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碳交易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异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机制检验 被引量:17
1
作者 邢会 姜影 陈园园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76-86,共11页
碳交易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反映碳交易实施状况,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切入,基于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连... 碳交易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反映碳交易实施状况,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切入,基于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并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提高碳交易价格和扩大市场规模均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推动自主创新、减少技术改造投入,进而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技术改造存在挤出效应。研究结论对完善碳交易制度顶层设计、精准制定技术创新配套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价格 市场规模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模式 连续型双重差分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驱动下绿色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连续型双重差分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宇斌 王森 陆杉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6,共14页
新发展理念作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引领,指导绿色创新活动,进而对碳排放行为产生关键约束作用。本文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发展理念提出下绿色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与作用机... 新发展理念作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引领,指导绿色创新活动,进而对碳排放行为产生关键约束作用。本文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发展理念提出下绿色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新发展理念提出对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抑制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在平行趋势检验等多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显著;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发展理念提出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在市场进程较慢的中西部地区相比于市场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更为明显,而且在碳排放分位点较高的地区较之分位点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第三,机制分析发现,新发展理念提出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变迁之合理化与高级化而间接削减碳排放。本文从思维方式变革、行动方式变革和工作方式变革三个方面分别提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绿色创新活动投入以及强化产业结构变迁路径依赖等政策建议,以助力于“双碳”目标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绿色创新 碳排放 产业结构变迁 连续型双重差分
下载PDF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
3
作者 李珊珊 马艳芹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99,共10页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将能源利用效率区分为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以2004~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连续型双重差分等方法考察检验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城市能源利...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将能源利用效率区分为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以2004~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连续型双重差分等方法考察检验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碳交易政策能显著提升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且政策效应随年份推移越发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碳价上升有助于改善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碳交易政策能通过能源资源错配的纠正改善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影响为负。碳交易政策有助于提升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而对老工业基地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存在抑制作用。本文基于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视角,为全国范围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交易政策 单要素能源生产率 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 双重差分 连续型双重差分 能源资源错配 绿色技术创新
下载PDF
环境信息公开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的准自然实验
4
作者 刘宇 梁栋 张硕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79,共13页
持续推进环境空气治理行动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城市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 持续推进环境空气治理行动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城市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新标准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的碳排放量,且城市空气污染越严重,该标准的碳减排效应越强,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标准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城市技术创新水平、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降低城市化石能源消耗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则发现,新标准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工业基础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能源消耗的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完善多元化碳排放治理体系、协同治理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提供了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连续型双重差分 夜间灯光碳减排
原文传递
高铁服务供给对碳减排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
5
作者 李治国 王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刻影响环境质量,却鲜有研究关注高铁发展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基于直接环境效应和间接经济效应双重路径,理论剖析高铁服务供给实现碳减排的内在机制,进而将空间计量模型与连续型双重差分相结合,基于高铁服务频次数...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刻影响环境质量,却鲜有研究关注高铁发展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基于直接环境效应和间接经济效应双重路径,理论剖析高铁服务供给实现碳减排的内在机制,进而将空间计量模型与连续型双重差分相结合,基于高铁服务频次数据实证考察高铁服务供给如何影响城市碳排放,及其在空间维度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服务供给有助于减少本地碳排放,同时具有碳减排空间溢出效应;时间维度上,高铁服务供给的本地减排效应立竿见影且渐趋强化,而对于周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则存在明显的时滞特征;机制检验表明高铁服务供给能够基于交通工具替代发挥空间减排效应;高铁服务供给的碳减排效应在资源禀赋维度和地理位置维度表现出异质特征。本文进一步丰富了高铁与碳减排研究内容,既拓展了碳减排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路径,亦为高铁发展的环境效应提供了有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服务供给 碳减排 空间溢出效应 连续型双重差分
下载PDF
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2
6
作者 汪伟 艾春荣 曹晖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100,共12页
本文以2000~2009年分省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估计方法研究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并且在改革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税费改革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 本文以2000~2009年分省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估计方法研究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税费改革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并且在改革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税费改革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革的第二阶段,而且税费改革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在免除农业税的后续年份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利用城镇样本进行反事实检验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结论,而且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的减税指标、函数形式的设定具有稳健性。分地区估计结果显示,税费改革对人均收入水平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大省以及非粮食主产省的影响更大,且这种影响表现出阶段性差异。分消费类型来看,税费改革对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的影响最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通过减税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举措提供了支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费改革 农村居民消费 连续型双重差分估计
原文传递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继权 刘毅南 陈莉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89-7603,共15页
农田建设质量和农田灾害风险抵御能力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减灾稳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 农田建设质量和农田灾害风险抵御能力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减灾稳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在降低农业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脆弱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经过改变政策干预时点、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考虑序列自相关问题、控制变量滞后一期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这种作用依然存在。(2)相比水灾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旱灾的缓解作用要更大;由于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其减灾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财政能力较强的东部地区会有更多的建设配套资金和扶持政策,也就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降低东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影响的作用会更大。(3)机制检验发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生态调节、综合防治和生产条件改善这三个机制对农业自然灾害产生影响,其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24.32%、26.47%和1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减灾 连续型双重差分
下载PDF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了吗?——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闵继胜 陈靖雯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8,共15页
文章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CHARLS微观数据库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试点情况数据,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深入分析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现代农业... 文章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CHARLS微观数据库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试点情况数据,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深入分析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兼业化农民”的家庭平均增收2.7%。机制分析表明,仅仅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无法增加“兼业化农民”的家庭收入;其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相结合,也难以促进“兼业化农民”家庭增加收入;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了“兼业化农民”家庭的农业经营收入。异质性分析表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于“非农就业农民”家庭增收的效果优于“兼业化农民”,并且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升了“非农就业农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而在不同家庭要素禀赋的农民之间,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增收效果差异明显。文章的研究科学评估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为正在试点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兼业化农民” 家庭收入 连续型双重差分
原文传递
品种管理制度改革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瑞 许航 +1 位作者 王彦杰 高启杰 《兰州学刊》 CSSCI 2023年第5期147-160,共14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但学界关于粮食增产问题的研究缺乏来自种业领域的证据。基于2010—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以2015年为政策冲击时间,实证检验品种管理制度改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但学界关于粮食增产问题的研究缺乏来自种业领域的证据。基于2010—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以2015年为政策冲击时间,实证检验品种管理制度改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品种管理制度改革显著促进了粮食增产。2.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是品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粮食增产的主要路径。品种管理制度不仅简化了审定程序,提高了良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而且拓宽了实验渠道,加速了品种的推广应用。3.品种管理制度改革的粮食增产效应具有异质性。从气候条件来看,湿润区明显更有助于品种管理制度改革效果的发挥;从地貌特征来看,相较于山地、高原地区,品种管理制度改革对平原、丘陵地带存在更为显著的增产效果;从土壤条件来看,品种管理制度改革的粮食增产效应随着农田生产潜力的增加而增强;从区域结构来看,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在主产区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管理制度改革 粮食产量 粮食安全 连续型双重差分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抑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机制探析
10
作者 周梦圆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6期134-136,143,共4页
选取2002—201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强度,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识别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通过规... 选取2002—201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强度,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识别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扩大耕地规模、通过结构效应提高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通过技术效应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达到抑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 农业面源污染 连续型双重差分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浦阳 杨鑫垚 +1 位作者 卢泓宇 牛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148,共6页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份额移动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份额移动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连续型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层面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创新,并且在东部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结构性差异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城市创新 份额移动工具变量 连续型广义双重差分 TOBIT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