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勒兹与电影的时代:从一种影像到另一种影像?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尚鸿(译) 王昕(校)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共11页
本文是朗西埃在《电影寓言》中专门分析德勒兹电影哲学的一章。他从"是否存在一种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出发,对德勒兹关于两种影像(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的逻辑划分和对应的两个电影时代(古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历史辨认进行了... 本文是朗西埃在《电影寓言》中专门分析德勒兹电影哲学的一章。他从"是否存在一种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出发,对德勒兹关于两种影像(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的逻辑划分和对应的两个电影时代(古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历史辨认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朗西埃分析认为: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并不意味着对应两个电影时代的两种对立的影像类别,而是关于影像的两种不同看法。他进而在"艺术的美学制域"下重新分析了希区柯克和布列松等作者的作品,阐明电影的辩证构成,并揭示了德勒兹的影像本体论实际上只能是体现"对立的同一性"的电影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电影式悖论 对立的同一性 主动与被动
原文传递
元宇宙与电影本体论——从几何光学到精神图像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立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19,共12页
与元宇宙相比,电影的出现早一个世纪。对电影而言,元宇宙所囊括的技术现实与未来文化图景具有启发性,却也似乎正在成为电影存在的危机。本文通过回溯索引性与数字性的论战,将索引性的物质性、运动影像的整体性与数字技术的主观性作为立... 与元宇宙相比,电影的出现早一个世纪。对电影而言,元宇宙所囊括的技术现实与未来文化图景具有启发性,却也似乎正在成为电影存在的危机。本文通过回溯索引性与数字性的论战,将索引性的物质性、运动影像的整体性与数字技术的主观性作为立论之基,以《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与《吉尔罗到此一游》为例,探讨了元宇宙技术及其文化在电影中的实践。在审视了这些论战与挑战后,我们不禁再一次对电影的本质发问:如果索引性可以被掏空、运动图像可以被无限分割并彻底化为私人图像,那么,电影的本质、边界与存在究竟为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索引性 虚拟化身 运动影像 NFT
原文传递
从柏格森到德勒兹:生命—影像何以可能? 被引量:4
3
作者 董树宝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生命冲动可被视作一种“作为影像的生命”,是生命—影像的基本起点。德勒兹从差异与重复的角度对生命和生命冲动进行了全新阐释,探讨绵延、记忆与生命冲动的内在关系,生命是差异和分化的过程,分化是潜在性得以现实化的运动,呈现出生命... 生命冲动可被视作一种“作为影像的生命”,是生命—影像的基本起点。德勒兹从差异与重复的角度对生命和生命冲动进行了全新阐释,探讨绵延、记忆与生命冲动的内在关系,生命是差异和分化的过程,分化是潜在性得以现实化的运动,呈现出生命冲动的动态过程。德勒兹以“四评柏格森”为基本主线来探讨电影影像的重要类型: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其中蕴含着对电影影像的生命内涵,隐藏着生命与影像的双重运动,揭示出生命的潜能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冲动 生命—影像 差异 潜在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原文传递
德勒兹的电影思想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文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74,共5页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是一种思维内在性研究理论,他以影像本位为理论视角,以感性与影像的"相遇"式的研究取代了意义式研究的主流电影理论研究,建立了以"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为主线、以不可辨识区为核...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是一种思维内在性研究理论,他以影像本位为理论视角,以感性与影像的"相遇"式的研究取代了意义式研究的主流电影理论研究,建立了以"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为主线、以不可辨识区为核心原则的多维性、生成性思维模式,以"第四人称单数"的摄影机视点否定单一线性的叙事逻辑,并以此界定传统经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电影意识"既是一种影像哲学,更是一种思维哲学,在数字影片、3D影片所展现的电影新景观时代,表现为电影美学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本位 “相遇”式研究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不可辨识区 第四人称单数
下载PDF
《记忆女神图集》:瓦尔堡的影像实验——“Atlas”、运动摄影与蒙太奇 被引量:4
5
作者 乔泓凯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2,共11页
《记忆女神图集》作为瓦尔堡最后的研究计划,同时也构成某种先锋影像实验与视觉仪器。通过移动、装配图板材料,“图集”以游牧式的制图学原则构建异托邦矩阵。运动—影像指涉了情念程式的幽灵遗存与“图集”的电影结构。“图集”同时作... 《记忆女神图集》作为瓦尔堡最后的研究计划,同时也构成某种先锋影像实验与视觉仪器。通过移动、装配图板材料,“图集”以游牧式的制图学原则构建异托邦矩阵。运动—影像指涉了情念程式的幽灵遗存与“图集”的电影结构。“图集”同时作为运动生命的快照与档案的接入界面,意义在其中不断跃迁增殖,并呈现为激进的反主体主义知识漩涡、恋像癖精神症候与达达式蒙太奇。“图集”作为一种“文化科学”,始终未曾放弃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与回应,并不断在当下的艺术创作、展览现场乃至思想史层面发生着重构与闪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女神图集》 瓦尔堡 影像实验 运动影像 摄影蒙太奇
原文传递
《热辣滚烫》:运动-影像中的姿态塑造与自然主义语言 被引量:1
6
作者 岳大为 周素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138,共4页
德勒兹的经典“运动-影像”理论从哲学维度解释了电影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其变型“知觉-影像”“情感-影像”“动作-影像”共同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绵延分切”。据此分析春节档热门影片《热辣滚烫》,影片人物行为模式下情感的表达和人物... 德勒兹的经典“运动-影像”理论从哲学维度解释了电影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其变型“知觉-影像”“情感-影像”“动作-影像”共同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绵延分切”。据此分析春节档热门影片《热辣滚烫》,影片人物行为模式下情感的表达和人物“主动行动者”的姿态塑造更加明晰。另外,影片和日版影片《百元之恋》存在着价值表达上的区别,影片通过对原创世界的塑造关联着虚构性的现实,符合德勒兹对自然主义的哲学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运动-影像 主动行动者 自然主义
下载PDF
电影性美术馆:元—档案的展示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北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4,共7页
本文试图通过电影性档案这一视角,重新勾勒出电影在当代时空条件下的媒介特性,并借由美术馆及其收藏与展示系统,考察电影在这一特殊场域内所经历的嬗变、消解与转型。"元-档案"意即在电影性美术馆中,电影以一种弥散形式的持... 本文试图通过电影性档案这一视角,重新勾勒出电影在当代时空条件下的媒介特性,并借由美术馆及其收藏与展示系统,考察电影在这一特殊场域内所经历的嬗变、消解与转型。"元-档案"意即在电影性美术馆中,电影以一种弥散形式的持存与在场,并在本体层面对于美术馆空间及其观众进行重置与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美术馆 运动-影像 展览
原文传递
生成与弥散——德勒兹电影理论中的情动观念
8
作者 开寅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4,共10页
有别于已经成型的西方情动理论,吉尔·德勒兹的情动―影像观念旨在描述电影影像从情感过渡至行动中而产生的临界状态。它不具有实体特征,不从属于任何个体,具有即时生成并四处弥散的特质。电影影像破解了情动的“难以表达性”。正... 有别于已经成型的西方情动理论,吉尔·德勒兹的情动―影像观念旨在描述电影影像从情感过渡至行动中而产生的临界状态。它不具有实体特征,不从属于任何个体,具有即时生成并四处弥散的特质。电影影像破解了情动的“难以表达性”。正是特写镜头所表现的面孔将情动以可见或者可感受的状态呈现在了银幕上,面孔在此是情动向情感过渡中的临界点—它已经有了特殊的表达但却还未进入动作的状态。电影中的情感―影像具有表达情动的功能,这是德勒兹情动观念的核心之所在。本文依托德勒兹《电影1:运动―影像》中有关情感―影像的章节,尝试从情动的生成入手,分析其内在构成和运作模式,并由此出发,结合电影实例,引介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论概念,如性质―力量和任意空间,并为其在二战后电影美学和创作方法的演化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做出总结性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 德勒兹 王家卫 情动 性质―力量 运动影像
原文传递
半透明性与时间-影像 被引量:3
9
作者 冯路 《建筑师》 2008年第6期50-53,共4页
本文通过将建筑半透明表皮所产生的‘逐渐消失'和‘模糊'效果与德勒兹所提出的电影的"时间-影像"相联系并比较,提出了表皮的‘半透明性'与时间、空间、运动及身体意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以此提出了半透明性&... 本文通过将建筑半透明表皮所产生的‘逐渐消失'和‘模糊'效果与德勒兹所提出的电影的"时间-影像"相联系并比较,提出了表皮的‘半透明性'与时间、空间、运动及身体意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以此提出了半透明性'与‘透明性'两个概念在讨论和理解建筑与城市空间时所内含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 半透明性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下载PDF
第四人称单数——论电影影像的自主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文达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4,共6页
电影制作技术的创新是通过影像来实现的,而影像的基本特性是对人肉眼功能的超越,也即对人的感知能力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人被重新塑造了,具有"生命力"的机器之眼,即第四人称单数是机器意识体现,人的"第三只眼睛",... 电影制作技术的创新是通过影像来实现的,而影像的基本特性是对人肉眼功能的超越,也即对人的感知能力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人被重新塑造了,具有"生命力"的机器之眼,即第四人称单数是机器意识体现,人的"第三只眼睛",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电影意识"人类的感知能力跨越式地提升到新时代。基于影像内在性生成的根本特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电影影像的哲学与美学含义,才能真正理解数字影片、3D影片在电影史上历史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第四人称单数 不可区分点 内在性
下载PDF
“风吹树叶,自成波浪”——影像美学的本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宏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112-116,共5页
依赖光影自动成像的摄影和电影等影像艺术为艺术美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从早期电影理论开始,影像美学就以对既成的自然生活的记录和复现为根本,这使造型美从一开始便被判断为“非电影的”。无论是克拉考尔式的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 依赖光影自动成像的摄影和电影等影像艺术为艺术美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从早期电影理论开始,影像美学就以对既成的自然生活的记录和复现为根本,这使造型美从一开始便被判断为“非电影的”。无论是克拉考尔式的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学式的观察分析与批判,还是德勒兹通过对运动—影像、知觉—影像等的哲学分析,都充分重视影像感知与自然感知无限贴近的能力。影像使逝去的对象重新“复活”,使自然现实以其绵延的、偶然的、未改动的面目复现,更以一种揭示力将封闭于其中被遮蔽的事物、自然的隐秘、时间与历史晶体中的无限多面等充分打开,影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与日常感知无限接近的感知形式,甚至影像以对对象的充分揭示带来无限深邃的感知、意识与精神的世界。这是影像美学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美学 克拉考尔 德勒兹 运动影像 知觉—影像
下载PDF
从感官机能到时间晶体:德勒兹影像理论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腾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7-111,共5页
吉尔·德勒兹关于电影的两本巨著:《电影I:运动—影像》和《电影II:时间—影像》,以"游牧"与"解域"的书写方式,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影像研究新浪潮。他将影像置于运动与时间的维度上,立足于哲学视野试图对电影进... 吉尔·德勒兹关于电影的两本巨著:《电影I:运动—影像》和《电影II:时间—影像》,以"游牧"与"解域"的书写方式,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影像研究新浪潮。他将影像置于运动与时间的维度上,立足于哲学视野试图对电影进行深刻的分类与评述。"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代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影像机制,即"感官机能"和"时间晶体",这种论述方式是电影理论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德勒兹区分两类影像,反复论证,最终探讨影像变化的过程中关乎时间、生命直至宇宙多样态认知方式的哲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影像 时间—影像 运动影像
原文传递
探寻新的感知和意义——哲学家德勒兹眼中的电影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茜 贾悠 《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6期113-120,共8页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以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两个概念来把握电影艺术,对电影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在电影理论和哲学理论中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运动-影像摄取了一段时空总体中的运动,它不仅复现了一般的运动,也创造了新的感知。而战后兴起...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以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两个概念来把握电影艺术,对电影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在电影理论和哲学理论中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运动-影像摄取了一段时空总体中的运动,它不仅复现了一般的运动,也创造了新的感知。而战后兴起的新影像类型时间-影像,则通过纯视听情境显露了时间的流逝。运动-影像向时间-影像的过渡,意味着人们不再按照固有的意义生活,而是不断重新解释世界的意义并产生新的行动。电影是一种新的实践,它要探寻新的感知和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原文传递
德勒兹的影像论及其文化叙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秀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118,共3页
对德勒兹而言,生命即是绵延的时间,而电影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使生命或时间得以影像化。传统电影对时间进行空间化剪辑,只能借助于运动—影像来间接呈现时间,生命由此被禁锢在同一化的英雄主义文化叙事中。德勒兹借助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及... 对德勒兹而言,生命即是绵延的时间,而电影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使生命或时间得以影像化。传统电影对时间进行空间化剪辑,只能借助于运动—影像来间接呈现时间,生命由此被禁锢在同一化的英雄主义文化叙事中。德勒兹借助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及法国新浪潮电影,将绵延时间的流逝予以视觉化,从而形成时间的直接影像,即时间—影像。生命由此得以超越固化的生命形式,呈现为充满多种可能性的多元主义文化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时间-影像 运动-影像 英雄主义 多元主义
下载PDF
时间=影像=思想——德勒兹电影-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秀芬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德勒兹基于柏格森的影像本体论,将时间影像化。传统电影只能以运动-影像间接呈现时间。为了获得时间的直接影像,德勒兹通过构建纯视听影像、现在-潜在影像、晶体-影像,使影像跳出运动的延伸,与时间相连接,从而生成时间-影像,生命、思想... 德勒兹基于柏格森的影像本体论,将时间影像化。传统电影只能以运动-影像间接呈现时间。为了获得时间的直接影像,德勒兹通过构建纯视听影像、现在-潜在影像、晶体-影像,使影像跳出运动的延伸,与时间相连接,从而生成时间-影像,生命、思想得以"有声有形"地呈现出来,由此,时间=影像=思想。德勒兹对电影影像价值的拓展,使电影超越了特定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思考方式或转变生命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即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电影 时间-影像 运动-影像
原文传递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瑾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116,共6页
电影从出现之日起,就被追问其本质。对于电影的存在与认识总是暗含着关于西方思想史的某种隐喻:预先想象一种存在,然后才有生成和差异。德勒兹并不认同这种总体性描述在事物之外强加的结构,他否定将世界看作是现成的思想以及电影是此在... 电影从出现之日起,就被追问其本质。对于电影的存在与认识总是暗含着关于西方思想史的某种隐喻:预先想象一种存在,然后才有生成和差异。德勒兹并不认同这种总体性描述在事物之外强加的结构,他否定将世界看作是现成的思想以及电影是此在世界副本的想法。从《电影I:运动—影像》到《电影Ⅱ:时间—影像》,德勒兹实践着关于电影的哲学思考。德勒兹基于影像的讨论,不仅解构了经验主义者对于电影的一般观点,还产生出关于电影的独特话语论述。循着这样一种问题路径,以影像生成为核心,深入研究其电影观念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影像生成 电影观念
原文传递
元宇宙与未来电影:语境、技术与可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立诺 《中国电影市场》 2022年第11期4-12,共9页
元宇宙语境与技术的来临,使得各类传统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也包括电影行业。作为视觉文化的领军行业,电影在元宇宙冲击下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更为明显,其原因有三:一是元宇宙与电影在感知、视觉与技术上的同构性;二是电影本... 元宇宙语境与技术的来临,使得各类传统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也包括电影行业。作为视觉文化的领军行业,电影在元宇宙冲击下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更为明显,其原因有三:一是元宇宙与电影在感知、视觉与技术上的同构性;二是电影本身已陷入发展困境;三是元宇宙的诸种视觉技术事实上早已用于电影之中。所以,本文认为在不断发展着的元宇宙技术、文化与语境中,电影的审美、类型、语言和产业模式可能将会发生剧变,并走向具有融合性的未来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VR/AR 运动-影像 NFT
原文传递
程式变奏:德勒兹“小形式”理论与类型/反类型电影的内在构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开寅 《世界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42,共17页
众多理论研究者对于类型和反类型电影的探讨,往往集中于影片主题、内容和形式,也因此常常会把反类型放在类型的对立面。虽然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反类型也是类型电影的一个分支,但对其背后的内在结构性动因却缺乏理论上的明确认知,往往... 众多理论研究者对于类型和反类型电影的探讨,往往集中于影片主题、内容和形式,也因此常常会把反类型放在类型的对立面。虽然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反类型也是类型电影的一个分支,但对其背后的内在结构性动因却缺乏理论上的明确认知,往往将其概括为在反类型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框架模式。吉尔·德勒兹在其著作《运动-影像》中关于“行动-影像”的部分,提出了两个关键概念“大形式”和“小形式”,构成它们的核心是影片所构筑的“环境/情况”和人物在其中作出的“反应行动”。它们囊括的影片都在德勒兹称为“知觉驱动”的内在推动下形成固定的作用与反作用程式链条。其区别在于“环境”和“行动”在程式的变化中所处的先后位置不同,回响差异的变奏也由此产生。大形式和小形式的概念完整概括了类型和反类型的核心特征,也从理论的角度轻松解构了后二者的内在构成,将它们置于行动-影像的框架下审视,并由此凸显了二者同质化的本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大形式 小形式 类型电影 反类型电影 运动-影像
原文传递
德勒兹电影形态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皮海兵 涂玮城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学著作《电影Ⅰ:运动-影像》和《电影Ⅱ:时间-影像》,继承了柏格森、尼采等人的现代哲学思想,并将之引入了电影领域,其新颖、深奥的理论打开了电影研究新维度。本文力图运用德勒兹的"影像"理论去划分... 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学著作《电影Ⅰ:运动-影像》和《电影Ⅱ:时间-影像》,继承了柏格森、尼采等人的现代哲学思想,并将之引入了电影领域,其新颖、深奥的理论打开了电影研究新维度。本文力图运用德勒兹的"影像"理论去划分当代电影形态——这一约定俗成却众说纷纭的议题。依照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将电影划分为"纯运动-影像"电影、古典主义电影、身体电影和大脑电影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电影形态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原文传递
“创伤-影像”及其模式——以新世纪的复合创伤模式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周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3-8,共6页
研究“创伤-影像”是为了从中获取治愈力量。它包含三个层次:从主观性的心理创伤,到主客观混合的影像本体创伤,一直延伸到客观性的社会文化结构创伤。创伤在三个层次之间构成两个循环:外循环描述了创伤在社会文化结构和影像本体之间的传... 研究“创伤-影像”是为了从中获取治愈力量。它包含三个层次:从主观性的心理创伤,到主客观混合的影像本体创伤,一直延伸到客观性的社会文化结构创伤。创伤在三个层次之间构成两个循环:外循环描述了创伤在社会文化结构和影像本体之间的传递,第五代到第六代的创伤影像的变化,体现了这个循环的若干模式;内循环描述了创伤在影像文本内部的传递。例如在第六代的“复合创伤模式”中,内循环在“改善过程”和“恶化过程”两个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社会文化结构 图式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