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比较诗学的先锋性及其对越南诗学的影响
1
作者 芳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由于丰富深厚的根源,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已站在世界的前列。其最大成就之一是"跨文化的(中西印)诗学比较"及其开始对国外特别是对越南诗学的影响。学而思——接受而努力创造,我们已着力进行"近文化的(越中)诗学比较"... 由于丰富深厚的根源,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已站在世界的前列。其最大成就之一是"跨文化的(中西印)诗学比较"及其开始对国外特别是对越南诗学的影响。学而思——接受而努力创造,我们已着力进行"近文化的(越中)诗学比较"。有人错误地把"近文化"视为"同文化",认为中国诗学核心不过是"文以载道",那么越南诗学也脱不了"文以载道"的圈子!但是,即使以"文以载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全部中国古典诗学系统也存在着四个逐层递进扩展的级度:1."文以载道"只是宋儒的文学原理;2.儒家全部的文学原理系统(除了文以载道以外,还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3.所有学派的文学艺术原理系统(除了儒家,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的文学艺术原理);4.全部中国诗学系统(除了文学原理,诗学系统还包括关于作家、作品、体裁、读者等理论)。要进行越中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必须对这四个级度的逐层展开有足够深入的探析,才可能明显地看出越中古典诗学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比较诗学 文化 文化 文化
下载PDF
中国现代比较诗学的先锋性及其在越南的影响与启发
2
作者 芳榴 《文化与传播》 2014年第6期19-23,共5页
由于深厚的积淀,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已站在世界的前列。它最大成就之一是"跨文化的(中西、中印)诗学比较"及其开始对国外,特别是对越南产生影响。如果以"文以载道"作为出发点,那么全部中国古典诗学系统可以表述为四... 由于深厚的积淀,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已站在世界的前列。它最大成就之一是"跨文化的(中西、中印)诗学比较"及其开始对国外,特别是对越南产生影响。如果以"文以载道"作为出发点,那么全部中国古典诗学系统可以表述为四个逐层扩展(后者涵盖前者)的级度。第一级度:"文以载道"只是宋儒理学原理;第二级度:儒家全部的文学原理系统(除了文以载道以外,还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第三级度:所有学派的文学艺术原理系统(除了儒家,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的文学艺术原理);第四级度:全部中国诗学系统(除了文学原理,诗学系统还包括有关作家、作品、体裁、读者等理论)。进行越中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必须充分地展开这四个级度,才能清晰地看出越中古典诗学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比较诗学 文化 文化 影响
下载PDF
孔氏南宗与近圣文化心理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纪焕 童献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06-215,共10页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以其所居邹地与孔子故里鲁地相近而感到庆幸、自豪,并以此之优势奉孔子之道而行之,此为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之源头。建炎三年,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扈跸南渡,赐家衢州,是为&qu...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以其所居邹地与孔子故里鲁地相近而感到庆幸、自豪,并以此之优势奉孔子之道而行之,此为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之源头。建炎三年,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扈跸南渡,赐家衢州,是为"南宗"。"近圣人之居"遂从山东曲阜"位移"到浙江衢州,由狭隘的地理距离相近发展为以亲睹圣孙、亲谒家庙、亲知南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与孔子思想文化的相近相亲。这催化了近圣文化心理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泛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趋势。但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变化,自觉传承发展孔子思想文化的内核始终如一。孔氏南宗深刻影响了我国近圣文化心理发展,为孔子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激发、创造了更加强大的文化心理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氏南宗 圣人之居 文化心理
下载PDF
江南地区近圣文化心理嬗变及其内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纪焕 雷小青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7-94,共8页
孟子以其所居之地与孔子故里相近而感到庆幸、自豪,并以此自觉奉行孔子之道,揭开了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的帷幕。建炎三年,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扈跸南渡,赐家衢州,激活了潜藏于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士民内心的近圣... 孟子以其所居之地与孔子故里相近而感到庆幸、自豪,并以此自觉奉行孔子之道,揭开了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的帷幕。建炎三年,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扈跸南渡,赐家衢州,激活了潜藏于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士民内心的近圣文化心理,并极大地催化了"近圣人之居"这一以地理空间为逻辑起点的文化心理在江南地区的嬗变,这种嬗变在南宋以降的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的积淀与催化、江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生力、孔氏南宗平民化转身的文化穿透力等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是江南地区近圣文化心理嬗变的内在文化机制。在这一文化心理影响下,"护圣""扬圣"成为江南地区士民自觉的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文化心理 嬗变 文化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