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淄博鲁青瓷造型和装饰设计探析
1
作者 王星舒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8期60-63,共4页
造型和装饰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以淄博鲁青瓷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鲁青瓷的兴起。从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三个方面,对鲁青瓷造型设计表现出来的清淡纯朴、富于意蕴、独特灵动等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鲁青瓷发展现状,从设计... 造型和装饰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以淄博鲁青瓷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鲁青瓷的兴起。从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三个方面,对鲁青瓷造型设计表现出来的清淡纯朴、富于意蕴、独特灵动等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鲁青瓷发展现状,从设计角度和市场需求出发,对鲁青瓷发展坚持民族性、发挥创新性、走向品牌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 鲁青瓷 造型装饰 设计
下载PDF
千秋绝色中国白 薪火不息德化瓷
2
作者 赵勇 连江水 《福建史志》 2023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德化瓷器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享有“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盛誉。得天独厚源远流长德化...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德化瓷器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享有“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盛誉。得天独厚源远流长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腹地,高岭土质优量多。据民国《德化县志》记载:“观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岩在其巅,全山数里皆瓷土,邑名瓷多产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美术史 德化瓷 中国陶瓷文化 福建省泉州市 戴云山脉 德化县 瓷器 造型装饰
下载PDF
唐代胡帽的改良性流播——以长安出土画塑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霞 樊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3,235,共5页
本文以长安出土画塑为例,细密的爬梳了以唐代长安出土胡帽为蓝本的造型语言、装饰风格和媒材属性,并尝试性的从三个方面辩述胡帽文化在李唐社会中主体的选择与改良性流布,其间或借鉴、或渗透、或冲撞、或消长,或可成为当下中国服饰文化... 本文以长安出土画塑为例,细密的爬梳了以唐代长安出土胡帽为蓝本的造型语言、装饰风格和媒材属性,并尝试性的从三个方面辩述胡帽文化在李唐社会中主体的选择与改良性流布,其间或借鉴、或渗透、或冲撞、或消长,或可成为当下中国服饰文化走向的成功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胡帽 改良 造型装饰
下载PDF
瓷枕上的道符装饰
4
作者 张国英 《理财(经济)》 2022年第7期39-41,共3页
瓷枕的造型和装饰种类繁多,是百姓喜爱的纳凉寝具,但是它兼具随葬品之功能,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装饰图案和价值意义。我们在磁州窑瓷枕中仅见了三方绘有道教符咒纹瓷枕,明代屠隆撰写的《考槃餘事·起居器服笺·枕》中记载:... 瓷枕的造型和装饰种类繁多,是百姓喜爱的纳凉寝具,但是它兼具随葬品之功能,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装饰图案和价值意义。我们在磁州窑瓷枕中仅见了三方绘有道教符咒纹瓷枕,明代屠隆撰写的《考槃餘事·起居器服笺·枕》中记载:“引日窑枕长二尺五寸,宽六寸者可用;长一尺,谓之尸枕,乃古墓中物。”所以,这三分瓷枕应是属墓葬中专门为死者烧制的镇鬼护身、超度亡魂所用的“尸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图案 瓷枕 磁州窑 随葬品 造型装饰
下载PDF
“南青北白” 下的寿州窑精品瓷创作
5
作者 陶治强 《收藏与投资》 2020年第3期46-53,共8页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自南北朝至宋,它烧制了种类繁多、器形多样、造型优良和装饰精美的精品瓷。精品瓷是寿州窑工艺发展的产物,也是寿州窑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战略品牌。精品瓷是高雅的艺术...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自南北朝至宋,它烧制了种类繁多、器形多样、造型优良和装饰精美的精品瓷。精品瓷是寿州窑工艺发展的产物,也是寿州窑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战略品牌。精品瓷是高雅的艺术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备陈列欣赏、审美和艺术价值。深人挖掘精品瓷生产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寿州窑文化的揭示和宣传,有利于当下寿州窑瓷器的创研和品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越窖邢窑 造型装饰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我是一只来自西方的翼狮
6
作者 滕晓铂(文/图) 《中国收藏》 2019年第11期70-75,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形制与品类日趋丰富,形成了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青瓷品类主要集中在日用器和明器上,造型和装饰特征既吸取了前代的陶器、原始青瓷、青铜器、漆器、木器等特点,同时也有时代风格的创新。
关键词 原始青瓷 时代风格 明器 青铜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 陶瓷发展 造型装饰
原文传递
汉《礼器碑》解析(一)
7
作者 刘瑞鹏 《书法》 2020年第1期148-151,共4页
汉代隶书对后世影响甚大者当数东汉碑刻,尤其是桓帝、灵帝时期之碑刻,一般习称之"汉碑"即指此。因为在东汉之桓灵时期,官府大兴以刻石记功颂德,上下形成一时风气,出现了碑碣云起之局面。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指出:&qu... 汉代隶书对后世影响甚大者当数东汉碑刻,尤其是桓帝、灵帝时期之碑刻,一般习称之"汉碑"即指此。因为在东汉之桓灵时期,官府大兴以刻石记功颂德,上下形成一时风气,出现了碑碣云起之局面。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指出:"当时(东汉)的碑碣、石阙等都讲究造型和装饰艺术,其本身即已成为各具风格的雕刻艺术品,而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碑文书法当然也是应相辅相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阙 书法风格 徐利明 雕刻艺术品 东汉碑刻 刻石 碑碣 造型装饰
原文传递
也谈德化陶瓷中的梅花装饰
8
作者 徐志钰 《东方收藏》 202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梅花,是德化山区常见的花卉之一,它傲雪凌霜,体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梅花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家喜欢创作的重要题材。把梅花运用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不但开创了明... 梅花,是德化山区常见的花卉之一,它傲雪凌霜,体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梅花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家喜欢创作的重要题材。把梅花运用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不但开创了明代德化瓷器创作的新局面,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来,德化窑把梅花作为一种传统的造型和装饰技艺加于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堆贴、浮雕、彩绘、印花等德化瓷器的独特技艺,从而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装饰文化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化窑 德化陶瓷 梅花 傲雪凌霜 造型装饰 瓷器 中华文化 明清以来
原文传递
环县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9
作者 夏李瑞 《艺术评鉴》 2021年第13期4-6,共3页
环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中颇为重要的一支,它凭借灯光在幕布上传递出影子,加上配音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环县皮影戏在2002年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道情皮影之乡”,实地走访调查得知皮影传承的情况不容乐观,了解其发展现状... 环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中颇为重要的一支,它凭借灯光在幕布上传递出影子,加上配音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环县皮影戏在2002年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道情皮影之乡”,实地走访调查得知皮影传承的情况不容乐观,了解其发展现状以及造型装饰特征,分析影响皮影传承的因素,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皮影艺术,走向世界国际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县道情皮影戏 造型装饰特征 传承保护
下载PDF
钧陶瓷造型设计中常用的几种艺术形式
10
作者 雷飒锦 《理财(经济)》 2024年第6期104-104,共1页
钧陶瓷造型设计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工艺、造型、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在钧陶瓷的造型中常用到仿生的手法,即选取生物中最美的部分进行简化和设计。这种手法一般体现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在... 钧陶瓷造型设计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工艺、造型、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在钧陶瓷的造型中常用到仿生的手法,即选取生物中最美的部分进行简化和设计。这种手法一般体现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在造型上运用仿生手法的如宋代钧窑天蓝釉葫芦瓶,模仿葫芦的造型,通过简化、抽象手法,设计出的葫芦造型简约、朴素,具有“福禄吉祥”的美好寓意;钧瓷瓶经典的造型鹅颈瓶,细长颈、缓肩,型似天鹅颈,曲颈高雅,象征曲颈向天歌之意;再如钧瓷竹节壶,采用竹节造型,寓意节节高升;传统造型玉壶春、荷叶盘等也都采用了仿生的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釉 竹节壶 传统造型 节节高 玉壶春 葫芦 仿生 造型装饰
下载PDF
邱玉林彩陶艺术馆开馆
11
《江苏陶瓷》 CAS 2021年第6期85-85,共1页
彩陶是文化,彩陶更是艺术,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伟大的艺术创造。彩陶是宜兴的,更是中国的。宜兴彩陶作为中国陶都的五朵金花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出了独有地方特色的造型和装饰风格,精工良作,个性鲜明,呈现了创意之华,古朴之雅... 彩陶是文化,彩陶更是艺术,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伟大的艺术创造。彩陶是宜兴的,更是中国的。宜兴彩陶作为中国陶都的五朵金花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出了独有地方特色的造型和装饰风格,精工良作,个性鲜明,呈现了创意之华,古朴之雅,陶韵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个性鲜明 宜兴 中华文化 艺术馆 造型装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