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屏风散对衰老模型小鼠皮肤郎格罕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马卓飞 张茂林 覃兴乐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51-2452,共2页
目的研究玉屏风散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D-半乳糖连续6周颈部皮下注射造成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中药各剂量组注射D-半乳糖同时灌服玉屏风散水煎剂,并以VitE-C组作为对照,电镜观察玉屏风散对衰老模型小鼠表皮郎格罕氏细胞... 目的研究玉屏风散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D-半乳糖连续6周颈部皮下注射造成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中药各剂量组注射D-半乳糖同时灌服玉屏风散水煎剂,并以VitE-C组作为对照,电镜观察玉屏风散对衰老模型小鼠表皮郎格罕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衰老小鼠表皮郎格罕氏细胞会出现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内质网、Golgi复合体肿胀等改变,玉屏风散能抑制这些改变。结论玉屏风散可抑制衰老小鼠表皮郎格罕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散 皮肤 衰老 郎格罕氏细胞
下载PDF
郎格罕氏细胞分化发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大东 于益芝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0年第6期316-319,共4页
郎格罕氏细胞是位于上皮组织中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 ,在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C来源于骨髓 ,大量实验证实 ,由外周血分离得到的CD34+ 干细胞在GM CSF、TNF α和TGF β1的作用下在体外生成具有典型特征的LC ,外周血CD14+... 郎格罕氏细胞是位于上皮组织中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 ,在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C来源于骨髓 ,大量实验证实 ,由外周血分离得到的CD34+ 干细胞在GM CSF、TNF α和TGF β1的作用下在体外生成具有典型特征的LC ,外周血CD14+ MO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分化发育为LC。位于非淋巴组织中的未成熟LC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同时分泌各种免疫因子 ,并在抗原的刺激下移向次级淋巴组织 ,发育成熟。LPS能通过诱导未成熟DC细胞核内产生NF κB转录因子 ,并在NF κB作用下上调MHC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从而使未成熟DC发育成熟。成熟的LC能提呈抗原并活化处女型T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格罕氏细胞 树突状细胞 分化发育
下载PDF
不同冷冻条件对皮肤表皮LC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晓明 朱兆明 孔秋华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44,共5页
采用 ATPase 染色法对人皮、豚鼠皮分别进行常温新鲜皮片组及 H 抗冻液组郎格罕氏细胞(LC)计数的比较,并对4种(4℃,-20℃,-80C,-196℃)不同温度处理组的6个(1,2,3,5,7,14天)时相点的 LC 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人皮及豚鼠皮常温新鲜... 采用 ATPase 染色法对人皮、豚鼠皮分别进行常温新鲜皮片组及 H 抗冻液组郎格罕氏细胞(LC)计数的比较,并对4种(4℃,-20℃,-80C,-196℃)不同温度处理组的6个(1,2,3,5,7,14天)时相点的 LC 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人皮及豚鼠皮常温新鲜皮片组与 H 抗冻液皮片组的 LC 计数,在数量与形态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不同温度处理组及其各时相点 LC 计数规律为:冷冻温度越低,各实验组相同时相点的 LC 均值下降越显著,LC 下降速率的谷值,以-196℃组下降最快(1天),该冷冻组降低的幅度也最大(仅为正常值的40%~50%)。在细胞形态学观察中发现冷冻后 LC 均存在明显变形、胞体缩小、胞突变短、消失等结构的改变。皮肤表皮 LC 是重要的移植抗原,它的数量的减少及细胞形态改变可能将会对推迟异体皮片的排斥反应及延长皮片移植后存活时间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格罕氏细胞 三磷酸腺苷酶 染色 皮片 组织冷冻
原文传递
牙龈上皮中的郎格罕氏细胞 被引量:3
4
作者 孟焕新 郑麟蕃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46-148,共3页
关键词 牙龈 上皮 郎格罕氏细胞
原文传递
牙龈上皮中的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 被引量:2
5
作者 孟焕新 郑麟蕃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4年第2期82-84,共3页
本研究对健康龈(H)、边缘性龈炎(G)、青少年牙周炎(JP)和成人牙周炎(AP)牙龈上皮内的中性白细胞(PMN)和单核细胞及龈下菌进行了定量观察,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P组袋上皮和表面上皮内的PMN显著... 本研究对健康龈(H)、边缘性龈炎(G)、青少年牙周炎(JP)和成人牙周炎(AP)牙龈上皮内的中性白细胞(PMN)和单核细胞及龈下菌进行了定量观察,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P组袋上皮和表面上皮内的PMN显著低于G组和AP组。AP组的PMN数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组。直线相关分析表明,沟(袋)上皮PMN数与龈下能动菌%呈正相关(r=0.536.P<0.01)。单核/吞噬细胞用NAE方法显示主要位于结合上皮和袋上皮深处,三个炎症组的数目均高于健康组,而这些部位未见郎格罕氏细胞,可能此处的单核细胞替代了郎格罕氏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 单核细胞 PMN 中性白细胞 牙龈 郎格罕氏细胞 AP 青少年 能动 健康
下载PDF
紫外辐射致皮肤郎格罕氏细胞损伤的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英 田莉 王秉贤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用郎格罕氏细胞(LC)、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为指标,以太阳荧光灯为光源,进行亚慢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8红斑剂量(MED)为较安全剂量,持续照射不能引起LC数目及形态变化,仍能诱导正常的DTH反应;而1MED... 用郎格罕氏细胞(LC)、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为指标,以太阳荧光灯为光源,进行亚慢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8红斑剂量(MED)为较安全剂量,持续照射不能引起LC数目及形态变化,仍能诱导正常的DTH反应;而1MED持续照射则能引起免疫抑制,表现为LC数目减少.形态异常,不能诱导正常的DTH反应。提示我们在医疗卫生及实际生活中,应避免此剂量的持续照射,以免发生免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损伤 郎格罕氏细胞 紫外线
下载PDF
银屑病及扁平苔藓皮损中HLA-DR抗原的表达及郎格罕氏细胞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建琴 曾仁山 +3 位作者 唐绍生 贝春花 杜洪 潘邦敏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年第4期5-6,共2页
为了探讨银屑病和扁平苔藓发病中角朊细胞和郎格罕氏细胞(LC)的作用,我们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和I_2、T_6两种单克隆抗体对银屑病和扁平苔藓皮损中角朊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和LC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9例银屑病角朊细胞全部表达HLA... 为了探讨银屑病和扁平苔藓发病中角朊细胞和郎格罕氏细胞(LC)的作用,我们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和I_2、T_6两种单克隆抗体对银屑病和扁平苔藓皮损中角朊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和LC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9例银屑病角朊细胞全部表达HLA-DR抗原,6例扁平苔藓中3例表达HLA-DR抗原,2例不表达;LC在两种疾病中均无明显的变化。因此认为在银屑病的发病中是角朊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启动免疫反应。扁平苔藓中有部分表达HLA-DR抗原,提示两种疾病在发病机理上存在差异,扁平苔藓发病除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外,可能还有其它机制参与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扁平苔藓皮损 HLA-DR抗原 郎格罕氏细胞 LC 医学研究
下载PDF
口腔扁平苔藓中郎格罕氏细胞的免疫组化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洁 梁自民 +2 位作者 吴尚成 徐胜美 周志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2-23,35,共3页
用抗S-100蛋白、CD45RO和CD20等抗体对33例口腔扁平苔藓病灶中郎格罕氏细胞(L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计数。结果表明LC在病变内比在正常粘膜中明显增多。国有层带状浸润的淋巴细胞中T淋... 用抗S-100蛋白、CD45RO和CD20等抗体对33例口腔扁平苔藓病灶中郎格罕氏细胞(L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计数。结果表明LC在病变内比在正常粘膜中明显增多。国有层带状浸润的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占优势(98.83%),这些浸润的淋巴细胞与LC有密切关系。提示LC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口腔扁平苔藓病变的发生、发展和持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又成为靶细胞受到T淋巴细胞的攻击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T淋巴细胞 郎格罕氏细胞
下载PDF
地方性慢性砷中毒患者不同角化症皮损中郎格罕氏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多兰.达力汗 黄月珍 +2 位作者 沈大为 钱戌春 张凤娥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研究1例地方性慢性砷中毒(ECA)患者16份砷角化症皮损活检标本及其S100+细胞的变化。方法:石蜡切片,HE染色,抗S100蛋白抗体为一抗,LBAB法显示S100+细胞在皮损内的变化。结果:病理所见有良... 目的:研究1例地方性慢性砷中毒(ECA)患者16份砷角化症皮损活检标本及其S100+细胞的变化。方法:石蜡切片,HE染色,抗S100蛋白抗体为一抗,LBAB法显示S100+细胞在皮损内的变化。结果:病理所见有良性角化症标本3份,癌前角化症标本(光线性角化)5份,恶性角化症标本(鲍温病,鳞癌)8份。表皮S100+郎格罕氏细胞(LC)在良性角化和癌前角化时增多,在恶性角化时减少,并有形态学改变。癌前病变者真皮S100+细胞数目多于良性角化,鲍温病真皮浸润区S100+细胞与鳞癌相比显著增多。结论:展示了砷角化症癌变成鳞癌的各期皮损,S100+LC在ECA皮损的变化符合临床非砷性相同病变时OKT+6LC的变化,砷可使S100+LC受损,并导致多发性皮肤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角化症 郎格罕氏细胞 砷中毒 地方性 肿瘤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郎格罕氏细胞与抗肿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曲鹏 唐军民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7年第1期13-18,共6页
本文阐述了人类肿瘤和小鼠肿瘤实验模型中树突状细胞/郎格罕氐细胞(DC/LC)和肿瘤之间的关系。DC/L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PC),具有呈递肿瘤抗原,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人体肿瘤的更多组织学的... 本文阐述了人类肿瘤和小鼠肿瘤实验模型中树突状细胞/郎格罕氐细胞(DC/LC)和肿瘤之间的关系。DC/L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PC),具有呈递肿瘤抗原,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人体肿瘤的更多组织学的研究发现,DC/LC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是机体抗肿瘤的重要效应细胞之一。近来的研究表明,早期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缺少或存在DC/LC,其预后变化较大。实验表明DC/LC浸润于早期肿瘤的组织内,则患者生存率高,预后良好;相反,肿瘤组织中不存在DC/LC,则肿瘤迅速增生扩散,患者预后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郎格罕氏细胞 抗肿瘤作用 抗原呈递细胞 APC
全文增补中
郎格罕氏细胞与食管癌发生关系的定量学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云汉 张绍敏 +3 位作者 高冬玲 黄长征 张蕾 张夫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3年第3期193-197,共5页
采用ATP酶细胞化学及定量学方法,观察了20例食管癌内的郎格罕氏细胞。在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及鳞癌组织内均可查见ATP酶阳性郎格罕氏细胞,在62500μm^2视野内,该细胞的均数在正常粘膜、增生性癌旁粘膜、早期癌和浸润癌内分别是7±2.4... 采用ATP酶细胞化学及定量学方法,观察了20例食管癌内的郎格罕氏细胞。在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及鳞癌组织内均可查见ATP酶阳性郎格罕氏细胞,在62500μm^2视野内,该细胞的均数在正常粘膜、增生性癌旁粘膜、早期癌和浸润癌内分别是7±2.45、4.65+2.30、9.67±2.58、7.35±3.08,结果表明郎格罕氏细胞在早期癌内最多(P<0.05),而在增生性癌旁粘膜内明显减少(p<0.01)。在癌灶内Ⅴ型、Ⅵ型和星芒状郎格罕氏细胞数量较多,郎格罕氏细胞同癌细胞或淋巴细胞的密切接触清楚可见。本研究提示,食管粘膜内的郎格罕氏细胞参与肿瘤的形成和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郎格罕氏细胞 ATP酶 免疫反应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小鼠食道上皮中郎格罕氏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关伟启 刘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9-141,共3页
本文应用ATP酶法,观察了不同日龄小鼠食道上皮中郎格罕氏细胞(LC)的位置、形态和分布。食道上皮中LC位于上皮基底层浅方,为树枝状细胞,胞体不规则,有1-4支突起。小鼠食道LC的形态和密度与小鼠日龄和食道部位有关,14日小鼠食道下端上皮中... 本文应用ATP酶法,观察了不同日龄小鼠食道上皮中郎格罕氏细胞(LC)的位置、形态和分布。食道上皮中LC位于上皮基底层浅方,为树枝状细胞,胞体不规则,有1-4支突起。小鼠食道LC的形态和密度与小鼠日龄和食道部位有关,14日小鼠食道下端上皮中有LC分布,60日组、150日组LC最多,360日组LC减少。食道下端LC分布密度大,向上渐释少。食道LC在消化道免疾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复层上皮 郎格罕氏细胞 ATP酶
下载PDF
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郎格罕氏细胞与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管志江 李辉菶 +4 位作者 刘振卿 孙强 朱雪华 谭成柱 王志勤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196-198,共3页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的郎格罕氏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及与T细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郎格罕氏细胞周围有HLA-DR阳性的T细胞及角朊细胞,并且发现郎格罕氏细胞与T细胞有接触关...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的郎格罕氏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及与T细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郎格罕氏细胞周围有HLA-DR阳性的T细胞及角朊细胞,并且发现郎格罕氏细胞与T细胞有接触关系。作者认为郎格罕氏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密切接触在递呈抗原及启动局部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郎格罕氏细胞 T细胞
全文增补中
体内实验研究神经节苷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晶 李玉林 李一雷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年第6期658-660,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方法体内利用肿瘤相关抗原皮下注射到小鼠背部皮下,每周一次,连续三周,使小鼠致敏,第四周对小鼠进行激发试验,刺激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即将表皮郎格罕氏细胞与神经节苷脂和肿瘤相关抗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方法体内利用肿瘤相关抗原皮下注射到小鼠背部皮下,每周一次,连续三周,使小鼠致敏,第四周对小鼠进行激发试验,刺激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即将表皮郎格罕氏细胞与神经节苷脂和肿瘤相关抗原共同孵育后注射到小鼠后足掌侧,分别于注射后24,48小时测量足掌肿胀程度来评估神经节苷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结果神经节苷脂可降低小鼠足掌肿胀程度,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结论神经节苷脂具有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同时说明神经节苷脂可以抑制表皮郎格罕氏细胞抗原提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迟发型变态反应 郎格罕氏细胞
下载PDF
眼表面郎格罕氏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红 张泺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1年第3期158-160,共3页
郎格罕氏细胞是一类与眼表面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的细胞。特别是与免疫有关,如单纯庖疹性角膜炎、角膜移植等。本文对郎格罕氏细胞的历史、起源、形态、功能及动物研究等作了系统的回顾,以促进其在眼科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郎格罕氏细胞 眼表面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与肿瘤免疫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存玺 高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65-366,共2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包括淋巴树突状细胞(LDC)、指状树突状细胞(IDC)、隐蔽细胞(veiled cells),郎格罕氏细胞(LC)、间质树突状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这类广泛分布于体内不同部位的多突起细胞,虽然其表型可能有所不...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包括淋巴树突状细胞(LDC)、指状树突状细胞(IDC)、隐蔽细胞(veiled cells),郎格罕氏细胞(LC)、间质树突状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这类广泛分布于体内不同部位的多突起细胞,虽然其表型可能有所不同但均能在诱发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 肿瘤免疫 间质 郎格罕氏细胞 淋巴 研究进展 体内 表型 细胞 独立
下载PDF
眼表面郎格罕氏细胞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京城 金秀英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1年第4期204-209,共6页
首先在皮肤发现的郎格罕氏细胞,在免疫学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有关文献对眼表面LCs的分布、形态、免疫学特性和作用、与角膜和结膜细胞、皮肤LCs、巨噬细胞等的区别及LCs与角膜周边部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眼表面 皮肤 郎格罕氏细胞 分布
下载PDF
胆脂瘤上皮内郎格罕氏细胞的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保华 陈洪铎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1989年第3期150-151,共2页
关键词 胆脂瘤 郎格罕氏细胞 免疫作用
下载PDF
S—100蛋白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费宝隆 《临床军医杂志》 CAS 1991年第2期55-56,共2页
S—100蛋白是Moore于1965年首次由(?)脑浸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高酸蛋白.由于它溶于100%的硫酸铵溶液中,故称S—100蛋白.该蛋白是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其分子量各为10400和10507. S—100蛋白曾被认为是神经组织的特殊蛋白,并... S—100蛋白是Moore于1965年首次由(?)脑浸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高酸蛋白.由于它溶于100%的硫酸铵溶液中,故称S—100蛋白.该蛋白是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其分子量各为10400和10507. S—100蛋白曾被认为是神经组织的特殊蛋白,并做为哺乳类动物脑组织成熟的标志.目前已知S—100蛋白除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神经元、雪旺氏细胞外,还存在于黑色素细胞,皮肤郎格罕氏细胞,淋巴网状组织中的指突状细胞,软骨细胞、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唾腺、乳腺、尿液腺及肾上腺支持细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郎格罕氏细胞 鉴别诊断 汗腺导管 肌上皮细胞 雪旺细胞 胶质细胞 支持细胞 黑色素细胞 突状细胞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郎格罕氏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卫东 杜启涛 谭栋东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本实验拟通过对郎格罕氏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 ,从免疫学上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以期在免疫学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采用 S— 10 0蛋白特异性标记郎格罕氏细胞 ,以... 目的 本实验拟通过对郎格罕氏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 ,从免疫学上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以期在免疫学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采用 S— 10 0蛋白特异性标记郎格罕氏细胞 ,以免疫组织化学 PAP方法对 2 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上皮及间质内郎格罕氏细胞分布特点进行观察 ,计算郎格罕氏细胞出现频率。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病损组织中郎格罕氏细胞数目为正常口腔粘膜组织的 19.5倍。在细胞分布上 ,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郎格罕氏细胞紧贴基底细胞层 ,而病变组织中的郎格罕氏细胞则散布于癌巢和癌巢间的淋巴细胞中。所有组织标本中均有淋巴细胞浸润带出现。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1.癌上皮内郎格罕氏细胞与淋巴细胞相伴浸润 ,关系密切 ;2 .间质内郎格罕氏细胞与淋巴细胞相伴浸润 ,关系密切 ;3.郎格罕氏细胞可能为抗原递呈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格罕氏细胞 口腔鳞状细胞 S-100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