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子长县为例 被引量:73
1
作者 邓元杰 姚顺波 +4 位作者 侯孟阳 张童越 鲁亚楠 龚直文 王怡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6-844,共19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表征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重要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简单快速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表征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重要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简单快速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所带来的影响,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县为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进一步耦合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并设置四种不同的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情景,预测子长县2037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和碳汇产生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1)子长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17年间共有31627.98 hm^2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境内的林草覆盖率由2000年的53.26%增长至2017年的64.2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子长县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碳储量由2000年的39.19×10^6t增长至2017年42.34×10^6t,增加量集中在工程实施主要阶段(2000-2008年);(3)未来子长县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且会获得一定的碳汇经济价值。预计到2037年子长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A、B、C、D四种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将分别达到:43.78×10^6t、44.10×10^6t、44.32×10^6t和44.54×10^6t,并将由此获得碳汇经济价值净收益分别为1627.88万美元、1979.89万美元、2231.39万美元和2471.67万美元。耦合InVEST-FLUS模型,不但能利用InVEST模型简单快速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评估,而且还能基于FLUS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做出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量 InVEST模型 FLUS模型 子长县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被引量:40
2
作者 徐晋涛 曹轶瑛 《国际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60,共5页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可持续发展 中国 农业结构调整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退耕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发挥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飞 李锐 温仲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退耕还林 (草 )工程及其生态环境效益发挥的影响因素较多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之间 ,人为因素中社会经济活动层面、政策法规层面和观念与意识层面等不同层面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结合安塞县退耕还林 (草 )试点 ,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 退耕还林 (草 )工程及其生态环境效益发挥的影响因素较多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之间 ,人为因素中社会经济活动层面、政策法规层面和观念与意识层面等不同层面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结合安塞县退耕还林 (草 )试点 ,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 ,表明各个因素对退耕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发挥具有很大作用。同时建议考虑不同影响因素 ,丰富试点内容和形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效益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退耕还林工程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蕾 刘黎明 唐伟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51,共2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宁夏 固原市 农业结构 种植业 畜牧业 农村劳动力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邓元杰 侯孟阳 +6 位作者 谢怡凡 高晴 姚顺波 龚直文 鲁亚楠 贾磊 李园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97-6612,共16页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工程实施后共有297066.15 hm^2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草覆盖率由57.33%增长至60.5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得陕北地区ESV得到了显著提升。25年间陕北地区ESV共增加了32.82亿元,ESV在工程实施后比工程实施前多增加了5.93亿元,增长主要源于退耕引起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3)ESV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并表现出正向的集聚性和依存性,ESV热点区和冷点区集聚效果明显,热点区集聚与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冷点区集聚与未利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4)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陕北地区中部中等等级和次高ESV分布区域逐渐增大、次热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北部次低等级和低等级ESV分布区域逐渐减少、冷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整体而言,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ESV的增减变化与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时间上相呼应、在空间上相匹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使得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ESV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陕北地区 时空演变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分析及未来发展建议 被引量:39
6
作者 李相儒 金钊 +1 位作者 张信宝 周卫健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历史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1950-1960s中期、1960s中期-1970s末期、1970s末期-1990s末期、2000-2010年、2010年至今。这5个不同时段,淤地坝、梯田等工程治理和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等生物治理交替出现,并逐步走向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全面结合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不能变;科学开展淤地坝建设和治沟造地工程,加快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梯田 淤地坝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工程 治沟造地工程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问题分析与优化建议 被引量:31
7
作者 孔凡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70,共9页
退耕还林 (草 )工程是 2 0世纪末我国政府实施的重大生态恢复工程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一项生态恢复工程 ,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经济效益次要的原则 ,这是工程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然而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实施退... 退耕还林 (草 )工程是 2 0世纪末我国政府实施的重大生态恢复工程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一项生态恢复工程 ,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经济效益次要的原则 ,这是工程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然而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 ,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长远生态利益和短期经济利益、全局利益与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 ,是关乎工程建设质量和系统维护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本质出发 ,探讨工程实施过程的政策冲突及其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政策 生态恢复工程 工程补助标准 工程管理长效机制 财政转移支付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儒 邓悦 +1 位作者 姜志德 谢晨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13-2023,共11页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采用调研获取的17省(市、自治区)1757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退耕区复耕可能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依据...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采用调研获取的17省(市、自治区)1757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退耕区复耕可能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依据复耕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复耕可能性较高和较低两类地区。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是影响退耕区复耕可能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非最重要因素,在复耕可能性较高的地区,退耕补贴依然是影响该地区农户复耕决策的重要因素,农户做出复耕决策受本地区其它农户的影响较大。在复耕可能性较低的地区,退耕农户较高的退耕积极性降低了复耕发生的概率,农户的复耕意愿和复耕预期对复耕可能性的影响程度也随着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而降低,退耕补贴已经不再是该地区农户复耕决策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在政策设计上应考虑降低或停止农户的退耕补助,探索构建以碳交易为主的市场化补贴机制。此外,两类地区退耕农户均十分注重工程的实施效果,在政策设计中应加强对工程后期成果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耕 可能性 影响因素 退耕还林工程
原文传递
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曹世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08,共8页
197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为了讨论这些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其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与展评,研究环境修复政策与社会可持续... 197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为了讨论这些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其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与展评,研究环境修复政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3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以及其他环保政策使项目区的绿色植被覆盖度迅速提高。但是与撂荒地的自然恢复过程相比,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降低了总的植被覆盖度,导致退化土地面积增加,加剧了当地的沙漠化;同时,由退耕引起的粮食减产部分可以通过在更适宜地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来补偿,退耕还林工程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在大规模环境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民对环保政策的态度也在平稳进步。与其相反,由于天然林保护项目所实施的禁采、禁牧政策缺少必要的补偿措施,对当地居民的生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植树种草应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当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结束后,许多已修复的植被面临被再一次开垦的危险。由此可见,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和提供适当的生态补偿,可以在改善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避免贫困与环境恶化。同时,必须警惕不适当的技术和政策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策 环境修复 粮食安全 生态补偿 贫困 退耕还林工程 天然森林保护项目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下载PDF
榆林地区2000—2014年NDVI时空变化 被引量:25
10
作者 石玉琼 郑亚云 李团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1-218,共8页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的实施效果以及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利用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基于GIS平台,研究榆林地区2000—2014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NDVI高于风沙滩地区,前者植被覆盖...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的实施效果以及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利用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基于GIS平台,研究榆林地区2000—2014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NDVI高于风沙滩地区,前者植被覆盖好于后者;15年来,榆林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得到改善,改善面积占90.7%,退化面积仅占1.0%,未变化面积占8.3%。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改善面积达94.2%,以中度改善为主;坡地植被改善面积达80%以上,7°~35°坡度上植被明显改善的面积达51%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植被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最大值合成法 GIS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土壤保持效应评估 被引量:23
11
作者 薛亚永 王晓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128,共7页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和环境脆弱区,区内大范围的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根据2000、2005、2010年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和环境脆弱区,区内大范围的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根据2000、2005、2010年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评估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林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 219.41 km^2、2 205.27 km^2,研究区植被覆盖度逐渐改善。(2)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增加2.41亿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由3 033.15 t·km^(-2)·a^(-1)增加至5 114.86 t·km^(-2)·a^(-1),土壤保持效应显著提升。(3)研究区土壤保持效应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草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土壤保持效应,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分别为5 405.57、3 598.41、3 078.81 t·km^(-2)·a^(-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区域的土壤保持效应,但是,区内东北部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植被破坏、地表塌陷以及土壤侵蚀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土壤保持效应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河上游退耕地植被组成、结构及水保功能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建忠 郑佳丽 张春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42-50,共9页
面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失衡的严重现实,作为植被恢复重建重要手段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水保功能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十分迫切的实践需要。退耕地人工植被的建立,是一种仿拟自然植被的过程,植物种数越多,垂直层次性越复杂,植被... 面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失衡的严重现实,作为植被恢复重建重要手段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水保功能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十分迫切的实践需要。退耕地人工植被的建立,是一种仿拟自然植被的过程,植物种数越多,垂直层次性越复杂,植被的水保功能也越高。在黄河上游脑山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的阶段,往往为植物群落演替的中间阶段,此时植物层次较多,一般可达3~5层,种类繁杂,生物基因保存多;同时,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明显,水保功能突出,以青海云杉为主的针阔混交类型,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退耕地植被随着林分年龄增加,其水保功能逐步提高。一些退耕20多年的人工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高,垂直层次结构复杂,水保功能甚至超过一些天然植被类型,直逼水保功能表现最好的50多年生天然青海云杉针阔混交林。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通过仿拟自然植被结构,建造复层、混交的植被类型,来实现稳定的退耕地人工植被水保功能的整体思路,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 植被组成 功能评价 退耕还林工程 物种丰富度指数 水保功能 黄河上游地区 植被恢复重建 植物群落演替 植物群落结构 植被类型 人工植被 青海云杉 生物多样性 针阔混交林 生态失衡 理论价值 功能研究 自然植被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定量评估:以陕北洛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0-177,共8页
为了定量区分土壤侵蚀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与降雨的作用,采用日降水、土壤类型、MODIS NDVI及DEM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研究了陕北洛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和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陕北洛... 为了定量区分土壤侵蚀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与降雨的作用,采用日降水、土壤类型、MODIS NDVI及DEM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研究了陕北洛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和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陕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呈改善趋势,其中>25°区域植被NDVI平均值高于<25°区域,但改善速率低于<25°区域。当不考虑降雨因素变化时,<25°和>25°区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表明>25°区域的植被覆盖改善,确实能够起到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2)2000-2014年陕北洛河流域总体上年降水量、年侵蚀性降雨量、年降雨侵蚀力和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呈增加过程,且具有较强的同步性,相关性也较强。2009年之后,情况发生变化,尽管仍保持同步关系,但相对较小的年降水量却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年侵蚀性降雨量,反映出流域内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大的情况,与已有研究一致。(3)降雨是流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和控制因子,对土壤侵蚀的正向作用占74%,而植被覆盖仅为辅助因子,起次要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负向作用占26%。研究认为需要加强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降雨 MODIS NDVI 定量分析 洛河流域
下载PDF
大规模生态退耕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县南沟和燕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国建 李锐 +1 位作者 杨勤科 王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48-52,共5页
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 ,对县南沟和燕沟 2条小流域 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 ,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 ,但也促进了... 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 ,对县南沟和燕沟 2条小流域 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 ,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 ,但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的多元化。针对退耕负面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经济 生态退耕 大规模 家庭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 减产 小流域 陕北丘陵沟壑区 粮食
下载PDF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金兆 周心澄 胡建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6-39,共4页
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其预期发挥的功能 ,可划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大类。“生态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先期收购土地 ,统一造林 ,或将已建成的“生态型”林草植被收归国有 ,仿照天保工程有关规定严格抚... 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其预期发挥的功能 ,可划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大类。“生态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先期收购土地 ,统一造林 ,或将已建成的“生态型”林草植被收归国有 ,仿照天保工程有关规定严格抚育管护。“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建设为立体复合型植被类型 ,经济效益上以短养长 ,而在中后期国家应当允许对退耕地新造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利用及合理更新。“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注重水土保持整地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自我维持 ,良性发展 ,项目区必须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工作 ,妥善解决退耕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国家应对非项目区内的受益地区征收生态建设补偿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型 生态经济型 经济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世界粮食计划署2605项目对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2
16
作者 米文宝 李陇堂 何彤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10-12,共3页
文章分析了世界粮食计划署 2 6 0 5项目失败的原因 。
关键词 世界粮食计划署2605项目 宁南山区 生态环境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
下载PDF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志东 黄选瑞 +2 位作者 张玉珍 聂犇 胡玉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5,共6页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县 退耕还林工程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调控机制
下载PDF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呼海涛 畅易飞 王凯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2,共8页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然而,省级尺度上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部分市、县级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的实事,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方法]基于MODI...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然而,省级尺度上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部分市、县级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的实事,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方法]基于MODIS NDVI数据计算了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分析了2000-2020年陕西省、地区、市和县四级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结果]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平均覆盖度为64.3%±2.1%,增长率为0.24%/a;陕北植被覆盖度平均为37.6%±4.4%,增长率为0.63%/a;陕南植被覆盖度平均为89.6%±1.2%,增长率为0.13%/a;关中植被覆盖度平均为70.6%±3.5%,下降率为-0.18%/a。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宝鸡市、安康市、商洛市的植被覆盖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而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和汉中市的植被覆盖度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全省有72.3%的区县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有22.3%的区县植被覆盖度变化方向与所在市相反。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增速均表现为2000-2010年高于2010-2020年,这与两个时期的造林面积差异有关。[结论]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空间尺度依懒性,对不同尺度植被覆盖变化的精确认知有助于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多尺度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下载PDF
Both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drivers contribute to vegetation greening of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2
19
作者 Shahid Naeem Yongqiang Zhang +4 位作者 Xuanze Zhang Jing Tian Sawaid Abbas Lili Luo Hadush Kidane Meresa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2期1160-1163,M0003,共5页
The Loess Plateau(LP)i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due to its sensitivities to climate variations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1].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cognized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P and impleme... The Loess Plateau(LP)i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due to its sensitivities to climate variations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1].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cognized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P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policies since 1999.Revege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of the LP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These policies are led by Grain for Green(GFG)project,supported by some vegetation conservation programs.The GFG project,also known as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Program,was launched in 1999,and the LP is one of the pilot regions of this project.The first phase of GFG was implemented between 1999 and 2014,and the second phase started in 2015.The local farmers were accommodated by providing grain and cash subsidies for converting their agriculture land into forests and/or grasslands[2].The GFG program has converted approximately 16,000 km^(2)of rain-fed agriculture land to grassland and forests,resulting in a 25%increase in vegetation cover of the LP during 1999 and 20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刺激政策 黄土高原区 退耕还林工程 气候变化 环境保护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主导因子 气候因子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晓英 禹熙 +1 位作者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232,共9页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响应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综合效益 权重确定 比重法 预测模型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