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 被引量:19
1
作者 赵长才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1-57,共7页
先秦汉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如:(1)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诗经·秦风·终南》)(2)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论语·阳货》)(3)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 先秦汉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如:(1)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诗经·秦风·终南》)(2)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论语·阳货》)(3)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4)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5)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礼记·表记》)对这种两个或三个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前人早已有所认识。这在东汉赵岐、何休.唐人孔颖达、颜师古、宋人朱熹、王质等对先秦古籍的注疏中,以及清代刘淇、魏维新、课虚斋主人和王引之等的虚词专著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这些论述只是零星的,不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末语气词 连用现象 连用形式 语气词连用 先秦汉语 历时演变 用例 先秦时期 先秦古籍 王引之
原文传递
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连用情况考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晓明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29-36,共8页
文章考察了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的连用情况。全文包括三个部分:一、考察了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的连用形式。根据连用关系词语的多少,分为两项连用和三项连用,根据连用关系词语的位置,分为前项连用和框式连用。二、考察了假设类复句关系词... 文章考察了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的连用情况。全文包括三个部分:一、考察了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的连用形式。根据连用关系词语的多少,分为两项连用和三项连用,根据连用关系词语的位置,分为前项连用和框式连用。二、考察了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的连用既有个体差异,也有语体差异,连用现象主要出现在口语以及口语化的书面语中。三、分析了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连用的语言机制,指出连用在句法上是为了加强关联,语义上是为了强化和突显,语用上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类关系词语 连用形式 语言机制
下载PDF
假设连词连用现象二题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复岭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假设连词 连用现象 《现代汉语八百词》 语言生活 现场直播 重复使用 邢福义 连用形式 假设关系 完全相同
下载PDF
战国简帛中介引时间的"以"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守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50,共6页
本文以战国简帛材料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传世文献的用例,对介词"以"介引时间的各种用法加以探 讨。试图说明这种"以"的结构特点、它与相关虚词功能上的异同,并对与此有关的文献理解问题加以辨析。
关键词 介引时间 句首状语 连用形式
下载PDF
《金瓶梅》中俗语的连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沈慧云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37,共6页
小说《金瓶梅》成书于十六世纪,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书中运用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我们把这些通俗生动、简洁凝练、结构又相对固定的语句统称为俗语。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书中常常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俗语,... 小说《金瓶梅》成书于十六世纪,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书中运用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我们把这些通俗生动、简洁凝练、结构又相对固定的语句统称为俗语。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书中常常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俗语,无论是人物的语言中,还是作者的叙述议论里,都有这种用法。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的俗语一经连用,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语义的总和,还显示出其他的色彩和作用,这是连用形式使它获得的。本文试举例分析《金瓶梅》中俗语连用形式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庆 俗语 潘金莲 歇后语 连用形式 修辞手法 李瓶儿 惯用语 应伯爵 十六世纪
原文传递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生亚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日本]牛岛德次著周生亚译前言本文准备就《史记》和《汉书》中所出现的数词作番粗略的叙述,目的在干着重指出以前的研究著作中所存在的个别疏漏之处。不言而喻.数同的研究要想完全离开量词来进行,那是...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日本]牛岛德次著周生亚译前言本文准备就《史记》和《汉书》中所出现的数词作番粗略的叙述,目的在干着重指出以前的研究著作中所存在的个别疏漏之处。不言而喻.数同的研究要想完全离开量词来进行,那是极为困难的.同时也是不合理的。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数词 古代汉语 不定数 语言形式 “几” “两” 用例 连用形式
原文传递
不再D 再不D 再也不D 被引量:4
7
作者 崔健 《汉语学习》 1982年第2期16-19,共4页
动词性成分(D)前边出现副词“再”和否定词“不”的连用形式有:a.不再D;b.再不D;c.再也不D。我们把a看做b的扩展形式。《现代汉语八百词》讲到“再”和否定词合用时,说:“否定词在前,表示动作不重复或不继续下去”,而“否定词在后,中间... 动词性成分(D)前边出现副词“再”和否定词“不”的连用形式有:a.不再D;b.再不D;c.再也不D。我们把a看做b的扩展形式。《现代汉语八百词》讲到“再”和否定词合用时,说:“否定词在前,表示动作不重复或不继续下去”,而“否定词在后,中间有时加‘也’。同上,但语气更强,有‘永远不’的意思。”(第570页)其实,在现实语流中,这类连用形式的语法性质及其所指并不这么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 否定词 连用形式 语法性质 “不” 扩展形式 态度比较 条件复合 “了” 复合句
下载PDF
满语动词的连用形式与副动形式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志强 《满语研究》 2000年第1期18-25,共8页
在满语中,动词是最为活跃的一种词类。按其形态划分,可分为有形态变化的动词和无形态变化动词。有形态变化的动词,变化形态极为丰富。其形态之变化,体现在词干上可以缀接多种多样的附加成份。依赖不同的附加成份,有形态变化的动词... 在满语中,动词是最为活跃的一种词类。按其形态划分,可分为有形态变化的动词和无形态变化动词。有形态变化的动词,变化形态极为丰富。其形态之变化,体现在词干上可以缀接多种多样的附加成份。依赖不同的附加成份,有形态变化的动词具备时、态、式的语法范畴;依赖相同或不同的附加成份,有形态变化的动词又有连用、副动形式。本文就其连用形式、副动形式稍作阐述,并就两者之异同,略加比较,期于利用满文资料从事历史、语言研究者有所裨益。不当之处,诚望读者批评指正。为行文之方便,凡有形态变化的动词,下文均省称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语动词 连用形式 副动形式
下载PDF
古汉语副词生源探微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宝勤 《沈阳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77-84,共8页
关于副词的生源问题,似乎早成定论,一般认为是实词虚化。实词虚化,且实词是副词产生之源,虚化是副词产生之法。我们认为,实词虚化为副词说不确,副词的产生之源多为实词,少为其他;副词的产生之法有四:语位造词、语音造词、语义造词、语... 关于副词的生源问题,似乎早成定论,一般认为是实词虚化。实词虚化,且实词是副词产生之源,虚化是副词产生之法。我们认为,实词虚化为副词说不确,副词的产生之源多为实词,少为其他;副词的产生之法有四:语位造词、语音造词、语义造词、语法造词。下面对此进行具体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也” 语气词“也” 汉语副词 时间副词 形容词 连用形式 中古时期 双音 实词虚化 语音造词
下载PDF
“皆”类词同义连用举隅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志达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67-70,共4页
读了《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上汤建军先生的《古汉语的“皆”类词》一文,受益非浅。汤先生在该文中涉及到了“皆”类词的同义连用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近几年来因留意于古汉语的同义连用现象,也随手作了一些辑录,至今已辑录到“皆”... 读了《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上汤建军先生的《古汉语的“皆”类词》一文,受益非浅。汤先生在该文中涉及到了“皆”类词的同义连用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近几年来因留意于古汉语的同义连用现象,也随手作了一些辑录,至今已辑录到“皆”类词的40种连用形式计120多个用例。这里不避续貂之嫌,将各种不同的连用形式各辑一例出来,以供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①例句排列先两个词连用的,后三个词连用的;连用词数相同的,则以第一个字的汉语拼音字母为序。例后略陈鄙见,求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义连用 敦煌变文 连用形式 后汉书 双音节词 用例 三国志 敦煌文学 伍子胥 《古汉语研究》
下载PDF
“者也”析疑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宗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70-71,共2页
在古汉语中,“者也”常出现在一些判断句的末尾。如:“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秋·察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因此,有人便把它当作判断句的标志,并认为“者也”是语气词的连用形式。
关键词 判断句式 语气词 连用形式 形容词 名词性词组 谓语 动词词组 吕氏春秋 古汉语 齐国
下载PDF
对语气词“已”的再认识
12
作者 程文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8,127,共15页
通过对先秦两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语气词"已"的研究,得出语气词"已"的发展演变历程为:殷商西周时期,"已"主要用作动词,当"VP已"独立成句时,"已"的动词性减弱,同时兼表[+决定]语气... 通过对先秦两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语气词"已"的研究,得出语气词"已"的发展演变历程为:殷商西周时期,"已"主要用作动词,当"VP已"独立成句时,"已"的动词性减弱,同时兼表[+决定]语气。春秋战国初期,"已"进一步虚化,用在连词"则""斯"后面,或者用在能愿动词后面,虚化为表示"足够了、罢了、可以了"等意,经历了从行域到言域的语义演变;当"VP已"独立成句时,"已"的动词性大大弱化,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即语气词"已"的产生并没有经历"足够了、罢了、可以了"限止义这一中间环节。语气词"已"产生后,连用语气词"也已""已乎""已矣""也已矣"也开始萌芽。战国中、晚期语气词"已"全面发展,语气词"已"发展出了相当于"也""矣"的功能,出现了新的判断句式,如"此NP已""NP是已""则NP已""是NP已"。句末语气词"已""也""矣"可以出现在同一语境中,新产生的连用形式有"已夫""已邪""矣已"。两汉时期,语气词"已"逐渐衰落,表现为用例锐减、典型句式的消失、连用形式和数量的减少。语气词"已"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历了产生、发展、高潮和衰退的演变过程,句末语气词"已"所表达的语气和用法与"也""矣"相当,即没有独立的价值,所以逐渐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先秦两汉 连用形式
原文传递
“是”字句的然否连用和否然连用之考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5期54-56,共3页
本文主要从类属关系上对现代汉语“是”字句的然否连用形式和否然连用形式进行考察。这两种连用形式 ,在并列、转折、因果三大类句法关系中都有分布。其中 。
关键词 句法关系 是字句 然否连用形式 否然连用形式
下载PDF
说“了(liǎo)”
14
作者 史锡尧 《语文学习》 1996年第1期48-48,共1页
本文说的"了",语音是"liǎo";不是语音为"le"的,作为时态助词、语气词的那个"了""了(liǎo)"有"结束"、"完"的意思,如"心事未了"就是心事没有结束;&q... 本文说的"了",语音是"liǎo";不是语音为"le"的,作为时态助词、语气词的那个"了""了(liǎo)"有"结束"、"完"的意思,如"心事未了"就是心事没有结束;"尘事末了"就是世俗的事没有结束。有的出家人,法号"了凡",意思就是了却(结束)世俗的一切事。"不了了之就是用不结束来结束,常用以指拖时间不解决,作为问题的结果。"一走了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时态助词 语音 结束 世俗 连用形式 动词 神仙 作为 表示
原文传递
冯骥才津味小说中超常组合的同素连用
15
作者 孟玉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7-219,共3页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津味小说《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等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特别是在修辞方面更是匠心独运,本文通过对其小说中超长组合的同素连用的研究,旨在在已有对其作品风格、语言特色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感受其与众不...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津味小说《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等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特别是在修辞方面更是匠心独运,本文通过对其小说中超长组合的同素连用的研究,旨在在已有对其作品风格、语言特色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感受其与众不同的修辞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素连用的表现形式 结构关系 修辞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