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碳添加对退化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苏鑫 郭迎岚 +2 位作者 卢嫚 冯程程 岳中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4-241,共8页
为研究秸秆、生物炭和纳米碳添加对退化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碳源添加后黑龙江省嫩江县退化农田土壤的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97%相似度水平下,秸秆、生物炭添加后... 为研究秸秆、生物炭和纳米碳添加对退化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碳源添加后黑龙江省嫩江县退化农田土壤的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97%相似度水平下,秸秆、生物炭添加后土壤固碳细菌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和Shannon指数高于纳米碳添加后的土壤.②群落组成方面,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在生物炭添加后的相对丰度最高,为94.35%;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纲,在纳米碳添加后的相对丰度最高,为67.45%;在目水平上,着色菌目(Chromatiales)为优势菌目,在纳米碳添加后的相对丰度最高,为50.83%;在科水平上,节外硫红螺菌科(Ectothiorhodospiraceae)为优势菌科,在纳米碳添加后的相对丰度最高,为34.34%;在属水平上,硫碱弧菌(Thioalkalivibrio)、Sulfurifustis、Thiobacillus为优势菌属,分别在生物炭、纳米碳和秸秆添加后的相对丰度最高,相对丰度分别为17.02%、16.40%、13.03%.③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炭和纳米碳添加后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显著差异标记主要富集在生物炭添加的土壤中,主要为硫碱弧菌和硫腺菌(Thiocystis)最为显著.④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及有效磷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壤pH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性质.上述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对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较小,生物炭添加可显著提高土壤固碳细菌群落多样性,纳米碳添加对土壤固碳细菌的影响具有一定特异性;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pH和全氮含量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农田 碳添加 固碳细菌 cbbL基因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退化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危庆 赛吉日呼 +6 位作者 王静 程玉臣 路战远 张向前 厉雅华 孙峰 张德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4期63-71,共9页
为了筛选出牧草最优种植模式,为退化农田地力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敖汉苜蓿和老芒麦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播敖汉苜蓿(Ms)、单播老芒麦(Es)和混播牧草(敖汉苜蓿+老芒麦,In),以休闲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 为了筛选出牧草最优种植模式,为退化农田地力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敖汉苜蓿和老芒麦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播敖汉苜蓿(Ms)、单播老芒麦(Es)和混播牧草(敖汉苜蓿+老芒麦,In),以休闲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先降后升;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全钾含量上升。与CK比较,第1年,各种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Ms和In提高了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第2年,Ms、Es和In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20.91%~40.05%,速效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32.19%~39.65%;土壤有机质、全钾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单播 混播 退化农田 养分 种植年限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至损与培育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向前 路战远 +7 位作者 张德健 程玉臣 王玉芬 方静 史功赋 郑海春 王瑞 王建国 《北方农业学报》 2019年第6期73-78,共6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土壤风蚀是耕地退化和生产力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农田扬尘污染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短板。因此,加强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和地...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土壤风蚀是耕地退化和生产力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农田扬尘污染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短板。因此,加强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和地力培育工作是解决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问题的关键。文章针对大兴安岭沿麓、燕山丘陵区和阴山沿麓等典型生态类型区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长期定位试验、室内控制试验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揭示了风蚀退化农田耕层结构劣化的风蚀作用机制、土壤肥力下降机理和持水力变化特征,创新了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与模式,为内蒙古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防治和可持续培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风蚀退化农田 地力至损 培育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