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矫治软硬组织变化初探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大鹏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10-313,共4页
目的研究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安氏2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6.8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 目的研究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安氏2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6.8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SNB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L1角、U1-NA距、L1-NB距、L6-MP距、L1C-MP距较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上下唇-审美平面距矫治后得到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SNA角,MP/SN角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矫正安氏2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不仅能快速的打开咬合,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而且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患者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转矩的表达可能仍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 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Ⅱ类1分类 软硬组织变化
原文传递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侧貌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方梦如 张阳 +1 位作者 倪洁丽 马俊青 《口腔生物医学》 2020年第1期49-52,58,共5页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侧貌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分析,评估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美学效果,为更好地预测术后美学性数值提供研究支持。方法:选择32例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并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侧貌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分析,评估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美学效果,为更好地预测术后美学性数值提供研究支持。方法:选择32例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并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通过CBCT获得精确的头影侧位片,选择头影测量标记点,测量侧貌相关的角度、厚度、距离。对侧貌相关的角度、软组织厚度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软硬组织的矢状面距离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鼻唇角、颏唇角、下颌平面与SN前下交角、下中切牙长轴与SN后下交角差异显著(P<0.05),上中切牙长轴与SN后下交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处软组织厚度、Bs处软组织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处软组织厚度、UL’处软组织厚度、Pos处软组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硬组织对应点:鼻下点/A点、上唇缘点/上中切牙点、下唇缘点/下中切牙点、颏唇沟点/B点、软组织颏前点/颏前点、软组织颏顶点/颏顶点的矢状向距离变化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59、0.73、0.85、0.90、0.97。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手术治疗后,侧貌美观明显改善。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颏部位置预测性佳,唇位置预测性差,下颌比上颌更具有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软硬组织变化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正颌外科手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榴宁 伊彪 +3 位作者 王哲 卜寿山 张继生 尹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索临床同期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水平方向上软硬组织的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4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设定颅颌面部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建立坐标系,对相应标志点水平方向... 目的探索临床同期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水平方向上软硬组织的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4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设定颅颌面部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建立坐标系,对相应标志点水平方向的线距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的软硬组织之间相关性高(r>0.9),上颌除了鼻尖点(Prn)与前鼻棘点(ANS)相关性差外,其他相应标志点之间呈中度相关。具体比率为:Sn:A=0.546(r=0.622);UL:UI=0.63(r=0.79);LL:LI=1.05(r=0.94);B':B=0.9(r=0.93);Pos:Po=0.87(r=0.95)。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软硬组织标志点水平方向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改变,该研究结果可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正颌手术 软硬组织变化
原文传递
“2×4”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软硬组织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吴莉萍 卢新华 王大为 《广东牙病防治》 2004年第3期190-191,共2页
目的 评价“2× 4”矫治技术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  18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2× 4”矫治技术合并Ⅲ类牵引矫治 ,对治疗开始和完成时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其软硬组织变化。... 目的 评价“2× 4”矫治技术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  18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2× 4”矫治技术合并Ⅲ类牵引矫治 ,对治疗开始和完成时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其软硬组织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相对于颅底未见显著变化。下颌相对于上颌的矢状位置 (ANB角、Wits值 )发生显著改善 ,下前面高 (ANS Me)增大。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明显。软组织面凸角 (Ns Sn Pos)明显变小、上唇基角 (S N′ Sn)明显变大、H角变大 ,软组织凹面形改善。结论 早期采用“2× 4”技术合并Ⅲ类牵引可以有效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 ,改善下颌相对于上颌的矢状位置关系及凹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技术 矫治 替牙期 前牙反HE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微种植支抗钉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伴深覆[牙合]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5
作者 李雪 周芳 +2 位作者 翟莎菲 王丹杨 张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477-480,共4页
目的: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微种植支抗钉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伴深覆[牙合]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4年3月于本院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7例。对照组接受固定... 目的: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微种植支抗钉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伴深覆[牙合]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4年3月于本院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7例。对照组接受固定矫治器联合头帽口外弓进行治疗,观察组接受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微种植支抗钉进行矫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治疗前、治疗3个月的咬合功能和咀嚼功能,并比较两组矫治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SNA、SNB、AN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U1-NA角、U1-NA距、Overjet距、Overbite距低于对照组,鼻唇角、颏软组织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29.41%),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微种植支抗钉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伴深覆[牙合]患者可改善其软硬组织形态,并提高患者的咬合功能和咀嚼功能,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 深覆[牙合] 固定矫治技术 微种植支抗钉 软硬组织变化
原文传递
轻、中度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效果
6
作者 段国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17-0022,共6页
探讨轻、中度成人骨性Ⅱ类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选取40例轻、中度骨性Ⅱ类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选用正畸掩饰性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T0)及治疗完成后(T1)均由同一名影像科技师采用同一设备拍摄头... 探讨轻、中度成人骨性Ⅱ类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选取40例轻、中度骨性Ⅱ类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选用正畸掩饰性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T0)及治疗完成后(T1)均由同一名影像科技师采用同一设备拍摄头颅侧位片。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1.轻、中度成人骨性Ⅱ类类错(牙合)畸形在经过正畸掩饰性治疗后,能够部分改善患者的颌骨关系以及前牙和嘴唇的突度。经过上颌中切牙的直立内收并伴有下颌切牙的适度唇倾,能够对患者的侧貌面型有一定程度改善。2.成人轻、中骨性Ⅱ类类错(牙合)畸形掩饰性治疗过程中,在支抗钉的辅助下能够有效做到牙列的整体内收从而改变嘴唇突度,并在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稳定控制转矩并降低相应的正畸风险从而部分实现掩饰颌骨关系不调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错(牙合)畸形 骨性Ⅱ类 掩饰性治疗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颌间牵引诱导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及对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祁小菊 吴文晓 沈永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究颌间牵引诱导安氏Ⅱ类错牙合成中性或趋于中性的正畸效果及对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接诊的6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齐牙列、颌间牵引、橡皮链牵拉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15、16... 目的:探究颌间牵引诱导安氏Ⅱ类错牙合成中性或趋于中性的正畸效果及对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接诊的6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齐牙列、颌间牵引、橡皮链牵拉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15、16、25、26人为地增加抵御前移的支抗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的正畸效果和同行评估等级(Peer assessment rating,PAR)指数,检测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对其矫正前和矫正后6个月头颅侧位片软硬组织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观察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患者PAR值(中线、牙齿排列、颊侧区咬合)、SNA角、ANB角、U1-NA角、U1-NA距、U1-FH角、ULP值较治疗前变小(P<0.05);SNB角、OP-FH角、U1-L1角、SnLs-SiLi角、Cm-Sn-Ls角、TIMP-2、MMP-2值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颌间牵引,橡皮链关闭间隙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的面型,矫正深覆牙合、深覆盖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 正畸 颌间牵引 关闭间隙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锥形束CT融合三维面像评估正颌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哲 朱榴宁 +1 位作者 周琳 伊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4-549,共6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并应用此方法初步测量各软硬组织标志点手术前后的位置变化。方法:选取1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分别于术前(T0)和...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并应用此方法初步测量各软硬组织标志点手术前后的位置变化。方法:选取1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3个月(T1)拍摄大视野CBCT和三维面像。利用MIMICS和Geomagic Studio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将CBCT进行阈值分割并与三维面像融合,生成新的三维立体模型,探讨该方法可行性。使用3D色谱分析(3D color map)和测量平均距离对CBCT与三维面像配准过程的误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CBCT骨组织配准,将新生成的手术前后三维模型置于同一空间坐标系,测量各标志点[鼻尖点(pronasale,Prn)、鼻下点(subnasale,Sn)、上唇突点(labrale superior,Ls)、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ANS)、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上中切牙点(upper incisor edge,UIE)]手术前后位置变化。结果: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可行性,配准误差在0.3 mm以内,通过3D色谱分析直观看到,面部区域配准良好。正颌术后唇部各标志点(Ls、ANS、A、UIE)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部标志点(Prn、Sn)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CBCT融合三维面像作为一种新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正颌术后唇部软硬组织标志点位置明显变化,而鼻部标志点位置受正颌手术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立体摄影测量术 正颌外科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安氏Ⅱ~1类错畸形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俊杰 王世兴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762-764,共3页
目的研究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安氏Ⅱ1类病例32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16例。采用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共含21个测量项... 目的研究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安氏Ⅱ1类病例32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16例。采用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共含21个测量项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的变化主要为覆合覆盖减小,牙轴改变和磨牙关系纠正以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拔牙组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实现,非拔牙组则为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的共同结果;垂直向软硬组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的变化主要为鼻唇角增大和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位置变化。结论直丝弓矫治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可改变牙齿位置及软组织侧貌,对骨骼结构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类 投影测量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PASS矫治器对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大鹏 丁士育 +3 位作者 李常青 周冠军 杨春江 翟俊辉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的一些软硬组织侧貌指标变化来评价临床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2014年就诊于唐山市协和医院的10例前牙闭锁性深覆牙合的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2~21岁,平均15.8岁。均为非拔牙矫治,运用PASS矫治器完成矫治,拍摄...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的一些软硬组织侧貌指标变化来评价临床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2014年就诊于唐山市协和医院的10例前牙闭锁性深覆牙合的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2~21岁,平均15.8岁。均为非拔牙矫治,运用PASS矫治器完成矫治,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发生的数值指标变化。结果 (1)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为:∠SNA,∠ANB,∠U1-L1明显减小,∠SNB,U1-NA(mm),∠U1-NA,L1-NB(mm),∠L1-NB,∠U1-SN,∠L1-MP,下颌平面角MP-FH,L6-Ptm(mm),明显增大。(2)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指标比较分析,鼻唇角Cmsnls变小,∠S-N'-B',下唇H线距L1-H,下唇长Stmi-Mes的距离均增大。(3)矫治前后颏唇沟角LiB'Pg'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ASS矫正器矫治后硬组织侧貌及软组织侧貌有所改善,而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矫治以牙性改变为主,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软组织侧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矫治器 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 组织 侧貌 软硬组织变化 X线头影测量
原文传递
成人骨性Ⅲ类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玲霞 关雨欣 武秀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进行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的2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的18项硬组织及15项软组织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治...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进行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的2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的18项硬组织及15项软组织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后硬组织测量指标:SNA,U1-SN,U1-VRL,U1-HRL增大,L1-VRL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测量指标,面凸角减小,Sn-VRL,A'-VRL,UL-VRL增大,LL-VRL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硬组织相对应的距离测量项目在矢状向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患者非拔牙掩饰性治疗主要通过上切牙唇倾及下切牙回收改善骨面畸形,治疗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有一定改善,上唇向前移动,下唇内收,且软硬组织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正畸掩饰性治疗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雪梅 肖伟东 徐星 《中国校医》 2020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四会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均行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并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前磨牙。对比矫治前后软...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四会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均行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并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前磨牙。对比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唇部突度减小,上下前牙突度、倾斜度减小,开唇露齿改善,深覆[牙合]深覆盖纠正,颏沟倾角增大,鼻唇角增大,颏厚增加,上下唇软组织位置改变(相对于E线);下中切牙突度、倾斜度与颏沟倾角呈负相关,上中切牙突度、倾斜度与颏沟倾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拔牙矫正治疗,可有效地恢复正常覆[牙合]覆盖,改善软组织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牙颌面畸形 软硬组织变化 正畸学 矫正
原文传递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骨性Ⅲ类错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璐 王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探析运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拔牙掩饰性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颌患者且自愿选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共1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 目的探析运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拔牙掩饰性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颌患者且自愿选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共1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的21项硬组织及17项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隐形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测量分析可得硬组织指标中SNB角变小,ANB角、B-Y轴变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MP-FH、SN-M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一磨牙压低(1.94±1.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切牙内收(1.352±0.6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FH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指标中下唇到审美平面距离减少(3.74±2.7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的矢状向位置与上下唇的突度之间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部软硬组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以较为明显地改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侧貌;有效控制牙齿的垂直向移动;下前牙整体内收,转矩控制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 软硬组织变化 美观
下载PDF
下颌后牵与颌间牵引和上腭中后1/3处椭圆基板前向力矫治术对安氏Ⅲ类错颌的正畸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祁小菊 《医药前沿》 2022年第3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下颌后牵引、颌间牵引、上腭中后1/3处椭圆形透明基板上持续前向力矫治术对安氏Ⅲ类错颌的正畸效果及面型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9月甘肃省庆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6例安氏Ⅲ类错颌患者,进行下颌后牵、颌间牵引、... 目的:观察下颌后牵引、颌间牵引、上腭中后1/3处椭圆形透明基板上持续前向力矫治术对安氏Ⅲ类错颌的正畸效果及面型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9月甘肃省庆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6例安氏Ⅲ类错颌患者,进行下颌后牵、颌间牵引、上腭中后1/3处椭圆形透明基板上持续前向力观察,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正畸效果。并拍摄矫正前和矫正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观察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患者SNA角、ANB角、U1-NA角、U1-NA距、U1-FH角、ULP值较治疗前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角、OP-FH角、U1-L1角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腭中后1/3处椭圆形透明基板上持续前向力,上颌后牙透明牙合垫,下颌后牵引,这样诱导上颌骨前向发育,甚至可以诱导鼻根点N点前向发育,诱导下颌后缩;在前牙反牙合纠正之后,撤除牙合垫,颌间牵引、上腭透明基板持续前向力既可诱导发育不良的鼻根部、鼻底部前向发育,又可诱导下颌后缩,在拔牙的病例中还可关闭间隙,可有效纠正反牙合,调整覆牙合,覆盖,改善患者下颌前突、上颌后缩的面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颌 正畸 下颌后牵引 推上颌前向发育 颌间牵引 关闭间隙 压低后牙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红飞 麦志辉 +1 位作者 陈奇 艾虹 《广东牙病防治》 2010年第11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比例。方法选择拟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的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20例,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患者矫治后上唇与上切牙内...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比例。方法选择拟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的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20例,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患者矫治后上唇与上切牙内收比例为0.71∶1,下唇与下切牙的内收比例为0.28∶1;切牙的唇倾度减小,SND角增大(t=3.62,P<0.01);下颌平面角(t=2.14,P<0.05)、平面角(t=2.37,P<0.05)减小;上唇厚度(t=1.35,P>0.05)、下唇厚度(t=1.45,P>0.05)无变化;鼻点到H线的距离(t=9.85,P<0.01)、鼻唇沟到H线的距离(t=3.62,P<0.01)和颏唇沟到H线的距离(t=3.91,P<0.01)均减少。结论双颌前突青少年患者侧貌的改善是由于在上、下唇内收的同时下颌骨仍具有向前生长的潜力,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以及上唇内收比例比下唇大1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青少年 头影测量 软硬组织变化
下载PDF
拔牙位点保存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测量
16
作者 张凯 江强麟 陶江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153-154,共2页
利用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拔牙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后软硬组织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拔牙后充填骨粉,覆盖生物膜,缝合拔牙创。对照组拔牙后不做位点保存的相关处理... 利用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拔牙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后软硬组织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拔牙后充填骨粉,覆盖生物膜,缝合拔牙创。对照组拔牙后不做位点保存的相关处理。分别于术前与术后6个月拍摄CBCT分别记为CBCT-1,CBCT-2以记录牙槽嵴高度及宽度,测量术前与术后6个月软组织的改变的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测量值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并且实验组降低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术处理,对拔牙后牙槽嵴高度、 宽度和牙龈软组织的保存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位点保存 软硬组织变化 CBCT 测量
下载PDF
正颌外科治疗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效果
17
作者 段咏华 王予江 +1 位作者 朱志农 郭美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5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治疗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骨性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X线头颅定位片头影测量方法分析所有接受正颌外科治疗患者的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治疗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骨性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X线头颅定位片头影测量方法分析所有接受正颌外科治疗患者的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SNA角、■-NA距、ī-NB距、ī-NB角、ī-1角、OP-SN角、GoGn-SN角、IMPA、FMA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B角、SND角、ANB角、■-NA角、Pg-NB角、SE角、SL角、FMIA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NB角、SE角、SL角恢复至正常值(P>0.05)。患者的S-N′-Sn和Z角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Si角、Ls-SnPn角、N′-Sn-Pg′角、N′-Sn距、Ls-E距、S-N′-Pg′角显著减小且Sn-N′-Si角、N′-Me′距、Sn-Me′距、Li-E距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中ANB角在-4°^-6°的患者采取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疗效显著,患者颜面部形态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正颌外科治疗 软硬组织变化 X线头影测量
下载PDF
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正畸与外科联合治疗前后颌面软硬组织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宝华 黄敏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 探讨骨性下颌前突畸形联合治疗后其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20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行正畸与外科联合治疗后,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仅下齿槽座点与下唇沟点在治疗前后的变化量在垂直... 目的 探讨骨性下颌前突畸形联合治疗后其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20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行正畸与外科联合治疗后,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仅下齿槽座点与下唇沟点在治疗前后的变化量在垂直方向的分量之间无相关性,其余各组软硬组织对应点的变化量之间均有相关性,其中在前后方向上,软硬组织对应点(除上齿槽座点与上唇沟之间)之间均呈高度相关件。结论 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经联合治疗后,其颌面部软硬组织对应点的变化量是基本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在前后方向上比垂直方向上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下颌前突畸形 正畸 颌面软硬组织变化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