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及近地面要素脉动特征
被引量:
9
1
作者
沈洁
李耀辉
+1 位作者
胡田田
尹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7-517,共11页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重点探讨了沙尘暴过境民勤时近地面层气象要素脉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本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山脊前...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重点探讨了沙尘暴过境民勤时近地面层气象要素脉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本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山脊前低槽,由于槽后脊前强偏北气流将极地的干冷空气不断输送到低压槽中,低槽发展,槽前锋区加强,从而为形成本次特强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场形势。(2)在沙尘暴过境前后,民勤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3)沙尘暴过境时,民勤3h变压对风速有明显影响,变压梯度的显著差异引起大风,且随3h变压调整风速也相应呈波动变化,瞬变周期约8h;PM10、能见度也随风速而产生波动变化,3h变压、地面风速、PM10之间相互作用,呈现明显的脉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强沙尘暴
成因
近地
面
要素
脉动
原文传递
基于CMA模式体系的京津冀地区复杂地形下冬季的精细化地面要素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佟华
张玉涛
+2 位作者
齐倩倩
王远哲
王大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9-1549,共11页
基于CMA模式体系的四个模式(CMA-GFS、CMA-REPS、CMA-MESO 3 km、CMA-MESO 1 km)和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15日的近地面要素2 m温度、10 m风速、2 m相对湿度预报,对京津冀地区复杂地形下冬季误差订正后的各要素进行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
基于CMA模式体系的四个模式(CMA-GFS、CMA-REPS、CMA-MESO 3 km、CMA-MESO 1 km)和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15日的近地面要素2 m温度、10 m风速、2 m相对湿度预报,对京津冀地区复杂地形下冬季误差订正后的各要素进行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多模式集成试验。结果表明,每个模式各要素误差订正后的均方根误差都有明显的减小。BMA方法多模式集成后预报效果优于每一个参加模式,2 m温度BMA预报较几个模式原始误差的改进在0.5~1.4℃,均方根误差减少了20%~40%,10 m风速和2 m相对湿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了12%~45%和25%~35%。各要素均方根误差水平分布表明不同要素在不同地形高度的地区误差分布明显不同,此方法使得京津冀地区的误差显著减小。此外,BMA预报的概率分布情况可定量地预测各要素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模式体系
近地
面
要素
统计后处理
订正集成预报
贝叶斯模型平均(BMA)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诊断分析
3
作者
刘晓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7年第2期44-48,共5页
利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运用Micaps 4.0系统,分析了2016年3月31日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成因,重点诊断分析了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涡度场与垂直速度场的变化、近地面温压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利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运用Micaps 4.0系统,分析了2016年3月31日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成因,重点诊断分析了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涡度场与垂直速度场的变化、近地面温压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受蒙古气旋加强东移的影响,沙尘天气出现在气旋冷锋后部的西北风气流中。涡度场与垂直速度场在沙尘天气出现前后,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高空冷空气的动量下传预示着大风沙尘天气出现,气旋中心外围的次级环流为气旋中心的加强提供了正反馈的机制。从近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变化特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沙尘天气出现的时段内,测站上空的冷暖空气相互博弈,造成温压湿风场的有规律的变化特点,而且能够明显地看出沙尘天气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诊断分析
近地
面
要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象条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影响
被引量:
32
4
作者
陈敏
马雷鸣
+5 位作者
魏海萍
施红
马井会
周广强
顾松强
张国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观测资料显示,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的空气质量为2001年以来同期最优。利用近10年上海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环流指数监测数据,分析了有利于空气污染扩散的近地面气象条...
观测资料显示,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的空气质量为2001年以来同期最优。利用近10年上海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环流指数监测数据,分析了有利于空气污染扩散的近地面气象条件及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近地面东风明显偏多且偏大,近地层接地逆温明显少于往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也较常年明显偏多,综合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大、偏强、偏西,影响上海地区的夏季风更多源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输送,这为上述区域的东风活跃创造了条件。尽管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措施使得污染排放低于常年,但气象条件不利时,大气环流的输送扩散仍导致了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的3次污染事件,这说明气象条件是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的主要影响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空气质量
大气环流
近地
面
气象
要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两次极端沙尘事件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董元柱
王天河
+3 位作者
谭睿琦
王思晨
焦英姿
唐靖宜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为深入理解极端沙尘暴事件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子,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及再分析数据,挑选2007年3月31日(“3·31”事件)和2021年3月14日(“3·14”事件)爆发于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两次沙尘暴事件,对比分析了其时空演变、高低空环...
为深入理解极端沙尘暴事件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子,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及再分析数据,挑选2007年3月31日(“3·31”事件)和2021年3月14日(“3·14”事件)爆发于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两次沙尘暴事件,对比分析了其时空演变、高低空环流配置、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两次极端事件分别爆发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戈壁荒漠,均受高低层天气系统影响。其中,“3·31”事件受地面冷锋和高空脊控制,脊前西北冷空气与地面冷锋引起的垂直运动配合,将沙尘往下游输送;而“3·14”事件则受蒙古气旋和高空槽影响,气旋后的偏北风和气旋引发的垂直运动将沙尘卷起至高层大气,并通过槽后西北风将其往下游输送;(2)两次极端沙尘事件均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区别在于“3·31”事件主要受高压脊、均压场和周边地形影响,大气层结稳定,沙尘不易沉降和输送,而“3·14”事件则因中国北部持续性高压导致的偏南风和偏东风阻止了沙尘向下游扩散;(3)两次极端沙尘事件爆发前,塔克拉玛干和戈壁荒漠均出现了高温、降水减少及土壤水分枯竭现象,即强风和干燥土壤。为极端沙尘事件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
极端沙尘事件
天气系统配置
近地
面
气象
要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及近地面要素脉动特征
被引量:
9
1
作者
沈洁
李耀辉
胡田田
尹晗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西宁市气象局
解放军
出处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7-517,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8CB417213)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GYHY201006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45027)资助
文摘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重点探讨了沙尘暴过境民勤时近地面层气象要素脉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本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山脊前低槽,由于槽后脊前强偏北气流将极地的干冷空气不断输送到低压槽中,低槽发展,槽前锋区加强,从而为形成本次特强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场形势。(2)在沙尘暴过境前后,民勤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3)沙尘暴过境时,民勤3h变压对风速有明显影响,变压梯度的显著差异引起大风,且随3h变压调整风速也相应呈波动变化,瞬变周期约8h;PM10、能见度也随风速而产生波动变化,3h变压、地面风速、PM10之间相互作用,呈现明显的脉动特征。
关键词
特强沙尘暴
成因
近地
面
要素
脉动
Keywords
heavy sand-storm
causes
surfac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pulsation
分类号
P445.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CMA模式体系的京津冀地区复杂地形下冬季的精细化地面要素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佟华
张玉涛
齐倩倩
王远哲
王大鹏
机构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9-1549,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000902、2018YFF0300103)共同资助。
文摘
基于CMA模式体系的四个模式(CMA-GFS、CMA-REPS、CMA-MESO 3 km、CMA-MESO 1 km)和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15日的近地面要素2 m温度、10 m风速、2 m相对湿度预报,对京津冀地区复杂地形下冬季误差订正后的各要素进行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多模式集成试验。结果表明,每个模式各要素误差订正后的均方根误差都有明显的减小。BMA方法多模式集成后预报效果优于每一个参加模式,2 m温度BMA预报较几个模式原始误差的改进在0.5~1.4℃,均方根误差减少了20%~40%,10 m风速和2 m相对湿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了12%~45%和25%~35%。各要素均方根误差水平分布表明不同要素在不同地形高度的地区误差分布明显不同,此方法使得京津冀地区的误差显著减小。此外,BMA预报的概率分布情况可定量地预测各要素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CMA模式体系
近地
面
要素
统计后处理
订正集成预报
贝叶斯模型平均(BMA)
Keywords
CMA model system
near-surface element
statistical post-processing
calibration and blending forecast
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
分类号
P45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3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诊断分析
3
作者
刘晓敏
机构
呼和浩特市气象局
出处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7年第2期44-48,共5页
文摘
利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运用Micaps 4.0系统,分析了2016年3月31日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成因,重点诊断分析了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涡度场与垂直速度场的变化、近地面温压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受蒙古气旋加强东移的影响,沙尘天气出现在气旋冷锋后部的西北风气流中。涡度场与垂直速度场在沙尘天气出现前后,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高空冷空气的动量下传预示着大风沙尘天气出现,气旋中心外围的次级环流为气旋中心的加强提供了正反馈的机制。从近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变化特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沙尘天气出现的时段内,测站上空的冷暖空气相互博弈,造成温压湿风场的有规律的变化特点,而且能够明显地看出沙尘天气的强度。
关键词
沙尘天气
诊断分析
近地
面
要素
Keywords
wind -dust weather
diagnostic analysis
surface meteorological factor
分类号
P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象条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影响
被引量:
32
4
作者
陈敏
马雷鸣
魏海萍
施红
马井会
周广强
顾松强
张国琏
机构
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10231203800)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706019)
上海市环保科研项目(沪环科2010-03)
文摘
观测资料显示,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的空气质量为2001年以来同期最优。利用近10年上海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环流指数监测数据,分析了有利于空气污染扩散的近地面气象条件及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近地面东风明显偏多且偏大,近地层接地逆温明显少于往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也较常年明显偏多,综合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大、偏强、偏西,影响上海地区的夏季风更多源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输送,这为上述区域的东风活跃创造了条件。尽管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措施使得污染排放低于常年,但气象条件不利时,大气环流的输送扩散仍导致了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的3次污染事件,这说明气象条件是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的主要影响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空气质量
大气环流
近地
面
气象
要素
Keywords
the World Expo in Shanghai
air qualit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分类号
X8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P4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两次极端沙尘事件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董元柱
王天河
谭睿琦
王思晨
焦英姿
唐靖宜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5174)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任务六专题(2019QZKK0602)共同资助。
文摘
为深入理解极端沙尘暴事件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子,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及再分析数据,挑选2007年3月31日(“3·31”事件)和2021年3月14日(“3·14”事件)爆发于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两次沙尘暴事件,对比分析了其时空演变、高低空环流配置、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两次极端事件分别爆发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戈壁荒漠,均受高低层天气系统影响。其中,“3·31”事件受地面冷锋和高空脊控制,脊前西北冷空气与地面冷锋引起的垂直运动配合,将沙尘往下游输送;而“3·14”事件则受蒙古气旋和高空槽影响,气旋后的偏北风和气旋引发的垂直运动将沙尘卷起至高层大气,并通过槽后西北风将其往下游输送;(2)两次极端沙尘事件均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区别在于“3·31”事件主要受高压脊、均压场和周边地形影响,大气层结稳定,沙尘不易沉降和输送,而“3·14”事件则因中国北部持续性高压导致的偏南风和偏东风阻止了沙尘向下游扩散;(3)两次极端沙尘事件爆发前,塔克拉玛干和戈壁荒漠均出现了高温、降水减少及土壤水分枯竭现象,即强风和干燥土壤。为极端沙尘事件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物质基础。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
极端沙尘事件
天气系统配置
近地
面
气象
要素
Keywords
deserts and gobi regions in the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extreme dust events
weather system configuration
nearsurfac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分类号
P42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及近地面要素脉动特征
沈洁
李耀辉
胡田田
尹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
9
原文传递
2
基于CMA模式体系的京津冀地区复杂地形下冬季的精细化地面要素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
佟华
张玉涛
齐倩倩
王远哲
王大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诊断分析
刘晓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气象条件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影响
陈敏
马雷鸣
魏海萍
施红
马井会
周广强
顾松强
张国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两次极端沙尘事件的对比研究
董元柱
王天河
谭睿琦
王思晨
焦英姿
唐靖宜
《干旱气象》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