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日本MTSAT-1R卫星数据、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NCEP FNL客观再分析资料和NEAR-GOOS(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2010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发生在黄渤海及周边地区的一次...利用日本MTSAT-1R卫星数据、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NCEP FNL客观再分析资料和NEAR-GOOS(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2010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发生在黄渤海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形成、维持、消散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大雾形成前低层水汽非常充沛,入海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海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海雾在夜间辐射冷却作用下形成;大雾期间黄渤海位于入海高压后部,海面气温略高于SST,975hPa以下有下沉逆温存在,弱冷平流的发展也有利于低层空气的冷却,对海雾的发展和维持有重要作用;气温回升和低层水汽的流失使相对湿度逐渐下降,是海雾缓慢消散的原因。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日本MTSAT-1R卫星数据、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NCEP FNL客观再分析资料和NEAR-GOOS(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2010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发生在黄渤海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形成、维持、消散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大雾形成前低层水汽非常充沛,入海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海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海雾在夜间辐射冷却作用下形成;大雾期间黄渤海位于入海高压后部,海面气温略高于SST,975hPa以下有下沉逆温存在,弱冷平流的发展也有利于低层空气的冷却,对海雾的发展和维持有重要作用;气温回升和低层水汽的流失使相对湿度逐渐下降,是海雾缓慢消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