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与性:儒家对善的定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沈顺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4,共6页
日常语言的善表达了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但是古汉语之善,主要指能力的完备以及因此而能够完成某项工作的状态。善即完备。从儒家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善即性的完成或圆满状态。这便是儒家对善的定义。它明显区别于西方的主观判断性的善... 日常语言的善表达了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但是古汉语之善,主要指能力的完备以及因此而能够完成某项工作的状态。善即完备。从儒家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善即性的完成或圆满状态。这便是儒家对善的定义。它明显区别于西方的主观判断性的善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圆满 儒家 亚里士多德 能力 至善 迁善 成人
原文传递
“教化”含义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克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3-16,共4页
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以及和教育手段的紧密结合,这是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统治术的显著特点。教化就是这种体制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统治术,它与刑罚相对,强调对人民进行道德影响,是德治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化思想萌芽于周... 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以及和教育手段的紧密结合,这是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统治术的显著特点。教化就是这种体制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统治术,它与刑罚相对,强调对人民进行道德影响,是德治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化思想萌芽于周代,至战国末,形成了理论形式。而作为一种国策付诸实践,则发自董仲舒和汉武帝。本文仅对教化的含义,作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德保民 则民 莫敢 官吏 化民成俗 统治者 董仲舒 刑罚 有耻且格 乡师 乡大夫 战国时期 含义 迁善 道德情感 道德感 太学
下载PDF
改变与迁善——我发现我自己
3
作者 林A 《椰城》 2009年第Z1期65-66,共2页
大思想家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凭借改变心态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怎样有效改变自己的心态,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秘密。一开始。
关键词 迁善 自己
原文传递
变化气质 迁善改过——二程的过论思想研究
4
作者 付娟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年第4期142-143,共2页
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二程的人格观以追求成圣为最高理想。二程认为,儒家圣人是理想人格的象征和道德的典范。圣人是天理的化身,圣人"与理为一",与天道"无异"。由于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二程把追求成圣作为实现... 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二程的人格观以追求成圣为最高理想。二程认为,儒家圣人是理想人格的象征和道德的典范。圣人是天理的化身,圣人"与理为一",与天道"无异"。由于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二程把追求成圣作为实现理想人格的目标。程颐说:"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强调立志成圣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要求学者"变化气质,迁善改过",然后"可以至圣人"如果志不在成圣,不以成圣自期,那将失去人生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圣 天命之性 气质之性 改过 迁善
原文传递
论孔子培养“仁德”的教育措施
5
作者 付选刚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8-140,共3页
孔子培养"仁德"的教育措施主要有:立志于"仁"、"克己复礼"、推己及人、自我反省、改过迁善,以及"诗"、"书"、"乐"熏陶等。
关键词 立志 克己 自省 迁善
下载PDF
“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震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123-199,共77页
在明亡十三年前,绍兴府有一批士绅成立了一个讲会组织“证人社”。他们在思想上以心学为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非常注重“迁善改过”,在现实关怀方面,往往抱有“忧时之怀”。他们在私人交往领域经常出入佛老,谈论一些抽象的形上问题,... 在明亡十三年前,绍兴府有一批士绅成立了一个讲会组织“证人社”。他们在思想上以心学为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非常注重“迁善改过”,在现实关怀方面,往往抱有“忧时之怀”。他们在私人交往领域经常出入佛老,谈论一些抽象的形上问题,但在公共事务领域却往往扮演着凝聚地方力量、形成地方舆论、承担地方事务的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个人的“功过格”实践来改变人心、重整秩序,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涉入社会、有着十分强烈的担当精神。本文认为清代以降针对“证人社”的某些批评指责未免片面失实,那种将明亡原因归咎于心学末流之“清谈”的观点,也不符合“证人社”的实际情况,故有必要重新评估“证人社”在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人社 绍兴府 迁善改过 功过格 人谱 刘蕺山 陶石梁 祁彪佳
下载PDF
周敦颐的善恶观
7
作者 云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24,共5页
周敦颐的思想以《周易》为根基,兼容道家和佛家。他的善恶观以诚为本、以善为根、以“中”为目标并以成圣为旨归,倡导“主静”和“立人极”的思想道德学说,并涉及生成论、本体论、动静观与工夫论4个方面,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就存在状态而... 周敦颐的思想以《周易》为根基,兼容道家和佛家。他的善恶观以诚为本、以善为根、以“中”为目标并以成圣为旨归,倡导“主静”和“立人极”的思想道德学说,并涉及生成论、本体论、动静观与工夫论4个方面,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就存在状态而言,无论是由五性感动而分之“善”“恶”,还是诚幾之“善”“恶”,皆遵循“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存在模式,并且隐含佛家的“不二”思想和“不住于相”的思想,以及《周易》的“尚中”思想和“迁善改过”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善改过 自易其恶
下载PDF
“修辞立诚”与“迁善改过”——王阳明易学视域中的道德工夫论
8
作者 钟纯 Zhang Ling(译) Hou Jian(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90-99,190-202,共23页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践工夫。在阳明“诚”的哲学视域中,“修辞立诚”之“立诚”在不同的语境、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如它既可以作为心性之本,又可以作为为学之基,更可以作为本体之境。而在道德教化视野中,阳明通过对“一念改过,即得本心”,“勇于改过,而促为善”,“实心改过,去己之疵”等层面的析证,将“迁善改过”纳入了道德实践修养的工夫进路。这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反映了阳明心学与其易学存在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修辞立诚 迁善改过 道德工夫论
下载PDF
“拯救灵魂”的努力:晚清洗心局、迁善局的出现与演变 被引量:5
9
作者 黄鸿山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63,共10页
晚清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教养院制度和社会形势变化影响,洗心局、迁善局等以收容、改造不肖子弟为职能的新型慈善组织首先在苏州出现,继而影响江浙和全国各地。但在传播过程中,其收容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收容改造措施日趋严厉,逐渐演变成... 晚清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教养院制度和社会形势变化影响,洗心局、迁善局等以收容、改造不肖子弟为职能的新型慈善组织首先在苏州出现,继而影响江浙和全国各地。但在传播过程中,其收容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收容改造措施日趋严厉,逐渐演变成类似于现代监狱和劳教工厂的机构。洗心局、迁善局不但对后来的刑狱制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慈善事业偏重于生活救助,拯救的只是"肉体";洗心局、迁善局则注重思想改造,表现出"拯救灵魂"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心局 迁善 慈善事业 近代化
原文传递
再论周汝登劝善思想义理及其新时代价值
10
作者 李泽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7-52,共6页
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构成,周汝登的“劝善”思想既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又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从“知善知恶”“自讼内省”“改过迁善”“良知之致”四个层面深入分析周汝登的劝善思想义理,从“八士会”“日记录”等存在形式来考察周汝... 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构成,周汝登的“劝善”思想既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又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从“知善知恶”“自讼内省”“改过迁善”“良知之致”四个层面深入分析周汝登的劝善思想义理,从“八士会”“日记录”等存在形式来考察周汝登劝善思想的实践载体,对新时代提升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增加行善实践在德育评价中的比重,发挥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治理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善 自省 改过迁善 周汝登 德育
下载PDF
“无友不如己者”辨疑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尚儒 《求索》 CSSCI 2004年第8期141-144,共4页
“无友不如己者” ,乃儒家交友之道的千古名言 ,传唱不绝 ,影响深远。然而诸家对此语之理解 ,杂说纷纭 ,樊然淆乱 ,令人莫知所从。本文对蔡谟、陈天祥、南怀瑾三家注释《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之义作出辨析 ,认为三家各有偏... “无友不如己者” ,乃儒家交友之道的千古名言 ,传唱不绝 ,影响深远。然而诸家对此语之理解 ,杂说纷纭 ,樊然淆乱 ,令人莫知所从。本文对蔡谟、陈天祥、南怀瑾三家注释《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之义作出辨析 ,认为三家各有偏颇 ,而未得其正。在此基础上 ,略叙己见 ,力图探求孔子之微言大义 ,廓清邪说迷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友不如己者 教友 胜己 迁善改过
下载PDF
《近思录》中的修身之道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代鸿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1,共5页
《近思录》一书,由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和吕祖谦选辑北宋四子的观点编纂而成。该书不仅体现了北宋四子的思想观点,而且反映了朱熹和吕祖谦二人的思想倾向。全书共十四卷,每卷探讨的主旨均有所不同。第五卷对克治修身这一中国哲学... 《近思录》一书,由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和吕祖谦选辑北宋四子的观点编纂而成。该书不仅体现了北宋四子的思想观点,而且反映了朱熹和吕祖谦二人的思想倾向。全书共十四卷,每卷探讨的主旨均有所不同。第五卷对克治修身这一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经久不衰的话题做了详细地剖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修身的主要方法,包括复礼、节欲、克己、改过迁善。虽零乱不成系统,但大致上都坚持了一个原则,即内外兼修、以内为主。前后论述虽有不同,但对外在修身之道和内在养心之道,还是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北宋四子之言所阐发出的修身思想,很大程度上指向内心的自修,这无疑对当今人们的处世修身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思录 克己 复礼 节欲 改过迁善
原文传递
从“根本恶”看康德对基督教的哲学转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8,共10页
“根本恶”是康德宗教哲学的轴心概念,这一概念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此为契入点可以看到康德对基督教所做的哲学改造。根本恶是人类本性中的恶,在康德那里,“本性”是人类自由采纳某种道德准则时所凭依的原初主观根据,它在道德意义上具... “根本恶”是康德宗教哲学的轴心概念,这一概念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此为契入点可以看到康德对基督教所做的哲学改造。根本恶是人类本性中的恶,在康德那里,“本性”是人类自由采纳某种道德准则时所凭依的原初主观根据,它在道德意义上具有先天趋恶倾向,实质在于道德秩序中的主次颠倒。基督教神学的“原罪”作为人神秩序的原初颠倒可谓根本恶的“原型”,根本恶是对原罪说的哲学转化。同原罪一样,根本恶也源自人的自由运作,通过先天推论,康德得出恶的原初主观根据出于人类先天的自由本性,并存在于“任性自由”为自己制定的准则里。“改恶迁善”如基督教新生一般,既是一场自由自觉的心灵革命,其可能性根据在于人的本性中存在不可磨灭的原初向善的人格性禀赋,也是一个通过社会伦理共同体逐渐改良、无限进步的历史过程,这也包含着对基督教教会观念的哲学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原罪 本性 任性自由 改恶迁善
原文传递
浅论《易经》蕴含的人生哲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丽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3期7-10,共4页
整部《易经》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可以归结到人事上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迁善改过,可以使人生趋于完美;屈伸随时,可以造就人生之成功;知几察变,可以成功应对人生之变幻;忧患意识,可以力争人生之无咎。
关键词 易经 人生哲理 迁善改过 屈伸随时 知几察变 忧患意识
下载PDF
《周易》“迁善改过”思想述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庆中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27,共4页
先哲制作《周易》,目的是要叫人趋吉避凶。而《周易》讲趋吉避凶 ,则重在揭示“迁善改过”的道理。所以 ,它所展示的吉凶 ,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必然要遇到的、轻重不同的、并带有普遍性的几种可能形式 ,即吝、厉、悔、咎、凶、... 先哲制作《周易》,目的是要叫人趋吉避凶。而《周易》讲趋吉避凶 ,则重在揭示“迁善改过”的道理。所以 ,它所展示的吉凶 ,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必然要遇到的、轻重不同的、并带有普遍性的几种可能形式 ,即吝、厉、悔、咎、凶、利、吉。透过对它们的反思 ,人们便可以自警自勉 ,既提高辨别是非的认知能力 ,又提升迁善改过的修养功夫 ,并在一种合目的的活动中享受生命的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吉凶 迁善改过
原文传递
梁漱溟“以道德代宗教”思想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季良琴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7-72,共6页
“以道德代宗教”是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中西文化最初都经历了宗教与文化相互交织的状态,但在后来的发展演绎中,中国形成了以伦理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信仰,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尽管中西文化... “以道德代宗教”是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中西文化最初都经历了宗教与文化相互交织的状态,但在后来的发展演绎中,中国形成了以伦理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信仰,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尽管中西文化信仰不同,但在引人“向上迁善”,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都是相通的,正因如此,才赢得了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美好局面。本文是在准确理解把握“以道德代宗教”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西文化同质化要素和共识基点,从中汲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宗教 向上迁善 共融互通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刘宗周《人谱》“过(恶)”思想新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瑞涛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3,71,共8页
"过(恶)"思想是刘宗周《人谱》核心话题之一。《人谱》将人的"过(恶)"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 "过(恶)"思想是刘宗周《人谱》核心话题之一。《人谱》将人的"过(恶)"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的产生缘由及思想实质。从现象言,《人谱》关注人生存世界中具体的"过(恶)"的形成与危害;而其实质,则是探索意义世界中"本心"的客观性和常在性,是对人性本质的理性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谱》 “过” 迁善改过“本心”
原文传递
李觏的“礼”
18
作者 付胜国 罗伽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20-22,共3页
“礼”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翻开中国思想史,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对“礼”进行过探讨。“礼”在中国社会的历代统治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礼”从总体上说既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同时又是一个政治范畴。北... “礼”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翻开中国思想史,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对“礼”进行过探讨。“礼”在中国社会的历代统治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礼”从总体上说既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同时又是一个政治范畴。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李觏继承并发展了他以前哲学思想家们关于“礼”的思想,同时又拓宽了“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政治范畴 道德范畴 邓润甫 宋王朝 迁善远罪 礼论 土地兼并
下载PDF
浅析中国传统家教的主要理念及其当代必要性
19
作者 朱蒙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70-171,共2页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为丰富而系统的家教思想体系,其间不少的真知灼见对于改善现有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现象和培养德才兼备的...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为丰富而系统的家教思想体系,其间不少的真知灼见对于改善现有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现象和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家教 早教固本 迁善崇德 慎爱严教 必要性
下载PDF
隋亡唐兴的历史教训
20
作者 蒙曼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8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唐朝之所以强盛,在于它非常善于反思和学习。贞观时代,唐太宗君臣经常在一起集体学习,交流阅读史籍的历史经验,讨论为政得失。牢记隋亡教训,时常心存百姓,不断迁善改过,这就是唐代盛世能够长久的原因。
关键词 历史教训 唐朝 集体学习 历史经验 迁善改过 唐太宗 贞观 盛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