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考略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美琪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7-122,共16页
京杭大运河在明清小说中多有体现,明清小说的繁荣与大运河有着密切联系。运河沟通着南北,在运河流域的作家及其小说作品太多反映了颇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对小说刊刻的促进、官员在运河流域的往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科举的繁... 京杭大运河在明清小说中多有体现,明清小说的繁荣与大运河有着密切联系。运河沟通着南北,在运河流域的作家及其小说作品太多反映了颇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对小说刊刻的促进、官员在运河流域的往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科举的繁盛与悬殊的报录比都是影响小说在运河流域繁荣的因素,运河的贯通也为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明清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珍贵的丸料.这对我们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理解和弘扬运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运河文化 运河书写 南北融合
原文传递
《陶庵梦忆》与大运河文化
2
作者 马甜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3期100-102,共3页
《陶庵梦忆》与中国大运河有着紧密的联系。张岱一生主要寓居及游历于江南运河流域,深受运河文化熏陶,书中涉及了扬州、苏州、绍兴等多座运河城市,从园林建筑、民间艺术、民间习俗、运河商业等方面生动具象地展现了大运河文化;同时,大... 《陶庵梦忆》与中国大运河有着紧密的联系。张岱一生主要寓居及游历于江南运河流域,深受运河文化熏陶,书中涉及了扬州、苏州、绍兴等多座运河城市,从园林建筑、民间艺术、民间习俗、运河商业等方面生动具象地展现了大运河文化;同时,大运河也影响了《陶庵梦忆》的成书、刊刻及流通过程。当下,联系研究《陶庵梦忆》与大运河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也为新时期大运河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庵梦忆》 运河文化 张岱 运河书写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俞樾的运河情结及其《右台仙馆笔记》中的运河书写
3
作者 丁涵 《明清小说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7,共14页
晚清学术宗师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被公认是继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之后在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该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运河书写,对运河本身及沿岸城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均有广泛且生动的描写和细致且深邃的反思。这... 晚清学术宗师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被公认是继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之后在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该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运河书写,对运河本身及沿岸城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均有广泛且生动的描写和细致且深邃的反思。这与作者因其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运河情结息息相关,而俞樾对运河抱有的熟悉、热爱和怀念的浓重运河情结也深刻影响了小说内的素材选择、故事选址、人物分布、情节转换和价值判断。因此,《右台仙馆笔记》不仅具有珍贵的运河文化之文献价值,还蕴含着典型的以运河为主要背景的小说之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 运河情结 运河书写
原文传递
《续红楼梦新编》中运河书写的再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伏涛 《红楼梦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40,共16页
《续红楼梦新编》中的运河书写在梅月娥、贾茂、贾政形象塑造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纵观清代红楼续书,发现其中多有运河书写,且丰富多样。红楼续书中多写运河是因为运河对士子人生的重要意义、接榫原梦的需要、续书者的运河经历、运河想象... 《续红楼梦新编》中的运河书写在梅月娥、贾茂、贾政形象塑造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纵观清代红楼续书,发现其中多有运河书写,且丰富多样。红楼续书中多写运河是因为运河对士子人生的重要意义、接榫原梦的需要、续书者的运河经历、运河想象与人生思考。红楼续书中运河书写的丰富多样源于运河状貌的多样、运河记忆的差距以及续书诉求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圃主人 续红楼梦新编 运河书写 思考
原文传递
《红楼梦》中的运河文化书写
5
作者 徐闻蔚 《汉字文化》 2023年第19期65-67,共3页
《红楼梦》是一部以运河文化为底色的小说。具体而言,运河城市南京成就曹氏家族的兴盛,曹雪芹早期受南京生活与运河文化的熏陶,为他创造《红楼梦》奠定了基础,书中多次书写运河城市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具体运河场景,从民情风俗、生... 《红楼梦》是一部以运河文化为底色的小说。具体而言,运河城市南京成就曹氏家族的兴盛,曹雪芹早期受南京生活与运河文化的熏陶,为他创造《红楼梦》奠定了基础,书中多次书写运河城市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具体运河场景,从民情风俗、生活习惯、衣着服饰等方面赋予《红楼梦》运河文化元素,体现南北文化交融之特色。如今,探究《红楼梦》中的运河文化书写有助于运河文化内涵的丰富以及运河文化与红楼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运河城市 运河书写 当代传播
原文传递
《儿女英雄传》的运河文化书写及其叙事意义
6
作者 蒋克岩 《明清小说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33,共10页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满族作家文康创作的侠义小说。作者从京城南下途经了许多运河沿岸城市,将自己生平经历融入《儿女英雄传》的创作中。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运河书写,对运河沿岸的城乡风貌有形象生动的体现。《儿女英雄传》中运用大量...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满族作家文康创作的侠义小说。作者从京城南下途经了许多运河沿岸城市,将自己生平经历融入《儿女英雄传》的创作中。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运河书写,对运河沿岸的城乡风貌有形象生动的体现。《儿女英雄传》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运河沿岸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作者审美价值观念的体现。作品中展示了丰富的戏曲文化,与京杭大运河密切相关,显示了运河作为交通要道,在促进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运河戏曲文化也成为推动小说叙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运河书写 城乡风貌 民俗文化 戏曲文化
原文传递
“地方”与“记忆”——《红楼梦》的运河书写
7
作者 石中琪 张歆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96,共18页
《红楼梦》中或明或隐的运河书写不仅指涉了运河流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是作者重塑家族织造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红楼梦》中充盈着真实生活感受与艺术构思的运河叙事,建构起纵贯南京、镇江、苏州、扬州、北京等地的文学地理空间,更与... 《红楼梦》中或明或隐的运河书写不仅指涉了运河流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是作者重塑家族织造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红楼梦》中充盈着真实生活感受与艺术构思的运河叙事,建构起纵贯南京、镇江、苏州、扬州、北京等地的文学地理空间,更与曹雪芹自身的生命体验相接续,并重新唤起其家族往昔江南旧梦的“自我认同”。而在《红楼梦》的流传中,上列各地也成为其运河书写中的特殊“地方”,人们在文化想象及地缘叙事中回溯“历史”,唤醒共同的“地方”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运河书写 织造记忆 地缘叙事
原文传递
试论长篇小说《北上》对运河书写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冯辉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9-31,共3页
徐则臣的《北上》记录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之间百年的历史纠葛。小说探究普通国人、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交叉”式的叙述结构展示了大运河沿岸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绘制了亲切温暖的人际情怀,同时表... 徐则臣的《北上》记录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之间百年的历史纠葛。小说探究普通国人、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交叉”式的叙述结构展示了大运河沿岸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绘制了亲切温暖的人际情怀,同时表现了传承千年的运河文化精神。徐则臣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真实而全面地反思历史,彰显出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双重的美学品质,补充和开拓了运河题材小说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则臣 《北上》 运河书写 美学品质
下载PDF
试析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京津段沿线城市书写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涵 《明清小说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23,共18页
小说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文学的主要载体。与大运河沿线城市书写关联的明清小说,其整体上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已得到了学界普遍的体认,然而,其中大运河京津段沿线的城市风貌所体现出的与其他河段不同的特色及成因仍值得进一步观照。相对而言,... 小说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文学的主要载体。与大运河沿线城市书写关联的明清小说,其整体上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已得到了学界普遍的体认,然而,其中大运河京津段沿线的城市风貌所体现出的与其他河段不同的特色及成因仍值得进一步观照。相对而言,京津段的相关书写较集中在明清两朝国势不振、漕运受阻的时段,且展露了更为复杂的城市之盛衰形象和人物之矛盾情态。此现象背后固然有地域差别因素,但在本质上关乎的是国家的局势、运河的特性及沿线城市的定位、小说文体的发展。由此可知,明清小说中大运河城市书写的演进机制,隐含着与当时的国家、运河及沿线城市、小说的命运密切互动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运河京津段 运河城市书写 小说演进机制
原文传递
水的传奇:徐则臣《北上》的“大运河”书写与北京形象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冬梅 《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5期41-52,共12页
在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中,意大利人小波罗于1901年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寻弟之旅,不仅在故事层面串联起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小说人物的今与昔,也在象征层面呈现了大运河所承载的古今、中西之间变与不变、冲突与融合的思考及意义,令这... 在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中,意大利人小波罗于1901年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寻弟之旅,不仅在故事层面串联起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小说人物的今与昔,也在象征层面呈现了大运河所承载的古今、中西之间变与不变、冲突与融合的思考及意义,令这条贯通中国南北的古老运河,成为连接古今、中西的时间/生命/历史与文明/文化之河。帝都/首都与大运河终点/起点的双重身份,也使得北京形象在小说中同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象征意义形成了同构,既有帝都/首都的神秘、庄严与强大吸引力,也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表征中,打破了帝都时代被动、保守的形象特征,表现出主动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之间寻求平衡、融合、创新的努力与尝试,以使昔日的帝都、古都与今天的首都兼国际化大都市有机地融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则臣 《北上》 “大运河书写 北京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