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 被引量:119
1
作者 庞朴 《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第5期81-98,共18页
本文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 本文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近代所发生的中西文化冲突,无异于文化结构的逻辑展开: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是在器物上"师夷之长技"的时期;从甲午战争,经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是在制度上进行变法的时期;从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化深层进行反思的时期。五四运动强调了文化的时代性,忽略了文化的民族性,其遗留下的文化课题有待于我们今天继续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文化结构 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西方文化 辛亥革命 三个层面 洋务运动 梁启超
原文传递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被引量:96
2
作者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5-196,共12页
清季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不仅是个政治变革,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变迁、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废科举前,取士的标准已从鼓励新旧学兼通变为新学是尚,与之伴随的参考书籍的变换对印书、卖书、买书及应试者均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科举制... 清季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不仅是个政治变革,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变迁、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废科举前,取士的标准已从鼓励新旧学兼通变为新学是尚,与之伴随的参考书籍的变换对印书、卖书、买书及应试者均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科举制废除后,耕读仕进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转变,城乡逐渐分离,在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阶层不复存在。由于政教相连的政治传统中断,政统的常规社会来源枯竭,又缺乏新的职业官僚养成体制,原处边缘的军人和工商业者等新兴权势社群因“市场需求”而逐渐进据政统。而政治、军事群体的社会组成及其行为也逐步呈现非常规化,出现了“游民”和“饥民”这类边缘社群对政治军事的参与及类似开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读书人 清季 社会变动 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 梁启超 社会影响 废科举 上升性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被引量:83
3
作者 罗志田 《开放时代》 1999年第4期5-26,共22页
本文将中国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在近代向知识分子的转化、知识分子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边缘化、以及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这一连续、相关而又充满变化的动态进程,纳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理路和西潮冲击下整个近代中国的巨变这一纵横... 本文将中国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在近代向知识分子的转化、知识分子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边缘化、以及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这一连续、相关而又充满变化的动态进程,纳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理路和西潮冲击下整个近代中国的巨变这一纵横框架中进行考察分析;在研究取向方面注重思想演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从当时人的心态变化入手来反观社会的变动,以尝试提出一个走向框架性诠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边缘知识 近代中国 胡适 梁启超 读书人 边缘化 章太炎 社会权 专题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 被引量:72
4
作者 吴承明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3-77,共15页
农业占我国国民收入70%左右,农民占全国人口80%左右,农业状况对我国近代国民经济有决定性作用。50年代的经验,一年农业丰收,次年工业即有较大发展;歉收,即会招致工业困难。我国近代(1840—1949年)农业生产如何,还是个谜,言者各异。我... 农业占我国国民收入70%左右,农民占全国人口80%左右,农业状况对我国近代国民经济有决定性作用。50年代的经验,一年农业丰收,次年工业即有较大发展;歉收,即会招致工业困难。我国近代(1840—1949年)农业生产如何,还是个谜,言者各异。我们不能重作调查,只有利用前人研究,作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农业生产力 中国近代 人口压力 估计 太平天国 传统农业 统计表 近代中国 粮食总产量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 被引量:61
5
作者 李玉尚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1940年代以前中医医生和官方在鼠疫流行时的无效应对 ,导致 1 9—2 0世纪云南、广东和福建三省大量人口感染鼠疫和患者的高死亡率 ;民众自发采取的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 ,也因此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防疫手段。 1 940年代以后 ,中医医生... 1940年代以前中医医生和官方在鼠疫流行时的无效应对 ,导致 1 9—2 0世纪云南、广东和福建三省大量人口感染鼠疫和患者的高死亡率 ;民众自发采取的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 ,也因此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防疫手段。 1 940年代以后 ,中医医生和民众的治疗和防疫办法仍未有大的改观 ,官方开始抛弃民间的传统防疫方法 ,实行现代防疫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 年代 自发 近代中国 民众 医生 云南 无效 手段 应对机制
原文传递
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 被引量:76
6
作者 陈蕴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4-137,共4页
陈蕴茜认为,社会记忆是国家与社会运作的重要合法性来源,作为其载体的纪念空间日益受到重视。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纪念空间得以存在并发挥塑造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而且在近代中国,纪念空间的转换与社会记忆的塑造更具有... 陈蕴茜认为,社会记忆是国家与社会运作的重要合法性来源,作为其载体的纪念空间日益受到重视。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纪念空间得以存在并发挥塑造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而且在近代中国,纪念空间的转换与社会记忆的塑造更具有现代性与本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记忆 空间 纪念 近代中国 记忆功能 国家与社会 民族国家 合法性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被引量:64
7
作者 周谷平 陶炳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101,共7页
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大学理念凝炼后的符号表示,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 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大学理念凝炼后的符号表示,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和共同特征;同时比较同期中西方大学校训在大学理念追求方面的异同,阐释其原因,从而为当代大学校训的形塑和大学精神的张扬提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训 大学理念 近代中国 追求 办学理念 表征形式 人才培养 符号表示 共同特征 教育理念 大学精神 稳定性 继承性 个性化 融合性 中西方 历史
原文传递
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 被引量:48
8
作者 夏明方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1-36,共16页
“丁戊奇荒”是指19世纪70年代后半叶(1876-1879年,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次特大旱荒。它持续达四年之久,席卷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等广大地区,夺去了1000多万人的生命,为害之... “丁戊奇荒”是指19世纪70年代后半叶(1876-1879年,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次特大旱荒。它持续达四年之久,席卷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等广大地区,夺去了1000多万人的生命,为害之烈,惨绝人寰,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以往的史学界都集中于此次灾荒的受灾情况和形成原因,而对灾荒发生之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空前规模的赈灾实践和善后活动则较少论述。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戊奇荒 山西 近代中国 郑观应 《申报》 河南 清政府 经元善 陕西 义赈
原文传递
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 被引量:66
9
作者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1-204,共14页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qu...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世界 国家 近代中国 思想史 梁启超
原文传递
媒介变革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知识转型 被引量:66
10
作者 黄旦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58,207,共23页
知识与报刊,具有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重要意义。"书"与"刊"是不同的媒介,代表不同的知识系统。中国传统上形成了以"书"为主导的知识生产和秩序格局,近代以来,最先由外来文化"刊"的介入,改变了... 知识与报刊,具有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重要意义。"书"与"刊"是不同的媒介,代表不同的知识系统。中国传统上形成了以"书"为主导的知识生产和秩序格局,近代以来,最先由外来文化"刊"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系统秩序,进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变革。"书"与"刊"互为中介的传播实践,给予我们的提示是,一种新的媒介制度化过程并最终形成"制度性媒介"的新格局,乃是影响思想知识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也可以成为理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媒介变革 近代中国 "新知识" 知识转型
原文传递
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 被引量:47
11
作者 罗志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7-94,共18页
1921年6月30日,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北京各界给他送行的大会上谈到他对中国两种人,即学生和青年及教员和成人知识阶级两方面的印象时说:“青年方面呢,都渴望新思想,对于学理只是虚心的公开的去研究,毫无守旧的态度……就是年长的人,也很肯... 1921年6月30日,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北京各界给他送行的大会上谈到他对中国两种人,即学生和青年及教员和成人知识阶级两方面的印象时说:“青年方面呢,都渴望新思想,对于学理只是虚心的公开的去研究,毫无守旧的态度……就是年长的人,也很肯容纳新的思想,与青年有一样的态度。”杜威虽然说这是“新时代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并不只是西方的精神。”但他同时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中国士人 近代中西文化 基督教 西方文化 李提摩太 新教传教士 郑观应 林乐知 近代中国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被引量:51
12
作者 郑师渠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8-101,共14页
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者不乏其人;但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迄今却未见有专文论述。据笔者所知,美国的费正清教授是最早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的外国人,他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说: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或‘文化... 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者不乏其人;但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迄今却未见有专文论述。据笔者所知,美国的费正清教授是最早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的外国人,他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说: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或‘文化素养’的世代相传的自豪感已经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民族主义’,这在将来很可能会胜过那发生在欧洲的单纯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这是极具见地的。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深层的民族主义,它影响着近代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文化 近代中国 民族精神 中西文化 章太炎 政治民族主义 梁启超 梁漱溟
原文传递
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 被引量:32
13
作者 夏明方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3-92,共10页
关键词 李提摩太 新教传教士 《万国公报》 清政府 前引书 近代 通商口岸 基督教 近代中国 救济工作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慈鸿飞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7-39,共13页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本世纪30年代中国镇集的总数和2千人口以上的镇的数量提出了明确肯定的估计;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镇集情况的对照分析,论证了近代中国镇集经济迅速发展这一主题。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数量分析 30年代 常住人口 集镇经济 农村市场 小城镇 国民政府 施坚雅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原文传递
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9
15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22-136,共15页
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朱英一、拓展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历史研究》在1996年第1期发表的一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文,所论述的具体内容虽然并非同一个问题,却都涉及中国近代史不同时期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 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朱英一、拓展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历史研究》在1996年第1期发表的一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文,所论述的具体内容虽然并非同一个问题,却都涉及中国近代史不同时期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新的研究课题。这里所说的社会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公共领域 清政府 近代中国 清末民初 长江上游地区 晚清时期 地方自治 发展演变 互动关系
原文传递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被引量:36
16
作者 林被甸 董正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50-171,共16页
20世纪中国史学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打破了支配古老的旧史学两千多年的传统循环史观,接受了从现代西方传来的各种进化史观、发展史观。面对席卷世界与中国的历史新潮流,越来越多的史学家立足于现世,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变... 20世纪中国史学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打破了支配古老的旧史学两千多年的传统循环史观,接受了从现代西方传来的各种进化史观、发展史观。面对席卷世界与中国的历史新潮流,越来越多的史学家立足于现世,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变革,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现代化 现代化研究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史学 近代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
原文传递
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文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8年第6期84-91,共8页
论述了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概要地介绍了中国近代自然灾害的历史面貌,灾荒与近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清朝政府的救荒对策。
关键词 灾荒史 近代中国 《清史稿》 清朝政府 近代历史 思想文化 自然灾害 政治 中国近代 近代经济
原文传递
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 被引量:30
18
作者 夏明方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0-82,共13页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on famine and the Yangwu Movement, stressing the condition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the Yangwu Movement,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on famine and the Yangwu Movement, stressing the condition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the Yangwu Movement,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In the author’s opin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Yangwu Movement from 1861 to 1895, China experienced a sudden and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resulted from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causes. These disasters caused enormous losses for the entire society.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natural disasters when investigating the falure of the Yangw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现代化 自然灾害 群发期 灾害学 长江流域 近代中国 运动研究 历史条件 太阳活动 洋务运动
原文传递
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被引量:33
19
作者 朱英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89-95,共7页
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朱英一、市民社会的作用关于市民社会的作用问题,西方学者主要根据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经验历史特点及思想历史的遗产,比较强调市民社会制衡与对抗国家的作用,并认为这方面的作用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朱英一、市民社会的作用关于市民社会的作用问题,西方学者主要根据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经验历史特点及思想历史的遗产,比较强调市民社会制衡与对抗国家的作用,并认为这方面的作用是市民社会所独具的最为重要的功能。实际上,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近代中国 民主政治 中国早期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政治国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不充分 作用与影响 政治现代化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前的农会 被引量:35
20
作者 朱英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9-35,共17页
在辛亥革命前的几年间,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成立了新式社会团体——农务总会、农务分会与分所,并开展有关活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当时的农会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没有专文和专著问世... 在辛亥革命前的几年间,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成立了新式社会团体——农务总会、农务分会与分所,并开展有关活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当时的农会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没有专文和专著问世,一般中国近代经济史甚至农业史的教材与专著也都不曾提到农会,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弥补的缺陷。笔者曾参与整理编辑清末苏州商会档案,意外地发现商会档案内保存着一部分农会资料,遂开始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近几年来,又从各种报刊、档案和其他文献中搜寻到一些资料。本文即依据这些资料,对辛亥革命前农会的产生、性质及其活动作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会 农务 辛亥革命前 农工商 资产阶级 近代中国 清末 商会 分会 农业学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