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站烟气脱硫装置的脱汞特性试验 被引量:49
1
作者 杨宏旻 LIU Kun-lei +1 位作者 CAO Yan PAN Wei-ping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4-557,567,共5页
湿法烟气脱硫(WFGD)是目前最有效的电站排烟脱硫方法,作为未来潜在的多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FGD对汞赋存价态和脱除效率的影响成为目前汞污染控制研究的热点。利用Ontario Hydro Method(OHM)方法和半连续汞浓度监测仪(SCMM),对2... 湿法烟气脱硫(WFGD)是目前最有效的电站排烟脱硫方法,作为未来潜在的多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FGD对汞赋存价态和脱除效率的影响成为目前汞污染控制研究的热点。利用Ontario Hydro Method(OHM)方法和半连续汞浓度监测仪(SCMM),对2台500MW(热功率)电站煤粉锅炉配套的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结果发现:WFGD装置对烟气内的氧化态的二价汞脱除效率可高达89.24%~99.1%;增加脱硫浆液和烟气体积比(L/G),有利于提高WFGD对二价氧化汞的脱除效率;WFGD对烟气中全汞的脱除效率可以达到50%以上,二价汞在全汞中所占的比例是决定FGD全汞脱除效果的关键因素。少于8%的氧化汞可以被还原为单质状态的汞,这种转化与浆液中硫酸氢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有关,较高的SO,浓度有利于促进氧化汞还原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锅炉排烟 烟气脱硫装置 脱除效率 还原作用
下载PDF
腐殖酸对生物炭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丁文川 田秀美 +4 位作者 王定勇 曾晓岚 徐茜 陈健康 艾小雨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847-3853,共7页
以污泥生物炭作吸附剂处理水中Cr(Ⅵ),研究了共存腐殖酸对生物炭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能显著促进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大幅提高吸附量以及缩短吸附平衡时间,生物炭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溶液初始pH4.0,生物炭浓度20 ... 以污泥生物炭作吸附剂处理水中Cr(Ⅵ),研究了共存腐殖酸对生物炭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能显著促进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大幅提高吸附量以及缩短吸附平衡时间,生物炭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溶液初始pH4.0,生物炭浓度20 g·L-1,Cr(Ⅵ)初始浓度在50~800 mg·L-1范围下,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更好地描述等温吸附行为.加入腐殖酸(20 mg·L-1)后拟合得到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达10.10 mg·g-1,较未加入腐殖酸的吸附量5.56 mg·g-1提高近1倍.在pH 2.0~8.0范围内,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H值升高而减小.腐殖酸浓度上升,生物炭吸附能力进一步提高.红外光谱显示,生物炭表面的羟基、羧基、酯基、芳香环上C—H和环状结构上的CC等化学活性官能团与Cr(Ⅵ)的吸附有关.结合XPS分析结果,推断腐殖酸共存促进生物炭吸附的机制是:腐殖酸提高了Cr(Ⅵ)在生物炭表面聚集浓度,有利于生物炭对Cr(Ⅵ)的直接吸附和还原,而腐殖酸本身具有的吸附能力增加了对溶液中Cr(Ⅵ)和Cr(Ⅲ)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六价铬 腐殖酸 吸附 还原作用 重金属 污泥
原文传递
有机-无机能源矿产相互作用及其共存成藏(矿) 被引量:33
3
作者 刘池洋 毛光周 +3 位作者 邱欣卫 吴柏林 赵红格 王建强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5,共9页
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其形成、分布关联密切;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成因机理和联系纽带。有机油、气、煤所提供的强大的吸附作用、还原环境和络合作用等,对无机铀的沉淀、富集和成矿具有重要的... 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其形成、分布关联密切;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成因机理和联系纽带。有机油、气、煤所提供的强大的吸附作用、还原环境和络合作用等,对无机铀的沉淀、富集和成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烃类生成过程中,无机组分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如铀因其特殊的原子结构,具有独特良好的配位性能,因而具有良好的络合催化及氧化还原催化特性。铀的存在,为生物的繁殖提供能量,使之勃发繁衍,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可导致烃源岩在温度较低阶段液态烃提前生成,并使总烃产量增加;同时在高温阶段可减缓有机质过度成熟,利于所生烃类的保存。铀应为低(未)熟油、气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少量烃类的提前生成和运移,可使成岩早期阶段孔渗性能良好的储层较大范围变为亲油性,为后期大规模生成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即使是致密储层也有形成大规模商业油气藏(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多种能源矿产 地质催化作用 生烃演化 还原作用
下载PDF
淹水条件下土壤还原作用对镉活性消长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黄丹丹 葛滢 周权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3-380,共8页
采用红壤(pH=4.46)和潮黄土(pH=7.10)在氮气(N2)覆盖下进行淹水恒温((25.0±0.5)℃)培养.红壤在淹水60d后pH上升到5.92,潮黄土在淹水3d后pH降至6.62,然后再上升到6.89.2种土壤的pe+pH从14.16下降到5.38.pH和pe+pH的升降导致了土壤... 采用红壤(pH=4.46)和潮黄土(pH=7.10)在氮气(N2)覆盖下进行淹水恒温((25.0±0.5)℃)培养.红壤在淹水60d后pH上升到5.92,潮黄土在淹水3d后pH降至6.62,然后再上升到6.89.2种土壤的pe+pH从14.16下降到5.38.pH和pe+pH的升降导致了土壤固相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rb-)、氧化物结合态(Oxide-)、有机质结合态(Org-)Fe再分配比例的增长,并使Exc-Cd向Carb-Cd、Oxide-Cd、Org-Cd转化.土壤Exc-Cd与Exc-Fe之间,Exc-Cd与(Carb-Cd+Oxide-Cd+Org-Cd)、(Carb-Fe+Oxide-Fe+Org-Fe)之间均显著负相关,由此表明,Fe组分的再分配决定着Cd组分的再分配.Fe、Cd的形态分配还影响着液相中Fe、Cd的浓度.在红壤淹水的1~7d中,固相中Cd以Exc-Cd为主,液相中Cd的浓度随pe+pH的下降而增加;在红壤淹水的中后期及潮黄土的整个淹水期,固相中Cd以Carb-Cd和Oxide-Cd为主,液相中Cd的浓度随pe+pH的下降而下降.淹水土壤中DOM对水溶性Cd浓度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还原作用 氧化铁
原文传递
硫酸盐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14
5
作者 董延茂 赵丹 沈耀良 《江苏环境科技》 2000年第4期4-6,共3页
对硫酸盐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 硫酸盐 还原作用
下载PDF
沉积环境细菌作用下的硫同位素分馏 被引量:18
6
作者 常华进 储雪蕾 +2 位作者 黄晶 冯连君 张启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7-813,共7页
缺氧的沉积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它们消耗硫的化合物为其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并导致硫的化合物被还原、氧化或(和)歧化。细菌的还原作用和歧化作用都能造成明显的硫同位素分馏。细菌硫酸盐还原造成的硫同位素分馏一般在4‰-46‰之间... 缺氧的沉积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它们消耗硫的化合物为其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并导致硫的化合物被还原、氧化或(和)歧化。细菌的还原作用和歧化作用都能造成明显的硫同位素分馏。细菌硫酸盐还原造成的硫同位素分馏一般在4‰-46‰之间,平均为21‰;细菌参与的氧化作用所造成的硫同位素分馏很小,不到5‰;硫的中间价态物质(S0、S2O3^2-和SO3^2-)的歧化作用可以造成7‰-11‰的硫同位素分馏。主要依据实验研究和现代海洋观测获得的细菌还原和歧化作用的硫同位素分馏结果已经被用于解释古代沉积物中的硫同位素记录,成为研究地球历史上古海洋的化学演化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硫同位素 还原作用 歧化作用 同位素分馏
下载PDF
松辽盆地钱家店凹陷铀成矿条件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田时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6-29,34,共5页
松辽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松辽盆地的区域地质调查及钱家店铀矿的钻探取样等进行综合分析,阐述了松辽盆地钱家店凹陷铀矿床的成矿条件以及油气作用对铀矿床的影响,初步确定了钱家店铀矿... 松辽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松辽盆地的区域地质调查及钱家店铀矿的钻探取样等进行综合分析,阐述了松辽盆地钱家店凹陷铀矿床的成矿条件以及油气作用对铀矿床的影响,初步确定了钱家店铀矿的成矿机制。钱家店铀矿床作为松辽盆地的第1个铀矿床,它的成矿及勘探模式对松辽盆地铀矿勘探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家店凹陷 铀矿床 铀成矿 油气 还原作用
下载PDF
湖北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四段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春连 刘成林 +2 位作者 徐海明 王立成 沈立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1-703,共13页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四段硬石膏和钙芒硝中硫同位素组成为25.2‰~32.6‰,远远高于同时期海水硫同位素(20‰)。结合研究区古新统沙四段蒸发岩87Sr/86Sr研究,借助Mg、Ca、Sr、Ba等元素及其Mg/Ca、Sr/Ba,认为江陵凹陷沙四段时期...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四段硬石膏和钙芒硝中硫同位素组成为25.2‰~32.6‰,远远高于同时期海水硫同位素(20‰)。结合研究区古新统沙四段蒸发岩87Sr/86Sr研究,借助Mg、Ca、Sr、Ba等元素及其Mg/Ca、Sr/Ba,认为江陵凹陷沙四段时期湖盆为封闭的陆相盐湖。根据典型暖相盐类矿物(原生钙芒硝)的广泛发育和指示气候干旱程度的Fe2O3/FeO特征,可以推断研究区在沙市组四段沉积晚期的古气候属于暖旱型气候。在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下,硫酸盐沉积物供给率较低,因此当时的沉积环境对硫酸盐是封闭的。通过Fe、Mn、Al、Mg、Ca、Ni、V、Co、Cu等主微量元素以及Fe/Mn、(Fe+Al)/(Ca+Mg)、w(V+Ni+Mn)、V/(V+Ni)、Ni/Co、Cu/Zn的研究表明,研究区沙市组四段环境为湖盆浪基面之下的缺氧还原环境,为常年性较深水分层湖泊。上述缺氧沉积环境下存在大量的厌氧细菌,表生(≤50℃)条件下,厌氧细菌使硫酸盐SO24-还原成H2S,后者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硫化物或直接从体系中逸出,再加上当时的内陆环境对硫酸盐是相对封闭的,这种硫循环过程是造成研究区硬石膏和钙芒硝硫同位素值较高的原因,也是研究区最重要的硫同位素分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细菌 江陵凹陷 硫酸盐 硫同位素 还原作用 沉积环境 古新统
下载PDF
木棉生物炭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特性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翟付杰 张超 +3 位作者 宋刚福 姜时欣 单保庆 宋志鑫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91-1900,共10页
选取木棉为原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制备成生物炭.实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不同热解温度及生物炭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及SEM-EDS、FTIR、XPS、Zeta电位等手段研究木棉生物炭对水溶液Cr(Ⅵ)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 选取木棉为原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制备成生物炭.实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不同热解温度及生物炭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及SEM-EDS、FTIR、XPS、Zeta电位等手段研究木棉生物炭对水溶液Cr(Ⅵ)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为400℃,固液比为2∶1,pH=2.0时,木棉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显示,颗粒内扩散方程和Langmuir模型更能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由Langmuir模型可以看出,400、550、700℃热解温度下制备的木棉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325、20.602、19.616 mg·g^(-1).FTIR和Zeta结果表明,木棉生物炭主要通过官能团络合和静电吸附作用去除水溶液中Cr(Ⅵ).XPS分析结果显示,生物炭表面大部分Cr(Ⅵ)被还原为Cr(Ⅲ),其中,Cr(Ⅵ)占比为26.6%,Cr(Ⅲ)占比为73.4%.研究表明,木棉生物炭作为去除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剂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棉 生物炭 Cr(Ⅵ) 热解温度 还原作用
原文传递
Fe^0对土壤中硝基苯的还原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宜菲 张二华 +2 位作者 陈少瑾 谢凝子 吴双桃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05年第6期56-58,共3页
以恒温培养为方法,GC-M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在常温常压下土壤中硝基苯(NB)在Fe0作用下的还原反应。结果表明:Fe0能将硝基苯苯环上的硝基转化为胺基,从而达到降低毒性、增加可生化性目的。反应条件如时间、零价铁用量、初始pH等均对NB的... 以恒温培养为方法,GC-M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在常温常压下土壤中硝基苯(NB)在Fe0作用下的还原反应。结果表明:Fe0能将硝基苯苯环上的硝基转化为胺基,从而达到降低毒性、增加可生化性目的。反应条件如时间、零价铁用量、初始pH等均对NB的还原效率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当初始pH值控制在偏酸时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硝基苯浓度约为0.0025mmol/g的2.00g模拟污染土壤中,Fe0加入量50mg、初始pH=4、反应时间5h的条件下,零价铁对土壤中NB的还原效率可达到96.58%。此外,本文还对Fe0还原NB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土壤修复 硝基苯 还原作用
下载PDF
淹水还原作用对红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莉娜 葛滢 +1 位作者 张春华 周权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33-2337,共5页
用添加20 mg.kg^-1镉(Cd)的红壤(pH 4.46)室温淹水培养41 d,研究淹水还原作用对Cd溶解性的影响,同时设置水稻培养试验,在红壤淹水初期(1-11 d)和后期(淹水31-41 d)植入水稻秧苗,以比较不同淹水时段红壤Cd对水稻的有效性。结果表... 用添加20 mg.kg^-1镉(Cd)的红壤(pH 4.46)室温淹水培养41 d,研究淹水还原作用对Cd溶解性的影响,同时设置水稻培养试验,在红壤淹水初期(1-11 d)和后期(淹水31-41 d)植入水稻秧苗,以比较不同淹水时段红壤Cd对水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红壤淹水后1-25 d水溶性Cd浓度由0.210 mg.L^-1上升到0.254 mg.L^-1,淹水28-40 d水溶性Cd浓度由0.221 mg.L^-1下降到0.092mg.L^-1,在淹水1-11 d和31-41 d水稻茎叶Cd含量分别为48.37和16.25 mg.kg^-1。说明淹水初期红壤Cd活性和生物有效性高于淹水后期。通过红壤淹水过程Fe、Cd溶解性及CEC、阳离子饱和度等的研究,表明红壤淹水后氧化铁的还原溶解作用导致pe+pH下降和pH上升,由此控制着Cd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水稻 CD 还原作用 pe+pH PH
下载PDF
Catalysis of Manganese(II) on Chromium(VI) Reduction by Citrate 被引量:12
12
作者 LIChen LAN Ye-Qing DENG Bao-L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18-323,共6页
The catalysis of manganese(Ⅱ) (Mn^2+) on chromium(Ⅵ) (Cr^6+) reduction by citrate was studied through batch experiment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citrate greatly in excess of Cr^6+ at 25 ℃ and in pH rang... The catalysis of manganese(Ⅱ) (Mn^2+) on chromium(Ⅵ) (Cr^6+) reduction by citrate was studied through batch experiment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citrate greatly in excess of Cr^6+ at 25 ℃ and in pH ranges of 4.0 go 5.0. Results showed that at pH 4.5 within 22 h direct reduction of Cr^6+ by citrate was not observed, bug for the same time when Mn^2+ (50 to 200 μmol L^-1) was added, nearly all Cr^6+ was reduced, with the higher initial Mn^2+ concentration having faster Cr^6+ reduc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reaction, the Cr^6+ reduction could be described with a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s equation. In the lager stage of the reaction, plots of lnc(Cr^6+) versus t, where c(Cr^6+) is the Cr^6+ concentration in the reaction and t is the reaction time, deviated from the initial linear trend. The deviations suggested that the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s did not apply go the whole experimental period and that some reaction intermediates could have greatly accelerated Cr^6+ reduction by citrate. The catalysis of the intermediates increased with the reaction time and gradually reached stability. Then, the plot of lnc(Cr^6+) versus t in the presence of Mn^2+ was linear again, with the rate constant increasing by 102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absence of Mn^2+. Complexation between Mn^2+ and citrate was likely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atalysis of Mn^2+ on the reaction. Addition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introducing eghylenediaminegegraacegic acid (EDTA) into the reaction system strongly suppressed the catalysis of M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SIS chromium(Ⅵ) CITRATE manganese(Ⅱ) REDUCTION
下载PDF
矫顽力组分定量分析揭示下蜀黄土磁化率异常降低的原因 被引量:14
13
作者 韩志勇 李徐生 +1 位作者 陈英勇 杨达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35-1843,共9页
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剖面多个层位的磁化率出现异常降低,导致与北方黄土的磁化率记录难以对比.为探讨磁化率异常降低的原因,我们在大港钻探ZK孔获取了岩芯.在10个具代表性的层位采样并测量了其等温剩磁获得曲线.通过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的... 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剖面多个层位的磁化率出现异常降低,导致与北方黄土的磁化率记录难以对比.为探讨磁化率异常降低的原因,我们在大港钻探ZK孔获取了岩芯.在10个具代表性的层位采样并测量了其等温剩磁获得曲线.通过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的计算程序(Irmunmix V2.2),定量分析了样品的磁性矫顽力组分(magnetic coercivity component).结果显示这10个样品可大致分成3类,第一类不含中磁组分,第二类含有较少的中磁组分,第三类则含较多的中磁组分.矫顽力组分的含量与样品中铁锰结核的含量密切相关.铁锰结核含量高的样品,中磁组分、硬磁组分含量也高,而软磁组分含量低,与此对应的是这类样品的磁化率低.表明在铁锰结核的形成过程中,原始的软磁组分被溶解,而产生新的中磁组分、硬磁组分,这个次生变化过程导致样品磁化率异常降低.铁锰结核含量高的样品,经历过较强的还原作用,因此ZK剖面磁化率异常降低是还原作用的结果,可能是某时期降水量增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IRM 矫顽力组分 铁锰结核 磁化率 还原作用
下载PDF
淹水还原作用下土壤镉的吸附与解吸特征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葛滢 李义纯 +1 位作者 周权锁 宗良纲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0-734,共5页
利用黄棕壤发育的水稻土(pH6.53),设置6个不同处理恒温(25±0.1)℃培养20d,初步探讨了3种还原强度土壤对Cd的吸附和解吸特征。试验数据显示:强度还原土壤,Eh和pH降低并稳定在-474mV和5.02水平,Cd吸附率由开始时的99.96%下降到94.70%... 利用黄棕壤发育的水稻土(pH6.53),设置6个不同处理恒温(25±0.1)℃培养20d,初步探讨了3种还原强度土壤对Cd的吸附和解吸特征。试验数据显示:强度还原土壤,Eh和pH降低并稳定在-474mV和5.02水平,Cd吸附率由开始时的99.96%下降到94.70%,Cd解吸率平均为90.01%;中度还原土壤,Eh下降至-90mV左右,pH略有上升,Cd吸附率和解吸率平均分别为99.96%和66.09%;氧化态土壤的Eh、pH和Cd解吸率变化都比较小,平均分别为400.4mV、6.11和46.78%。此结果表明,处于不同还原状况下的土壤表面对Cd吸附和解吸有所差别;强度还原土壤对外源Cd的吸附率小于中度还原土壤对外源Cd的吸附率;土壤吸附外源Cd的解吸率,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强度还原土壤,中度还原土壤,氧化状态土壤;还原程度越强,土壤对Cd的吸附率越低,Cd的解吸率也越高;还原条件下土壤Eh、pH、交换性亚铁和水溶性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Cd吸附和解吸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D 吸附 解吸 还原作用
下载PDF
重新认识还原作用在铀成矿中的贡献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凤民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93-198,214,共7页
铀是一种变价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六价和四价离子的化合物形式存在。一些学者特别强调U^(6+)被还原为U^(4+)在成矿中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作为成矿作用产物的铀矿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U^(6+),或铀以[UO_2]^(2+)形式形成铀酰矿物。大量地质... 铀是一种变价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六价和四价离子的化合物形式存在。一些学者特别强调U^(6+)被还原为U^(4+)在成矿中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作为成矿作用产物的铀矿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U^(6+),或铀以[UO_2]^(2+)形式形成铀酰矿物。大量地质现象和室内实验资料也表明,还原作用有助于铀成矿作用的进行,但并不都是直接通过U^(6+)还原为U^(4+)成矿,而多是通过对热液/流体性质的改变或其它方式促进铀的沉淀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作用 铀成矿作用 U^4+ U^6+
下载PDF
红土型金矿的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燕 谭凯旋 +1 位作者 刘顺生 陈梦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16,32,共6页
对红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金的溶解迁移与沉淀富集机理进行了分析。红土型金矿风化壳剖面具有分带性 ,金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铁 (硅铝 )质硬壳层、杂色粘土层中。金以自然金为主 ,主要呈显微、次显微状被褐铁矿、... 对红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金的溶解迁移与沉淀富集机理进行了分析。红土型金矿风化壳剖面具有分带性 ,金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铁 (硅铝 )质硬壳层、杂色粘土层中。金以自然金为主 ,主要呈显微、次显微状被褐铁矿、蒙脱石、高岭石及伊利石等矿物所吸附 ,金的成色较高。红土型金矿的形成受干、湿交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控制 ,并与基底构造 (特别是断裂构造 )密切相关。金主要以AuCl-4、Au(S2 O3 ) 3 -2 等络合物溶解和迁移 ,还原作用是金沉淀富集的重要因素。建立了红土型金矿的综合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红土型金矿床 气候控制 基底构造 还原作用
下载PDF
有机质在宣龙地区菱铁矿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敏 陈志明 陈其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6-102,共7页
本文通过对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分布和产状,化学成分,组构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及与赤铁矿的生成关系等的分析,对区内菱铁矿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而提出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形成是成岩期有机质对先成赤铁矿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 本文通过对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分布和产状,化学成分,组构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及与赤铁矿的生成关系等的分析,对区内菱铁矿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而提出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形成是成岩期有机质对先成赤铁矿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高铁与低铁的关系直接取决于起还原作用并能把高铁转化为低铁的有机质数量。上述结论又得到了有机地球化学方面资料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氧同位素 有机质 还原作用 碳同位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深层潜山储集层中H_2S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凤云 黄盛波 +3 位作者 李早红 王文训 罗平 史卜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21,共3页
近年来深层潜山和潜山内幕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钻探过程中不断发现深层潜山碳酸盐岩中产出浓度较高的H_2S气体。这种H_2S气体是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与烃类物质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的,H_2S浓度之所以较高,是封... 近年来深层潜山和潜山内幕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钻探过程中不断发现深层潜山碳酸盐岩中产出浓度较高的H_2S气体。这种H_2S气体是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与烃类物质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的,H_2S浓度之所以较高,是封闭条件极好致使其无法逸散。存在浓度较高的H_2S气体,说明深层潜山碳酸盐岩内确实发生了显著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具备了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同时表明目的层处于高温高压的封闭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此外H_2S的形成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发育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碳酸盐岩 地质意义 储集层 渤海湾盆地 深层 还原作用 油气成藏 油气运移 勘探
下载PDF
微生物还原法合成纳米硒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丽红 杨辉 +3 位作者 毛建丽 耿懿璠 苏文 贺博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29-34,共6页
微生物合成的纳米硒具有低毒、稳定、高效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通过实验室保藏的10种益生菌中,筛选能耐受高浓度亚硒酸钠并还原生成纳米硒的益生菌,最终获得一株嗜酸乳杆菌LA5,采用SEM和XRD对纳米硒进行表征,发现嗜酸乳杆菌转化的红色纳米... 微生物合成的纳米硒具有低毒、稳定、高效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通过实验室保藏的10种益生菌中,筛选能耐受高浓度亚硒酸钠并还原生成纳米硒的益生菌,最终获得一株嗜酸乳杆菌LA5,采用SEM和XRD对纳米硒进行表征,发现嗜酸乳杆菌转化的红色纳米硒颗粒呈无定形态,颗粒均匀,粒径80~150nm之间.对嗜酸乳杆菌LA5菌株还原亚硒酸钠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条件:亚硒酸钠浓度6g/L、培养时间48h、温度37℃、pH6.5.在此条件下亚硒酸钠还原率达到8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益生菌 筛选 还原作用
下载PDF
高δ^(34)S 值重晶石矿床的成因解释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忠诚 储雪蕾 李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91-192,共2页
中国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层状重晶石矿床主要分布在江南与秦岭地区(Wang 和 Li,1991)。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围岩为暗色硅岩与黑色页岩,富含有机质与黄铁矿。与重晶石相伴生的还有铀和钒。秦岭地区重晶石矿层一般靠近震旦一寒武纪界... 中国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层状重晶石矿床主要分布在江南与秦岭地区(Wang 和 Li,1991)。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围岩为暗色硅岩与黑色页岩,富含有机质与黄铁矿。与重晶石相伴生的还有铀和钒。秦岭地区重晶石矿层一般靠近震旦一寒武纪界线,而江南地区重晶石层位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Wang 和 Li,1991)。绩溪重晶石矿床位于江南地区安徽省绩溪县境内。矿层底部为含有机质较高的硅岩与黑色页岩。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重晶石样品采自绩溪重晶石矿体不同部位,其δ^(34)S 值分别为+6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还原作用 重晶石 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