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宫廷收藏对宫廷绘画的影响:宋徽宗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伊沛霞 《中国书画》 2003年第12期80-93,共14页
所有的中国皇帝都在名义上掌管着宫廷画家,就像他们掌管军队、文官系统、宦官等等一样。当然,大多数时候监督管理这些政府部门的工作都委任给了相应负责的官员,而皇帝只需要关注于大政方针。对于皇帝来说,有关绘画的其它活动完全是可有... 所有的中国皇帝都在名义上掌管着宫廷画家,就像他们掌管军队、文官系统、宦官等等一样。当然,大多数时候监督管理这些政府部门的工作都委任给了相应负责的官员,而皇帝只需要关注于大政方针。对于皇帝来说,有关绘画的其它活动完全是可有可无的。有的皇帝积极设法扩展宫廷的绘画收藏;有的对此漠不关心,或者甚至放弃收藏品,使宫廷收藏散失殆尽。收藏艺术品的皇帝不必亲自命令画家作画,反之亦然。收藏绘画和任用画家完全是两码事,和宫廷之外的绘画世界有着不同的逻辑和关系。在中国,宫廷的绘画收藏与书籍、文档和书法作品的收藏有着紧密的关联。是那些可以像书籍一样储藏起来的作品才会被收集起来。收藏绘画的可能性和吸引力与宫廷之外文人和富人收藏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相对而言,宫廷绘画的制作源于宫廷的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绘画 宫廷画家 《宣和画谱》 书法作品 中国皇帝 个案研究 李公麟 宋朝名画评 燕文贵
下载PDF
北宋画论中的“类型”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马鸿增 《美术》 1983年第11期15-17,47,共4页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中,对塑造艺术形象的审美要求,代有论述。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了“类型”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所谓“类型”,是相对于“典型”而说的。人所共知,“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指文艺作品中通过艺术概括,...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中,对塑造艺术形象的审美要求,代有论述。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了“类型”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所谓“类型”,是相对于“典型”而说的。人所共知,“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指文艺作品中通过艺术概括,塑造出来的既体现了一定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而“类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论 中国古代绘画 艺术形象 《宣和画谱》 圣朝名画评 美学思想 韩拙 郭若虚 郭熙
原文传递
刘道醇“六长”说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丁薇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7年第3期39-40,共2页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的“六长”说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法则。中国古代画论中依据古代哲学的中和辩证思想有着大量相似的论说,众多相关论述皆注重各对立因素之间的谐和,体现出对矛盾范畴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 《圣朝名画评》 气格 笔法 宋朝名画评 国画技法 六长 无墨求染 粗卤求笔 作家气 唐志契 平画求长
下载PDF
談吳昌碩的繪画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非闇 《美术》 1957年第1期17-16,21-27+32,共6页
安吉吳昌碩先生是近代写意花果画傑出的大画家,他斯创造出来的画,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画壇。談到昌碩先生的繪画成就,除了他善于观察生活,是不可能抛开金石書法而光談他的繪画的。同样的,我們也不能抛掉咸丰、同治——1851年以来的金石書... 安吉吳昌碩先生是近代写意花果画傑出的大画家,他斯创造出来的画,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画壇。談到昌碩先生的繪画成就,除了他善于观察生活,是不可能抛开金石書法而光談他的繪画的。同样的,我們也不能抛掉咸丰、同治——1851年以来的金石書画的風尚。而孤零零地談他的繪画。当然,限于我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生活 安吉 艺术形象 一幅画 胡公寿 任伯年 竹石 巢林 四王
原文传递
论“气韵生动”与“神”“形”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益之 《艺术探索》 1987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六法论”第一法。它由“气韵”与“生动”二者组成。但是过去大多数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东西。它的含义则有多种解释,或把它解释为画面的总要求,总效果;或把它看作是画面某种形式因素的同义语;也有人把它支解开来...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六法论”第一法。它由“气韵”与“生动”二者组成。但是过去大多数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东西。它的含义则有多种解释,或把它解释为画面的总要求,总效果;或把它看作是画面某种形式因素的同义语;也有人把它支解开来望文生义地解释。所有这些解释,我以为都有偏颇之处。如果把“气韵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生动 六法论 中国绘画 张彦远 骨法用笔 谢赫 圣朝名画评 随类赋采 《历代名画记》
下载PDF
九月经霜,蟹肉白玉香
6
作者 罗晨 虎妈尚菜 《健康与营养》 2014年第9期74-75,共2页
自古文人墨客,无不以霜降之后、月圆之时品蟹为风韵佳话之一。霜降时节已经不远,那肉厚膏肥的蟹子们仿佛正在高高举起大鳌,等待人们味蕾的检验。‘蟹因霜重金膏溢’,身为吃货的你,一定不想在此时节辜负了自己的肚皮!
关键词 玉香 蟹酿橙 梦如 湿热内蕴 痰火上扰 腰酸腿软 蟹脚 数日 蟹壳
原文传递
石涛“一画”三题
7
作者 徐寿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36-40,共5页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以及画的第一笔。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画语录 曲尽其态 绘画理论 大涤子题画诗跋 一幅画 绘画作品 俞剑华 搜尽奇峰打草稿
下载PDF
宋代绘画鉴赏论概览
8
作者 樊波 《荣宝斋》 2008年第1期206-211,共6页
隋唐以降,从帝王公卿到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对书画作品(古代作品占了较大的比重)的搜罗和收藏。这种情况在宋代已成为一种风气,其中一些文人画家和理论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休复、刘道醇、郭若虚、苏轼、米芾、黄庭坚、韩拙、董逌和邓... 隋唐以降,从帝王公卿到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对书画作品(古代作品占了较大的比重)的搜罗和收藏。这种情况在宋代已成为一种风气,其中一些文人画家和理论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休复、刘道醇、郭若虚、苏轼、米芾、黄庭坚、韩拙、董逌和邓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们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意于物 直觉 神会 黄庭坚 韩拙 内在意蕴 郭若虚
原文传递
从德国到丹麦,与W12一起“心花路放”
9
作者 王帅 Tom Salt 《优品》 2014年第11期104-109,共6页
柏林,内敛而忧郁的底蕴抵达柏林的第一天,主办方并没有给我们安排任何试驾,只是安排了城市观光和一次颇为神秘的艺术馆参观,对于这次参观,Julia只是提示我们,"保证你们前所未见"。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德国首都,这个全国最大的城... 柏林,内敛而忧郁的底蕴抵达柏林的第一天,主办方并没有给我们安排任何试驾,只是安排了城市观光和一次颇为神秘的艺术馆参观,对于这次参观,Julia只是提示我们,"保证你们前所未见"。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德国首都,这个全国最大的城市曾经有过无数的故事,如今它的光芒似乎多少有些被慕尼黑、法兰克福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掩盖,但这里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却可能是其他城市永远无法替代的,游走在柏林,就如同穿梭于从普鲁士帝国到德意志共和国的历史长廊中。柏林并不聒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放 W12 经济发展 宾利 历史底蕴 发动机制造商 发动机生产 辉腾 兰博基尼
原文传递
何加林
10
作者 何加林 《艺术沙龙》 2007年第2期159-177,158,共20页
有一种自然之性名曰"淡",虽淡,视觉难以充其见,听觉难以充其闻,役用难以充其尽,这种"淡"也是"道"的体现。如此,"淡"便成了一种境界,"淡"并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更浓郁、更悠长的"... 有一种自然之性名曰"淡",虽淡,视觉难以充其见,听觉难以充其闻,役用难以充其尽,这种"淡"也是"道"的体现。如此,"淡"便成了一种境界,"淡"并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更浓郁、更悠长的"无味之味","淡"是一种"至味"。"淡"是一种"平易"、一种"休"。在人,"休"是一种颐养、一种无欲、一种休息,是一种顺自然之性的行为,其体现出的是一种平和、平淡、简约、坦然、简易的"平易"状态。其在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上则是一种简淡、平和、意味悠长的艺术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在其风格中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石涛 至味 五代名画补遗 《宣和画谱》 颠毛种种 关家山水 古代山水画 荆浩
原文传递
关于宋代画家高克明的一个问题——同王伯敏等先生商榷
11
作者 王之田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60-,103,共2页
高克明是北宋画院中一位重要的画家,几乎所有的中国绘画史著作都提到过他。但在对高克明的评述中,存在着与史实不符之处,包括对高克明的人品起到了贬低的作用。如1982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伯敏先生编著的《中国绘画史》第24... 高克明是北宋画院中一位重要的画家,几乎所有的中国绘画史著作都提到过他。但在对高克明的评述中,存在着与史实不符之处,包括对高克明的人品起到了贬低的作用。如1982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伯敏先生编著的《中国绘画史》第242页,写道:“景祐元年(1036年),仁宗赵祯(引者按:原书误作“赵桢”)要画臣鲍国资画四时景于彰圣阁,国资怕画不好而获罪,不敢下笔,结果只好由高克明代画而成。”仅从这段文字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况且早在20至50年代时,潘天寿、郑午昌、俞剑华等先生的著作中,有关高克明条的引文,大抵皆作如是说,王伯敏先生的引文只是和他们雷同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伯敏 中国绘画史 俞剑华 北宋画 郑午昌 潘天寿 圣朝名画评 中国画学全史 宋朝名画评
下载PDF
注重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方法——关于转变教学思想基点的一点建议
12
作者 阎佩衡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4期26-27,共2页
谈论教学,离不开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如果把“教什么”视为教学大纲之事,那么“怎么教”就是教学方法之能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教学工作的核心.如果把问题展开来讨论,或者从教学的本来意义上考虑问题,... 谈论教学,离不开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如果把“教什么”视为教学大纲之事,那么“怎么教”就是教学方法之能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教学工作的核心.如果把问题展开来讨论,或者从教学的本来意义上考虑问题,则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存在着四个而不是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教什么”和“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和“怎么学”.为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方法 教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家 邵瑞珍 学习态度 问卷调查 来学 学习活动 主观臆测
下载PDF
创新篇——读中国画论札记
13
作者 杨身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3年第4期21-25,共5页
(一)创新,在历史上曾经使一些画家横遭冷遇或众毁,然而无数画家却因创新而名留史册。他们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谱写了中国画的发展史。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画最可宝贵的传统。这种精神,或体现于他们的作品,或见之于他们的... (一)创新,在历史上曾经使一些画家横遭冷遇或众毁,然而无数画家却因创新而名留史册。他们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谱写了中国画的发展史。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画最可宝贵的传统。这种精神,或体现于他们的作品,或见之于他们的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论 画家 美术家 创新 石涛
下载PDF
知识介绍
14
《美术》 1962年第1期44-63,68,共3页
三病三病指中国画用笔上的三种毛病。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扁,不能圆混也(腕力不足,运笔痴钝。
关键词 《图画见闻志》 郭若虚 三病 一曰 西园雅集图 平画求长 十二忌 十八学士 李公麟
原文传递
南唐画院有无考
15
作者 韩刚 《中国书画》 2006年第4期158-160,共3页
王朝闻总主编、邓福星副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中写道"中主李璟耽爱文艺,恩宠画士,在前代基础上,将流散的画家召集到宫中,仿效西蜀画院之制,于保大元年(公元943年)亦建立翰林图画院,设有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司艺、内供奉。
关键词 翰林图画院 翰林司 中国美术史 王朝闻 董源 西蜀 翰林待诏 董北苑 内供奉
下载PDF
賞石的传神与写意——笔记十四条
16
作者 王晨 《宝藏》 2015年第5期86-88,共3页
什么是"美的同构"呢?举一个例子,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和田玉和君子,就达到了美的同构。玉那温润的光泽,类似于君子温文尔雅的风姿。它们在美的心理上有类似的作用方式。徐悲鸿的马为何胜过其他... 什么是"美的同构"呢?举一个例子,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和田玉和君子,就达到了美的同构。玉那温润的光泽,类似于君子温文尔雅的风姿。它们在美的心理上有类似的作用方式。徐悲鸿的马为何胜过其他画家笔下的马?因为他画的不只是首尾俱全的马(不止表现了实体),而且画出了豪迈奔放的感情(表现了虚体,即气韵).他只用寥寥数笔画马的轮廓,但就已经诠释了马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迈奔放 和田玉 作用方式 观赏石 虚体 倪瓒 君子比德 骊黄牝牡 恽向
原文传递
中国画的分类
17
作者 田文 《美术》 1961年第1期70-71,共2页
古代绘画不分科。随着历史的发展,题材内容和形式手法逐渐丰富多样起来,便有了分科的要求。中国画的分科最早见于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
关键词 唐朝名画录 朱景玄 古代绘画 郭若虚 《宣和画谱》 邓椿 曹仲达 画继 徐熙
原文传递
创新篇——读中国画论札记
18
作者 杨身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3年第4期21-25,共5页
(一)创新,在历史上曾经使一些画家横遭冷遇或众毁,然而无数画家却因创新而名留史册。他们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谱写了中国画的发展史。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画最可宝贵的传统。这种精神,或体现于他们的作品,或见之于他们的... (一)创新,在历史上曾经使一些画家横遭冷遇或众毁,然而无数画家却因创新而名留史册。他们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谱写了中国画的发展史。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画最可宝贵的传统。这种精神,或体现于他们的作品,或见之于他们的画论。早在五世纪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说及顾骏之“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批评南朝宋画家袁茜的人物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论 郑板桥 创新 我自用我法 现代派艺术 画家 美术家 石涛 师法造化 《华山图序》
下载PDF
古代时期《圣朝名画评》的著录、流传及相关问题
19
作者 贾雅钦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5期24-26,共3页
北宋刘道醇所撰《圣朝名画评》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基本著作之一。其内容对画家生平、籍贯、师承关系以及绘画事迹等基本史实均有明确记载,为后人了解和深入考察五代至北宋中后期的绘画风格样式与趣味的发展、绘画史学以及相关文化史... 北宋刘道醇所撰《圣朝名画评》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基本著作之一。其内容对画家生平、籍贯、师承关系以及绘画事迹等基本史实均有明确记载,为后人了解和深入考察五代至北宋中后期的绘画风格样式与趣味的发展、绘画史学以及相关文化史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此书自问世以来,由宋至清陆续被《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多次著录与考订。该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试图勾勒古代公私书目中呈现出的《圣朝名画评》面貌,并借此梳理与归纳《圣朝名画评》在古代的著录情况和流传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朝名画评 版本 古代画论
下载PDF
创作随想
20
作者 黄方道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年第5期60-65,F0002,共7页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录》说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雾之际,必排何凝览,以发思虑”。赏自然之真趣,发自我之思虑,这就是范宽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一个从客观自然到主观意识表达的过程,“得”者成果...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录》说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雾之际,必排何凝览,以发思虑”。赏自然之真趣,发自我之思虑,这就是范宽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一个从客观自然到主观意识表达的过程,“得”者成果也,最终的成果还是从作者心灵中来的,主观“师”即以自然为师对景写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景写生 范宽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主观意识 客观自然 思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