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亚的丝路音乐研究:基础资料篇(下)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可臻 王小盾 《音乐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6-14,3,共10页
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是中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入展示中亚民族关系的历史底层,因而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中国的中亚音乐研究有三大主题:一是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二是新疆各民族音乐研究,三是敦煌音乐研究。近七十年来,中亚音乐研究在这... 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是中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入展示中亚民族关系的历史底层,因而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中国的中亚音乐研究有三大主题:一是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二是新疆各民族音乐研究,三是敦煌音乐研究。近七十年来,中亚音乐研究在这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其中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注重考察音乐交流的阶段性和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建立起综合使用考古学、图像学、民族学方法的乐器学分支;其中新疆民族音乐中的木卡姆研究则注意将活态材料与汉文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并在广阔背景中认识包括维吾尔木卡姆在内的世界木卡姆现象,表现了较鲜明的学术特点。接下来,中亚音乐文化研究应在全面而丰富的资料基础之上推进。其一利用国内外文献编成《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目录》;其二采用"综述、综合、分类"三步走的方式编写《中亚音乐文化研究史料导论》,用为培养新人的教材;其三逐步编成《中亚音乐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资料汇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细致处理文献(包括文书和乐谱)、文物(包括载于文物的图像)、遗存(田野音乐记录)等三类史料;其意义则是支撑起比"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更广大、更深远的学术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音乐文化研究 过去未来 资料基础
下载PDF
关于中亚的丝路音乐研究:基础资料篇(上)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可臻 王小盾 《音乐文化研究》 2019年第3期5-12,M0002,共9页
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是中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入展示中亚民族关系的历史底层,因而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中国的中亚音乐研究有三大主题:一是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二是新疆各民族音乐研究,三是敦煌音乐研究。近七十年来,中亚音乐研究在这... 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是中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入展示中亚民族关系的历史底层,因而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中国的中亚音乐研究有三大主题:一是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二是新疆各民族音乐研究,三是敦煌音乐研究。近七十年来,中亚音乐研究在这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其中的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注重考察音乐交流的阶段性和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建立起综合使用考古学、图像学、民族学方法的乐器学分支;其中的新疆区域音乐中的木卡姆研究则注意将活态材料与汉文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并在广阔背景中认识包括维吾尔族木卡姆在内的世界木卡姆现象,表现了较鲜明的学术特点。接下来的中亚音乐文化研究应在全面而丰富的资料基础之上继续推进。其一利用国内外文献编成《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目录》;其二采用“综述、综合、分类”三步走的方式编写《中亚音乐文化研究史料导论》,用为培养新人的教材;其三逐步编成《中亚音乐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细致处理文献(包括文书和乐谱)、文物(包括载于文物的图像)、遗存(田野音乐记录)等三类史料,其意义则是支撑起比“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更广大、更深远的学术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音乐文化研究 过去未来 资料基础
下载PDF
未来孕育在古老的过去——《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3
作者 王九鸿 《劳动保障世界》 2015年第7Z期48-49,共2页
法国大革命已然离我们远去,但对其思考和讨论却永远不会停止。本文就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谈了谈笔者自己的理解,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相对了解后人们对于本书的思考和争论后,浅谈了一些笔者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大革命 托克维尔定律 过去未来
下载PDF
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吕厚超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2,共6页
对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把时间洞察力的观点归纳为八个方面:时间洞察力的发展观、性别观、学业观、生活观、文化观、健康观、人格观及精神病理学观点。认为时间洞察力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论构建和因果关系的探讨上。
关键词 时间洞察力 理论观点 心理时间 过去、现在未来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第三空间中的遗产制造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计云(译)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第6期140-152,共13页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式越来越受到遗产界内外的关注。该公约最具创新性的方面之一是其高度参与的理念,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者最大程度参与“活态遗产”的管理和保...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式越来越受到遗产界内外的关注。该公约最具创新性的方面之一是其高度参与的理念,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者最大程度参与“活态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的同时,博物馆界涌现出迫切需要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思潮,提出将博物馆描述为民主化、包容性、参与性和复调型空间,并激发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批判性对话,同时承认并应对当前的冲突和挑战。在上述过程的刺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出现了交融和互动。博物馆专家与传承人合作的特定情境中,他们共同重塑的过去和设想的未来,以及相应的关联和张力在遗产制造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借鉴荷兰的案例,研究发现,这些合作的诸多参与者所构建的各种时空排列和调整影响了遗产制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时间排列 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 荷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