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冯达成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 2006年第7期71-74,共4页
道德接受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道德接受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导向、群体背景和道德情景。分析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可以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 道德接受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道德接受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导向、群体背景和道德情景。分析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可以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接受 影响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 群体背景 道德情景 个体 方法论
下载PDF
论良心在道德接受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兆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0-53,共4页
关键词 道德接受 道德文化 道德需要 道德认识 接受主体 道德教育活动 接受活动 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观念 文化客体
下载PDF
接受心理规律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卢凤菊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4-105,共2页
道德接受心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遵循协同律、优势律及和谐律等基本规律,对教育对象的接受道德文化信息过程产生深刻影响。遵循接受心理规律设计、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活动,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道德接受心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遵循协同律、优势律及和谐律等基本规律,对教育对象的接受道德文化信息过程产生深刻影响。遵循接受心理规律设计、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活动,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接受 心理规律 运用
下载PDF
论道德移情 被引量:5
4
作者 贺更行 曾钊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年第1期29-36,共8页
道德移情,是指个体将自身继善积德的需求投射到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胜中,从中诠释行为价值、生命价值、事业价值等等为人处世之道,进而产生道德震憾的心理—行为过程。渴望—接受—激活—心境,是道德移情的心理活动秩序。传达感... 道德移情,是指个体将自身继善积德的需求投射到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胜中,从中诠释行为价值、生命价值、事业价值等等为人处世之道,进而产生道德震憾的心理—行为过程。渴望—接受—激活—心境,是道德移情的心理活动秩序。传达感情、激动情绪、反观自照和第励行动,是道德移情的心理功能。实现物—人、物—事、物—史的教育结构,是进行道德移情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移情 道德接受 走出心境
下载PDF
道德移情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耿信 曾钊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7期33-37,共5页
道德移情的特征分析耿信,曾钊新道德移情,是人们通过特定的审美活动从中汲取修身养德的一种道德接受方式。它以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胜为审美对象,显示出历史名胜为审美对象,显示出历史和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垒筑的积极功能... 道德移情的特征分析耿信,曾钊新道德移情,是人们通过特定的审美活动从中汲取修身养德的一种道德接受方式。它以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胜为审美对象,显示出历史名胜为审美对象,显示出历史和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垒筑的积极功能和独特效应,对道德移情现象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移情 特征分析 道德接受 审美移情 道德需要 道德责任 道德主体 道德活动 道德 审美对象
下载PDF
试论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强 《青海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86-87,共2页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者、道德接受客体、道德接受媒介、道德接受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道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关键词 道德接受 主体心理机制 道德需要 情绪体验 文从心理学 动力机制 道德内化 道德建构
下载PDF
选择 承诺 传习 理性——读《道德接受论》而来的感悟
7
作者 晏开利 《思想理论教育》 1996年第10期63-65,共3页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也必然要作用于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无论这一作用多么巨大,它毕竟只是社会道德观念变化的外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为人所熟知的...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也必然要作用于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无论这一作用多么巨大,它毕竟只是社会道德观念变化的外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为人所熟知的一个原理是: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市场经济的建立只是为道德观念的或然性变化提供了条件,却不能论证这一道德变化的进退得失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道德选择 道德接受 接受 道德理性 道德观念 社会道德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道德传统 道德行为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谈娅 李洪普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42-145,共4页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接受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试论道德接受的心理过程
9
作者 唐际昂 《湖湘论坛》 2003年第1期73-74,共2页
道德接受是指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 ,它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道德需要 ,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信息加以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连续、完整的道德认识过程。道德... 道德接受是指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 ,它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道德需要 ,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信息加以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连续、完整的道德认识过程。道德需要是它的心理起点 ,道德选择是它的价值基础 ,道德内化是它的基本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接受 道德需要 道德选择 道德内化 道德人格化
下载PDF
要从道德接受的角度加强道德建设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亦骏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6-28,共3页
要从道德接受的角度加强道德建设陈亦骏恩格斯说:"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134)从本质意义上说,社会经济体制上的大变革、大变动引发的道德观念上的大震荡,不过是历... 要从道德接受的角度加强道德建设陈亦骏恩格斯说:"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134)从本质意义上说,社会经济体制上的大变革、大变动引发的道德观念上的大震荡,不过是历史发展无法逾越的历程。但必须指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建设 道德接受 道德宣传 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 市场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下 道德理论 道德观念 现实生活
下载PDF
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金容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现代道德教育实效研究从教育者施教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与对策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而忽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的研究;道德接受理论侧重从理论上揭示道德信息如何被接受,而对接受心理因素与教育信息接受效果的关系研究不足... 现代道德教育实效研究从教育者施教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与对策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而忽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的研究;道德接受理论侧重从理论上揭示道德信息如何被接受,而对接受心理因素与教育信息接受效果的关系研究不足,但这也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接受 道德信息 心理因素 信息接受效果
下载PDF
“灌输德育”之终结与超越
12
作者 郭志峰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84-88,共5页
道德,人类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道德教育,人类倾心竭力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后代的事业。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续发挥德育的强大导向功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精神家园、保证社会全面进步,为广大理论工作者们从... 道德,人类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道德教育,人类倾心竭力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后代的事业。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续发挥德育的强大导向功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精神家园、保证社会全面进步,为广大理论工作者们从各种角度详尽考查,充分论述,本文拟从“灌输德育”的根源分析起手,提出自己关于德育走出困境的一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道德接受 道德需要 接受主体 道德文化 社会道德 道德观念 品德形成 道德修养 德育
全文增补中
人应当而且能够走向崇高──兼论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琼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7+6,共3页
人应当而且能够走向崇高———兼论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张琼一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的精髓、实质就是“提升人的精神”,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昂扬的精神状态,使人能够从“生物人”、“经济人”走向“社会人”、“理性人”,树立起... 人应当而且能够走向崇高———兼论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张琼一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的精髓、实质就是“提升人的精神”,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昂扬的精神状态,使人能够从“生物人”、“经济人”走向“社会人”、“理性人”,树立起为人类社会发展而贡献自己全部才智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接受 道德需要 二重性矛盾 物质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 个人利益 精神需要 动力机制 超越现实 物质需要
原文传递
试论道德接受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冬梅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15-18,共4页
道德接受是发生在道德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道德接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道德选择是道德接受的前提,道德内化是道德接受的关键,道德环境是道德接受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 道德接受 道德需要 道德选择 道德内化 道德环境
下载PDF
论从道德需要入手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5
作者 农兴强 《学术论坛》 CSSCI 1999年第S1期96-98,共3页
关键词 道德需要 德育工作 道德教育 道德行为 道德规范 人的需要 道德接受 受教育者 自我实现的需要 道德需要层次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的接受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龙华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年第4期2-4,共3页
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道德接受机制。道德接受机制主要应包括接受的动力机制、目标机制、保障机制和环境机制,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道德接受活动,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接受 机制
下载PDF
“道德接受”——学校道德教育新视界
17
作者 郭志峰 张小兵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113-114,共2页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迅速势头发展,相应的道德建设(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加深。西方人曾饱尝的“身处物质发达世界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苦楚需引以为鉴。正确应答这康德式“二律背反”的世纪性难题是...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迅速势头发展,相应的道德建设(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加深。西方人曾饱尝的“身处物质发达世界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苦楚需引以为鉴。正确应答这康德式“二律背反”的世纪性难题是每一位德育理论研究者应担的历史使命。本文从传统“灌输式德育”批判起手,力图为学校道德教育开拓更广泛的新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接受 学校道德教育 学生主体性 接受主体 社会道德 道德需要 精神家园 灌输式 学生品德 文化信息
下载PDF
也论“灌输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兼与葛新斌同志商榷
18
作者 郭志峰 《教育导刊(上半月)》 1997年第11期10-12,共3页
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继续发挥强大导向功能,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为人们所关注。理论工作者们从各种角度加以研究,为解决这一世纪性难题倾注心力。葛新斌同志在《教育评论》(福州)1997年第1期上发表《试论“... 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继续发挥强大导向功能,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为人们所关注。理论工作者们从各种角度加以研究,为解决这一世纪性难题倾注心力。葛新斌同志在《教育评论》(福州)1997年第1期上发表《试论“灌输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以下简称葛文),剖析“灌输教育”之根源,提出自己变革“灌输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新的德育模式,表现出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细品有关“灌输教育”出路的见解,觉颇有疑问之处,笔者谨陈述浅见,以就教于葛新斌及德育理论界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输教育 困境与出路 道德接受 道德需要 人的主体性 道德行为 学校德育 学生品德 道德信念 “期待视野”
下载PDF
接受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19
作者 马颂行 《班主任》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7,共3页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创造参与视为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方式,从此接受问题从一个学科和流派的角度被重点提出.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则从更为一般的角度研究接受问题:即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符号化的时代,人们面对铺...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创造参与视为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方式,从此接受问题从一个学科和流派的角度被重点提出.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则从更为一般的角度研究接受问题:即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符号化的时代,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势必要有选择地接受.哪些信息被接受,哪些信息被拒绝,其关键取决于人们即受众对信息的态度.由此,接受问题也在许多学科和领域作为一个突出现象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理论 学校德育 道德接受 大众传播学 能动受动律 差异律 认知结构
原文传递
主体心理机制与道德认同
20
作者 魏守丽 李丽 《珠海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9-51,共3页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者、道德客体,道德媒介、道德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遭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关键词 心理机制 道德认同 道德接受 道德需要 情绪体验 内化 建构 运作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