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莫霍面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2 位作者 杨平华 侯广兵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17-618,共2页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度分析与共反射点分布的处理是主要技术.分析莫霍震相可以得到它的层状与似层状内部结构以及起伏、断裂等外形特征.利用傅立叶谱、时频分析与瞬时信息可更细致地研究莫霍特征.影响莫霍特征与成因的因素主要为分异作用、地幔对流、相变、地球转动和板块运动;其中地幔对流和相变是形成莫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垂直地震反射 地壳结构 地幔对流
下载PDF
天然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2
作者 王腾飞 黄少英 +5 位作者 王兆国 程日辉 王典 肖中尧 能源 杨宝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2765-2773,共9页
对于天然地震的成因研究多关注于板块相互作用以及流体、断裂等因素.震区地壳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发生地震的重要因素.伽师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为塔里木地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帕米尔构造结的交接部位,具有典型的地壳结... 对于天然地震的成因研究多关注于板块相互作用以及流体、断裂等因素.震区地壳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发生地震的重要因素.伽师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为塔里木地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帕米尔构造结的交接部位,具有典型的地壳结构不稳定性,地震频发.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近垂直反射等地震资料显示伽师地区地壳结构具有特殊的不稳定性.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提供了盆地约75 km以上的二维速度结构剖面,地壳速度结构较为复杂,可以识别出高速块体和低速块体相间与堆叠的形态.近垂直地震反射剖面展示了20 s双程到时深度以上更为精细的结构特征,盆地盖层为成层性较好的反射,反射事件C,D构成了地壳之下的稳定带,而反射事件A,B,E则为地壳不稳定结构.建立了伽师地区地壳结构不稳定性的模型,地壳高速块、低速块(即刚性强、弱)相间并堆叠构成的不稳定带置于反射事件C,D构成的稳定带之上,挤压作用与近垂直的隐伏断裂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地壳结构不稳定是导致天然地震的重要因素,同样表现存在于日本列岛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形成 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伽师强震带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 垂直地震反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