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莫霍面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2 位作者
杨平华
侯广兵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17-618,共2页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度分析与共反射点分布的处理是主要技术.分析莫霍震相可以得到它的层状与似层状内部结构以及起伏、断裂等外形特征.利用傅立叶谱、时频分析与瞬时信息可更细致地研究莫霍特征.影响莫霍特征与成因的因素主要为分异作用、地幔对流、相变、地球转动和板块运动;其中地幔对流和相变是形成莫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近
垂直
地震
反射
地壳结构
地幔对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然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2
作者
王腾飞
黄少英
+5 位作者
王兆国
程日辉
王典
肖中尧
能源
杨宝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2765-2773,共9页
对于天然地震的成因研究多关注于板块相互作用以及流体、断裂等因素.震区地壳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发生地震的重要因素.伽师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为塔里木地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帕米尔构造结的交接部位,具有典型的地壳结...
对于天然地震的成因研究多关注于板块相互作用以及流体、断裂等因素.震区地壳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发生地震的重要因素.伽师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为塔里木地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帕米尔构造结的交接部位,具有典型的地壳结构不稳定性,地震频发.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近垂直反射等地震资料显示伽师地区地壳结构具有特殊的不稳定性.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提供了盆地约75 km以上的二维速度结构剖面,地壳速度结构较为复杂,可以识别出高速块体和低速块体相间与堆叠的形态.近垂直地震反射剖面展示了20 s双程到时深度以上更为精细的结构特征,盆地盖层为成层性较好的反射,反射事件C,D构成了地壳之下的稳定带,而反射事件A,B,E则为地壳不稳定结构.建立了伽师地区地壳结构不稳定性的模型,地壳高速块、低速块(即刚性强、弱)相间并堆叠构成的不稳定带置于反射事件C,D构成的稳定带之上,挤压作用与近垂直的隐伏断裂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地壳结构不稳定是导致天然地震的重要因素,同样表现存在于日本列岛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
地震
形成
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伽师强震带
地震
宽角
反射
/折射
近
垂直
地震
反射
原文传递
题名
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莫霍面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杨平华
侯广兵
冯晅
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17-618,共2页
基金
地质矿产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
文摘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度分析与共反射点分布的处理是主要技术.分析莫霍震相可以得到它的层状与似层状内部结构以及起伏、断裂等外形特征.利用傅立叶谱、时频分析与瞬时信息可更细致地研究莫霍特征.影响莫霍特征与成因的因素主要为分异作用、地幔对流、相变、地球转动和板块运动;其中地幔对流和相变是形成莫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莫霍面
近
垂直
地震
反射
地壳结构
地幔对流
Keywords
Nearly vertical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ofMoho, Differentiation reaction, Mantle convection, Timefrequencyanalysis.
分类号
P183.2 [天文地球—天文学]
P631.4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然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2
作者
王腾飞
黄少英
王兆国
程日辉
王典
肖中尧
能源
杨宝俊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2765-2773,共9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041011080018)资助
文摘
对于天然地震的成因研究多关注于板块相互作用以及流体、断裂等因素.震区地壳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发生地震的重要因素.伽师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为塔里木地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帕米尔构造结的交接部位,具有典型的地壳结构不稳定性,地震频发.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近垂直反射等地震资料显示伽师地区地壳结构具有特殊的不稳定性.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提供了盆地约75 km以上的二维速度结构剖面,地壳速度结构较为复杂,可以识别出高速块体和低速块体相间与堆叠的形态.近垂直地震反射剖面展示了20 s双程到时深度以上更为精细的结构特征,盆地盖层为成层性较好的反射,反射事件C,D构成了地壳之下的稳定带,而反射事件A,B,E则为地壳不稳定结构.建立了伽师地区地壳结构不稳定性的模型,地壳高速块、低速块(即刚性强、弱)相间并堆叠构成的不稳定带置于反射事件C,D构成的稳定带之上,挤压作用与近垂直的隐伏断裂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地壳结构不稳定是导致天然地震的重要因素,同样表现存在于日本列岛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等地.
关键词
天然
地震
形成
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伽师强震带
地震
宽角
反射
/折射
近
垂直
地震
反射
Keywords
earthquake mechanism
crustal structural instability
Jiashi earthquake belt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near-vertical seismic reflection
分类号
P315.1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莫霍面的特征与成因
杨宝俊
刘财
杨平华
侯广兵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天然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地壳结构不稳定性
王腾飞
黄少英
王兆国
程日辉
王典
肖中尧
能源
杨宝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