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对碳酸铜及有关反应的实验探究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李旭娃
-
机构
秦安县第三中学
-
出处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91,共5页
-
基金
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用变化的观点研究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HJ2015-0010
-
文摘
不同教材对于碳酸铜在水中能否存在叙述不一。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碳酸铜能够在一定时段内存在的结论。碳酸铜不稳定,在转化成氢氧化铜的过程中增强了溶液的酸性。在多种反应的协调下,碳酸铜和氢氧化铜通过溶液中的Cu(2+)、CO_3(2-)、OH-的重新组合,转化成了碱式碳酸铜。分析和叙述了竞争反应和倒逼作用的特点,揭示了生成二氧化碳与生成碱式碳酸铜的反应分别进行的事实,从电荷平衡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对碳酸铜存在问题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对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Cu2+与CO32-的反应
碳酸铜
反应机理
实验探究
过渡性物质
-
分类号
G633.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制取氢氧化铜实验的真伪性探究
- 2
-
-
作者
李旭娃
姚富明
-
机构
甘肃秦安县第三中学
-
出处
《中学教学参考》
2021年第23期70-72,共3页
-
基金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课题“用过渡性物质概念研究氢氧化铜制取实验中的问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0]GHB3197)。
-
文摘
初中化学教材分别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酸、碱、盐教学内容中,叙述了CuSO_4溶液与NaOH溶液制取Cu(OH)_2的实验。若根据其中叙述进行实验,当溶液浓度大时,要么得不到沉淀,要么得到复杂的沉淀。当溶液浓度小时,制得的絮状物质不仅蓝色浅,絮状容易消失,而且最终得不到Cu(OH)_2。为此引入过渡性物质概念,证明了氢氧化铜的过渡性,用其分析教材中的实验为什么能得到蓝色絮状物质,而最终得不到Cu(OH)_2的原因,指出了这些实验叙述的不科学性,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了对教材和教参修改的建议。
-
关键词
氢氧化铜
制取实验
过渡性物质
真伪性
-
分类号
G633.8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