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被引量:
29
1
作者
张瑶
赵美训
+14 位作者
崔球
樊炜
齐家国
陈鹰
张永雨
高坤山
樊景凤
汪光义
严重玲
卢豪良
罗亚威
张子莲
郑强
肖伟
焦念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8-449,共12页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即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蓝碳最初认识的形式是可见的海岸带植物固碳.其实之前没有得...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即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蓝碳最初认识的形式是可见的海岸带植物固碳.其实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看不见的微型生物(浮游植物、细菌、古菌、病毒、原生动物)占海洋生物量9 0%以上,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中国陆架边缘海占国土总面积的1/3,碳汇潜力巨大,亟待研发.本文以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为主线,论述了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碳循环功能特征、碳汇形成过程与机理,并结合近海碳汇在沉积记录中的地史过程演变探讨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汇的可能影响,展望了碳汇工程在增加近海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碳
汇
增
汇
机制
微型生物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题名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被引量:
29
1
作者
张瑶
赵美训
崔球
樊炜
齐家国
陈鹰
张永雨
高坤山
樊景凤
汪光义
严重玲
卢豪良
罗亚威
张子莲
郑强
肖伟
焦念志
机构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8-449,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3CB9557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A0601400)
+3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22603
41676125
91428308)
国家海洋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编号:GASI-03-01-02-03)资助
文摘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即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蓝碳最初认识的形式是可见的海岸带植物固碳.其实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看不见的微型生物(浮游植物、细菌、古菌、病毒、原生动物)占海洋生物量9 0%以上,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中国陆架边缘海占国土总面积的1/3,碳汇潜力巨大,亟待研发.本文以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为主线,论述了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碳循环功能特征、碳汇形成过程与机理,并结合近海碳汇在沉积记录中的地史过程演变探讨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汇的可能影响,展望了碳汇工程在增加近海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近海
碳
汇
增
汇
机制
微型生物
气候变化
分类号
X17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张瑶
赵美训
崔球
樊炜
齐家国
陈鹰
张永雨
高坤山
樊景凤
汪光义
严重玲
卢豪良
罗亚威
张子莲
郑强
肖伟
焦念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