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民国时期山西晋中地区的戏曲活动探析——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视角
1
作者 胡定 乔新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9-12,共4页
以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为主要史料,从其个人视角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国时期山西晋中地区的戏曲活动及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揭示了戏曲在文化传承、民众生活和地方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政治、经济动荡中的适应与发展。通过对这一... 以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为主要史料,从其个人视角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国时期山西晋中地区的戏曲活动及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揭示了戏曲在文化传承、民众生活和地方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政治、经济动荡中的适应与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戏曲活动的分析,也为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 晋中戏曲 刘大鹏 退斋日
下载PDF
“非农化”趋向与乡村危机的另一面相——基于《退想斋日记》(稿本)的一个学术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先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86,共9页
《退想斋日记》详尽地记述了乡村“非农经营”情状,也大量描述了乡村危机的情势。一方面,“非农化”趋向并非20世纪30年代特出的问题,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该地方经济衰败、民生困窘,也是一个持续演进的长期态势。“非... 《退想斋日记》详尽地记述了乡村“非农经营”情状,也大量描述了乡村危机的情势。一方面,“非农化”趋向并非20世纪30年代特出的问题,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该地方经济衰败、民生困窘,也是一个持续演进的长期态势。“非农化”稳定发展的态势与乡村危机相伴而生且相互关联,成为晋中地域乡村社会演进的重要特征。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即深入揭示二者内在的相关性,从中国社会或经济内在结构中求得其规律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乡村危机 刘大鹏 退斋日
原文传递
从《退想斋日记》看清末民初山西太原县的春节习俗及其特点
3
作者 曾留香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6年第5期69-71,共3页
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中有关春节节日生活的描写是研究清末民初山西太原县节日习俗的重要史料,分析史料发现,当地形成了以晋祠为中心的春节节庆模式,民间信仰和宗教对春节节日习俗有较大影响,但官方强制的规定却难以改变其固有的稳定... 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中有关春节节日生活的描写是研究清末民初山西太原县节日习俗的重要史料,分析史料发现,当地形成了以晋祠为中心的春节节庆模式,民间信仰和宗教对春节节日习俗有较大影响,但官方强制的规定却难以改变其固有的稳定性传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鹏 退斋日 节日风俗 太原县
下载PDF
刘大鹏与晋祠
4
作者 行龙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第5期92-104,M0005,共14页
名胜古迹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地域文化却是名胜古迹扬名于世的基石。"以文教化"的文化是联结名胜和地域的纽带,而文人往往是那纽带的提携者。晚清举人刘大鹏世居三晋名胜晋祠"一箭之遥"之赤桥村,其独立完成洋洋... 名胜古迹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地域文化却是名胜古迹扬名于世的基石。"以文教化"的文化是联结名胜和地域的纽带,而文人往往是那纽带的提携者。晚清举人刘大鹏世居三晋名胜晋祠"一箭之遥"之赤桥村,其独立完成洋洋百万言的首部《晋祠志》,不惧诬陷挺身主持民国初年的大规模晋祠修缮,老来不惜余力地保护晋祠山水资源,其情其状,无不透露着一位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鹏 晋祠 赤桥村 退斋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