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鼓应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58-60,共3页
近些年来,关于通行本《易传》其中特别是《系辞》的性质问题,我已经写了数篇文章加以讨论。针对以前学者一直以《易传》为儒家作品的看法,强调了《易传》与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思想联系。这些文章发表后,在学界引起了讨论,赞同与反对者... 近些年来,关于通行本《易传》其中特别是《系辞》的性质问题,我已经写了数篇文章加以讨论。针对以前学者一直以《易传》为儒家作品的看法,强调了《易传》与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思想联系。这些文章发表后,在学界引起了讨论,赞同与反对者都有。去年,帛书《系辞》释文首次发表,引起了个人的强烈兴趣,读后觉得帛书《系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辞 帛书本 通行本 易传 黄老学派 道家色彩 儒家 周易 春秋时期 孔子
原文传递
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西方色彩和中国底蕴 被引量:1
2
作者 钱念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6-52,共7页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汉学系主任马利奥·沙巴蒂尼教授(Prof.MarioSabattini)在罗马出版的《东方与西方》(East and West)杂志上,曾发表《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克罗齐主义”》(“Crocianism”in Chukuang-chie-n’s〈Wen-i-hsin-...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汉学系主任马利奥·沙巴蒂尼教授(Prof.MarioSabattini)在罗马出版的《东方与西方》(East and West)杂志上,曾发表《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克罗齐主义”》(“Crocianism”in Chukuang-chie-n’s〈Wen-i-hsin-Li-hsueh〉)长篇论文,较为全面地评述了朱光潜与克罗齐的关系,以及他吸收中国和西方理论建构自己学术大厦的特点.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朱光潜深入钻研和较多接受克罗齐美学的内容,主要是他从克罗齐美学中发现了与中国文化思想相似的部分,尤其是适合道家美学精神的概念和理论.朱光潜实质是站在中国道家美学传统的立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美学思想 文艺心理学 形式派美学 西方色彩 西方美学 克罗齐主义 美感经验 克罗齐美学 道家色彩
下载PDF
周敦颐《太极图说》与朱熹《太极图说解》辨异
3
作者 夏镇平 《孔子研究》 1988年第2期74-78,共5页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争论是一件令人注目的事件。由朱熹给《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作的注,在当时就引出许多不同意见。因此,关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朱熹的注解与周敦颐的原...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争论是一件令人注目的事件。由朱熹给《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作的注,在当时就引出许多不同意见。因此,关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朱熹的注解与周敦颐的原意是否一致这个中心进行。后代学者的讨论也循这条线索发展,遂衍生成朱熹与周敦颐思想异同的讨论。这就引出三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朱熹的注是否符合周敦颐原作的思想?二、如果不吻合,朱熹为什么要进行修正?三、周敦颐的思想是儒还是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说 无极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周敦颐思想 儒家经典 道家色彩 朱熹 主静 宇宙论
原文传递
论陶渊明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4
作者 冯红兵 《池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46-47,共2页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者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文化理想,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者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文化理想,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文从社会和文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思想 儒家色彩 道家色彩 禅意色彩
下载PDF
《三国演义》“儒”与“道”
5
作者 刘士林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1994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究竟怎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确乎是一个需要重新加以思考的问题。过去的方法基本上可用章学诚的“六经皆史”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作品 道家色彩 诸葛亮 主题思想 刘备 杨修 华佗 儒与道 儒家
下载PDF
试谈苏子精神上的道家色彩
6
作者 陈聃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年第5期167-169,共3页
苏轼的思想构成相当复杂,而老庄思想应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苏轼的老庄思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层次上:第一层,是人生态度。苏轼善于根据处境调整人生期待,能理智回避或安然顺从人生各种变故,也能够以"齐物"的思想看待人生... 苏轼的思想构成相当复杂,而老庄思想应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苏轼的老庄思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层次上:第一层,是人生态度。苏轼善于根据处境调整人生期待,能理智回避或安然顺从人生各种变故,也能够以"齐物"的思想看待人生、世界和历史。第二层,在于他能够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权势和富贵。第三层,在于苏轼能多角度、多方式看待人生、世界与历史,立足点高,视野开阔,表现出极高远深邃思想空间,能淡化接受包容一切。这三层中,第三层是核心的至为重要的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精神 道家色彩
下载PDF
宗密心性論的道家傾向
7
作者 聶清 《道家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418-435,共18页
作爲佛教華嚴宗和禪宗雙系傳承者的宗密,一方面明確提出了對本土思想的批評,另外一方面又援引生成論作爲其心性思想的支撑。從這個根本預設出發,宗密在心識漸修、靈知心體等諸多方面都呈現出具有道家色彩的思想傾向。
关键词 宗密 道家色彩 批評
下载PDF
略论传统戏曲舞台色彩观念之渊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云亮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96,共6页
本文从中国古代色彩观的发展流变角度 ,论述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色彩观念之渊源。传统戏曲舞台色彩 (包括人物造型色彩和景物造型色彩 )观念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色彩 (包括戏衣和面部化妆两部分 )方面 ,尤其是人物的戏衣色彩表现的最充分... 本文从中国古代色彩观的发展流变角度 ,论述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色彩观念之渊源。传统戏曲舞台色彩 (包括人物造型色彩和景物造型色彩 )观念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色彩 (包括戏衣和面部化妆两部分 )方面 ,尤其是人物的戏衣色彩表现的最充分。认为传统戏曲舞台色彩观念主要受儒家色彩观影响 ,民间色彩影响次之 ,兼受道、佛两家色彩观影响 ,又最终根源于五行体系中的五色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舞台色彩观念 儒家色彩 五色说 道家色彩 佛家色彩 民间色彩 面部化妆色彩 景物造型色彩 渊源
原文传递
基于五色观的博戏文化研究与设计应用
9
作者 李俊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年第17期62-64,共3页
博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游戏史的开山之作,是象棋、麻将、马吊牌等戏娱活动的鼻祖。本文着重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博戏的文化内涵,从博戏的起源与演变出发,探究博戏文化与中国传统五色色彩体系、五行观念以及道家色彩... 博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游戏史的开山之作,是象棋、麻将、马吊牌等戏娱活动的鼻祖。本文着重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博戏的文化内涵,从博戏的起源与演变出发,探究博戏文化与中国传统五色色彩体系、五行观念以及道家色彩观的关系,挖掘博戏文化在不同思想与观念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探究博戏中黑色与白色的色彩象征意义,及黑色与白色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戏 五色观 五行思想 黑色 白色 道家色彩 现代设计
下载PDF
论道家色彩观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文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100,共4页
与儒家孔子积极守护、建构文明成果的“礼”之邦不同,道家老庄怀疑、解构、批判文明的异化性,他们解文饰、解规则、解各家的价值观念,以期从文明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文”饰是道家色彩观的逻辑起点,一反儒家正德正色的合“礼”之色彩、... 与儒家孔子积极守护、建构文明成果的“礼”之邦不同,道家老庄怀疑、解构、批判文明的异化性,他们解文饰、解规则、解各家的价值观念,以期从文明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文”饰是道家色彩观的逻辑起点,一反儒家正德正色的合“礼”之色彩、文质兼备的合“度”之色彩,“虚”、“无”、“空”(素淡-黑白)色彩论是道家本体论色彩观之核心要旨。道家色彩观与玄禅儒之心学一起对中国的文人水墨画色彩样式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道” 道家本体论色彩 水墨文人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