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2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年北京城区两次强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0
1
作者 王华 孙继松 李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56,共8页
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北京夏季预报和服务的重点,针对2005年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两次强冰雹天气,利用常规探测和自动站、雷达、风廓线等资料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冰雹天气在环流形势、局地气象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等... 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北京夏季预报和服务的重点,针对2005年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两次强冰雹天气,利用常规探测和自动站、雷达、风廓线等资料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冰雹天气在环流形势、局地气象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等方面有明显差异,5月31日的高低空急流配置、能量和风的垂直切变等更有利于强雹暴的发生;超级单体回波是5月31日北京城区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6月7日为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两次过程中雹云的发展演变、冰雹的落区与地面中尺度系统都有较好的对应;造成5月31日城区降雹的对流系统为中-γ尺度,6月7日为中-β尺度,因此5月31日冰雹天气的预警难度较大,今后需充分应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资料做好此类突发性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急流 中尺度 辐合 切变 飑线
下载PDF
中小尺度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李军霞 汤达章 +2 位作者 李培仁 徐芬 晋立军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7-563,共7页
本文选取2003—2005年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中小尺度的多普勒速度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逆风区厚度、尺度、强度(速度切变)等方面作了详细地分析,并与相应的回波反射率因子Z及VIL(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值对照。结果表明:逆风区强度... 本文选取2003—2005年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中小尺度的多普勒速度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逆风区厚度、尺度、强度(速度切变)等方面作了详细地分析,并与相应的回波反射率因子Z及VIL(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值对照。结果表明:逆风区强度与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厚度与VIL值,逆风区底层流场结构与强回波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且,绝大部分逆风区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时间有1—2 h的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风区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 气旋 反气旋 辐合 辐散
下载PDF
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个例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刘黎平 阮征 覃丹宇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93-1201,共9页
利用外场试验资料,用双多普勒雷达技术和径向速度场分析方法,研究了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流域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动力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西南.东北取向1000km长的暴雨雨带中,存在有许多尺度在20~50km大小... 利用外场试验资料,用双多普勒雷达技术和径向速度场分析方法,研究了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流域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动力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西南.东北取向1000km长的暴雨雨带中,存在有许多尺度在20~50km大小的β或γ中尺度强回波带或回波团,在长江中游,混合性强降水雨带在长200km以上的低空切变线上形成;在切变线南侧的低空西南急流和北侧的偏东气流共同作用下形成上升气流,对流云得到发展,切变线低空风场的扰动、中尺度切变和β中尺度辐合是造成对流发展的原因;新回波常常在老回波右后侧生成,并移向西南气流区,从而得到充足的水汽,这种回波发展旺盛,持续时间长.B中尺度对流系统常常伴有尺度更小的中尺度涡旋和中尺度辐合等γ中尺度结构,这些γ中尺度结构在强对流的发展过程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辐合 个例分析 梅雨锋暴雨 切变线 强降水 暴雨过程 西南 发展 验资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周边异常多雨中心及其水汽输送通道 被引量:42
4
作者 苗秋菊 徐祥德 施小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4-47,共4页
采用整层水汽通量诊断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青藏高原周边多雨中心的水汽输送结构 ,揭示了高原东南部整层水汽输送扰动尺度辐合特征及其与高原周边多雨中心的相关关系 ,并分析了整层水汽通量合成相关矢量场 ,揭示出高原周边多雨中心水汽源... 采用整层水汽通量诊断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青藏高原周边多雨中心的水汽输送结构 ,揭示了高原东南部整层水汽输送扰动尺度辐合特征及其与高原周边多雨中心的相关关系 ,并分析了整层水汽通量合成相关矢量场 ,揭示出高原周边多雨中心水汽源及其多通道的异常辐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辐合 水汽通量 青藏高原 异常 诊断分析 东南部 相关关系 通道 方法
下载PDF
山东省春季大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个例分析 被引量:39
5
作者 杨晓霞 赵宇 高留喜 《气象科技》 2005年第1期45-49,67,共6页
应用T2 13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场和 6h预报场资料对山东省春季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这次春季暴雨主要是受 85 0hPa低涡和地面气旋影响产生的 ,低涡中心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暴... 应用T2 13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场和 6h预报场资料对山东省春季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这次春季暴雨主要是受 85 0hPa低涡和地面气旋影响产生的 ,低涡中心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暴雨。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低层有较大的正螺旋度和非地转 Q 矢量辐合 ,说明暴雨区有中尺度和大尺度上升运动相叠加。与夏季暴雨的不同在于副热带系统较弱而西风带系统起主导作用 ,暴雨前后冷暖空气活动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不稳定能量 辐合 个例分析 上升运动 低涡 气旋 春季 天气 热带
下载PDF
一次强风暴天气闪电定位资料与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杨国锋 汤达章 +1 位作者 刘晓 张一平 《气象科技》 200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根据2003年6月19日河南一次强风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和714CD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度回波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 根据2003年6月19日河南一次强风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和714CD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度回波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速度场分析表明: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雷达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于消散,闪电频数也随着减少;在降水回波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这对于雷暴天气闪电短时预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资料 闪电定位 强风暴 综合分析 2003年6月 雷达回波强度 对比分析 闪电活动 时间序列 风场特征 降水回波 闪电频数 参考价值 雷暴天气 一致性 分析表 速度场 波速度 低层 消散 辐合
下载PDF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钱婷婷 王迎春 +1 位作者 郑祉芳 郑永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就2000年7月11~14日北京连续4天≥35℃的高温天气,分析了与之相关的700hPa河套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指出它是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范围暖空气东移相关联的一个深厚的负涡度系统。由于河套高压是一个水平尺度较小的移动性系统,所以高温... 就2000年7月11~14日北京连续4天≥35℃的高温天气,分析了与之相关的700hPa河套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指出它是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范围暖空气东移相关联的一个深厚的负涡度系统。由于河套高压是一个水平尺度较小的移动性系统,所以高温持续天数较短。作为一个暖性高压,河套高压所对应的负涡度系统在垂直方向可达到对流层上层。极锋急流出口区和副热带急流入口区的高空辐合机制使位于南北两条急流之间的河套高压为下沉运动控制,它所伴随的晴空区辐射增温和绝热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形成。文章最后提出了河套高压的形成还可能和高空急流的动力加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结构分析 北京 2000年7月 高温天气 西部干旱区 副热带急流 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 运动控制 高空急流 系统 相关联 暖空气 大范围 移动性 水平尺 对流层 涡度 增温 上层 辐合 极锋
下载PDF
急流次级环流对局地持续强风暴天气的作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勇 《气象科技》 2005年第3期214-217,共4页
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和地面风场资料对1994年6月28日陕西中部发生的一次罕见的长时间局地大风、冰雹、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出现在500hPa槽前和700hPa低涡暖式切变线附近;强风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和低... 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和地面风场资料对1994年6月28日陕西中部发生的一次罕见的长时间局地大风、冰雹、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出现在500hPa槽前和700hPa低涡暖式切变线附近;强风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和低空急流左前侧辐合重叠区,与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紧密相关;证实了地面中尺度气旋是由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引起,次级环流控制着中尺度系统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环流 强风暴 500hPa 1994年 高低空急流 中尺度气旋 中尺度系统 风场资料 雷达回波 诊断分析 暴雨天气 高空急流 气旋活动 发展变化 环流控制 天气图 长时间 地面 切变线 重叠区 大风 冰雹 低涡 辐合
下载PDF
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调整模式大气的云微物理变量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永平 袁招洪 王晓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8-664,共7页
一种简单云分析方案 ,用于由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反演中尺度大气模式初值分析中的云微物理变量 (云水混合比和雨水混合比 )和空气湿度变量 (比湿 ) ,使模式积分初始场反映出观测空间的云微物理特征以及哪些空间位置上的大气处于饱和状... 一种简单云分析方案 ,用于由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反演中尺度大气模式初值分析中的云微物理变量 (云水混合比和雨水混合比 )和空气湿度变量 (比湿 ) ,使模式积分初始场反映出观测空间的云微物理特征以及哪些空间位置上的大气处于饱和状态。应用于 2 0 0 2年6月梅雨期安徽省马鞍山市一次降水过程的临近数值预报试验结果表明 ,模式预报的大气综合反射率与雷达观测的回波图像相近 ,由云微物理变量变化表示的模式云系演变与雷达观测的回波图像一致 ,伴随模拟的中小尺度云系 ,模式大气能很快调整出合理的中小尺度流场辐散、辐合结构 ;它们明显好于模式初始场不引入雷达反射率时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理 云系 初始场 雷达观测 大气 梅雨期 辐合 中小 变量 模式
下载PDF
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崔宏 赵春生 +4 位作者 郑向东 郑永光 秦瑜 陈尊裕 陈鲁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9-266,共8页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势涡度的变化表明 ,这是一次显著的平流层空气由上向下穿过对流层顶深入对流层的下传过程 ,此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与冷空气南下的天气过程和副热带急流、极锋急流移动造成的辐合下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臭氧 过程分析 异常 临安地区 春季 高空气象要素 副热带急流 垂直探测 位势涡度 结合分析 对流层顶 天气过程 交换过程 下沉运动 平流层 代表性 冷空气 上层 辐合 极锋
下载PDF
夏季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环流条件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章国材 李晓莉 乔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温,边界层增温,使得降水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二是造成边界层风的辐合,进而激发了整层的上升运动;三是这股冷空气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重要水汽源。暴雨发生前南亚高压主体突然东进,高空急流轴不断东伸加强,其出口端不断向南伸展,使得对流层中层副高主体西移,同时造成日本附近的冷涡南压,为冷空气从中低层侵入暴雨发生区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 环流条件 暴雨过程 副热带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诊断分析 压区 2003年7月 夏季 地面观测资料 不稳定能量 冷空气 形成原因 上升运动 南亚高压 对流层 边界层 低层 急流轴 出口端 发生区 主体 北方 降水 辐合 伸展
下载PDF
“7·22”长江中游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 2 0 0 2年 7月 2 2~ 2 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 ,结合地面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 1 )大别山西侧的暴雨由中α尺度切变线上中β... 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 2 0 0 2年 7月 2 2~ 2 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 ,结合地面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 1 )大别山西侧的暴雨由中α尺度切变线上中β尺度低涡造成 ,湘鄂交界地带的暴雨由切变线上气旋性扰动造成。 ( 2 )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为暴雨中尺度系统形成提供了启动机制 :在正涡度平流的作用下 ,对流层中低层降压产生变压风辐合造成上升运动 ,低层暖湿气流抬升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爆发形成局地对流产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中尺度天气系统 切变线 不稳定能量 暖湿气流 辐合 降压 爆发 流产
下载PDF
2004年云南秋季强降水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尤红 曹中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5-101,共7页
利用NCEP格点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云南秋季强降水进行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湿位涡均能较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干位涡能很好地反映滇黔辐合强弱和地面冷空气的移动路径。湿位涡则能反映暖湿气流活动特征。强降水发生期... 利用NCEP格点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云南秋季强降水进行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湿位涡均能较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干位涡能很好地反映滇黔辐合强弱和地面冷空气的移动路径。湿位涡则能反映暖湿气流活动特征。强降水发生期间,中高层强干湿位涡向低层传送,低层负湿位涡向上伸展。对流层中高层的干湿位涡强中心向低层传送方向和强度变化与强降水雨带移动方向及雨强变化一致。此次强降水对流层中层的强干位涡源位于川东,表明该过程与9月2—6日川东大暴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干湿位涡 辐合 切变
下载PDF
浙江省暴雨与地形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安丽 《浙江气象》 1992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就浙江省暴雨与地形特点探讨了暴雨与地形的关系,指出梅雨暴雨主要分布在本省西南山区西侧而台风暴雨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东侧。地形抬升与辐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暴雨中心的分布型式,而地形使降水量增幅的机制主要在于地形抬升... 本文就浙江省暴雨与地形特点探讨了暴雨与地形的关系,指出梅雨暴雨主要分布在本省西南山区西侧而台风暴雨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东侧。地形抬升与辐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暴雨中心的分布型式,而地形使降水量增幅的机制主要在于地形抬升形成的地形云系与系统云系间的相互物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中心 降水量分布 台风暴雨 地形雨 云系 辐合 地形云 动力抬升 物理作用 江淮气旋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一个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贾小龙 李崇银 周宁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5-739,共15页
文中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气候谱模式ALGCM (R4 2L9) 12a(1978~ 1989年 )积分的逐日输出结果 ,并与 1978~ 1989年的逐日NCEP资料对照 ,以此对热带季节内振荡 (30~ 6 0d振荡 )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表明 ,该模式在热... 文中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气候谱模式ALGCM (R4 2L9) 12a(1978~ 1989年 )积分的逐日输出结果 ,并与 1978~ 1989年的逐日NCEP资料对照 ,以此对热带季节内振荡 (30~ 6 0d振荡 )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表明 ,该模式在热带地区可以模拟出明显的季节内振荡 (ISO)的准周期信号 ,并抓住了热带ISO的基本传播特征 ,能较好地再现东、西半球传播速度的差异 ,同时模式模拟存在东传要好于西传 ,冬、春季的模拟要好于夏、秋季的现象。该模式模拟的热带ISO的强度较许多大气模式明显提高 ,尤其是对 2 0 0hPa上ISO动能强度的模拟。模式基本模拟出了ISO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水平风场特征。模式较好地再现了热带ISO纬向风的垂直结构。此外 ,观测资料表明热带ISO在冬、春强 ,而夏、秋弱的季节性倾向与ISO的年际变化相联系 ,模拟的ISO在季节性倾向偏差上表现为冬、夏相对强 ,而春、秋相对弱。垂直速度、散度、水汽等物理量的配置同NCEP资料的结构特征仍有明显差异 ,模拟的ISO空间分布也不太理想 ,表明要很好模拟ISO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 ,还须做不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热带大气 NCEP 大气物理 水平风场 辐合 大气模式 秋季 空间分布特征 春季
下载PDF
重庆2008年7月21日强对流天气成因及其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牟容 余君 刘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54,I0005-I0006,共8页
对2008年7月21日重庆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分析天气背景,雷达回波,并应用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风场,研究了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入侵和中低层低涡系统强盛的暖湿气流形成的辐合切变是发生强对流... 对2008年7月21日重庆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分析天气背景,雷达回波,并应用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风场,研究了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入侵和中低层低涡系统强盛的暖湿气流形成的辐合切变是发生强对流的主要原因。雷达观测具有明显的弱回波区和"逆风区";反演水平风场表现为低层强回波前部有一条辐合上升带,到中层辐合上升带与强回波区重合,高层则对应辐散区;从风场的垂直剖面来看,强对流后部为入流区,到达中部后,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低层辐合带和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强回波。在前部弱回波区处存在强降水下落形成的出流,该气流与暖湿气流辐合造成了浅薄的出流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辐合 列车效应 逆风区 四维变分同化 出流边界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尹丽云 张杰 +1 位作者 张腾飞 许迎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0-1109,共10页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频数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在飑线成熟阶段,地闪频数较高,负地闪频数达到最大峰值前10~15min,正地闪出现最大峰值;在飑线减弱阶段,地闪频数急速下降,正地闪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当正地闪所占比例超过地闪总数的8%以上时,地闪活动开始呈减弱特征。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dBz),对应着径向速度场上的辐合区,密集的正地闪发生在飑线成熟阶段,对应着辐合区附近>40dBz的强回波区域,稀疏的正地闪发生在强回波外围的云砧或稳定性降水部位。在飑线整个发展阶段,-10℃,-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跳跃发展,且-10℃和-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总在地闪频数变化之前6~30min。负地闪集中出现在-92~-90℃和-76~-74℃的云区,而正地闪集中发生在-90~-60℃的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负地闪 回波强度 辐合 云顶亮温
下载PDF
2012年7月下旬河套地区4次切变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德勒格日玛 李一平 +2 位作者 韩经纬 祁伏裕 王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3-243,共11页
应用日常预报业务中可以方便使用的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从环流背景、流型配置、物理机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河套地区4次暴雨过程,旨在提高对暴雨的短期预报预测能力及短时强降水的... 应用日常预报业务中可以方便使用的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从环流背景、流型配置、物理机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河套地区4次暴雨过程,旨在提高对暴雨的短期预报预测能力及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警能力。分析发现:(1)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以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偏南气流在35°—40°N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的偏北气流多次交汇,水汽在该带中明显辐合,为河套地区持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提供水汽辐合上升动力条件;(2)暴雨落区与低层的显著流线出口区或急流出口区的位置、切变线的位置密切相关,暴雨一般落在高空急流的右侧、低空急流的左侧;(3)暴雨天气出现前一般会出现500hPa以下θ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特征;(4)暴雨天气出现前一般都会出现风随高度顺转的特征;(5)暴雨过程中地面辐合线起到动力抬升作用,触发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6)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都比较低,利于水汽凝结,而平衡高度较高,利于能量的积累,对于对流天气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切变 流型配置 辐合 中尺度
原文传递
“6.19”湖南大范围暴雨中“列车效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唐明晖 李巧媛 +1 位作者 丁小剑 唐瑶 《暴雨灾害》 2012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探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18—20日湖南省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该过程中"列车效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深厚湿层是产生高降水率的水汽来源,中低层垂...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探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18—20日湖南省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该过程中"列车效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深厚湿层是产生高降水率的水汽来源,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对流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可使强降水维持更长时间,有利于大暴雨产生;低质心、高效率的大面积降水回波(≥40 dBz)较长时间源源不断从湘北经过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湘中以北大范围暴雨甚至大暴雨;冷暖平流和辐合相叠加的径向速度特征、中气旋、低空急流的维持使"列车效应"长时间维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快速识别强降水回波和"列车效应"并对其维持时间作出预测,可为及时、准确发布暴雨预警与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列车效应 辐合 中气旋
下载PDF
2006年7月19—20日苏中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尹东屏 吴海英 +2 位作者 张冰 周鹏 刘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1-647,共7页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强对流天气。分析表明,在同一对流云团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的物理量特征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冷空气 辐合 强对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