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辒辌车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司晓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763-765,共3页
辒、辌见于《說文.车部》,由于《说文》对其注释过于简略,致使后人对其所指众说纷纭,在分析各家说法的基础上,并参考马王堆汉简遣策,指出辒、辌应是两种车名,并分析其同源词,指出两车在形制上的差异。
关键词 词源 形制
下载PDF
汉魏晋南北朝葬仪中“殊礼”的形成与变迁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可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4-52,共9页
从汉代开始,在极少数拥有特殊地位的贵臣或诸侯王死后,皇帝会赐以多种形式的"殊礼"。殊礼本身意味着超越了一般制度的礼遇,因此殊礼的标准并非依据既定的礼仪或法律,而是以"故事",即前代人物的事例为准。通过梳理史... 从汉代开始,在极少数拥有特殊地位的贵臣或诸侯王死后,皇帝会赐以多种形式的"殊礼"。殊礼本身意味着超越了一般制度的礼遇,因此殊礼的标准并非依据既定的礼仪或法律,而是以"故事",即前代人物的事例为准。通过梳理史料,可以确定汉魏晋南北朝葬仪中所用殊礼主要包括有辒辌车、黄屋左纛、鸾辂、龙旂九旒、虎贲百人等车舆及仪仗。追根溯源,这些殊礼的下赐均源自西汉霍光以及东汉诸侯王的葬礼故事。经过西晋朝的整理与改造,上述葬礼中所用殊礼又为东晋南北朝所继承沿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殊礼 辌车 黄屋左纛 鸾辂 龙旗九旒 虎贲百人 前后部鼓吹
全文增补中
秦始皇死亡疑案续解
3
作者 郭声波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秦始皇死后,胡亥一行秘不发丧,假借始皇乘舆名义前往九原,看似绕道,其实隐藏了一个巨大阴谋,是他们基于对当时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为了顺利接掌政权,扫清政治对手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之所以能够做到在长达一个多月里秘不发丧,始皇遗体得... 秦始皇死后,胡亥一行秘不发丧,假借始皇乘舆名义前往九原,看似绕道,其实隐藏了一个巨大阴谋,是他们基于对当时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为了顺利接掌政权,扫清政治对手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之所以能够做到在长达一个多月里秘不发丧,始皇遗体得以大致保存并未被外人发觉,应当是得益于沿途郡县的凌室、陵井、凌阴设施,以及车队从齐地带有数量较大的干鲍鱼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九原 秘丧 辌车 凌阴
下载PDF
《孙子》:《谋攻》
4
作者 周溶泉 徐应佩 《语文建设》 1965年第10期20-21,共2页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fēn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ī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为上 善者 上兵伐谋 伐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 伐交 善之 三分之一
下载PDF
秦铜车马
5
《初中生辅导》 2024年第17期F0002-F0002,共1页
图中的秦铜车马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它又被称作“安车”。在秦代,安车又称辒辌车,曾作为秦始皇出巡乘舆。《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的记载,多次提到辒辌车。该铜车马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1241千克... 图中的秦铜车马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它又被称作“安车”。在秦代,安车又称辒辌车,曾作为秦始皇出巡乘舆。《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的记载,多次提到辒辌车。该铜车马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1241千克,车、马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车马 辌车 秦始皇帝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安车 出巡 博物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