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检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细胞因子,探讨其在BIC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病房收住院的31例BICE患儿为BICE组,同期门诊体检的2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目的通过检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细胞因子,探讨其在BIC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病房收住院的31例BICE患儿为BICE组,同期门诊体检的2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ICE组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外周血IL-2、IL-4、I L-6、I L-1 0、T N F-α、I F N-γ水平。结果 B I C E组急性期、恢复期I L-1 0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IL-10、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CE组急性期、恢复期IL-2、IL-4、TNF-α、IL-6、IF N-γ与对照组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CE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可能参与BICE的发病过程。随着患儿病情好转,免疫功能紊乱有所纠正,IL-10可作为一个相对敏感的参考指标。展开更多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是由日本学者Morooka于1982年首次描述,后来也有报道称之为轻型胃肠炎伴惊厥(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CwG)[1]。随...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是由日本学者Morooka于1982年首次描述,后来也有报道称之为轻型胃肠炎伴惊厥(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CwG)[1]。随着对其认识程度加深,陆续出现相关报道。我国对其认识相对较为落后,2002年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上吴家骅等[2]首次进行了报道,以后相关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目前对其认识程度仍相对较为肤浅。本文就对BICE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相关综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检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细胞因子,探讨其在BIC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病房收住院的31例BICE患儿为BICE组,同期门诊体检的2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ICE组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外周血IL-2、IL-4、I L-6、I L-1 0、T N F-α、I F N-γ水平。结果 B I C E组急性期、恢复期I L-1 0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IL-10、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CE组急性期、恢复期IL-2、IL-4、TNF-α、IL-6、IF N-γ与对照组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CE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可能参与BICE的发病过程。随着患儿病情好转,免疫功能紊乱有所纠正,IL-10可作为一个相对敏感的参考指标。
文摘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是由日本学者Morooka于1982年首次描述,后来也有报道称之为轻型胃肠炎伴惊厥(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CwG)[1]。随着对其认识程度加深,陆续出现相关报道。我国对其认识相对较为落后,2002年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上吴家骅等[2]首次进行了报道,以后相关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目前对其认识程度仍相对较为肤浅。本文就对BICE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相关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