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二重证据法关照下之“武夷”考论
- 1
-
-
作者
杨小霞
周晶纯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新加坡教育部
-
出处
《两岸终身教育》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
基金
国家基金专项课题:高校中华人文经典通识课程思政体系研究(20VSZ114)。
-
文摘
“武夷”一词之由来与本意,历代学者大儒不能究其本意。20世纪以来,在出土的简帛文献中,有几条关于“武夷”的资料出现于世,在对这些出土简帛文献的解读基础之上,考之以历史史实,同时从汉代流行之厌胜思想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武夷君乃天帝命之司兵死者,即专门掌管战争中去世之人灵魂的神祇”这一结论。随着楚地风俗信仰传统的人群迁来闽地,这一信仰也随之被带到了此地,汉代在“厌胜之术”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将当时闽地边界的这座大山,以神名之,命名为“武夷山”。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台湾地区,武夷君信仰也随之进入台湾地区,与台湾地区本土祖灵信仰相互融合并据此衍生出台湾地区独特的地基主信仰。
-
关键词
武夷
兵死者
辟兵
厌胜
地基主
-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
-
题名三足金蟾艺术符号阐释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吴卫
张小华
-
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
出处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1,共2页
-
文摘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总结了中国古人崇拜蟾蜍的四个原因;对金蟾的图像艺术特征进行了归纳分类,并阐释了其中蕴含的世俗符号语义;指出古人只是借用了金蟾这个符号以寄托他们的富贵愿望,折射出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的世俗生活的集体无意识。
-
关键词
金蟾
嫦娥
刘海
辟兵
-
分类号
J522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从神人抱鱼铜带钩看古人的乐生态度
- 3
-
-
作者
杨明龙
郑春颖
-
机构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9期22-26,共5页
-
文摘
神人抱鱼铜带钩的构体正面图像神人抱鱼、含珠凤鸟、蟾蜍和构体背面铭文“丙午”以及带钩构体,共同构建了一套简略而完整的“蟾蜍辟兵”表述系统,只不过蟾蜍图像时常被工匠省略。神人抱鱼铜带钩“辟兵”观念,产生于东汉末至西晋初的战争和瘟疫多发的背景之下。构体背面的吉祥类铭文,隐含了乐生的生活态度。
-
关键词
铜带钩
神人抱鱼
辟兵
蟾蜍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辟兵”心理之民俗形态研究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王会莹
-
机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3-57,共5页
-
文摘
中国古代由于朝代更替,战争频繁,无数军士战死沙场,尸骨无存,成为孤魂野鬼,因此民间形成"辟兵"心理,虽然这种心理在四种民俗形态中得到体现,即"镇物傩止"、"实物祭祀"、"傩舞驱逐"、"塑形祠祀"形态,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辟兵"习俗,这四种民俗形态的原初"辟兵"含义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民间通过有形手段规避和精神、心理超越的方式将"辟兵"心理慢慢转换为乐生心态,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下层民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关键词
辟兵心理
民俗形态
乐生态度
-
Keywords
escaping soldier ghost
folk form
positive living
-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汉代戟形饰考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蔡青
-
机构
湖北美术学院
-
出处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69,共7页
-
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从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琥珀看中西文化交流”(项目编号:17JZ05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戟形饰是西汉时出现的一类小众珠饰品。本文基于考古资料和古籍文献,结合图像学分析,认识其造型来源与文化象征意涵。戟形饰为中外艺术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形制来源于西汉手戟式鸡鸣戟,而其代表的艺术形式可溯源到古印度佛教文化。戟形饰具有辟兵辟邪的护符含义,并与汉代五行色彩体系相结合,体现了本土民族性的文化理念。
-
关键词
戟形饰
鸡鸣戟
佛教艺术
辟兵辟邪
五行说
-
Keywords
Ji-shaped Ornament
Jiming-styled Ji Halberd
Buddhist Art
Preventing Warfare and Demon
Ideology of Wuxing(five-element)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K87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