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空间:新技术下传统影院的未来发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宁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29,共8页
面对新技术与新业态的挑战,传统影院在未来将越来越演化为一种融合空间,主要体现为虚实联动、业态聚合与仪式强化三方面。首先,是空间生产上走向虚实联动。这种联动一方面是产业层面上传统影院业与新兴流媒体业的合作协同,另一方面则是... 面对新技术与新业态的挑战,传统影院在未来将越来越演化为一种融合空间,主要体现为虚实联动、业态聚合与仪式强化三方面。首先,是空间生产上走向虚实联动。这种联动一方面是产业层面上传统影院业与新兴流媒体业的合作协同,另一方面则是空间结构上实体影院空间/“异托邦”与虚拟影院空间/“超托邦”的交融。其次,是空间规划上走向业态聚合。传统影院将不断以新技术提升观影体验、以多元业态拓展非票房收入,日益成为文化及其他产业消费的重要枢纽,但电影内容本身的供给或将日趋单一化。再次,在文化表征上走向仪式强化。在产业地位愈加边缘化的同时,传统影院作为仪式空间的象征意义与膜拜价值会越发彰显,主要体现为怀旧迷影、真实在场与集体体验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空间 产业 流媒体
原文传递
迷影:网络影评的时代 被引量:11
2
作者 唐宏峰 《电影新作》 2015年第3期30-36,共7页
在当下中国的电影批评格局中,网络影评已成为绝对主体。对当代中国网络影评进行考查,需要将其区分为迷影影评和大众影评两类,分别研究才能作出有效的判断。这里重点考察了网络迷影影评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态,调查了迷影影评人的身份、职... 在当下中国的电影批评格局中,网络影评已成为绝对主体。对当代中国网络影评进行考查,需要将其区分为迷影影评和大众影评两类,分别研究才能作出有效的判断。这里重点考察了网络迷影影评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态,调查了迷影影评人的身份、职业与其电影文化生存状态,并分析了网络迷影影评文字的几种不同形态。文章认为迷影影评人对电影的艺术感觉、知识累积与技术分析是有较高质量水准的,是当下中国影评中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中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独立评人 互联网精神 公共空间
原文传递
Cinepilia 2.0:“视频癖”时代的迷影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方元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1,共7页
随着"后电影"状态到来,"迷影已死"被反复提及。而从电影作为媒介的角度看,在媒介迭代的逻辑下,迷影会跟随电影的媒介转向,在形式与体验上发生变化。我国网络中风靡的电影解说现象可视为一种新型迷影样本,视频以新... 随着"后电影"状态到来,"迷影已死"被反复提及。而从电影作为媒介的角度看,在媒介迭代的逻辑下,迷影会跟随电影的媒介转向,在形式与体验上发生变化。我国网络中风靡的电影解说现象可视为一种新型迷影样本,视频以新的形式唤醒了我们对于电影的迷恋并改变了表达这种情感的途径。迷影转为一种有关电影意义生产与消费的群体互动仪式以及操纵电影文本及其时间的游戏。应当说,迷影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其形式与内涵随媒介迭代不断革新,边界不断被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癖 按时间逻辑 媒介
原文传递
迷影偏好、观影取向与票房制衡——网络电影评分现状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齐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7-181,共5页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应用的普及以及电影产业自身的繁荣,中国网络电影评分诞生并迅速发展。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互联网各平台进行电影营销和推广已成为常态,其中尤以对网络电影评分的利用效果最为直观和突出。而...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应用的普及以及电影产业自身的繁荣,中国网络电影评分诞生并迅速发展。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互联网各平台进行电影营销和推广已成为常态,其中尤以对网络电影评分的利用效果最为直观和突出。而随着网络电影评分机制日趋完善,其机制与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主要网络电影评分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评分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的“后迷影” 被引量:4
5
作者 赖荟如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6,共9页
“迷影”攸关由电影生发的内在情感和精神性力量,电影的数字革命一度被诘难为扼杀了这股力量。本文认为,与其将迷影的没落归结为“电影之死”的应然之势,毋宁说,数字时代的迷影发生了更为深刻复杂的转变,它以“后迷影”的形态重焕生机... “迷影”攸关由电影生发的内在情感和精神性力量,电影的数字革命一度被诘难为扼杀了这股力量。本文认为,与其将迷影的没落归结为“电影之死”的应然之势,毋宁说,数字时代的迷影发生了更为深刻复杂的转变,它以“后迷影”的形态重焕生机。基于此,本文从三方面阐明数字时代的“后迷影”文化:文章第一部分旨在从迷影的基础、姿势、时间性、批评模式方面,分析数字“后迷影”与传统迷影的本质差异;第二部分进一步对“后迷影精神”做出界定,指出迷影精神未曾走向衰落,反而呈现为一种“打破藩篱、包罗万象、不落窠臼”的电影观;第三部分以“后迷影”的具体批评实践——“视频论文”为案例,探讨数字工具如何赋权迷影者把握电影的“第三意义”,最终触发迷影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 批评 视频论文
原文传递
影游联动、场域特定与迷影狂欢:作为一种“游戏”的电影剧本杀
6
作者 张鑫 罗勤 《天府新论》 2024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经由电影元素再构、剧本杀要素限定等手段,剧本杀和电影的跨界联动构成了重要的当代文化传播景观。对剧本杀而言,“玩”电影拓宽了剧本杀的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特定场域下构建的“类电影”场景则产生了吸引受众和提升收益的双重效应。... 经由电影元素再构、剧本杀要素限定等手段,剧本杀和电影的跨界联动构成了重要的当代文化传播景观。对剧本杀而言,“玩”电影拓宽了剧本杀的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特定场域下构建的“类电影”场景则产生了吸引受众和提升收益的双重效应。对受众而言,电影剧本杀提供了互动性、具身性、沉浸式的“玩”电影方式,使观看者变为参与者。对电影而言,剧本杀模式扩展了电影的体验与传播渠道,并形成了电影与剧本杀双向转化的互通模式,也为电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本杀 游联动 特定场域
下载PDF
苏珊·桑塔格论“迷影”理论 被引量:6
7
作者 蒋秀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6,共3页
从苏珊·桑塔格开始,"迷影"理论就常与"电影衰败"的论调相纠缠。在阐明"迷影"概念的基础上,桑塔格详述"迷影"消逝造成电影衰败的原因:一是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二是对电影黄金时代的怀旧... 从苏珊·桑塔格开始,"迷影"理论就常与"电影衰败"的论调相纠缠。在阐明"迷影"概念的基础上,桑塔格详述"迷影"消逝造成电影衰败的原因:一是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二是对电影黄金时代的怀旧。值得注意的是,她不是在电影学的框架中展开论述,而是以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将迷影理论与"新感受力"、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等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桑塔格以戈达尔为例,指明一种新"迷影"诞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爱 苏珊·桑塔格 的衰败
下载PDF
另一种“电影之爱”:中国小城镇“趣影”现象研究
8
作者 孟君 裴宇昂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共8页
与植根于都市的“迷影”相比,小城镇的“电影之爱”可称为“趣影”。基于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实证方法,在对“趣影”群体画像的基础上,本文从小城镇“趣影”行为特征、文化功能和观影动因等方面考察和发掘小城镇“趣影”者这一审美主体的... 与植根于都市的“迷影”相比,小城镇的“电影之爱”可称为“趣影”。基于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实证方法,在对“趣影”群体画像的基础上,本文从小城镇“趣影”行为特征、文化功能和观影动因等方面考察和发掘小城镇“趣影”者这一审美主体的观影实践及其特性。小城镇独特的“电影之爱”激活了艺术电影在小城镇的生命力,是“趣影”精神对大众文化和算法逻辑规训的逃逸,显现出小城镇趣影者在审美经验拓展和审美能力提升上的自主性,小城镇“趣影”现象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填补城市和小城镇、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沟壑的文化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之爱
下载PDF
“愿原力与你同在”:基于技术迷恋的科幻电影迷影景观
9
作者 刘学华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5,共8页
科幻电影以其富有想象力的叙事和未来主义的技术迷思,吸引着影迷和科学爱好者。技术迷恋始终是科幻电影创作和被消费的核心动力之一。文章以科幻电影的创作、接受和后电影市场的发展为研究框架,基于技术迷恋所型构的迷影景观,探讨智媒... 科幻电影以其富有想象力的叙事和未来主义的技术迷思,吸引着影迷和科学爱好者。技术迷恋始终是科幻电影创作和被消费的核心动力之一。文章以科幻电影的创作、接受和后电影市场的发展为研究框架,基于技术迷恋所型构的迷影景观,探讨智媒时代的技术与艺术、现实与虚拟、物质与精神、集体经验与个体审美的交错关系,阐释技术迷恋如何影响观众对科幻电影的热忱与好奇心,以及这种情感依恋如何在后电影市场中得到进一步延续与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 技术 后电市场
原文传递
置身巴黎大街上的实拍:好莱坞与新浪潮
10
作者 蔡文晟(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9,共7页
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故事,更遑论叙事,亦即一个攸关人及其视角的艺术行动。诚然,20世纪50年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举移师巴黎实拍的风气,与战后美法间一系列经济政策关系匪浅,但,若少了那几个以《电影手册》为策反据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故事,更遑论叙事,亦即一个攸关人及其视角的艺术行动。诚然,20世纪50年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举移师巴黎实拍的风气,与战后美法间一系列经济政策关系匪浅,但,若少了那几个以《电影手册》为策反据点、以场面调度为电影之真的终极圭臬的“新浪潮五虎将”的积极介入,“就地取材”,最终也只能流于最片面意义的写实主义,并至多引来批评家的阵阵奚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是引领日后新浪潮的那几个年轻影评人,才让好莱坞到巴黎大街上实拍这件事具备了绝对意义上的创造性,不仅先行催生出法国本地影坛的突变,继又受惠于此:外部环境之变虽能左右影史走势,但唯有一种迷影式的目光,该历史才得以无限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 新浪潮 巴黎 实拍 比较电
下载PDF
游走在现实与影像之间:电影《银河写手》的迷影叙事
11
作者 尉恒维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3,共5页
迷影(Cinephilia)是“人们的电影迷恋,这个词特指电影所激发的某种爱……如果电影迷恋死亡了,电影也就不复存在”[1]。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这番话语是为了突显人们在影院观看电影时体验到的那种迷恋所具备的文化... 迷影(Cinephilia)是“人们的电影迷恋,这个词特指电影所激发的某种爱……如果电影迷恋死亡了,电影也就不复存在”[1]。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这番话语是为了突显人们在影院观看电影时体验到的那种迷恋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影迷们的爱与迷恋依附在电影独特的媒介形态之上,使其在他们心中成为一种神话般的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媒介形态
下载PDF
平遥国际电影展中的“狂欢式”机制探究
12
作者 类成云 田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48,共5页
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其独特的板块设置和文化定位成为每一个参与者的“狂欢式”。平遥与电影共同搭建了这座古城的新型城市景观,也为所有来到这里的人搭建了一个短暂停留、狂欢的“乌托邦”。在这场狂欢中,既有“电影新力量”的盛宴,也有... 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其独特的板块设置和文化定位成为每一个参与者的“狂欢式”。平遥与电影共同搭建了这座古城的新型城市景观,也为所有来到这里的人搭建了一个短暂停留、狂欢的“乌托邦”。在这场狂欢中,既有“电影新力量”的盛宴,也有电影精神的传承,更有创投的商业狂欢,共同构成了一场艺术与商业共同驱动的“参与式美学”。在迷影精神的推动下,人们暂时从现实中脱离出来,平等、自由地对话、交流与接触。平遥国际电影展制造了一个现代电影节展的“狂欢”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展 狂欢 商业 文化
下载PDF
默杀 沉默也会杀人
13
作者 郑坤峰 《大众电影》 2024年第7期16-17,共2页
看过《误杀》的影迷,大概还记得那句极具“迷影”味道的台词:“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而那句“你要是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你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任何离奇的事。”更是《误杀》揭开谜底的关键话语。
关键词 台词 离奇 《误杀》
原文传递
胶片摄影在当代文艺电影中的应用解析——以电影《河边的错误》《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为例
14
作者 刘婧婷 李丹 《影视制作》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2023年,全片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悬疑电影《河边的错误》在各大电影节上收获颇丰: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荣获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奖,以及第44届马纳基兄弟国际电影摄影... 2023年,全片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悬疑电影《河边的错误》在各大电影节上收获颇丰: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荣获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奖,以及第44届马纳基兄弟国际电影摄影师电影节摄影机300银奖,并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戛纳电 最佳 悬疑电 费穆 当代文艺 胶片摄
下载PDF
B站迷影类视频内容生产特点及情感结构研究
15
作者 陈琰 于苗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在数字时代,迷影随着电影的媒介转向,在形式与感受上产生转变。b站迷影类视频经由迷影用户的二次乃至多次创作,产生许多衍生作品,并受到大批迷影粉丝用户的追捧。这种现象可看作一种新型迷影样本,电影以新的形式唤起了我们对它的热爱,... 在数字时代,迷影随着电影的媒介转向,在形式与感受上产生转变。b站迷影类视频经由迷影用户的二次乃至多次创作,产生许多衍生作品,并受到大批迷影粉丝用户的追捧。这种现象可看作一种新型迷影样本,电影以新的形式唤起了我们对它的热爱,而这些派生品成为粉丝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子榨菜”。本文借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理论,分析当代迷影粉丝用户如何对电影文本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以及背后映射的情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创作 情感结构
下载PDF
安德烈·巴赞与作者策略
16
作者 安托万·德巴克 蔡文晟(译)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作为影史上最著名的批评概念之一的“作者策略”,始终会与特吕弗以及《电影手册》难解难分,但一个不容忽视却动辄被略去的事实是,巴赞对该策略的组成要素及其被践行的方式,态度向来游移不定,暧昧有余。不过,或许正是这一份与其助产士式... 作为影史上最著名的批评概念之一的“作者策略”,始终会与特吕弗以及《电影手册》难解难分,但一个不容忽视却动辄被略去的事实是,巴赞对该策略的组成要素及其被践行的方式,态度向来游移不定,暧昧有余。不过,或许正是这一份与其助产士式的人格特质、处世之道、运思仪轨互为表里的暧昧和游移,让巴赞竭力揭橥的“脉络化的作者策略”最终有望化作抵御弥漫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之死声浪的绝佳药方,进而催生出新浪潮电影这一“贫瘠的大写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巴赞 作者策略 新浪潮 之死
原文传递
《金的音像店》:纪录电影的现实镜像与自反性表达
17
作者 李芳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9-102,共4页
《金的音像店》是一部由档案与现实交织而成的电影。它在影像上被分流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对各种电影材料的剪裁与拼贴实现的记忆讲述;二是叙述者手持摄像机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与行动。游离在档案与现实之间的叙事者扮演着一种从事着文本... 《金的音像店》是一部由档案与现实交织而成的电影。它在影像上被分流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对各种电影材料的剪裁与拼贴实现的记忆讲述;二是叙述者手持摄像机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与行动。游离在档案与现实之间的叙事者扮演着一种从事着文本盗猎活动的书写者的角色。在《金的音像店》中,影像即构成了知识本身,影片也由此达成了对现实的镜像,即影像的书写。通过对自反性表达的运用,影片象征性地弥合了现实与电影之间的鸿沟,并使焦虑得以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的音像店》 自反性 纪录片
下载PDF
微信影评人与公众号文风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宏峰 张旭 《电影新作》 2017年第1期20-25,43,共7页
2016年底,所谓"恶意影评"事件引发了关于电影评论的广泛讨论。中国影评发展迄今,经历了各种媒介平台的转变,其形态和风格与不同的媒介属性密切相关。如今的影评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微信影评人",各类电影公众号成为... 2016年底,所谓"恶意影评"事件引发了关于电影评论的广泛讨论。中国影评发展迄今,经历了各种媒介平台的转变,其形态和风格与不同的媒介属性密切相关。如今的影评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微信影评人",各类电影公众号成为影评发布的主要渠道,一些优秀的影评公号也成为当下影评的代表。公众号文章在悄悄改变中国影评的面貌,影评人从过去的单纯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一个复合的媒介运营者,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一种新的公众号文风。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肯定微信影评的各种积极意义,同时也提出公众号文风的某些不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评人 公众号 文风
原文传递
元电影《误杀》中的迷影魅力 被引量:5
19
作者 申林 齐子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8-70,共3页
《误杀》通过讲述一个资深影迷对犯罪片的模仿,利用多种互文性质的创作手段,在表达对经典影片致敬的同时,对某些电影机制进行了反身指代,使其具备了元电影与迷影文化的双重特质,揭示出商业类型片趋向各因素杂糅的趋势。本片的优势为将... 《误杀》通过讲述一个资深影迷对犯罪片的模仿,利用多种互文性质的创作手段,在表达对经典影片致敬的同时,对某些电影机制进行了反身指代,使其具备了元电影与迷影文化的双重特质,揭示出商业类型片趋向各因素杂糅的趋势。本片的优势为将元电影对电影本体机制的自我审视融入叙事,为观众带来诸如解码、怀旧的迷影乐趣,将两者成功去精英化、在地化,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成为元电影以商业姿态步入大众视野的一次尝试。本文立足于此,探究元电影中的迷影魅力在本片中发挥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电 互文 商业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迷影废墟——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的媒介考古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宏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70,共5页
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后以论坛与博客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生态中,一批影评人发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开源精神,营造了丰盈的迷影文化。这与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作为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当下网络影评形态有着根本的... 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后以论坛与博客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生态中,一批影评人发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开源精神,营造了丰盈的迷影文化。这与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作为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当下网络影评形态有着根本的差异。对早期网络影评进行媒介考古会发现,大部分彼时的媒介物已经成为僵尸媒介、数字废墟,然而,恰恰是在过时与无用之中,常规的使用价值剥落,一种异质性的乌托邦被带入当下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媒介考古 僵尸媒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