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诗在1986年和1986年之后(下) |
刘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2
|
变形:“远取譬”畸联——探究一种张力诗语 |
陈仲义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3
|
“远取譬”与鲁迅对冯至的评价问题 |
李怡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4
|
论诗的“远取譬”修辞格 |
丰家喜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0 |
|
5
|
文学写作中的比喻艺术 |
陶铖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6
|
诗的远取譬与近取譬再议 |
栾英良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1995 |
1
|
|
7
|
朱自清的诗论 |
常文昌
|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8
|
文学比喻的审美张力及其张力的最大化——兼论比方、譬喻和比喻应有的不同 |
薛世昌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8 |
1
|
|
9
|
汉语中的洛特雷阿蒙 |
曾园
|
《法国研究》
|
1999 |
0 |
|
10
|
试论李金发象征诗的异质性 |
马堃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1
|
论水族“双歌”的象征艺术特色 |
谢会昌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2
|
语言·比喻·现代性:朱自清诗学观与中国新诗合法性之构建 |
李心释
|
《中外诗歌研究》
|
2020 |
0 |
|
13
|
戴望舒诗作的语言策略 |
刘小平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6 |
0 |
|
14
|
新诗“远取譬”论与古典诗学的“比”“兴” |
李丹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