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十批判书”之三——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 被引量:46
1
作者 陶东风 《文艺争鸣》 CSSCI 1993年第6期10-21,共12页
一、概念的厘定: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凡用滥了的概念常常也就是用乱了的概念,“大众文化”也是如此。人们通常都是从效果或风格的角度界定大众文化,似乎不同于高稚、精致文化的文本均可归入大众文化。但实际情形并不如此,至少不完全... 一、概念的厘定: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凡用滥了的概念常常也就是用乱了的概念,“大众文化”也是如此。人们通常都是从效果或风格的角度界定大众文化,似乎不同于高稚、精致文化的文本均可归入大众文化。但实际情形并不如此,至少不完全如此。严格地说,“大众文化”并不是一个风格概念,因为“大众”(不同于“老百姓”或“平民”)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相应地,“大众文化”特指现代化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文化类型,是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因此,大众消费社会是大众文化的社会土壤,而现代大众传媒则是它的承传工具,这两项硬指标厘定了大众文化的特定时空维度,使之有别于普通所说的通俗文化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通俗文化”是一个风格概念,因为通俗与否要视文本的构成方式、语言的操作方式以及对接受者的影响方式而定,与之相对的是“精致文化”,后者同样是风格概念。凡是文本的构成和语言的操作上简易、为社会的大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产品,均可归入通俗文化,没有严格的时代、民族、社会形态等方面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 通俗文化 大众消费社会 欲望 文化产品 文化快餐 明星制 艺术生产 作品
原文传递
粉丝的文化经济 被引量:56
2
作者 约翰.费斯克 陆道夫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5-179,共15页
粉丝(fandom)是工业社会中的通俗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粉丝从批量生产和批量发行的娱乐清单(repertoire)中挑出某些表演者、叙事或文本类型,并将其纳入自主选择的大众文化范畴当中。
关键词 文化经济 粉丝 通俗文化 工业社会 批量生产 文本类型 文化范畴 自主选择
原文传递
从朗读到有声阅读:阅读史视野中的“听书” 被引量:39
3
作者 赵丽华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6,共6页
从口语时代、抄本时代的朗读,到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听书",阅读形态经历了某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呈现出听觉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听书"是通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通俗的阅读方式,呈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人... 从口语时代、抄本时代的朗读,到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听书",阅读形态经历了某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呈现出听觉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听书"是通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通俗的阅读方式,呈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人类阅读的整体调性,对内容生产/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在朗读的介入性、阅读场景的交互性、文本的开放性等方面,"听书"均可借镜人类阅读史中悠久的朗读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史 朗读 互联网技术 传播时代 通俗文化 阅读方式 发展背景 内容生产
下载PDF
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被引量:20
4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8-125,共8页
文化工业是一种为资本所控制的商品化、技术性的文化生产,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在操纵商品消费、诱导文化消费、影响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某种强制性。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消除了艺术的超越本性,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特点也导... 文化工业是一种为资本所控制的商品化、技术性的文化生产,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在操纵商品消费、诱导文化消费、影响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某种强制性。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消除了艺术的超越本性,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特点也导致艺术个性的失落,进而造成了当代审美文化的蜕变。文化殖民主义的渗透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工业出现了种种特有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工业应作出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工业” 当代审美文化 阿多尔诺 文化生产 大众文化 霍克海默 文化殖民主义 文化工业产品 通俗文化 实际生活
下载PDF
后现代叙事文本的三大特征——从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谈起 被引量:15
5
作者 魏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6-131,共6页
美国作家塞林格发表于 1 95 1年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形式、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叙事文本的三大特征 :他用“低俗”的语言消融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 ;从独特的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打破了权力... 美国作家塞林格发表于 1 95 1年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形式、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叙事文本的三大特征 :他用“低俗”的语言消融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 ;从独特的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打破了权力话语和传统的美学观念 ;以非人格化叙述的“无言”搁置了真理和终极意义。塞林格的创作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下半期西方后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高雅文化 通俗文化 审美观念 非人格化叙述 文学评论 美国 后现代叙事文本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下载PDF
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 被引量:13
6
作者 陆扬 路瑜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关键词 大众文化 中国 通俗文化 文化批判 市场经济 《上海酒吧》
原文传递
波普艺术和建筑 被引量:12
7
作者 费菁 傅刚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3-85,共3页
文章回顾波普艺术在20世纪中期的缘起和兴盛从大众传媒和通俗文化的角度观察波普化现象指出随着技术手段的变化艺术和建筑中的波普是创作者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关键词 波普艺术 波普建筑 通俗文化 建筑艺术
下载PDF
大传统与小传统及其他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元化 《民族艺术》 1998年第4期201-203,共3页
关键词 大传统与小传统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思想史 学术史 思维模式 民间文化 平民文学 思维方式 通俗文化
原文传递
从中国美学兴味蕴藉传统看通俗艺术品位提升——以赵本山作品为个案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一川 冯雪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3,共7页
随着我国通俗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强劲,与之相伴随的争议也愈益激烈。那么,通俗艺术是否应当具有起码的文化品位?从中国美学兴味蕴藉传统角度,重新审视当前通俗艺术的品位提升方略,认为以赵本山作品为代表的新世纪以来的艺术作品确实... 随着我国通俗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强劲,与之相伴随的争议也愈益激烈。那么,通俗艺术是否应当具有起码的文化品位?从中国美学兴味蕴藉传统角度,重新审视当前通俗艺术的品位提升方略,认为以赵本山作品为代表的新世纪以来的艺术作品确实存在文化品位上的缺憾。大多只是达到了"感目"层次,而很少能抵达"会心"层次,更无理由谈论"畅神"层次,因此陷入"眼热心冷"的困境。因此,要提升通俗艺术作品的文化品位、形成"俗而雅"的艺术风格,就需要借鉴、学习感兴美学的相关因素,在作品中灌注进意味深厚的兴味蕴藉,从而真正地打动观众。有兴味蕴藉的艺术才能真正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化 文化的物化 感兴美学 兴味蕴藉 俗而雅
下载PDF
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秦红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12年第1期36-37,共2页
民间文化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存在于民间的民众通俗文化,一般划分为民间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等范畴。民间文化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价值观。民间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性、稚拙性、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幼儿园课程生... 民间文化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存在于民间的民众通俗文化,一般划分为民间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等范畴。民间文化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价值观。民间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性、稚拙性、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要求,是独具价值的、鲜活的幼儿园课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 幼儿园 教育资源 利用 开发 劳动人民 课程生活化 通俗文化
原文传递
文学实验、文化研究及限度——洛奇《三部曲》对文化研究的回响及其引起的反思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艳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5-79,共5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研究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了西方学术领域并迅速蔓延,这不仅使文学评论家为之沉迷,甚至波及到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戴维·洛奇的《三部曲》就明显地回应了文化研究的一些主要思想。然而洛奇并不像一些文评家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研究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了西方学术领域并迅速蔓延,这不仅使文学评论家为之沉迷,甚至波及到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戴维·洛奇的《三部曲》就明显地回应了文化研究的一些主要思想。然而洛奇并不像一些文评家那样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盲目地呐喊别人的口号,而是在"戏拟"(parody)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对于文学形式的实验,对于将文化研究纳入文学研究并逐渐使其占据主要地位的这一作为,我们究竟还能走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实验 文化研究 高雅文化 通俗文化
下载PDF
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少峰 《人民论坛》 2007年第20期79-81,共3页
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通俗文化看起来不起眼。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国际经验借鉴 经济发达国家 通俗文化 国家形象 软实力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中国电影与通俗文化传统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丁亚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53,共9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中国 电影文化 通俗文化 影片 电影题材 创作活动
原文传递
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3-202,共10页
审美文化包含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两个部分,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三个历史阶段,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经历了"未分化—分化—去分化"的嬗变,这决定着每个历史阶段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和总体风貌。现代雅俗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 审美文化包含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两个部分,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三个历史阶段,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经历了"未分化—分化—去分化"的嬗变,这决定着每个历史阶段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和总体风貌。现代雅俗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的变化,中国审美文化的雅俗分化被称为"超越的突破";西方审美文化的雅俗分化以现代主义"唯我独尊"式的精英主义为标志而臻于极端。后现代雅俗文化在市场权力、大众消费、现代科技的合力推动下从分化走向去分化而中外概莫能外。后现代语境下雅俗文化的去分化趋势不应是外部力量干预的结果,而应建立在交往双方的共同信任、相互尊重之上,唯此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开放性、多元化、民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内在构成 高雅文化 通俗文化 未分化 分化 去分化
原文传递
论池莉小说的文化冲突与取向 被引量:7
15
作者 夏德勇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37,共5页
关键词 文化冲突 知识分子 池莉小说 精英文化 通俗文化 城市文化 市井文化 城市社会学 民间文化 乡村文化
下载PDF
两种不同质地的文化──略论“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别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彬彬 《文艺争鸣》 CSSCI 1996年第5期68-73,共6页
两种不同质地的文化──略论“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别王彬彬一把一直便有的"通俗又化"(popularculture)与晚近才有的'"大众文化"(massculture)混为一谈,认为这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二者... 两种不同质地的文化──略论“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别王彬彬一把一直便有的"通俗又化"(popularculture)与晚近才有的'"大众文化"(massculture)混为一谈,认为这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二者所指的是同一回事,这是一种相当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通俗文化 高雅文化 民间文化 当代流行歌曲 狂欢节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现代工业 《三国演义》
原文传递
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力行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6,共6页
明清时代,徽商以其雄厚的财力,建立起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并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商人文化。徽州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举凡科技、艺术以至饮食、建筑等,无不包罗其中。本文拟结合徽... 明清时代,徽商以其雄厚的财力,建立起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并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商人文化。徽州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举凡科技、艺术以至饮食、建筑等,无不包罗其中。本文拟结合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探讨其基本特征,并略评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人文化 徽州商人 明清时代 徽商 宗族文化 价值观念 理学 戴震 通俗文化 内涵探讨
下载PDF
IP电影热潮下的冷思考 被引量:8
18
作者 万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0,共5页
本文从作家情怀与影视改编谈起,围绕当下的IP热潮,分析其属性与现象;寻找出文学与影视具有相似的叙事结构和社会文化功能,分析出IP电影热潮起于受众对通俗文化消费兴趣,并重点对以文学、电影为例的通俗文化消费中受众的心理做出考证。... 本文从作家情怀与影视改编谈起,围绕当下的IP热潮,分析其属性与现象;寻找出文学与影视具有相似的叙事结构和社会文化功能,分析出IP电影热潮起于受众对通俗文化消费兴趣,并重点对以文学、电影为例的通俗文化消费中受众的心理做出考证。提出作者在IP电影热潮下的冷思考:IP开发既要关注受众又不过于迎合观众的趣味,同时需重视营销人才培养,才有助于中国电影市场保持理性健康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 影视改编 通俗文化 消费心理 受众区分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震钧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通俗文化 语文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 修辞 高中 语文教学
下载PDF
论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及途径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建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85-88,共4页
城市文化是人类群体在城市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渗透于城市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包含极为复杂的多元结构,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艺术文化等多种社会亚文化成分相互融合... 城市文化是人类群体在城市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渗透于城市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包含极为复杂的多元结构,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艺术文化等多种社会亚文化成分相互融合的综合体。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集中在城市。高等教育与城市文化有着与生俱来、血肉与共的密切联系。城市里丰富的商品,便利的交通,流动的生活、畅通的信息渠道、层次丰富且呈多元状态的文化为高校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从逻辑结构来讲,高等教育与城市文化具有从属的关系,高等教育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城市文化的诸要素中,高等教育层次较高,能动性强,且充满生机与活力,与城市通俗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势差。高等学校集中的智力、荟萃的人才、优越的设备和科研条件为城市文化的丰富活跃、引导提高、变革更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因此,从文化组构与比较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决不是城市文化的附庸,而是一种源于城市又高于城市文化,面向城市又超前于城市文化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一定社会影响的文化现象的呈现。本文仅探讨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 高校 大学生 等学校 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 基本特点 科学研究 通俗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