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潮州音类古源考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双玉
《韩山师专学报》
1990年第1期2-27,共26页
绪言中国本部方言十大系中,闽、粤居其一。而漳、泉、潮、嘉在两者之间又别成特色,所谓福佬语系是也。其语音自福佬以外之人听之,自觉其佶屈敖牙,钩辀难辨。第其绍宗古远,渊源有自,则凡治声韵学者,皆莫能否认。所憾者,以方音隔阂,间有论...
绪言中国本部方言十大系中,闽、粤居其一。而漳、泉、潮、嘉在两者之间又别成特色,所谓福佬语系是也。其语音自福佬以外之人听之,自觉其佶屈敖牙,钩辀难辨。第其绍宗古远,渊源有自,则凡治声韵学者,皆莫能否认。所憾者,以方音隔阂,间有论列,多浅尝即止,凿枘扦格,语焉勿详。乡儒文士治此道者,稽之往昔:清郑昌时《韩江见闻录》亦但云“以天然音韵比之,皆与韵学通转相合,是声音言语,固有造化妙理运乎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文
声类
见闻录
渊源有自
本又作
韵学
舌齿音
舌上
轻
唇
声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古声母与《广韵》41声类的差异
被引量:
1
2
作者
康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62-64,共3页
上古音是指先秦时代的古音,是中国语音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性我们可从明朝著名的学者陈第的话中看出来。他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这表明拿...
上古音是指先秦时代的古音,是中国语音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性我们可从明朝著名的学者陈第的话中看出来。他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这表明拿现代的话去念古代的东西当然是不对的,说明学习古音的重要性。然而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合理而满意的系统来表示上古的音韵,特别是关于声母方面,成绩更不显著。所以这门学问到现在还在比较初期的发展中;《广韵》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向来研究音韵学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韵》
上古音
声类
汉语语音
轻
唇
陈第
反切上字
势所必至
舌上音
三十六字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心、敷、微三母试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郭力
《汉字文化》
CSSCI
1989年第4期67-72,共6页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以下简称《图经》)是《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以下简称《便览》)一书的韵图。明末人徐孝著,张元善校刊。初刊于万历三十四(1606)年。本文拟讨论该韵图中(囗心)、(原图带框的字本文改用黑体)敷、微三个声母。在...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以下简称《图经》)是《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以下简称《便览》)一书的韵图。明末人徐孝著,张元善校刊。初刊于万历三十四(1606)年。本文拟讨论该韵图中(囗心)、(原图带框的字本文改用黑体)敷、微三个声母。在讨论之前,先介绍韵图体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图
图经
徐孝
反切上字
轻
唇
韵摄
洪音
实际语音
陆志韦
薛凤生
原文传递
《博雅音》的唇音分合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吴波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6-471,共6页
《博雅音》是一部反映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南方书音系统的重要文献。它的唇音是否有轻重的区别对研究汉语唇音及轻唇化年代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鉴于此,我们对其唇音音切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比较,得出它的分布类型与《切韵》...
《博雅音》是一部反映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南方书音系统的重要文献。它的唇音是否有轻重的区别对研究汉语唇音及轻唇化年代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鉴于此,我们对其唇音音切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比较,得出它的分布类型与《切韵》的一致性:即重唇多切一二四等韵,轻唇多切三等韵;重唇切轻唇较少,轻唇切重唇较多①,且基本见于三等韵。《博雅音》与《切韵》一样并未发生轻重唇的分化,轻唇音不能看作是独立的音位。表明至迟在公元7世纪前叶,在南方书音系统中轻唇音尚未独立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雅音
重
唇
轻
唇
原文传递
高等师范院校协编《古代汉语》献疑
5
作者
颜景常
《淮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37-44,共8页
四十五所高等师范院校协编《古代汉语》,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教材,使用的学校很多。这部教材当然有不少优点。例如采用课文、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原购,而通论又比较有系统;课文每个单元之后附有练习题;材料比较丰富。但由于成于多人之手(...
四十五所高等师范院校协编《古代汉语》,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教材,使用的学校很多。这部教材当然有不少优点。例如采用课文、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原购,而通论又比较有系统;课文每个单元之后附有练习题;材料比较丰富。但由于成于多人之手(不仅编写的人多,定稿人也有十几位),成书又比较仓卒;无庸讳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师范院校
常用词
《切韵》
洪音
重
唇
音
反切上字
轻
唇
公叔
守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轻唇音声母发端于南朝之宋考
6
作者
范新干
《人文论丛》
2000年第1期403-407,共5页
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是后起的音类形式,在古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体系中,直到北宋初叶才臻于成熟,、正式定型。这种成熟、定型的局面肯定经历了较长的渐变过程,轻唇四母在北宋以前必然存在一个发端和发展的过渡阶段。据考察,早在南朝宋代,...
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是后起的音类形式,在古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体系中,直到北宋初叶才臻于成熟,、正式定型。这种成熟、定型的局面肯定经历了较长的渐变过程,轻唇四母在北宋以前必然存在一个发端和发展的过渡阶段。据考察,早在南朝宋代,注释家裴骃的反切中即已呈露轻唇声母萌生之迹象~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
唇
发端
迹象
唇
音
声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日本汉音看汉语唇音声母的分化
7
作者
陈鸿儒
《龙岩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古无轻唇音,从有清钱大昕到现代,对此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切韵》的唇音小韵中,还有五分之一左右是重唇轻唇互切的,因之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切韵》时代唇音也只有一套。唐末守温和尚归纳的三十字母中,唇音“不芳并明”,仍只有一套。...
古无轻唇音,从有清钱大昕到现代,对此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切韵》的唇音小韵中,还有五分之一左右是重唇轻唇互切的,因之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切韵》时代唇音也只有一套。唐末守温和尚归纳的三十字母中,唇音“不芳并明”,仍只有一套。到了宋人手上,才把唇者分为重唇“帮滂并明”和轻唇“非敷奉微”两套。汉语的唇音声母真的到了宋代才分化吗?不是的。这一点,汉音给我们提供了证据。汉音是“日文中汉字字音的一种。是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考察汉音的读音实际,我们就可以发现,隋唐时中国北方音中唇音声母已经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音
《切韵》
轻
唇
三十字母
见组
守温
知组
章组
唐时
重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长笛演奏的若干问题
8
作者
小泉刚
见福增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10-112,192,共4页
一、口腔的状态 口腔的状态,对于发音的难易、对于音质音色、音量、音准的稳定性,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由横膈膜肌支撑吹出的气息,最终要由口腔调整。如果用流动的河水来比喻的话,可以被看做贮水池和洪水调整池。
关键词
肌支
贮水池
横隔膜
演奏方法
技术训练
王音
时用
孔盖
轻
唇
绝对准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③
9
作者
李思敬
《文史知识》
1982年第5期90-93,83,共5页
利用'异文''声训'和古籍注音来考察古音 '异文',在古音学上特指古籍中音同字不同的词语。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写法,这几个不同写法,我们把它叫'异文'。这种现象在现代的文章中也是...
利用'异文''声训'和古籍注音来考察古音 '异文',在古音学上特指古籍中音同字不同的词语。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写法,这几个不同写法,我们把它叫'异文'。这种现象在现代的文章中也是有的。我们举几个例子看:'门槛',有人写成'门坎','缘故'也可以写做'原故'。'藐小'与'渺小'都可以写,'留连'和'流连'是一样的意思。'寰球'现在大都写成'环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音学
声训
钱大
轻
唇
同字
《释名》
三十六字母
通假字
本又作
重
唇
原文传递
反切与古今音变
10
作者
段德森
《云梦学刊》
1980年第3期54-61,共8页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切下字
上字
被切字
切韵考
切语
轻
唇
重
唇
音
定母
舌上音
溪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轻唇化音变两个“例外”的解释
被引量:
3
11
作者
赵彤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1,共5页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从韵母的演变和文献的记载来看,这部分字很可能也曾经历了轻唇化音变,后来由于...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从韵母的演变和文献的记载来看,这部分字很可能也曾经历了轻唇化音变,后来由于韵母的主要元音是圆唇的,使得声母由唇齿音变回到双唇音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
唇
化
东三
尤韵
回头音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代语音史上轻唇化音变的纠葛与《蒙古字韵》中的“明、微”声母
12
作者
宋洪民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4,共13页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但这几个字在《蒙古字韵》中标作轻唇音微母,我们认为这些字并没有发生轻唇化音...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但这几个字在《蒙古字韵》中标作轻唇音微母,我们认为这些字并没有发生轻唇化音变,其之所以标为轻唇音微母,这是遵循等韵门法的规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
唇
化
《蒙古字韵》
明、微母
等韵门法
原文传递
《王韵》新增俨、酽二韵之音理探讨
13
作者
欧阳丽雯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7,95-96,共9页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在《切韵》的分韵基础上新增严韵的上去二声,此举并非为填补空缺而无中生有的强行划分,而是对严凡两韵语音分化的重要揭示。中古后期严凡两韵的关系重在分而不在合,二者分化的动因是唇音字的轻唇化,这在中古时期...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在《切韵》的分韵基础上新增严韵的上去二声,此举并非为填补空缺而无中生有的强行划分,而是对严凡两韵语音分化的重要揭示。中古后期严凡两韵的关系重在分而不在合,二者分化的动因是唇音字的轻唇化,这在中古时期的诗文押韵、官修韵书的同用关系以及现代汉语方言中均有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韵》
严韵上
去声
严凡分化
轻
唇
化
原文传递
论中古重纽介音之特性
14
作者
陈泽彬
《汉字文化》
2021年第5期33-39,共7页
关于重纽研究的工作,音韵学界已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重纽三、四等是否能够有效区分以及重纽两类介音音值的构拟等方面上,成果颇丰。各家对各类重纽材料的研究已相当透彻,对于重纽现象的具体特征亦愈发明了。文章旨在前辈学者们已有的...
关于重纽研究的工作,音韵学界已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重纽三、四等是否能够有效区分以及重纽两类介音音值的构拟等方面上,成果颇丰。各家对各类重纽材料的研究已相当透彻,对于重纽现象的具体特征亦愈发明了。文章旨在前辈学者们已有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扎根于文献语音材料,比较同系韵书的处理差异,从重纽现象的侧面出发,考据与审音并取,重研究其介音在中古韵书或注音材料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特征层次,运用"词汇扩散"理论对演变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从等呼介音方面探讨重纽韵不轻唇化的原因,以最优方法定位重纽介音的音理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纽介音
层次性
词汇扩散
轻
唇
化
原文传递
题名
潮州音类古源考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双玉
出处
《韩山师专学报》
1990年第1期2-27,共26页
文摘
绪言中国本部方言十大系中,闽、粤居其一。而漳、泉、潮、嘉在两者之间又别成特色,所谓福佬语系是也。其语音自福佬以外之人听之,自觉其佶屈敖牙,钩辀难辨。第其绍宗古远,渊源有自,则凡治声韵学者,皆莫能否认。所憾者,以方音隔阂,间有论列,多浅尝即止,凿枘扦格,语焉勿详。乡儒文士治此道者,稽之往昔:清郑昌时《韩江见闻录》亦但云“以天然音韵比之,皆与韵学通转相合,是声音言语,固有造化妙理运乎其间。”
关键词
儒文
声类
见闻录
渊源有自
本又作
韵学
舌齿音
舌上
轻
唇
声纽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古声母与《广韵》41声类的差异
被引量:
1
2
作者
康健
出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62-64,共3页
文摘
上古音是指先秦时代的古音,是中国语音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性我们可从明朝著名的学者陈第的话中看出来。他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这表明拿现代的话去念古代的东西当然是不对的,说明学习古音的重要性。然而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合理而满意的系统来表示上古的音韵,特别是关于声母方面,成绩更不显著。所以这门学问到现在还在比较初期的发展中;《广韵》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向来研究音韵学的人。
关键词
《广韵》
上古音
声类
汉语语音
轻
唇
陈第
反切上字
势所必至
舌上音
三十六字母
分类号
G7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心、敷、微三母试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郭力
出处
《汉字文化》
CSSCI
1989年第4期67-72,共6页
文摘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以下简称《图经》)是《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以下简称《便览》)一书的韵图。明末人徐孝著,张元善校刊。初刊于万历三十四(1606)年。本文拟讨论该韵图中(囗心)、(原图带框的字本文改用黑体)敷、微三个声母。在讨论之前,先介绍韵图体例:
关键词
韵图
图经
徐孝
反切上字
轻
唇
韵摄
洪音
实际语音
陆志韦
薛凤生
分类号
H12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博雅音》的唇音分合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吴波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6-471,共6页
文摘
《博雅音》是一部反映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南方书音系统的重要文献。它的唇音是否有轻重的区别对研究汉语唇音及轻唇化年代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鉴于此,我们对其唇音音切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比较,得出它的分布类型与《切韵》的一致性:即重唇多切一二四等韵,轻唇多切三等韵;重唇切轻唇较少,轻唇切重唇较多①,且基本见于三等韵。《博雅音》与《切韵》一样并未发生轻重唇的分化,轻唇音不能看作是独立的音位。表明至迟在公元7世纪前叶,在南方书音系统中轻唇音尚未独立成类。
关键词
博雅音
重
唇
轻
唇
分类号
H11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高等师范院校协编《古代汉语》献疑
5
作者
颜景常
出处
《淮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37-44,共8页
文摘
四十五所高等师范院校协编《古代汉语》,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教材,使用的学校很多。这部教材当然有不少优点。例如采用课文、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原购,而通论又比较有系统;课文每个单元之后附有练习题;材料比较丰富。但由于成于多人之手(不仅编写的人多,定稿人也有十几位),成书又比较仓卒;无庸讳言,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师范院校
常用词
《切韵》
洪音
重
唇
音
反切上字
轻
唇
公叔
守温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轻唇音声母发端于南朝之宋考
6
作者
范新干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人文论丛》
2000年第1期403-407,共5页
文摘
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是后起的音类形式,在古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体系中,直到北宋初叶才臻于成熟,、正式定型。这种成熟、定型的局面肯定经历了较长的渐变过程,轻唇四母在北宋以前必然存在一个发端和发展的过渡阶段。据考察,早在南朝宋代,注释家裴骃的反切中即已呈露轻唇声母萌生之迹象~①。
关键词
轻
唇
发端
迹象
唇
音
声母
分类号
H11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日本汉音看汉语唇音声母的分化
7
作者
陈鸿儒
出处
《龙岩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07-114,共8页
文摘
古无轻唇音,从有清钱大昕到现代,对此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切韵》的唇音小韵中,还有五分之一左右是重唇轻唇互切的,因之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切韵》时代唇音也只有一套。唐末守温和尚归纳的三十字母中,唇音“不芳并明”,仍只有一套。到了宋人手上,才把唇者分为重唇“帮滂并明”和轻唇“非敷奉微”两套。汉语的唇音声母真的到了宋代才分化吗?不是的。这一点,汉音给我们提供了证据。汉音是“日文中汉字字音的一种。是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考察汉音的读音实际,我们就可以发现,隋唐时中国北方音中唇音声母已经分化。
关键词
汉音
《切韵》
轻
唇
三十字母
见组
守温
知组
章组
唐时
重纽
分类号
N55,G658.3 [自然科学总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长笛演奏的若干问题
8
作者
小泉刚
见福增
机构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
吉林艺术学院
出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10-112,192,共4页
文摘
一、口腔的状态 口腔的状态,对于发音的难易、对于音质音色、音量、音准的稳定性,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由横膈膜肌支撑吹出的气息,最终要由口腔调整。如果用流动的河水来比喻的话,可以被看做贮水池和洪水调整池。
关键词
肌支
贮水池
横隔膜
演奏方法
技术训练
王音
时用
孔盖
轻
唇
绝对准确
分类号
I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③
9
作者
李思敬
出处
《文史知识》
1982年第5期90-93,83,共5页
文摘
利用'异文''声训'和古籍注音来考察古音 '异文',在古音学上特指古籍中音同字不同的词语。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写法,这几个不同写法,我们把它叫'异文'。这种现象在现代的文章中也是有的。我们举几个例子看:'门槛',有人写成'门坎','缘故'也可以写做'原故'。'藐小'与'渺小'都可以写,'留连'和'流连'是一样的意思。'寰球'现在大都写成'环球',
关键词
古音学
声训
钱大
轻
唇
同字
《释名》
三十六字母
通假字
本又作
重
唇
分类号
H1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反切与古今音变
10
作者
段德森
出处
《云梦学刊》
1980年第3期54-61,共8页
文摘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关键词
反切下字
上字
被切字
切韵考
切语
轻
唇
重
唇
音
定母
舌上音
溪母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轻唇化音变两个“例外”的解释
被引量:
3
11
作者
赵彤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1,共5页
文摘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从韵母的演变和文献的记载来看,这部分字很可能也曾经历了轻唇化音变,后来由于韵母的主要元音是圆唇的,使得声母由唇齿音变回到双唇音m。
关键词
轻
唇
化
东三
尤韵
回头音变
Keywords
dentilabialization
rhyme Dong III( 东三)
rhyme You (尤韵)
retroactive sound change
分类号
H113.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代语音史上轻唇化音变的纠葛与《蒙古字韵》中的“明、微”声母
12
作者
宋洪民
机构
济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4,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八思巴字的推行情况及其与汉语韵书的相互影响研究”(13BYY101)。
文摘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但这几个字在《蒙古字韵》中标作轻唇音微母,我们认为这些字并没有发生轻唇化音变,其之所以标为轻唇音微母,这是遵循等韵门法的规则要求。
关键词
轻
唇
化
《蒙古字韵》
明、微母
等韵门法
Keywords
Dentilabialization
Menggu Ziyun(蒙古字韵)
Initials
Ming(明)Wei(微)
Rules of divisions and rhymes
分类号
H11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王韵》新增俨、酽二韵之音理探讨
13
作者
欧阳丽雯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7,95-96,共9页
文摘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在《切韵》的分韵基础上新增严韵的上去二声,此举并非为填补空缺而无中生有的强行划分,而是对严凡两韵语音分化的重要揭示。中古后期严凡两韵的关系重在分而不在合,二者分化的动因是唇音字的轻唇化,这在中古时期的诗文押韵、官修韵书的同用关系以及现代汉语方言中均有反映。
关键词
《王韵》
严韵上
去声
严凡分化
轻
唇
化
Keywords
Wangyun(王韵)
yan(严) with Shang(上) and Qu(去) tones
distinction between yan(严) and fan(凡)
labiodentalization of bilabials
分类号
H11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中古重纽介音之特性
14
作者
陈泽彬
机构
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汉字文化》
2021年第5期33-39,共7页
文摘
关于重纽研究的工作,音韵学界已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重纽三、四等是否能够有效区分以及重纽两类介音音值的构拟等方面上,成果颇丰。各家对各类重纽材料的研究已相当透彻,对于重纽现象的具体特征亦愈发明了。文章旨在前辈学者们已有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扎根于文献语音材料,比较同系韵书的处理差异,从重纽现象的侧面出发,考据与审音并取,重研究其介音在中古韵书或注音材料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特征层次,运用"词汇扩散"理论对演变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从等呼介音方面探讨重纽韵不轻唇化的原因,以最优方法定位重纽介音的音理属性。
关键词
重纽介音
层次性
词汇扩散
轻
唇
化
分类号
H11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潮州音类古源考
吴双玉
《韩山师专学报》
199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上古声母与《广韵》41声类的差异
康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心、敷、微三母试析
郭力
《汉字文化》
CSSCI
1989
1
原文传递
4
《博雅音》的唇音分合问题
吴波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
原文传递
5
高等师范院校协编《古代汉语》献疑
颜景常
《淮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轻唇音声母发端于南朝之宋考
范新干
《人文论丛》
200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从日本汉音看汉语唇音声母的分化
陈鸿儒
《龙岩学院学报》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关于长笛演奏的若干问题
小泉刚
见福增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③
李思敬
《文史知识》
1982
0
原文传递
10
反切与古今音变
段德森
《云梦学刊》
198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轻唇化音变两个“例外”的解释
赵彤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近代语音史上轻唇化音变的纠葛与《蒙古字韵》中的“明、微”声母
宋洪民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原文传递
13
《王韵》新增俨、酽二韵之音理探讨
欧阳丽雯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14
论中古重纽介音之特性
陈泽彬
《汉字文化》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