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与组成特征 被引量:63
1
作者 张文菊 彭佩钦 +2 位作者 童成立 王小利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0,共5页
以洞庭湖3类湿地的9个典型剖面为代表,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湖草滩地表层(0~1 0cm)有机碳含量(>4 0g/kg)明显高于芦苇滩地(2 0±2 . 8) g/kg和垦殖水田(2 8±8 . 6 ) g/kg .0~30cm内,湖草... 以洞庭湖3类湿地的9个典型剖面为代表,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湖草滩地表层(0~1 0cm)有机碳含量(>4 0g/kg)明显高于芦苇滩地(2 0±2 . 8) g/kg和垦殖水田(2 8±8 . 6 ) g/kg .0~30cm内,湖草和芦苇滩地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0cm以下有机碳含量基本稳定.垦殖水田的3个剖面间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变异.湖草滩地表层0~1 0cm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2 0 %以上,而芦苇滩地和垦殖水田表层0~1 0cm的有机碳以稳定的重组碳为主(>90 %) .同一类型湿地垂直方向上,受有机碳来源复杂性的影响,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分组试验还表明,重组碳与总有机碳、容重与总有机碳、重组碳与重组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 . 0 1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有机碳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和栽培措施对农田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孟凡乔 况星 +1 位作者 张轩 杜章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12-2519,共8页
以河北曲周县原状草地土壤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碳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原状草地改变为农田后(34年),土壤砂粒、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和总有机碳的比例、轻组土壤和轻组... 以河北曲周县原状草地土壤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碳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原状草地改变为农田后(34年),土壤砂粒、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和总有机碳的比例、轻组土壤和轻组土壤有机碳都显著降低,且以秸秆还田影响最大。经过8年的耕作,施加底肥、免耕和秸秆整株还田等农艺措施,明显提高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使得0~2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且整株还田比粉碎还田更能增加10~20cm土壤颗粒的有机碳含量,而免耕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增加主要表现在0~10cm。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的比例也会显著降低,且非保护性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还田 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邢世和 王国强 郭剑芬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2-538,共7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橘园)和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土地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团聚体轻组物质含量一般高于次表层,它们占土壤质量比例分别为0.01%-0.42%与... 对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橘园)和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土地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团聚体轻组物质含量一般高于次表层,它们占土壤质量比例分别为0.01%-0.42%与0.01%-0.28%,林地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农地.林地开垦农用后,土壤各粒级团聚体轻组碳都发生大幅度损失(橘园除外),轻组有机碳贮量损失最高达90%,土壤总轻组有机碳与>2 mm、0.5-2 mm、<0.25mm粒径团聚体轻组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轻组碳比全碳更能反映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有机质损失的敏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组分中多环芳烃分配特征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文静 李广坡 +3 位作者 倪进治 陈卫锋 杨柳明 魏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0-1627,共8页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有所不同.本文对6个野外污染土壤中15种优控PAHs的含量和组成及其在土壤轻组(LF)和重组(HF)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苯并[a]...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有所不同.本文对6个野外污染土壤中15种优控PAHs的含量和组成及其在土壤轻组(LF)和重组(HF)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全土、LF和HF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6个土样中15种PAHs总量范围为8.31×10^2~2.97710^4μg/kg,4环PAHs百分含量最高,范围为35.7%~59.6%.6个土样LF中PAHs总量范围为2.38×10^4~1.17×10^5μg/kg,HF中PAHs总量范围为3.75×10^2~2.12×10^4μg/kg.虽然土壤中LF质量百分比只有1.0%~9.8%,但其结合的PAHs量却占土壤中PAHs总量的5.9%-60.6%.LF中15种PAHs总TEQBaP值范围为2.99×10^2~1.68×10^4μg/kg,分别是全土和HF的2.7~33.2倍和3.6~69.5倍.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估中,应重视LF中PAHs.对LF中PAHs量占土壤中PAHs总量百分比较高的土壤,可以通过分离LF的方法来修复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配特征 生态风险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 Ⅳ.多环芳烃在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中分配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倪进治 骆永明 +2 位作者 魏然 李秀华 钱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7-823,共7页
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不同活性有机质库中的分配会影响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组方法,分离出以游离态有机物质存在的轻组和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重组,研究了15种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 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不同活性有机质库中的分配会影响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组方法,分离出以游离态有机物质存在的轻组和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重组,研究了15种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控的PAHs在土壤轻组和重组以及重组结合态腐殖质不同组分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轻组中PAHs总量的含量范围为1.30×10^4~1.07×10^5μgkg^-1,远远高于PAHs总量的含量为221.7~297.8μgkg^-1的重组。土壤中轻组的含量虽然只有0.4%~2.3%,但它结合的PAHs量却占土壤中PAHs总量的31.5%~69.5%。重组中PAHs含量主要分布在紧结态腐殖质中,占重组PAHs总量71.2%~87.2%。结合态腐殖质不同组分中PAHs的含量与它们有机碳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紧结态腐殖质对PAHs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稳结态和松结态腐殖质。PAH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可能主要在于轻组结合的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结合态腐殖质 分配特征
下载PDF
黑碳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尹云锋 杨玉盛 +4 位作者 高人 郭剑芬 马红亮 邱敬 李又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5-629,共5页
黑碳(BC)是土壤惰性C库的重要组分,在土壤C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研究BC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轻组分中黑碳(LFBC)含量为0.05~0.64g/kg,而重组分中黑碳(HFBC)含量为0... 黑碳(BC)是土壤惰性C库的重要组分,在土壤C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研究BC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轻组分中黑碳(LFBC)含量为0.05~0.64g/kg,而重组分中黑碳(HFBC)含量为0.23~1.09g/kg。LFBC/BC的比例为12.9%~37.5%,HFBC/BC的比例为62.5%~87.1%,表明BC主要存在重组分中。但是,LFBC含量占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的比例(LFBC/LFOC)为4.0%~27.9%,而HFBC含量占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的比例(HFBC/HFOC)仅为6.5%~8.9%,前者比例大多高于后者,说明轻组分中不仅存在BC,而且BC占该组分C库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密度分 黑碳 杉木人工林
下载PDF
焦化污染土壤有机质不同组分中多环芳烃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钟名誉 陈卓 +2 位作者 贾晓洋 王世杰 夏天翔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349-3358,共10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影响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赋存的重要因素,本文对3个地区的PAHs污染土壤,将其分为土壤轻组分(LF)、重组分(HF)以及另外3个有机质组分(松散结合的腐殖质(H_(1))、稳定结合的腐殖质(H_(2))和紧密结合的腐殖质(H_(3))),... 土壤有机质(SOM)是影响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赋存的重要因素,本文对3个地区的PAHs污染土壤,将其分为土壤轻组分(LF)、重组分(HF)以及另外3个有机质组分(松散结合的腐殖质(H_(1))、稳定结合的腐殖质(H_(2))和紧密结合的腐殖质(H_(3))),采用过硫酸盐氧化法间接测定土壤中16种PAHs的生物有效性,分析了氧化前、后土壤分离的各组分之间PAHs的浓度以及其结构组成.结果表明:(1)LF中PAHs浓度为226.51~11240.40 mg·kg^(-1),HF则为29.81~1506.00 mg·kg^(-1),虽然LF占总样品的质量百分比仅为1.41%~2.43%,所含的PAHs占土壤中PAHs总量的13%~17%,LF富集PAHs的能力要远大于HF;(2)原土中2~3环的PAHs生物有效性为0.48~0.81,均值为0.68,略高于∑PAHs均值(0.67)、4环(0.55)以及5~6环(0.30);而HF中4环PAHs生物有效性为0.58~0.68,均值为0.61,略高于∑PAHs均值(0.56)、5~6环(0.45)以及2~3环(0.60),原土中PAHs生物有效性均值要比HF高,低环PAHs生物有效性要高于高环.(3)对比HF和LF,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LF比HF在波长为1033 cm^(-1)处相对吸光度明显增加,增幅为11.41%~22.62%,而在3500~3300 cm^(-1)处LF比HF相对吸光度则略有下降,降幅为1.57%~16.36%,因而LF中含C—O官能团的物质较多,表明LF比HF含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以及高度聚合物等,导致LF中所含的PAHs要远高于其他组分,而HF中的PAHs多分布于H_(3)中,可能是由于H_(3)中存在较高的疏水性有机质.在对PAHs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以及健康风险评估中,应重视土壤LF组分及其所含PAHs生物有效性规律以及PAHs污染严重时HF中PAHs可能存在较多的情况,土壤中有机物成分显著影响土壤中PAHs的分布和生物利用度这一事实可用于PAHs污染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厂土壤 PAHS 过硫酸盐 生物有效性
原文传递
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不同组分中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孙金兵 桑英 +1 位作者 宋金凤 崔晓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通过实地采样对黑碳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在不同有机碳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碳(BC)含量在表层(A11)、亚表层(A12)分别为6.3916.55 g·kg-1、1.44 6.16 g&#... [目的]通过实地采样对黑碳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在不同有机碳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碳(BC)含量在表层(A11)、亚表层(A12)分别为6.3916.55 g·kg-1、1.44 6.16 g·kg-1,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在A11、A12层中,轻组有机碳(LFOC)平均含量分别为66.66 g·kg-1、6.65 g·kg-1,轻组黑碳(LFBC)平均含量分别为5.63 g·kg-1、1.21 g·kg-1,同时,LFBC/LFOC在A12层(10.02%34.89%)显著高于A11层(6.99%14.45%)(p﹤0.01);A11、A12层重组有机碳(HFOC)平均含量分别为49.16 g·kg-1、36.55 g·kg-1,重组黑碳(HFBC)平均含量分别为2.69 g·kg-1、1.44 g·kg-1,HFBC/HFOC在A11层(3.36%8.08%)和A12层(3.21%7.5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土壤中LFBC/LFOC显著高于HFBC/HFOC(p﹤0.01),LFBC/BC显著高于HFBC/BC(p﹤0.01)。[结论]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中黑碳的含量、比例均较高;土壤表层(A11)有机碳、黑碳含量及各组分有机碳、黑碳含量均高于亚表层(A12),均随着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轻组、重组有机碳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黑碳,黑碳主要分布在轻组分中;轻组、重组有机碳与组分中黑碳均显著相关,轻组中相关系数大于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森林土壤 黑碳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舒馨 朱安宁 +2 位作者 张佳宝 陈文超 杨文亮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2-438,共7页
为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本试验以北方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组分(LF)、重组组分(HF)以及各组分有机碳、氮(LFC、LFN、HFC、HFN)的变化。采用密度为1.7 g cm-3的碘化钾重液将土壤分离... 为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本试验以北方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组分(LF)、重组组分(HF)以及各组分有机碳、氮(LFC、LFN、HFC、HFN)的变化。采用密度为1.7 g cm-3的碘化钾重液将土壤分离为轻组和重组。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含量介于38.91~94.89 g 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6.89%~33.17%;轻组氮(LFN)含量介于1.03~3.47 g kg-1之间。耕作扰动导致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损失,随着翻耕频率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外源有机物,显著提高了土壤LFC和LFN的含量。轻组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呈递减的趋势。由于轻组的C/N比值显著高于重组和原土,因此轻组对耕作制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更敏感。不同耕作制度下HF、HFC、HFN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少免耕能减少土壤有机碳、氮的损失,秸秆能补充土壤碳库,提高土壤氮含量,因此保护性耕作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尤其对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累积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潮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原文传递
两种农田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金云 孙文娟 +3 位作者 丁凡 胡洵瑀 陈越 黄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655-2662,共8页
为探讨农田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选取山东平邑旱耕土和湖南桃江水稻土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温度水平(5、15、25、35℃),对两种土壤的轻组、重组及全土进行63 d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全土的呼吸均高于轻组和重... 为探讨农田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选取山东平邑旱耕土和湖南桃江水稻土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温度水平(5、15、25、35℃),对两种土壤的轻组、重组及全土进行63 d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全土的呼吸均高于轻组和重组.旱耕土重组的呼吸高于轻组,水稻土重组和轻组的呼吸在5-25℃温度水平下无显著差异,但35℃下重组高于轻组.在不同温度水平下,旱耕土轻组、重组和全土累积呼吸量分别占其初始碳的0.3%-2.8%、0.4%-3.7%和0.6%-7.0%,水稻土分别占其初始碳的0.4%-3.0%、0.3%-3.8%和0.7%-5.3%.两种土壤全土及轻、重组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均随温度升高和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水稻土重组的Q10高于轻组,旱耕土重组和轻组Q10的差异无明显规律.在5-25℃温度水平下,旱耕土全土Q10显著高于水稻土,但在25-35℃下低于水稻土.说明平邑旱耕土有机碳矿化强度高于桃江水稻土,且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总体比水稻土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原文传递
铜在沉积物不同稳定性组分上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献彬 何义亮 +4 位作者 靳强 汪家权 吕剑 张文英 许振成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4,共6页
沉积物中不同成分的稳定性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按照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成分的稳定性将沉积物分为3个组分(轻组(LF)、腐殖质(HS)、去除HS的重组(HFRHS))。研究了铜在沉积物及其不同组分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pH对吸附... 沉积物中不同成分的稳定性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按照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成分的稳定性将沉积物分为3个组分(轻组(LF)、腐殖质(HS)、去除HS的重组(HFRHS))。研究了铜在沉积物及其不同组分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p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LF与HS对吸附铜的速率起控制作用,而HFRHS是主要的吸附组分,pH对铜的吸附有较大影响。在自然环境中,控制LF和HS的迁移转化,可以有效降低铜的迁移能力,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沉积物 腐殖质
下载PDF
384例北京地区健康少女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12
作者 刘加昌 张瑾 +2 位作者 欧阳巧洪 文志道 滕小梅 《感染.炎症.修复》 2001年第1期61-62,共2页
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身体形态及各部分比例的变化比较大,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北京城区384例健康少女(9.7~10.5岁)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结果,为了解本地区该年龄段少女骨密度(BMD)情况... 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身体形态及各部分比例的变化比较大,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北京城区384例健康少女(9.7~10.5岁)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结果,为了解本地区该年龄段少女骨密度(BMD)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市城区9所小学键康女生384例,年龄范围9岁7个月~10岁5个月(9.7~10.5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身材矮小 骨密度 骨质密度 体重指数 少女 全身扫描 前臂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被引量:97
13
作者 王晶 解宏图 +1 位作者 朱平 李晓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 ,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 ,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 ,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 (DOC)和... 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 ,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 ,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 ,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 (DOC)和水溶性有机碳 (WSOC)、土壤有效碳 (AC)、土壤潜在可矿化碳 (PMC)、土壤易氧化碳 (ROC)、土壤微生物量碳 (SMBC)、土壤轻组有机碳 (LF C)几种较为普遍应用的土壤活性有机质 (碳 )从概念指标、分析意义到分析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描述与理顺 ,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上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 溶性有机碳 有效碳 可矿化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量碳 有机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被引量:111
14
作者 张金波 宋长春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500-504,共5页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2通量和qCO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2通量和qCO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大,周转时间更短,在土壤总有机碳变化可检测之前,土壤微生物部分的变化可能被检测到,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轻组和颗粒态有机质是自然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土地管理方式影响最明显的部分,对于准确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CO2通量和qCO2可以综合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利用土壤有机碳的效率及土壤中碳的代谢作用等,也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DOC通量比全球植物和大气间碳交换量小1~2个数量级,所以生物圈碳平衡的很小变化会导致DOC的巨大变化,DOC浓度和通量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敏感性指标 微生物量碳 颗粒碳有机质 有机质 溶解态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2
15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1 位作者 宋春 李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565-3574,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提取以及室内作物栽培试验,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6年单施化肥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作物秸秆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TOC和LFOC的积累,其中以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26%和136%;粪肥配施化肥对MBC和WSOC的积累效果优于作物秸秆,其中以猪粪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52%和85%。室内作物栽培试验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将引起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则能明显改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猪粪>牛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结论】在东北黑土区,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秸秆配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而猪粪配施化肥则更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有机碳 土壤生产力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C含量及分配 被引量:71
16
作者 杨玉盛 刘艳丽 +3 位作者 陈光水 李灵 谢锦升 林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 C含量及分配的研究 ,结果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 0~ 10 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 C贮量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17倍和1.35倍 ...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 C含量及分配的研究 ,结果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 0~ 10 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 C贮量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17倍和1.35倍 ,轻组有机 C贮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6 4倍和 2 .16倍 ,而颗粒有机 C贮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 1.6 0倍和 3.4 3倍 ,其土壤轻组有机 C和颗粒有机 C的分配比例亦显著高于后两者。不同林分间差异均以 0~ 10 cm土层为最大 ,该层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 C含量分别是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 1.5 2倍和 1.6 3倍 ,轻组有机 C含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70倍和 2 .14倍 ,而颗粒有机C含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 2 .18倍和 4 .85倍。这种差异与经营人工林时进行皆伐、炼山、整地等对林地干扰强度较大、幼林郁闭前产生水土流失及凋落物、枯死细根归还量减少等有关。土壤轻组有机 C和颗粒有机 C可作为土壤有机 C库变化的较为敏感指标 ,同时亦可指示土壤肥力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人工林 土壤非保护性有机C 有机C 颗粒有机C
下载PDF
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68
17
作者 向成华 栾军伟 +1 位作者 骆宗诗 宫渊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5-1034,共10页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调控因子,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土壤颗粒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均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而分配比例保持较稳定水平。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起源的类似。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趋向分布于土壤大团聚体当中。年均温与不同植被类型间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成负相关趋势,但可能由于取样点较少的缘故而在统计上不显著。年均温与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接近于显著负相关(P=0.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杭州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66
18
作者 张文敏 吴明 +3 位作者 王蒙 邵学新 姜小三 周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1360,共10页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调查采集杭州湾自然滩涂湿地土壤样品(0~10 cm、10~20 cm、20~30 cm),比较分析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裸滩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碳(ROC)...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调查采集杭州湾自然滩涂湿地土壤样品(0~10 cm、10~20 cm、20~30 cm),比较分析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裸滩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碳(ROC)和轻组有机质(LFOM)的变化。结果表明:(1)0~30 cm各土层,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和裸滩的SOC平均含量依次为3.87~5.08 g kg-1,6.46~6.78 g kg-1,4.33~4.48 g kg-1和4.99~5.25 g kg-1,互花米草SOC含量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类型;(2)互花米草DOC和LFOM平均含量分别为90.69~98.90 mg kg-1,2.35~2.95 g kg-1,高于相同土层的海三棱藨草、芦苇和裸滩,而裸滩ROC含量(2.06~2.22 g kg-1)却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三种类型;(3)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而相同土层的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大小依次为裸滩〉海三棱藨草〉芦苇〉互花米草;(4) SOC和DOC、ROC、LFOM、全氮(TN)、土壤含水量、pH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关系(p〈0.01),各指标与pH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性。研究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增强了滩涂湿地的固碳能力,有机碳活性组分能够反映有机碳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有机质 植被类型 杭州湾湿地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9
作者 王发刚 王启基 +1 位作者 王文颖 景增春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8-54,共7页
综述了土壤有机质特征、土壤腐殖质化学分组、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如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分组和土壤有机碳颗粒大小分组,以及气候、时间、母质、植被和草地退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揭示了当前有关土壤有机碳研究... 综述了土壤有机质特征、土壤腐殖质化学分组、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如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分组和土壤有机碳颗粒大小分组,以及气候、时间、母质、植被和草地退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揭示了当前有关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有机碳 有机碳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20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2 位作者 解明曙 杨少红 杨智杰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8,共8页
土壤有机质在碳和氮循环及维持土壤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密度分组技术可将土壤有机质分成轻组和重组.轻组密度一般<2.0 g.cm-3,通常用密度浮选法分离得到,早期分离轻组的重液是有机溶剂,目前多用水溶性无机盐,结合密度和颗... 土壤有机质在碳和氮循环及维持土壤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密度分组技术可将土壤有机质分成轻组和重组.轻组密度一般<2.0 g.cm-3,通常用密度浮选法分离得到,早期分离轻组的重液是有机溶剂,目前多用水溶性无机盐,结合密度和颗粒大小的分离技术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轻组主要由可识别的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残体组成,还包括孢子、种子、动物残体、微生物的残骸以及一些吸附在碎屑上的矿质颗粒.土壤轻组仅占土壤质量的一小部分,但轻组的碳含量一般显著高于全土.轻组物质的碳氮比高,周转速度快,是易变有机碳的良好指标.土壤轻组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大部分聚集在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轻组主要受残留物输入的时间、数量、组成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轻组对耕作经营措施、作物轮作制度、土地利用、施肥等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密度分组与颗粒大小分组技术的结合是今后研究轻组的主要技术手段,土地利用和经营管理的变化对土壤轻组数量和性质的时空动态影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易变碳 有机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