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与超时代特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凯亚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当前,欲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并认知。不必讳言,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式微,究其原因,一方面,除了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外,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尽... 当前,欲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并认知。不必讳言,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式微,究其原因,一方面,除了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外,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尽管时代在飞速发展,但传统文化所独具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文价值理性、本质上的稳定性和内向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包容性等超越时代的特质依然是人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近代危机 时代特质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 被引量:23
2
作者 金民卿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4,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真理性与发展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等内在张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内在理论依据,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真理性与发展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等内在张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内在理论依据,即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中国近代社会的危机演变和思想裂变,改造中国的实践任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即实践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两种可能性和必要性通过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历史事件转化为现实必然性,十月革命架起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奠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要素之间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社会危机 近代思想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关涉的三个东方问题
3
作者 温权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0,F0003,共11页
对东方历史发展脉络的回顾与前瞻,构成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视角。以俄国、印度、中国为例,马克思试图解答三个基本问题:古代东方社会为什么没有率先孕育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东方危机为什么能够动摇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现代东方国家为... 对东方历史发展脉络的回顾与前瞻,构成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视角。以俄国、印度、中国为例,马克思试图解答三个基本问题:古代东方社会为什么没有率先孕育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东方危机为什么能够动摇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现代东方国家为什么可以避免重蹈资本主义覆辙。这些问题涉及马克思破译资本主义历史密码的东方线索,并分别对应东方世界对于资本主义的三重否定性反馈:宗法式土地制度与等级交往制度对商业资本以及雇佣关系的双重遏制;东方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制度模式的直接破坏或间接反噬;东方诸国“殖民废墟”和“公社遗迹”蕴含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通过刻画资本主义的“东方印象”,马克思充实了理解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地域性素材,并据此发掘到预见共产主义之实现的广域性佐证,从而彰显东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批判 古代东方社会 近代东方危机 现代东方国家 西欧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科学背景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放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19,共7页
19世纪既是科学时代真正开始的世纪,又是近代科学发展出现危机的世纪。当时科学的发展不仅扩及到人类活动的广阔领域,而且越来越显示了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的倾向。自然事物的变化(分化)、生长、转化、过程、进化以及与之相关的... 19世纪既是科学时代真正开始的世纪,又是近代科学发展出现危机的世纪。当时科学的发展不仅扩及到人类活动的广阔领域,而且越来越显示了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的倾向。自然事物的变化(分化)、生长、转化、过程、进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等特性的显示越来越导致对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肯定和对以17、18世纪所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否定。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家所进行的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型都受到自然科学的这种划时代的变革的深刻影响,并以这种影响为重要的理论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的世纪 自然科学的革命和危机 近代哲学的危机 现代哲学的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