他... 贺敬之与郭小川作为从延安出发的青年诗人,在他们跃进的青年时期,曾受到五四启蒙文学的影响,在诗歌领域初步显示出了他们的创作才华,但仍不免暴露出诗歌艺术的粗糙与青涩,诗歌主题表现为对旧时代苦难的控述。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他们听从《讲话》的号召,投入到社会火热的斗争中去,逐渐成长为时代的战士诗人,从描写旧社会的黑暗到歌颂新时代的新气象,始终带着战斗的激情去创作。虽然二人的艺术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自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都贯彻着毛泽东的文艺路线和党的文艺政策,力求做立足于时代的大诗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从延安出发走向新社会的诗人们,以笔为矛、战斗一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使命与初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贺敬之 延安诗人 文学道路嬗变
下载PDF
贺敬之、郭小川的战时经验与“忠诚证明”
12
作者 张志忠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1950年代,新中国从战争年代进入和平发展和建设时期。有过战争年代的切身体验的作家,在其时创作出来的一批作品,至今仍然在文学史和读者中间流传,研究者对其的关注和阐释,也层出不穷。那么,使得这些作品具有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研究... 1950年代,新中国从战争年代进入和平发展和建设时期。有过战争年代的切身体验的作家,在其时创作出来的一批作品,至今仍然在文学史和读者中间流传,研究者对其的关注和阐释,也层出不穷。那么,使得这些作品具有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研究价值的底蕴何在?本文选取贺敬之诗歌《回延安》《放声歌唱》、郭小川《致青年公民》《一个与八个》等作品,结合近年间披露出来的相关资料,揭示其在时代主流话语与个人曲折感遇之间的裂隙与隐衷,揭示其作者何以会对战时经验和忠诚证明进行浓重的描述和表白,以此显现其在面对新的时代语境时的激情与困惑、清醒与迷惘、高亢与悲凉等情绪混杂交织的复杂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敬之 郭小川 《回延安》 《致青年公民》 忠诚证明
下载PDF
发现牛汉佚诗兼及中国新诗的“西部经验”
13
作者 孙晓娅 贾东方 《诗刊》 2024年第3期134-149,共16页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史上,西部独特的地理、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颇为深远,催生了牛汉、唐祈、冯振乾、闻捷、郭小川、昌耀、杨牧、灰娃、周涛、章德益等一系列诗人,也引发了1980年代的“新边塞诗”等中国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现象。中国新诗...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史上,西部独特的地理、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颇为深远,催生了牛汉、唐祈、冯振乾、闻捷、郭小川、昌耀、杨牧、灰娃、周涛、章德益等一系列诗人,也引发了1980年代的“新边塞诗”等中国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现象。中国新诗的“西部经验”研究是孙晓娅在对谈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话题,基于对牛汉的六次访谈和中国新诗史上“两个版本《西中国的长剑》”的考辨,孙晓娅认为牛汉早期创作没有走出“西部经验”的视域,“西部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经验,还包括西部地区文学中特有的史诗情怀、历史表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史 中国现代新诗 牛汉 诗歌现象 郭小川 新边塞诗 章德益 闻捷
原文传递
老《诗刊》琐忆 被引量:4
14
作者 臧克家 《诗刊》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6,共3页
近年来,我不时接到识与不识同志的信,满怀深情地谈说老《诗刊》的旧事,这个"老"字,使我感到亲切,但也感到时光流逝之速!《诗刊》1957年创刊,已经出满了三百期,六易主编,踵事增华,由小到大。话当年,以,"老"呼之,不... 近年来,我不时接到识与不识同志的信,满怀深情地谈说老《诗刊》的旧事,这个"老"字,使我感到亲切,但也感到时光流逝之速!《诗刊》1957年创刊,已经出满了三百期,六易主编,踵事增华,由小到大。话当年,以,"老"呼之,不亦宜乎。我这个"六朝"的常乐老,回忆往事,如在眼前,又远在天边。有些事,记忆犹新,有些事已烟消云散了。现在只能将印象深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刊》 常乐 徐迟 青年诗人 冯至 吴家瑾 艾青 谈诗 郭小川 卞之琳
原文传递
诗人郭小川 被引量:4
15
《社会科学战线》 1979年第3期351-352,共2页
关键词 郭小川 九五 北京 武汉 机场 沙滩 新疆 访问
原文传递
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路径及其内涵——以《团泊洼的秋天》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祥喜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73,共10页
自从1976年11月发表以来,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一直是公认的中国当代诗歌经典。这首诗具有的思想政治价值、诗学艺术价值与文学史价值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传播媒介、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推崇以及审美风尚、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对... 自从1976年11月发表以来,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一直是公认的中国当代诗歌经典。这首诗具有的思想政治价值、诗学艺术价值与文学史价值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传播媒介、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推崇以及审美风尚、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对这首诗经典地位的形成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路径往往复杂、曲折,是由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多种政治文化需求与作家、批评家、研究者、读者共同促成的,在这一路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政治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泊洼的秋天》 经典地位 郭小川 文学经典化 团泊洼 当代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史 《诗刊》 文学史家 中国文学史 政治抒情诗 “四人帮”
原文传递
一把钥匙
17
作者 温诗祺 温天明(指导) 《十几岁》 2023年第22期42-43,共2页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疫。——郭小川。一个下午,我像平常一样去上学,还没走出小区,就看到一个亮闪闪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把钥匙躺在道路中央。可能是人家不要了吧!我正准备继续往前走,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住。“你就这...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疫。——郭小川。一个下午,我像平常一样去上学,还没走出小区,就看到一个亮闪闪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把钥匙躺在道路中央。可能是人家不要了吧!我正准备继续往前走,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住。“你就这样走了?万一是别人不小心丢的呢?被坏人捡到怎么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往前走 钥匙
原文传递
走近真实的郭小川──《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纪实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燕祥 钱理群 《社会科学论坛》 2000年第3期30-35,共6页
今年1月,《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集》不仅有郭小川公开发表的诗作,还包括诗人未曾发表的作品、书信、日记和“外编”部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集”在国内尚属首次出版。由于大量的... 今年1月,《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集》不仅有郭小川公开发表的诗作,还包括诗人未曾发表的作品、书信、日记和“外编”部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集”在国内尚属首次出版。由于大量的背景材料和诗人传记材料的披露,作为诗人、知识分子的郭小川的生活道路和精神历程的研究价值得以凸现,也为研究当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本。本刊特选登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和陈徒手撰写的《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出版座谈会 知识分子 当代文学研究 当事人 文学生产 研究价值 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家 共和国文学
下载PDF
《作家通讯》中的郭小川佚文
19
作者 张高领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的内部刊物《作家通讯》是一份重要而“神秘”的刊物,目前已成为十七年文学研究中的稀见史料。1959年,郭小川作为作协秘书长分管《作家通讯》工作,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传达作协官方意志的十余篇短论。然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的内部刊物《作家通讯》是一份重要而“神秘”的刊物,目前已成为十七年文学研究中的稀见史料。1959年,郭小川作为作协秘书长分管《作家通讯》工作,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传达作协官方意志的十余篇短论。然而,同年末的批判运动中代集体发言的短论,却被视为郭小川个人的错误言论遭到点名批评。由新发现的这组佚文可知,从传达集体意志到个人错误言论之间的转移,揭示了郭小川的“短论”写作不仅对于郭小川研究有史料价值,而且为考察当代文学生产与组织方式提供一种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通讯》 郭小川 稀见史料 “短论”写作
下载PDF
郭小川的诗歌困境与“十七年”诗歌批评生态
20
作者 巫洪亮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文学语境下,郭小川因创作和发表一系列诗作而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在郭小川诗歌创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大“有意味”的诗歌批评圈,“私人批评圈”的体验式审美批评既持续有效地激发了郭小川... 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文学语境下,郭小川因创作和发表一系列诗作而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在郭小川诗歌创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大“有意味”的诗歌批评圈,“私人批评圈”的体验式审美批评既持续有效地激发了郭小川探求蕴藉个体生命体温和“嘈杂声音”的诗歌图式,又让他渐趋闯入充满未知风险的创作“迷阵”;“解放区批评圈”的批评不仅隐蔽而深刻地规训与重塑着郭小川“追新逐变”的诗歌理念,同时也击垮了他进行精神探险和诗歌实验的自信。郭小川的诗歌困境从一个侧面真实呈现了当代诗歌批评“圈子化”现象的诸多问题与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郭小川 批评生态 诗歌批评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