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被引量:92
1
作者 周蒂 陈汉宗 +1 位作者 吴世敏 俞何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慢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成因 陆缘裂解 东亚陆缘 边缘海 超级剪切 边缘海动力学
下载PDF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71
2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共18页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 8Ma与约 3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新生代 大陆形变 边缘海 气候演变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3
3
作者 戴民汉 翟惟东 +3 位作者 鲁中明 蔡平河 蔡卫君 洪华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研究概况及CO2的海—气交换、有机碳循环、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河流的输运等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汇总补充及数据更新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区域碳循环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碳循环过程尚有诸多未知量和不确定性,缺乏把陆、海、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中国边缘海的碳循环研究应当围绕CO2的汇源过程这一碳循环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边缘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气CO2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CO2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边缘海 中国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新仙女木”事件 被引量:49
4
作者 汪品先 卞云华 +1 位作者 李保华 黄奇瑜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5期452-460,共9页
根据15个沉积柱状样,对“新仙女木”期气候突变事件(YD)的分布和性质进行探讨。在所有这些经高分辨率地层分析的柱状样中,均发现有“新仙女木”事件,说明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广泛出现。从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的结果看,^(14)C测年约11~1... 根据15个沉积柱状样,对“新仙女木”期气候突变事件(YD)的分布和性质进行探讨。在所有这些经高分辨率地层分析的柱状样中,均发现有“新仙女木”事件,说明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广泛出现。从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的结果看,^(14)C测年约11~10kaBP的新仙女木期,是在12kaBP淡水注入海洋高峰之后,一次冬季表层水降温的短暂事件。在长江三角洲和日本海都记录了新仙女木期“视海退”现象,符合新仙女木期是两次海面快速回升期之间一次滞缓期的解释。新仙女木期的冬季表层水降温和盐度增高,均表明冬季风而不是夏季风加强。边缘海的这一次重大气候事件应当对相邻陆地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仙女木期 西太平洋 边缘海 冰消期 古气候学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冰期碳酸盐旋回 被引量:56
5
作者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共11页
碳酸盐旋回是更新世深海沉积最显著的特征。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时空变化尤为强烈,所含深水化学、表层生产力和汇水盆地风化作用的信息也格外丰富。对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和苏禄海等五个边缘海表层沉积中的碳... 碳酸盐旋回是更新世深海沉积最显著的特征。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时空变化尤为强烈,所含深水化学、表层生产力和汇水盆地风化作用的信息也格外丰富。对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和苏禄海等五个边缘海表层沉积中的碳酸盐分布和冰期碳酸盐旋回进行了比较。总的看来,较深水区(水深>200m)的CaCO3%在高纬海区甚低,而向较低纬海盆增多,显示出碳酸盐百分比与水温和水深的密切关系。西太平洋边缘海至少可区分出四类不同的碳酸盐旋回,即:西北太平洋型,日本海型,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每个类型都蕴含着丰富的陆地和海洋环境信号。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碳酸盐旋回的不同类型取决于各个海盆深层水的来源和性质,而后者又决定于海盆的形态特征。较低纬度海区之所以存在两类不同的碳酸盐旋回,是由于控制碳酸盐相对含量的三项因素(碳酸盐生产力、深海溶解作用和非碳酸盐成分的稀释作用)在溶跃层上下的组合不同。从碳酸盐的保存和溶解指标看来,上述低纬边缘海的深海化学旋回仍属“太平洋型”,只是由于生产力和稀释作用的缘故才在溶跃层以上呈现像“大西洋型”的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冰期旋回 边缘海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冲绳海槽——弧后背景下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 被引量:45
6
作者 周祖翼 廖宗廷 +1 位作者 金性春 贾健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5,共5页
高热流值、强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张性断层作用以及快速沉降等特征表明冲绳海槽的演化已经达到了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根据地震折射和重力资料的计算表明冲绳海槽底下存在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冲绳海槽的莫霍面介于 15 .4~ 2 3.8km之间... 高热流值、强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张性断层作用以及快速沉降等特征表明冲绳海槽的演化已经达到了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根据地震折射和重力资料的计算表明冲绳海槽底下存在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冲绳海槽的莫霍面介于 15 .4~ 2 3.8km之间。在我们提出的边缘海盆地演化旋回中 ,冲绳海槽处于胚胎期 ,即处在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和弧后海底扩张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张裂 边缘海 冲绳海槽 地壳结构 莫霍面 张裂机制 异常上地幔
下载PDF
沉积矿物学在陆缘海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7
作者 金秉福 林振宏 +1 位作者 杨群慧 季福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 ,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 ,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海洋矿物学注重于以沉积矿物为指示 ,研究气候、物质来源、扩散路径和运移方向以及沉积环境等相关内容 ,并与地球化学相结合 ,解释区域性环境变化 ,乃至全球性环境演变等问题 ,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提出了 5项环境示踪的沉积矿物学指标 ,即 :用矿物组合、重矿物含量、磁铁矿、角闪石、长石等矿物示踪物源和物流 ;用矿物组合、高岭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指示古气候 ;用重矿物含量、石英特征等反映水动力条件 ;用海绿石、自生黄铁矿、铁锰氧化物等揭示氧化 -还原环境 ;用火山玻璃、玄武闪石、蒙脱石等示踪火山和热液活动。但应用沉积矿物学示踪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矿物学 环境分析 边缘海 气候 物源 表生环境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的沉积物分区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锡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1,共11页
本文在分析中国边缘海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环境基础上,编制了沉积物分区图。把浅海部分划分出8个沉积类型区,50个左右沉积区;冲绳海槽划分4个沉积区,南海的半深海、深海区划分6个沉积区。进而讨论了浅海和半深海、深海两大沉积体... 本文在分析中国边缘海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环境基础上,编制了沉积物分区图。把浅海部分划分出8个沉积类型区,50个左右沉积区;冲绳海槽划分4个沉积区,南海的半深海、深海区划分6个沉积区。进而讨论了浅海和半深海、深海两大沉积体系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分区 中国 边缘海 海洋沉积
下载PDF
北极陆架沉积碳埋藏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建芳 张海生 +2 位作者 金海燕 金明明 刘子琳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陆架边缘海有机碳的堆积速率比大洋高一个数量级 ,全球大约有 80 %以上的沉积有机碳埋藏于陆架地区。北极陆架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 ,占全球陆架面积的 1 / 4 ,然而由于相关的工作较少 ,目前对北极沉积有机碳埋藏情况及其对全球的贡献还... 陆架边缘海有机碳的堆积速率比大洋高一个数量级 ,全球大约有 80 %以上的沉积有机碳埋藏于陆架地区。北极陆架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 ,占全球陆架面积的 1 / 4 ,然而由于相关的工作较少 ,目前对北极沉积有机碳埋藏情况及其对全球的贡献还知之甚少。北极地区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取决于生物泵 ,而生物泵过程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海冰的覆盖。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正在快速减小。本文从北极沉积有机碳的来源、河流携带的沉积物输入、海冰覆盖率、营养盐来源等方面初步讨论了陆源输入和生物泵过程对沉积碳来源和埋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合两次北极考察的初步结果指出 ,全球变暖很可能使北极陆架边缘海成为沉积有机碳的高效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 北极 边缘海 沉积物 海冰 有机碳 大洋 全球变暖 全球碳循环 河流
下载PDF
美国《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述评 被引量:32
10
作者 高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经过16年对科学问题的凝练,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该文献确定了洋陆边缘的4个主要研究领域,即大陆岩石圈裂解、俯冲带物质转换、地震带实验、源 汇系统。该计划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的... 经过16年对科学问题的凝练,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该文献确定了洋陆边缘的4个主要研究领域,即大陆岩石圈裂解、俯冲带物质转换、地震带实验、源 汇系统。该计划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的重点已经从区域特征的刻画转向“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即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理解过程、机制、动力学,发展和应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过程模型方法、新型现场观测和采样技术。掌握这些最新动态对于我国边缘海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问题 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 观点 美国 文献 “过程” 边缘海 大陆岩石圈 俯冲带
下载PDF
中国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1000~820Ma)洋陆分布 被引量:32
11
作者 张克信 徐亚东 +5 位作者 何卫红 于洋 王丽君 王嘉轩 寇晓虎 骆满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837-3852,共16页
约1 000~820Ma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的构造环境是中国该时期洋陆分布的主控因素;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均位于当时地球的北半球,三大陆块的外围被边缘海和洋环绕.华北陆块周缘以稳定型的滨浅海沉积为主... 约1 000~820Ma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的构造环境是中国该时期洋陆分布的主控因素;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均位于当时地球的北半球,三大陆块的外围被边缘海和洋环绕.华北陆块周缘以稳定型的滨浅海沉积为主;而扬子陆块周缘表现为沟-弧-盆体系;塔里木西北缘发育阿克苏活动陆缘,塔里木北东缘和西南缘分别发育库鲁克塔格被动陆缘浅海碎屑岩建造和铁克里克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建造.环绕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的边缘海和洋内分布有众多裂离地块,多数地块亲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如伊宁、敦煌、阿拉善、松潘、罗霄和武夷等;少数亲华北和西伯利亚陆块,如宝音图、锡林浩特、额尔古纳、韩家园、佳木斯和阿勒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分布 边缘海 洋盆 新元古代 地层学
原文传递
中国福建及其边缘海域现时地壳运动定量研究——GPS、断层形变和水准等测量与震源机制结果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周硕愚 帅平 +4 位作者 郭逢英 陈兆湟 邓干金 周昕 陈园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6-72,共7页
基于中国大陆GPS测网(1994~1996 年)、福建GPS测网(1995~1997 年)和跨断层形变测量网(1982~1998 年)、精密水准网(1973~1980 年)以及近数十年来的震源机制资料, 综合定量地研究了... 基于中国大陆GPS测网(1994~1996 年)、福建GPS测网(1995~1997 年)和跨断层形变测量网(1982~1998 年)、精密水准网(1973~1980 年)以及近数十年来的震源机制资料, 综合定量地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 福建及其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 发现: 此区域同大陆整体以11.2 m m /a 速度较均匀地向SE方向运动; 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由泉州湾指向大陆内部,主方向NW 并向两翼扩展, 其平均速度为3.0 m m /a 的运动. 地壳形变测定的现时应变场与震源机制应力场以及地质学推测的构造应力场三者相符. 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WW)-SE(SEE). 在此应力场作用下, NE向断层呈压性运动, NW 向断层呈张性运动. 以泉州湾、晋江—永安NW 向断裂为界, 地壳运动呈现分区特性: 闽西南及闽粤交界区为上升区、闽东北区为下降区, 前区的应变率和断层活动量均高于后区. 本研究区受到喜马拉雅碰撞带侧向传递运动和西太平洋俯冲带挤压的共同作用; 前者导致的运动量大于后者, 但前者均匀后者不均匀. 因此, 本区强震的孕育发生与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关系更直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定量研究 福建 震源 断层 边缘海
下载PDF
追踪边缘海的生命史:“南海深部计划”的科学目标 被引量:32
13
作者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07-1826,共20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简称"南海深部计划",于2011年年初启动,是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项目.它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现代过程和地质记录入手,解剖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简称"南海深部计划",于2011年年初启动,是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项目.它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现代过程和地质记录入手,解剖一个边缘海的发育史,从深海盆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3方面开展研究.在海盆演化方面,要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探测深部结构,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在深海沉积方面,要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实现深海过程研究的古今衔接,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古海洋学演变的信息;在生物地球化学方面,采用包括深潜探测在内的各种手段,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与开放大洋和其他边缘海相比,南海具有研究海盆生命史的一系列优势;同时,南海的研究还将为理解亚洲和太平洋相互作用的变化提供无可替代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深部计划 边缘海 深部过程 生命史 构造演变 沉积响应 生物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7
14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2-42,共11页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海区面积的减小和海水温度的下降,均导致蒸发量的降低。仅南海的估计,盛冰期水汽供应量便可减少800—1400×109m3/a,约相当现代我国年降水总量的1/8—1/4,是我国陆地冰期气候干旱化的重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相互作用 边缘海 干旱化 古海洋学 更新世
下载PDF
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5
作者 范代读 王扬扬 吴伊婧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528,共14页
近期物源分析方法发展较快,包括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以及分不同粒级组分或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粒级组分进行物源分析逐渐代替了全样分析法,物源示踪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 近期物源分析方法发展较快,包括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以及分不同粒级组分或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粒级组分进行物源分析逐渐代替了全样分析法,物源示踪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河流沉积物从源到汇的现代与历史过程备受关注。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进展包括:①建立和运用河流入海沉积物示踪端元模型,定性或定量地分析长江沉积物在海域的扩散与沉积分布规律,倾向于运用细颗粒组分矿物学、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程度较高,今后需注意各端元值的时空变化,及受沉积过程的分异作用与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②建立和运用不同支流的物源示踪模型,研究晚新生代以来长江水系的演化历史,倾向于运用粗颗粒组分的物源分析方法,尤其是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巨大、区域地质复杂,建立支流域的精细物源分析指纹特征尚处在探索阶段,需注意运用碎屑锆石U-Pb定年与稀土元素、Hf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物源分析法。综合运用多种物源分析法于长江中下游和三角洲盆地若干钻孔地层的研究,已较好地限定长江贯通的时间约在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之间,但仍存在较大争议,今后需在一些关键区域开展更多的深钻研究,提高物源精细示踪的效果、晚新生代地层测年的精度,并加强钻孔间的的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物源分析 源—汇系统 水系演化 边缘海
原文传递
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季节性与暖池的多变性 被引量:18
16
作者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从南海南部到阿拉弗拉海 ,一系列低纬边缘海处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内 .微体古生物、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 3种标志 ,一致表明末次盛冰期时边缘海的表层水温比开放的西太平洋低得多 .冰期低海面时边缘海浅水区出露成陆 ,深水区水温下降 ,减... 从南海南部到阿拉弗拉海 ,一系列低纬边缘海处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内 .微体古生物、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 3种标志 ,一致表明末次盛冰期时边缘海的表层水温比开放的西太平洋低得多 .冰期低海面时边缘海浅水区出露成陆 ,深水区水温下降 ,减弱了向大气输送水汽和热量的能力 ,造成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多变性 .冰期时冬季风强化不仅使边缘海冬季表层水温下降、季节温差加大 ,而且为热带岛屿带来水汽 ,造成山地雪线和植被带下移 ,可能为解释“热带海区古温度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边缘海 冰期旋回 古气候
原文传递
南海——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口 被引量:27
17
作者 汪品先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方案。他们建议: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盆演化的信息;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争取在科学和技术全国性合作的基础上,在南海实现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南海深部计划” 大洋壳 边缘海 深海沉积 深海碳循环 全国性合作
下载PDF
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5
18
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90-1606,共17页
中国深海的科学探索,起步晚、发展快,仅二十多年的努力,就使南海成为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深海科学钻探、长期观测系统和海底深潜,被喻为探索深海的"三深"技术,三者为南海深部探索提供了技术基础,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进展.南海... 中国深海的科学探索,起步晚、发展快,仅二十多年的努力,就使南海成为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深海科学钻探、长期观测系统和海底深潜,被喻为探索深海的"三深"技术,三者为南海深部探索提供了技术基础,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进展.南海五次国际大洋钻探航次,在三四千米的深海区取芯上万米,其中6处钻进了岩浆岩基底,揭示了南海成因的奥秘.通过南海深海沉积的研究,发现了低纬区水、碳循环直接响应地球轨道变化的证据,从而提出了低纬过程也能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质疑北极冰盖决定一切的传统观点.通过洋陆过渡带基底的探索,发现作为西太平洋俯冲带产生的边缘海盆地,南海有着岩浆活动始终活跃、岩石圈破裂迅速等一系列特色,从而提出板缘张裂的新概念,质疑大西洋模式作为海盆成因机制的普适性,指出"南海不是小大西洋".通过深水锚系长期观测和深潜技术的应用,发现了南海深海环流的气旋式结构特征,实现了深海沉积的等深流和浊流搬运的现场观测,取得了微型生物碳泵和碳、氮耦合等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突破,发现了南海的锰结核、古热液口和深海冷水珊瑚林.南海的深海探索历来具有国际规模与重要影响,而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在中国科学家主持下取得,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期八年的"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计划(2011~2018),在科学探索中起了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边缘海 大洋钻探 气候变化 海底观测
原文传递
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郝天珧 刘建华 +2 位作者 黄忠贤 胥颐 刘少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3期583-589,共7页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了层析成像与位场反演的结果.认为中国东海地区的重力场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源于深部结构,而冲绳海槽盆地的形成应与大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作用有密切关系.同时认为,菲律宾岛弧具有较特殊的结构,莫霍面下凹,上地幔顶部有较低速度的片状体存在,根据判断,南海与太平洋板块沿菲律宾岛弧在这里呈现出对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层 莫霍深度 边缘海 深部结构
下载PDF
全新世/冰期西赤道太平洋边缘海碳酸钙沉积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铁钢 薛胜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32,共8页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是西赤道太平洋的两个边缘海盆─—南中国海和苏禄海。分别对南中国海的GGC—6孔和苏禄海的GGC—29孔的CaCO_3含量、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及氧同位素地层进行分析,并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方法对古温度进行...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是西赤道太平洋的两个边缘海盆─—南中国海和苏禄海。分别对南中国海的GGC—6孔和苏禄海的GGC—29孔的CaCO_3含量、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及氧同位素地层进行分析,并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方法对古温度进行分析,用以确定地层年代的气候分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Ca-CO_3旋回模式与太平洋型相反,而与大西洋型一致。即冰期时CaCO_3含量低,全新世冰后期CaCO_3含量高。冰期陆源物质供应的加强是控制本区CaCO_3旋回的主要因素。此外,冰期时南中国海海水溶解作用的加强是控制本区低CaCO_3含量的又一重要因素,而苏禄海受海水溶解作用的影响相对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赤道 太平洋 边缘海 全新世 碳酸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