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Bcl-2和Bax表达失衡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颖 李安琪 +4 位作者 马万 高宇博 邓立琴 张春 孟尽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麻醉导致的发育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抗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Bcl-2)和凋亡因子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失衡的影响。方法SD新生大鼠48只,5日龄,体重8~12 g,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于出生第7...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麻醉导致的发育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抗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Bcl-2)和凋亡因子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失衡的影响。方法SD新生大鼠48只,5日龄,体重8~12 g,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于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 ml/kg,间隔2 h注射一次,共注射6次;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于出生第5天行右后肢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预处理,4个循环,48 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 ml/kg,方法同C组;氯胺酮组(K组)于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氯胺酮20mg/kg,方法同C组;肢体缺血预处理+氯胺酮组(RK组)于出生第5天行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48 h后腹腔注射氯胺酮20 mg/kg,方法同C组。四组于腹腔注射完成后12 h经心脏灌注取脑,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凋亡因子Bax和抗凋亡因子Bcl-2阳性细胞数量和蛋白含量。结果与RIPC组比较,K组和RK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Bax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Bcl-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C组和RIPC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Bcl-2和Bax阳性细胞数量和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K组比较,RK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Bax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Bcl-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可减轻氯胺酮大剂量、多次注射导致的发育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Bcl-2、Bax表达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发育期大鼠 B淋巴细胞瘤-2 Bcl-2相关X蛋白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联合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瑜 刘洪珍 +2 位作者 杨承祥 王汉兵 周桥灵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9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 观察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联合乌司他丁静脉输注对单肺通气(OLV)患者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肺叶切除术或食管癌根治术行OLV患者6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乌司他丁组(W组)、缺血预处理... 目的 观察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联合乌司他丁静脉输注对单肺通气(OLV)患者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肺叶切除术或食管癌根治术行OLV患者6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乌司他丁组(W组)、缺血预处理联合乌司他丁组(IPW组),每组15例。四组患者术中均行OLV。IP组采用下肢缺血预处理,W组采用乌司他丁静脉输注处理,IPW组联合应用下肢缺血预处理及乌司他丁静脉输注处理,C组不作处理。记录手术情况。于气管插管后5 min(T0),OLV后30 min(T1)、60 min(T2)、120 min(T3),恢复双肺通气30min(T4)时采集血标本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血清丙二醛(MDA)浓度;术后12、24、48、72 h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及两者比值(FEV1/FVC),同时监测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结果 与T0比较,C组、W组、IP组T1~T4时点及IPW组的T3时点的GPX及CAT活性下降,MDA及SP-A浓度上升;与C组比较,W组、IP组T2~T4时点及IPW组的T1~T4时点的GPX及CAT活性上升,MDA及SP-A浓度下降;W组、IP组及IPW组术后12、24、48、72 h的FVC(%)、FEV1(%)及FEV1/FVC(%)上升;与W组及IP组分别比较,IPW组的T2~T4时点的GPX及CAT活性升高,MDA及SP-A浓度降低,IPW组术后48、72 h的FVC(%)、FEV1(%)及FEV1/FVC(%)上升。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或者乌司他丁处理对OLV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乌司他丁 单肺通气 用力肺活量 第一秒用力肺活量 内源性抗氧化酶 肺表面活性蛋白
原文传递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郭鹏 郑跃英 +1 位作者 余建 祝胜美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3期444-446,共3页
目的探计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缺血预处理组在麻醉前用止血带充气缺血10min... 目的探计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缺血预处理组在麻醉前用止血带充气缺血10min,然后放气休息10min,如此3个循环,而对照组只绑止血带不充气。记录两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7天抽取静脉血监测IL-1β、IL-6与TNF-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PC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POCD患者其IL-1β、IL-6与TNF-α明显高于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PC组患者IL-1β、IL-6与TNF-α表达在术后第1、3、7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能降低老年患者行骨科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炎症因子 老年患者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修楷文 蔡金贞 +1 位作者 温翠丽 董河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期608-615,共8页
目的:研究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和价值。方法:67例择期在全麻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预处理组(P组) 35例和对照组(C组) 32例。P组于手术开始... 目的:研究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和价值。方法:67例择期在全麻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预处理组(P组) 35例和对照组(C组) 32例。P组于手术开始10 min后行肢体缺血预处理:于左下肢根部绑止血带,以200 mmHg压力充气阻断下肢血流10 min,再放气恢复循环5 min,如此重复3次。C组于左下肢绑止血带40 min不进行充气放气操作。收集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 (T2)、门静脉开放后5 min (T3)、术毕(T4),检测mABP、HR、PAP、CI、SVR。检测各时点血清中cTnI、CK-MB和LDH含量。观察两组患者门静脉开放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T3时P组患者CI、SVR明显高于C组,PAP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肝移植患者心脏有保护作用,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麻醉致发育期大鼠脑细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颖 任雪艳 +4 位作者 李安琪 马万 邓立琴 孟尽海 张春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氯胺酮麻醉导致的发育期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4只SD新生乳鼠(5日龄),体重为8~12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氯胺酮麻醉导致的发育期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4只SD新生乳鼠(5日龄),体重为8~12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氯胺酮组(KTM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氯胺酮组(RIPC+KTM组)。C组于大鼠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1)),间隔2h 1次,共6次;RIPC组于大鼠出生第5天行右后肢缺血5min,再灌注5min预处理共4个循环,48h后处理同C组;KTM组于大鼠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20mg·kg^(-1)氯胺酮,间隔2h,共6次;RIPC+KTM组于出生5天乳鼠行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48h后处理同KTM组。四组于腹腔注射完成24h后每组取10只乳鼠麻醉处死取脑,采用HE和尼氏染色观察乳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该区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HE和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RIPC组神经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神经细胞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M组和RIPC+KTM组海马CA1区细胞极性差,排列稀疏,神经细胞数量较C组减少(P<0.01)。与RIPC组比较,KTM组和RIPC+KTM组海马CA1区细胞极性差,排列稀疏,神经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神经细胞极性较好,神经细胞数量增多(P<0.01)。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RIPC组内质网和线粒体稍肿胀,其余结构无明显改变;KTM组神经细胞核膜皱缩凹陷,胞浆细胞器稀疏,结构异常;RIPC+KTM组神经细胞核膜清晰完整,胞浆细胞器较致密,但细胞器结构存在不同程度损伤。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神经细胞核膜清晰完整,胞浆细胞器较致密,细胞器结构损伤稍轻。结论氯胺酮多次注射可致发育期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异常,数量减少,RIPC可减轻氯胺酮对发育期大鼠大脑神经细胞形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发育期大脑 神经细胞形态 大鼠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麻醉后不同时期海马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安琪 贾雲雲 +4 位作者 刘颖 马万 邓立琴 孟尽海 张春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RIPC)对反复多次暴露氯胺酮后不同时期海马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6只出生5 d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氯...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RIPC)对反复多次暴露氯胺酮后不同时期海马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6只出生5 d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氯胺酮组(KTM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氯胺酮组(RIPC+KTM组)。C组:大鼠出生7 d时于腹腔注射8 mL·kg^-1生理盐水,每2 h注射1次,共注射6次;RIPC组:大鼠出生5 d时于右下肢体行缺血预处理,共4个循环,每个循环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48 h后注射与C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KTM组:大鼠出生7 d时于腹腔注射20 mg·kg^-1氯胺酮,注药方法与C组一致;RIPC+KTM组:大鼠出生5 d时于右下肢体行缺血预处理,48 h后与KTM组处理相同。各组末次注药后12 h及第7天分别取脑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末次腹腔注射后12 h,与C组相比,RIPC组神经元细胞形态学结构无明显变化,TNF-α、IL-6、IL-1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TM组和RIPC+KTM组神经元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损伤,海马的TNF-α、IL-6、IL-1β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KTM组相比,RIPC+KTM组损伤稍轻,TNF-α、IL-6、IL-1β的表达减少(P均<0.05)。末次腹腔注射后第7天,与C组相比,RIPC组形态学结构无明显改变,KTM组和RIPC+KTM组溶酶体数量增多;与KTM组相比,RIPC+KTM组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组间TNF-α、IL-6、IL-1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发育期大鼠多次暴露于氯胺酮后的12 h,促炎因子的增加可诱导发育期神经损伤,RIPC通过下调促炎因子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多次暴露氯胺酮后的第7天,RIPC不影响此时期的促炎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炎性因子 神经毒性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大脑皮层HMGB1和COX-2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贾雲雲 李安琪 +3 位作者 马万 邓立琴 孟尽海 张春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24-230,共7页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中神经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环氧合酶-2(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5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中神经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环氧合酶-2(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5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7日龄时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 mL·kg^(-1),每2 h注射1次,共6次;RIPC组5日龄时接受右下肢缺血预处理,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交替进行4个循环,出生第7天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方法同C组;氯胺酮(KTM)组7日龄时经腹腔注射氯胺酮20 mg·kg^(-1)(用生理盐水将氯胺酮溶液稀释至2.5 mg·mL^(-1),注射容量为8 mL·kg^(-1)),每2 h注射1次,共6次;氯胺酮+RIPC组(K+R组):5日龄时行右下肢RIPC,出生第7天时进行氯胺酮注射,方法同KTM组。末次药物注射完成后12 h经心脏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HMGB1和COX-2在大鼠血清中的浓度。采血后处死大鼠,取大脑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qRT-PCR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中HMGB1和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RIPC组大脑皮质中HMGB1、COX-2阳性细胞占比、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组相比,KTM组和K+R组大脑皮质中HMGB1、COX-2阳性细胞占比、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含量均升高(P均<0.05);与KTM组相比,K+R组大脑皮质中HMGB1、COX-2阳性细胞占比、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含量均减少(P均<0.05)。结论反复多次、大剂量氯胺酮暴露可诱导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因子HMGB1、COX-2表达增高,与发育期神经损伤有关;远端缺血预处理可下调氯胺酮所致HMGB1、COX-2高表达,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发育期大鼠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环氧合酶-2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缓解急进高原导致的血循环改变
8
作者 李悦 向伦理 +7 位作者 段家翔 顾健腾 易斌 鲁开智 陈卡 糜漫天 李鹏 甯交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3-209,共7页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急进高原的健康成年人血循环及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3-7月招募陆军军医大学在校男性学员24名,年龄(24.0±1.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预处理(RIPC)...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急进高原的健康成年人血循环及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3-7月招募陆军军医大学在校男性学员24名,年龄(24.0±1.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预处理(RIPC)组,每组12人,测量被试者循环动力学指标与脑氧饱和度的基线值后,RIPC组利用气压式血压计接受连续7 d的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照组接受相同的步骤,但未给予缺血处理。采用低压舱模拟4000 m高原的氧分压和大气压力。观察两组被试者在进入模拟舱后减压前和减压至海拔4000 m 2 h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并留取血液标本,测定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1水平。结果两组被试者各项指标基线值及减压前数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到达海拔4000 m处2 h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均降低,RIPC组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收缩压均降低(P<0.05);其中RIPC组外周血管阻力(1172.8/1130.9 dyn·s·cm^(-5)vs 1225.8/993.0 dyn·s·cm^(-5))降低的幅度(3.6%vs 19.8%,P=0.009)显著小于对照组,RIPC组每搏输出量(99.3/84.3 mL vs 82.9/78.8 mL)降低的幅度(17.8%vs4.1%,P=0.032)高于对照组。两组被试者心率均增加,脉搏血氧饱和度、左侧和右侧脑氧饱和度均降低,组内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IPC组左侧脑氧饱和度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6.0±3.5%vs-8.6±2.4%,P=0.049)。RIPC组循环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7233±1175 pmol·L^(-1)vs 5995±1079 pmol·L^(-1),P<0.05)。结论RIPC可通过缓解低压低氧引起的外周循环阻力下降,有效维持组织的氧供,缓解急进高原引起的心血管代偿性反应,提高急进高原人体早期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急性低压低氧 血流动力学 脑氧饱和度
下载PDF
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对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9
作者 郑伟 宋晓雪 +2 位作者 严翔 张智勇 常虎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60-63,110,共5页
目的研究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R-IPC)和缺血再灌注后处理(R-IPOST)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腹腔注射1ml... 目的研究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R-IPC)和缺血再灌注后处理(R-IPOST)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APAP组(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R-IPC+APAP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后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R-IPOST+APAP组(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后实施缺血再灌注后处理)。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各组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酶(GSH)的水平和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结果光镜下R-IPC+APAP组和R-IPOST+APAP组肝小叶结构破坏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APAP组均明显减轻。R-IPC+APAP组血清ALT,AST,TNF-a,IL-6和肝匀浆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PAP组[(3742±519.7 U/L,3471±631.4U/L,264.8±70.4pg/ml,738.7±71.0 pg/ml,8.9±1.2nmol/mg.prot)vs(5564±621.7U/L,4647±813.9U/L,351.7±52.3pg/ml,929.7±140.6pg/ml,13.1±1.7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0~7.032,均P<0.05);R-IPC+APAP组肝匀浆SOD活性明显高于APAP组(11.0±1.9U/mg.prot vs 8.6±1.1U/m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3,P<0.05);R-IPOST+APAP组血清ALT,AST,TNF-a,IL-6和肝匀浆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PAP组[(3410±588.6 U/L,3546±499.5U/L,256.6±48.1pg/ml,775.4±98.4pg/ml,9.3±1.9nmol/mg.prot)vs(5564±621.7U/L,4647±813.9U/L,351.7±52.3pg/ml,929.7±140.6pg/ml,13.1±1.7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6~4.981,均P<0.05);R-IPOST+APAP组肝匀浆GSH活性明显高于APAP组(10.3±1.2U/mg.prot vs 7.9±0.6U/m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2,P<0.05)。结论R-IPC和R-IPOST能降低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程度,对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 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 肝损伤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