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易》刚健美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1
作者 郝春燕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3-87,共5页
《周易》集先秦儒道哲学为一体,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阴阳辩证法,《周易》建构了以刚健美为核心的阴阳审美形态观,刚健所具有的中正、大、神、变化等内涵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阳刚之... 《周易》集先秦儒道哲学为一体,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阴阳辩证法,《周易》建构了以刚健美为核心的阴阳审美形态观,刚健所具有的中正、大、神、变化等内涵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阳刚之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其对天、地、人呼应关系的认识也成为艺术与主体辩证关系的源头。其刚健美的内涵经过后人的阐发渗透到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意识中,形成书法艺术中的刚健美风尚、中正美追求、变化美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健 中正 变化
下载PDF
试析柏拉图的“辩证法”概念 被引量:7
2
作者 先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4,111,共10页
柏拉图的辩证法可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指在对话中通过引导式的问答方法来批驳谬论以及相应的诡辩,导向真知;而后者指依据二元本原学说,以统一性为准则,按照统摄和区分这两个方向,对各... 柏拉图的辩证法可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指在对话中通过引导式的问答方法来批驳谬论以及相应的诡辩,导向真知;而后者指依据二元本原学说,以统一性为准则,按照统摄和区分这两个方向,对各个处于层层种属关系中的概念予以准确界定。本文从柏拉图的众多对话录中的相关文本出发,分析并讨论了柏拉图的辩证法的以上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辩证法 修辞学 对话 本原学说
下载PDF
柏拉图范畴论研究——释“通种论” 被引量:5
3
作者 寿建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6-32,41,共8页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证法演变的完成阶段。通种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最普遍的“种”既同对立的“种”相通(即联系),又与其他最普遍的“种”相通。它是对概念本性深刻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范畴论 论” “存在” 《智者篇》
全文增补中
论柏拉图的相论辩证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朝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9-103,共5页
柏拉图在区分认识及其对象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存在、可感事物、不存在及其认识、意见和无知等重要的知识论问题,他对存在、动、静、同、异、非存在等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讨论形成的相论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并对后世... 柏拉图在区分认识及其对象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存在、可感事物、不存在及其认识、意见和无知等重要的知识论问题,他对存在、动、静、同、异、非存在等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讨论形成的相论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非存在 柏拉图 相论辩证法 知识论 哲学
下载PDF
从自否定看黑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扬弃
5
作者 章一晟 毕文胜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2-47,共6页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纯粹理念的研究。纯粹理念指思维中最抽象部分的集合,即纯粹的思想。因而辩证法在哲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思维性质的一种表述,可以充分表达形而上的理念。这与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所探究的理念与理念之...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纯粹理念的研究。纯粹理念指思维中最抽象部分的集合,即纯粹的思想。因而辩证法在哲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思维性质的一种表述,可以充分表达形而上的理念。这与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所探究的理念与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致。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通种论中推论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采用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强调概念之间的否定与联系;同时,他克服了柏拉图通种论中完全不包含经验的缺陷,强调经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能通过自否定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三一式 自否定
下载PDF
论柏拉图的“非存在”在《智者篇》中的转变
6
作者 祝莉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5,191,共6页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柏拉图思想本身的转变。因此,澄清这一概念的转变,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柏拉图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智者篇》 非存在 转变
下载PDF
晚年柏拉图对其前期理式论的反思
7
作者 刘子溪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2-26,共5页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式论,依据其观点,理式是神圣的、纯洁的、单一的本原,众多的理式因为被"善"的理式所"照耀"才有了存在和被认识的可能。但柏拉图晚年时发现这种观点有诸多缺陷,对此作出了重大的修改,使其神圣...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式论,依据其观点,理式是神圣的、纯洁的、单一的本原,众多的理式因为被"善"的理式所"照耀"才有了存在和被认识的可能。但柏拉图晚年时发现这种观点有诸多缺陷,对此作出了重大的修改,使其神圣性、纯洁性和单一性全部消失。文章依据柏拉图著作,分析了晚年柏拉图对其前期理式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美学 理式论
下载PDF
柏拉图理念学说“分离”问题再考察
8
作者 先刚 《哲学门》 CSSCI 2014年第2期9-26,共18页
对于柏拉图的理念,传统的主流观点将其理解为一种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东西,而陈康重新辨析柏拉图的文本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批评,指出柏拉图的理念并未与事物分离。本文分别考察了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各自的合理性,提出惟有从柏拉图哲学... 对于柏拉图的理念,传统的主流观点将其理解为一种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东西,而陈康重新辨析柏拉图的文本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批评,指出柏拉图的理念并未与事物分离。本文分别考察了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各自的合理性,提出惟有从柏拉图哲学的辩证法精神出发,才能把争论双方的观点统一起来,即柏拉图的理念既是与事物分离的,又不是与事物分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分离 陈康 辩证法
原文传递
论《巴曼尼得斯篇》中“一”与“是”的辩证关系
9
作者 傅畅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29-32,46,共5页
在《巴曼尼得斯篇》中,柏拉图分析了各个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它们结合的可能性,以解决极端相反的相在个别事物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各个相中,"一"与"是"的结合具有开创性意义。"一"如果不与"是"... 在《巴曼尼得斯篇》中,柏拉图分析了各个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它们结合的可能性,以解决极端相反的相在个别事物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各个相中,"一"与"是"的结合具有开创性意义。"一"如果不与"是"相结合的话,它就是孤立绝缘的,最后甚至连自身都不是。而如果"一"与"是"相结合的话,"一"就可以与其它的相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整个世界的网络。柏拉图的"通种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修改发展而来的。"一"与"是"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我馆非通用语种资源发展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0
作者 莫燕玲 《图书馆界》 2004年第2期47-50,共4页
本文回顾了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非通用语种资源的发展历程 ,并对其今后发展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广西民族学院 图书馆 用语资源 文献资源建设
下载PDF
国家语言战略视觉下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
11
作者 张晓丹 张彧 《海外英语》 2014年第3X期224-224,229,共2页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根据我国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和协调我国的外语教育已迫在眉睫。该篇文章从语种设置、通用语种及非通用语种发展、区域分布、宏观调控及管理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外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根据我国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和协调我国的外语教育已迫在眉睫。该篇文章从语种设置、通用语种及非通用语种发展、区域分布、宏观调控及管理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以此来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满足国家在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设置 用语及非用语发展 区域分布 宏观调控及管理 外语教育
下载PDF
通卵种育汤治疗不孕症验案
12
作者 杨晓琴 《光明中医》 2009年第11期2175-2175,共1页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育汤 不孕症 医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