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被引量:135
1
作者 黄兴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期128-141,共14页
一种社会思潮或观念的形成研究 ,只有和其主题词汇的流行与传播程度结合起来考察 ,才能更有说服力。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态 ,首先表现为一种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或意识生成、强化的历史进程。本文着... 一种社会思潮或观念的形成研究 ,只有和其主题词汇的流行与传播程度结合起来考察 ,才能更有说服力。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态 ,首先表现为一种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或意识生成、强化的历史进程。本文着重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从萌生到基本形成 ,也即其主题词的出现、传播、内涵演变的有关历史 ,重在揭示立宪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与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联系 ,并彰显了有关人物的思想“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共同体 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 符号认同
下载PDF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 被引量:119
2
作者 庞朴 《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第5期81-98,共18页
本文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 本文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近代所发生的中西文化冲突,无异于文化结构的逻辑展开: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是在器物上"师夷之长技"的时期;从甲午战争,经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是在制度上进行变法的时期;从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化深层进行反思的时期。五四运动强调了文化的时代性,忽略了文化的民族性,其遗留下的文化课题有待于我们今天继续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文化结构 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西方文化 辛亥革命 三个层面 洋务运动 梁启超
原文传递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 被引量:76
3
作者 汪晖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3期4-32,共29页
本文试图对《阿Q正传》做出新的阅读。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通过对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 本文试图对《阿Q正传》做出新的阅读。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通过对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性 辛亥革命 直觉与重复 精神与身体 正史 向下超越
下载PDF
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被引量:58
4
作者 王奇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106,共11页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20世纪中国革命显示,弱势的革命党难以完成革命建国的重任;强势的革命党可以实现革命建国,又难以完成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革命成功后,强势政党往往不愿让其他政党分享治权。强势革命的最大难题,不是革命如何发动,而是革命如何结束。发动革命需要激情,结束革命更需要理智。革命成功后,政治必须转入常轨,回归常态,尽快"去革命化",建立常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共产革命 中国革命 政治转型
下载PDF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被引量:42
5
作者 顾明远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6,共8页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 ,包括外国的和自己创造的 ;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在此过程中 ,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模式 ...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 ,包括外国的和自己创造的 ;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在此过程中 ,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模式 ,又必须在坚持民族特性的同时 ,重视传统观念的转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传统 中国 高等教育 传统教育 教育制度 发展 教育改革 辛亥革命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被引量:49
6
作者 胡绳 《历史研究》 1954年第1期5-15,共11页
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八十年间的历史应如何细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时期的问题。本文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建议是把中国近代史分成七个阶段:在太平天国起义发动前为第一个阶段,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为第二个阶段,... 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八十年间的历史应如何细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时期的问题。本文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建议是把中国近代史分成七个阶段:在太平天国起义发动前为第一个阶段,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为第二个阶段,此后直到中日战争为第三个阶段,中日战争后到义和团的起义与八国联军之役为第四个阶段,第五个阶段是同盟会成立前的几年,由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是第六个阶段,最后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间就是第七个阶段。为什么要进行分期?为什么要这样分期?以下将提出一些说明。这些说明和这个建议本身是否恰当,都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 第一次革命 分期问题 鸦片 五四运动 本主 近代历史 第二次革命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被引量:40
7
作者 金冲及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0,共20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来的,但后来因为担心它会导致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排满”主张而抛开了这面旗帜。民族主义思潮在留日学生中继续高涨,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纲领做了思想准备,但其中有些人又有着浓烈...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来的,但后来因为担心它会导致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排满”主张而抛开了这面旗帜。民族主义思潮在留日学生中继续高涨,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纲领做了思想准备,但其中有些人又有着浓烈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把民族主义同民主、民生幸福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突出地强调民族平等的现念,既不容许其他民族压迫和奴役本民族,也不容许本民族反过来去压迫和奴役其他民族,而是提倡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奴役 民族压迫 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 清政府 孙中山 狭隘民族主义 民主 纲领
原文传递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 被引量:42
8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7,160,共24页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并无太多特别明显的暴戾苛政和"失道"作为,却爆发了革命,且能较为轻易地速成。对于从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变",应有更深层的梳理、分析和诠释。帝国主义...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并无太多特别明显的暴戾苛政和"失道"作为,却爆发了革命,且能较为轻易地速成。对于从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变",应有更深层的梳理、分析和诠释。帝国主义的全面入侵,造成中国权势结构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外竞争的新局面使朝野面临着政治方向、政治结构和政治伦理的根本变革。一个推行了数千年的小政府政治模式,被迫走向必须展现政府作为的"富强"新路;而制度的困境,则使新政带有自毁的意味。更因政治伦理的转换远不如条文制度那样可以速成,政治体制的转型便遇到进一步难以逆转的困境,终不得不让位于被认为更迅捷更有效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体制困境 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
原文传递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 被引量:37
9
作者 村田雄二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 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五族共和 孙中山 张謇 杨度
下载PDF
“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 被引量:36
10
作者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辛亥革命导致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系统的深刻变更 ,典型的表现便是“革命”与“共和”两词汇从古典义向现代义转换。“革命”的古典义是变革天命 ,指改朝换代 ;“共和”的古典义是“相与和而共政事”,指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 1 9、2 0世纪... 辛亥革命导致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系统的深刻变更 ,典型的表现便是“革命”与“共和”两词汇从古典义向现代义转换。“革命”的古典义是变革天命 ,指改朝换代 ;“共和”的古典义是“相与和而共政事”,指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 1 9、2 0世纪之交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二词内涵发生异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 ,承袭“汤武革命 ,顺天应人”、“相与和而共政事”的传统话语 ,又汲纳来自英、法的社会革命论与来自法、美的共和主义思想 ,赋予“革命”、“共和”以现代义 ,与世界义接轨。而日本人幕末、明治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与“共和”意译西方术语“revolution”与“republicanism”,被流亡日本的中国政治家及留学生传输回中国。这两个挟带西学内涵的汉字词为方兴未艾的中国近代革命—共和运动所采纳 ,成了辛亥革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的中坚概念。“革命”与“共和”经历“中国创制的古典词—传入日本并发生演变—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术语—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度、跨文化的传播过程 ,其间还发生改良派与革命派对两概念不同诠释的论战 ,其结果是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概念在中国逐渐普及。然而 ,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理念在中国被正确理解、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共和 政治 语义 近代 政治概念 现代化 中国 革命 改良派 政治转型
下载PDF
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 被引量:36
11
作者 陈连开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5-151,共7页
中华民族是本世纪初出现的称谓.最初是指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的用法,并且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到目前,一般以中华民族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是体现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 中华民族是本世纪初出现的称谓.最初是指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的用法,并且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到目前,一般以中华民族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是体现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起源 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 形成史 各民族 统一多民族 民族地区 中国少数民族 56个兄弟民族 独立解放
原文传递
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 被引量:30
12
作者 章开沅 《近代史研究》 1983年第1期163-191,共29页
感谢北美亚洲学会的盛情邀请,今年4月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该会第34届年会“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七十年后的回顾”学术讨论会上,我国台湾海峡两岸历史学者得以共聚一堂,并且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首次直接交流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但由于... 感谢北美亚洲学会的盛情邀请,今年4月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该会第34届年会“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七十年后的回顾”学术讨论会上,我国台湾海峡两岸历史学者得以共聚一堂,并且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首次直接交流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但由于到会人数众多,讨论发言时间限定每人不得超过2——5分钟,彼此都未能畅所欲言。因此,我想借《近代史研究》的篇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台湾海峡两岸 北学 学术讨论会 近代史研究 时间限定 学术见解 直接交流 彼此都 七十年
原文传递
清末留日学生中的女性 被引量:28
13
作者 周一川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9-64,共16页
翻开中国现代史,到处可见留日学生出身的各界名人、要人的活动踪迹。始自清末的留日高潮,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末留学生在日的活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同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紧密相连,并成为... 翻开中国现代史,到处可见留日学生出身的各界名人、要人的活动踪迹。始自清末的留日高潮,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末留学生在日的活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同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紧密相连,并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留日史的研究是中日关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留日女学生 女子学校 清末留日学生 女子留学 中国女学 中国女子 辛亥革命 秋瑾 中国学生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法律革命 被引量:19
14
作者 公丕祥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22,共9页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过三次历史性巨变,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看,尽管这些历史巨变的过程、特点和目标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种模式或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过三次历史性巨变,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看,尽管这些历史巨变的过程、特点和目标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种模式或趋势,法制现代化都几乎成为这些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法律表现,并且衍生出前后相继、逐次提升的三次法律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革命 法制现代化 二十世纪 新民主主义 当代中国 法律制度 法律秩序 社会主义法制 邓小平 辛亥革命
原文传递
近代湖湘文化试探 被引量:28
15
作者 林增平 《历史研究》 1988年第4期3-17,共15页
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漫长的古代,在湖南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寥若晨星.而跨入近代(1840年后),就迥然不同,在诸如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变中,湖南所产生的反映,着实引人瞩目;且人才辈... 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漫长的古代,在湖南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寥若晨星.而跨入近代(1840年后),就迥然不同,在诸如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变中,湖南所产生的反映,着实引人瞩目;且人才辈出,为人们所称道,延续至现代,更呈现出鼎盛的局势.其故安在?这是近年学术界所乐于议论,亦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湖湘文化 湖南移民 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起义 湖南人 明末清初 谭嗣同 历史研究 湘军 左宗棠
原文传递
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 被引量:28
16
作者 汪利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8-200,共13页
清代杭州驻防旗人在杭州经历了从清初的占领者,到清中期的定居者,到清末的革命排斥对象的身份转变过程。驻防旗人的地方化使其对杭州逐渐产生归属感。清末反满浪潮并非直接来源于持续的满—汉矛盾,而是由于汉人民族主义情绪的急剧高涨... 清代杭州驻防旗人在杭州经历了从清初的占领者,到清中期的定居者,到清末的革命排斥对象的身份转变过程。驻防旗人的地方化使其对杭州逐渐产生归属感。清末反满浪潮并非直接来源于持续的满—汉矛盾,而是由于汉人民族主义情绪的急剧高涨。当排满革命者将旗人锁定在与清廷的关系中,驻防旗人群体同时面临了民族和地方身份认同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旗营 满汉关系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原文传递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被引量:17
17
作者 忻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徬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早期现代化 城市化 一体化结构 新式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史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咨议局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演进 被引量:26
18
作者 罗福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20,共6页
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也是革命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间,以中华民族为基石的、统一的、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时代目标。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反思百年来中... 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也是革命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间,以中华民族为基石的、统一的、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时代目标。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反思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民族国家的历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与教训,既是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深刻记忆,也是对百年前的这场伟大革命的最好纪念。本刊特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这个主题刊出六篇笔谈文章,从不同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中,既有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总体评判,也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建构问题上存在缺失的检讨,还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的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同体 辛亥革命 演进 精神 中华 领土扩张 世界近代史 奥斯曼帝国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内涵之演变 被引量:26
19
作者 郝时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65,108-109,共11页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国开始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行列,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中国的仁人志士、社会各界进行了"种族"、"五族共和&qu...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国开始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行列,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中国的仁人志士、社会各界进行了"种族"、"五族共和"、"汉族中心"、"宗族"等民族主义的论说,都在试图阐释中华民族的内涵。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赋予了科学、准确的内涵,实践了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自决,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种族 五族共和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 国家民族
原文传递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被引量:25
20
作者 毛泽东 《教学与研究》 1981年第4期1-6,共6页
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 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国民党 中共党史 三个阶段 辛亥革命 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国无产阶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