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并发症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明珠 刘振国 +3 位作者 干静 陆丽霞 吴佳英 陈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44-747,共4页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PD)患者中异动症及症状波动的发生率、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n(H—Y)分级评分。根据UPDRS1V记录患者有无异动症及症状波动。结果122例患...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PD)患者中异动症及症状波动的发生率、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n(H—Y)分级评分。根据UPDRS1V记录患者有无异动症及症状波动。结果122例患者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其中15例(12.3%)合并异动症,41例(33.6%)合并症状波动。异动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发病年龄(OR=0.907,P〈0.01)和左旋多巴总量(95% CI 1.000~1.004,OR=1.002,P〈0.05);症状波动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发病年龄(OR=0.922,P〈0.05),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时间(OR=1.234,P〈0.05),左旋多巴总量(95% CI 1.002—1.008,OR=1.005,P〈0.01)和H—Y分级(OR=1.869,P〈0.05)。结论本组患者异动症及症状波动的发生率均低于欧洲调查结果,每日左旋多巴总量是异动症及症状波动的独立影响因素。添加其他药物辅助治疗而减少左旋多巴用量,可以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失调 患者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加味栝楼桂枝汤药浴联合高压氧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仇珺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探讨加味栝楼桂枝汤药浴联合高压氧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高压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加味... 目的探讨加味栝楼桂枝汤药浴联合高压氧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高压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加味栝楼桂枝汤药浴。采用Lindmark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肌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肌张力,采用全自动肌电图仪检测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和中位频率(frequency median,FM),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对照组为71.4%(25/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314)。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协调能力和感觉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936、5.182,P值均<0.05);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2.310、11.996,P值均<0.01);MAS评分低于对照组(t=5.083,P=0.031)。治疗后,观察组肌电图RMS[(79.13±7.02)比(68.45±7.01),t=5.697]、FM[(99.31±9.65)Hz比(90.73±9.49)Hz,t=5.382]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栝楼桂枝汤药浴联合高压氧可提高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痉挛 偏瘫 肌张力 运动失调 栝楼桂枝汤 药浴剂 高压氧合作用
原文传递
Fahr病的临床与病因学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小元 陈先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3期239-241,共3页
关键词 家族性基底节钙化 小脑 齿状核 Fahr 病因学 病原学 疾病学 帕金森综合症 皮质下 局部脑血流量 神经系统症状 运动失调 共济失调 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
下载PDF
布拉酵母菌散与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玉莲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6期2811-2812,共2页
儿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为小儿腹泻,此类疾病的病因常是寄生虫、细菌病毒引起消化道感染所致[1]。一般情况下小儿腹泻发病突然并且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容易使得腹泻反复发作及迁延难愈,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还可... 儿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为小儿腹泻,此类疾病的病因常是寄生虫、细菌病毒引起消化道感染所致[1]。一般情况下小儿腹泻发病突然并且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容易使得腹泻反复发作及迁延难愈,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还可能会引起患儿的死亡[2]。小儿腹泻常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该药物属于一种吸附类止泻药,药物可同消化道中黏液结合,增强黏液内聚力、黏弹性,并改善正常吸收及分泌功能,避免肠道细胞运动失调与水电解质流失,缓解腹泻症状,然而单一用药治疗容易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使得治疗效果往往不佳[3]。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布拉酵母菌散对改善腹泻有一定效果,该药物属于一种益生菌,主要作用是能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腹泻,但关于药物同常规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4]。本次研究中,纳入68例小儿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使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 单一用药 肠道细胞 消化道感染 腹泻症状 运动失调 细菌病毒
下载PDF
康复护理措施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跃伟 杜静烨 和东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3期2268-2270,共3页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在母胎中或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大脑发育异常而导致脑组织受到实质性伤害[1]。小儿脑瘫通常分为运动迟缓型、手足徐动型、痉挛型、混合型等类型,患儿主要以运动失调、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差等障碍为典型症...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在母胎中或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大脑发育异常而导致脑组织受到实质性伤害[1]。小儿脑瘫通常分为运动迟缓型、手足徐动型、痉挛型、混合型等类型,患儿主要以运动失调、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差等障碍为典型症状,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日常自理活动,这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较多,其中手术最为常见,但该病病机复杂,加上小儿耐受程度较低,故而治愈率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 手足徐动型 耐受程度 痉挛型 脑瘫患儿 语言表达能力 运动失调 典型症状
下载PDF
痉挛状态与疼痛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远滨 金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2-295,共4页
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小儿脑性瘫痪、脑卒中、缺氧性脑病等都有可能引起痉挛状态。痉挛状态特指因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所导致的运动失调,表现为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增强,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下... 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小儿脑性瘫痪、脑卒中、缺氧性脑病等都有可能引起痉挛状态。痉挛状态特指因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所导致的运动失调,表现为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增强,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下行抑制减少,使得牵张反射阈值降低,γ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而极度的牵张反射造成肢体痉挛状态。患者表现为躯干及肢体发生不能控制的肌肉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痉挛状态 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疼痛 小儿脑性瘫痪 牵张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损伤 运动失调
下载PDF
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六个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周瑾瑕 李国良 +4 位作者 刘鼎 陈婵娟 章蓓 吴志国 肖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方法对6个中国汉族PKD家系共122名成员进行随访,包括患者2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结果本组6个家系...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方法对6个中国汉族PKD家系共122名成员进行随访,包括患者2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结果本组6个家系共有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男:女=2.25:1)。患者发病年龄为4~30岁,均以突然运动诱发,表现为肢体的不能控制的肌张力障碍、舞蹈、投掷样动作等,每次发作约持续几秒到十几秒,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1min,平均每天发作数次,不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均无阳性发现。多数患者可自然缓解,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6个家系中4个家系有连续2代以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个家系只有一代患者,且均为同胞兄弟/姐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家系内比较,发现4个显性遗传家系均有子代较父代发病年龄提前、发作频率增加、病程延长等现象,提示存在遗传早现(anticipation)。结论PKD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heterogeneity)。中国汉族人群中显性遗传的PKD家系存在遗传早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调 系谱 遗传异质性
原文传递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八个家系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洵桦 陈素琴 +4 位作者 田伟 陈子怡 李爱萍 李立 梁秀龄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30-733,共4页
目的分析及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观察8个PKD家系的临床表现,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结果8个家系共有患者28例,男... 目的分析及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观察8个PKD家系的临床表现,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结果8个家系共有患者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8~18岁,平均10.8岁。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的一侧或双侧异常运动,发作时间短于1min,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一家系中患者症状轻重不一,随年龄增大发作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结论PKD是发作性异常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突然运动诱发是其主要特点,家族性患者不少见,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不排除有其他的遗传方式。临床发作形式与癫痫不同,但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调 系谱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帕金森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种红 苏闻 +3 位作者 李淑华 金莹 蔡晓杰 陈海波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3-1226,共4页
目的 了解帕金森病(PD)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PD症状、病程、运动并发症等的相关性. 方法 在我院门诊随机选取PD患者(PD组)72例,记录基本资料,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期... 目的 了解帕金森病(PD)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PD症状、病程、运动并发症等的相关性. 方法 在我院门诊随机选取PD患者(PD组)72例,记录基本资料,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期、39项PD调查表(PDQ-3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明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量表评分,同时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0例,所有入组者做13C-尿素呼气试验. 结果 HP感染率分别为37.5%(27例)和32.0%(3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PD患者根据起始症状不同分组,以强直少动起病者HP感染率52.2%(12例)略高于以震颤起病者30.6%(15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HP感染者的HY分期为(2.6±0.7)期,高于非感染者(2.2±0.9)期(P=0.03).且H-Y分期≥2期的患者HP感染率46.4%(26例),高于<2期的患者6.25%(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HP感染与PD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UPDRS总分、UPDRS-Ⅲ、PDQ-39、病程、剂末现象、异动症均无相关性. 结论 HP感染以中晚期PD患者为著,HP可能与疾病的进展存在相关性,是否影响运动并发症的产生,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螺杆菌 幽门 运动失调
原文传递
单纯型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二家系基因连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瑾瑕 李国良 +5 位作者 陈婵娟 刘鼎 肖波 沈露 江泓 吴志国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对2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大家系进行排除定位,为PKD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疾病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抽取2个家系27名成员外周血,选取16号染色体上覆盖目前已知PKD位点的微卫星标记,进行参数及非参数... 目的对2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大家系进行排除定位,为PKD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疾病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抽取2个家系27名成员外周血,选取16号染色体上覆盖目前已知PKD位点的微卫星标记,进行参数及非参数连锁分析,并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通过对2个显性遗传的PKD大家系的参数及非参数连锁分析发现,家系A的最大LOD值以及NPL值均为负值,P〉0.05,排除与已知的PKD位点连锁;家系B的最大LOD值〈1,最大NPL值0.77,P〉0.05,不支持致病基因与已知PKD位点连锁。进一步对2个家系进行单体型分析,排除其致病基因位点与已知位点连锁,提示存在新的PKD疾病基因位点。结论PKD具有遗传异质性,单纯型PKD家系存在新的疾病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调 系谱 染色体图
原文传递
不同厚度海绵垫对健康人直立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孔维佳 刘波 +1 位作者 吴青 吴媛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21-725,共5页
目的分析健康人直立于不同厚度海绵垫时姿势特征的变化,探讨本体觉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时的姿势平衡改变。方法 30例健康人分别站立于坚硬平板和不同厚度的海绵垫,海绵厚度依次从1到5块,每块厚度4.7 cm。每种站立平面下,均睁眼和闭眼各站立... 目的分析健康人直立于不同厚度海绵垫时姿势特征的变化,探讨本体觉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时的姿势平衡改变。方法 30例健康人分别站立于坚硬平板和不同厚度的海绵垫,海绵厚度依次从1到5块,每块厚度4.7 cm。每种站立平面下,均睁眼和闭眼各站立30 s。应用姿势描记仪记录人体直立时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晃动的相关参数,包括总轨迹长、平均速度、单位面积轨迹长、外周面积、实效值面积、矩形面积。结果所有参数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均有随海绵垫厚度的增加而变化趋势(睁眼时 F 值为9.14~107.18,闭眼时 F 值为32.19~144.35,P 值均<0.0001),除单位面积轨迹长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参数均为增加趋势;对各参数在不同海绵垫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有:①总轨迹长和速度:睁眼及闭眼时,4和5块之间;②单位面积轨迹长:睁眼时,0和1、1和3、2和3、3和4、4和5块之间;闭眼时,3和4、3和5、4和5块之间;③外周面积:睁眼时2和3、3和4、4和5块之间;闭眼时,3和4、3和5、4和5块之间;④实效值面积和矩形面积:睁眼时2和3、4和5块之间;闭眼时,3和4、3和5、4和5块之间。其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海绵垫厚度增加,直立其上的人体本体觉受到的干扰程度加剧,其姿势稳定性逐渐降低;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同时,姿势描记仪记录的各参数中,COP 晃动的轨迹长度和平均速度是较适宜描述姿势平衡变化的指标;应用海绵垫对直立人体足底本体觉进行干扰时,应考虑海绵厚度对结果的影响,选择适宜的厚度,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 肌肉骨骼系统 本位感觉 运动失调
原文传递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参与天芪平颤颗粒预防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发生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娜 宋璐 +2 位作者 杨新新 魏江磊 刘振国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1018-1024,共7页
目的:研究天芪平颤颗粒对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大鼠行为学及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6,GRK6)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6-OHDA)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前脑内侧束的方法成功建立帕金森... 目的:研究天芪平颤颗粒对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大鼠行为学及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6,GRK6)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6-OHDA)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前脑内侧束的方法成功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25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5只。PD组:腹腔注射0.2%维生素C溶液;左旋多巴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甲酯和苄丝肼;小、中、大剂量天芪平颤颗粒组:在给予左旋多巴甲酯和苄丝肼基础上分别加用相应剂量的天芪平颤颗粒。另设假手术组(n=5)为对照。连续给药29d后,评估不同剂量天芪平颤颗粒对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区GRK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左旋多巴等长期使用后,PD模型大鼠出现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AIM),且AIM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损伤侧纹状体区GRK6蛋白表达减少。天芪平颤颗粒能改善PD模型大鼠的AIM评分,增加GRK6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高、中剂量天芪平颤颗粒组的GRK6蛋白的表达较左旋多巴组增加(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中剂量天芪平颤颗粒组的GRK6蛋白的表达较左旋多巴组增加(P<0.01)。结论:天芪平颤颗粒可能通过增加纹状体区GRK6的表达,改善PD模型大鼠的AIM评分,减少PD大鼠异动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 运动失调 中药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 大鼠
下载PDF
糖尿病性偏侧投掷症-偏侧舞蹈症临床特点系统综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雪梅 张洪鹏 +2 位作者 郭薇 冀旗玲 杜会山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投掷症-偏侧舞蹈症(diabetic hemiballism-hemichorea,DHB-HC)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检索2008-01-01 2018-06-30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有关DHB-HC病例报道,严格筛选文献,系统综述DHB-HC...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投掷症-偏侧舞蹈症(diabetic hemiballism-hemichorea,DHB-HC)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检索2008-01-01 2018-06-30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有关DHB-HC病例报道,严格筛选文献,系统综述DHB-HC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53例患者,其中35例(66.0%)为亚裔;男13例(24.5%)、女40例(75.5%),年龄14~91岁,中位数74岁,四分位数间距16岁;5例(9.4%)表现双侧舞蹈症状,48例(90.6%)偏身舞蹈症状;42例患者行头颅 MR检查,33例(78.6%)发现基底节区T1加权像高信号;单纯降糖治疗者24例(45.3%),降糖同时加用对症药物治疗者29例(54.7%),53例患者舞蹈症状均缓解或消失,3例(5.7%)患者1年内复发。结论 DHB-HC好发于亚裔老年女性,其临床特征多为偏侧症状,发病时呈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酮体阴性、头颅 MR基底节T1加权像高信号,积极控制血糖及对症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偏侧投掷症-偏侧舞蹈症 糖尿病 运动失调 舞蹈症 治疗结果 系统评价 神经病学表现
下载PDF
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三个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宇 吴志英 +1 位作者 王柠 慕容慎行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3个汉族家族性PKD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结果3个家系共有患者2... 目的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3个汉族家族性PKD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结果3个家系共有患者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起病年龄1~10岁,发作由运动诱发,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持续时间在30s以内。查体未见异常,无明显智能障碍。发作次数10~50次/d,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减少,卡马西平可完全缓解症状。家系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家系中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比女性严重,未经治疗时,女性患者症状自然缓解的年龄比男性患者早。结论家族性PKD的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临床及遗传上可能存在异质性。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比女性严重,可能与不同种族的遗传异质性有关。女性患者比男性症状轻,自然缓解年龄早,可能导致多数女性患者不完全外显,使得女性发病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调 系谱 遗传异质性
原文传递
左心室重建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白向锋 段玉印 +1 位作者 张桂敏 马润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12期937-939,共3页
左心室重建术是直接针对运动失调或不能运动的区域,通过在荷包线缝合水平放置一个补片来环绕和切除心肌运动失调的过渡区域,从而重塑心室容积、轮廓,恢复左心室功能,同时该手术通过增加远处非梗死部分心肌的局部功能来改善心脏整体... 左心室重建术是直接针对运动失调或不能运动的区域,通过在荷包线缝合水平放置一个补片来环绕和切除心肌运动失调的过渡区域,从而重塑心室容积、轮廓,恢复左心室功能,同时该手术通过增加远处非梗死部分心肌的局部功能来改善心脏整体的收缩功能。左心室重构是一个由机械因素、神经激素和基因多因素调控的,心室大小、形态和功能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重构 心肌梗 左心室重建 死后 运动失调 心室重建术 左心室功能 心室容积
下载PDF
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神经功能评分)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文明 黄鹏 王峻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11期1132-1135,共4页
关键词 WILSON 共济失调 临床症状 张力障碍 重度 运动失调 神经系统疾病 舞蹈样动作 四肢 下肢 肌张力 轻度障碍 最大幅度
下载PDF
犬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报告 被引量:6
17
作者 郝福星 冒海银 +1 位作者 刘莉 陆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诊疗报告 临床症状 运动障碍 运动失调 后躯麻痹 服务中心
下载PD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B IN MOVEMENT DISORDERS AND AUTONOMIC SYMPTOMS 被引量:6
18
作者 Xin-huaWan KevinDatVuong JosephJankovic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4-47, ,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B (BTX-B) in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including blepharospasm, oromandibular dystonia, hemifacial spasm, tremor, tics, and hypersecretory disord...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B (BTX-B) in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including blepharospasm, oromandibular dystonia, hemifacial spasm, tremor, tics, and hypersecretory disorders such as sia-lorrhea and hyperhidros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BTX-B injections in treatment of 58 patients with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was performed.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0.9 ± 0.8 years. Results of the first and last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t least 3 injection sess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ponse of 58 patients to a total of 157 BTX-B treatment sessions was analyzed. Of the 157 treatment sessions, 120 sessions (76.4%) resulted in moderate or marked improvement while 17 sessions (10.8%) had no response. The clinical benefits after BTX-B treatment lasted an average of 14 weeks. Of the 41 patients with at least 3 injection ses-sions (mean 10 ± 8.6), most patients needed increased dosage upon the last session compared to the first session. Nineteen patients (32.8%) with 27 sessions (17.2%) reported adverse effects with BTX-B treatment. Conclusions Though most patients require increased dosage to maintain effective response after repeated injections, BTX-B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drug for a variety of movement disorders, as well as drooling and hyperhid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ulinum toxin type B movement disorders SIALORRHEA
下载PDF
副肿瘤性小脑共济失调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9
作者 刘静 董爱勤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350-353,共4页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PCD)也称为副肿瘤性小脑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之一。本文报告了1例主因头晕1月,双下肢无力10天,加重伴构音障碍6天的患者,经相关辅助检查及治疗后,确诊为PC...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PCD)也称为副肿瘤性小脑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之一。本文报告了1例主因头晕1月,双下肢无力10天,加重伴构音障碍6天的患者,经相关辅助检查及治疗后,确诊为PCD。根据该病例,我们进行了相关文献的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运动失调 头晕 病例报道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一博 杨雅然 刘建柱 《猪业科学》 2023年第5期47-50,共4页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仔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呕吐、流诞、震颤,继而出现间歇性抽搐、运动失调、昏迷以致衰竭死亡。成年猪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此病毒可以感染...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仔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呕吐、流诞、震颤,继而出现间歇性抽搐、运动失调、昏迷以致衰竭死亡。成年猪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此病毒可以感染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皮肤和生殖器官等途径传播。本文通过分析伪狂犬病病毒的特征,并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治疗方案、预防措施,为猪伪狂犬病防控提供完整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病毒 妊娠母猪 伪狂犬病毒 运动失调 呼吸困难 急性传染病 生殖器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