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崔光耀 孟令瀚 +2 位作者 张军徽 王明年 朱长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90,共7页
为提高强震区交通隧道洞口段的地震安全性和结构抗震性能,以汶川地震白云顶隧道进口段为研究背景,开展了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试验设备、相似设计、动力荷载、动力特... 为提高强震区交通隧道洞口段的地震安全性和结构抗震性能,以汶川地震白云顶隧道进口段为研究背景,开展了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试验设备、相似设计、动力荷载、动力特性及加载制度。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由硬岩向软岩方向发展过程中隧道结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纵向应变、接触应力及结构内力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由硬岩向软岩方向发展,隧道结构PGA放大系数由1.04增大至1.68,纵向应变增加倍数由1.09增大至4.29,接触应力增加倍数由6.34增大至32.16,安全系数最小值减小百分比由26.18%增大至53.48%;随着受软岩影响的增大,作用于隧道结构的地震惯性力和强制位移不断增加,致使结构安全性不断降低。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交通隧道抗震设防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洞口 软硬围岩交接 地震响应特性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地震高烈度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减震层减震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崔光耀 麻建飞 肖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113-120,共8页
为提高位于地震高烈度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有限元差分软件FLAC^3D对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不同位置施设减震层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减震层施设于围岩与初支之间的横竖向位移减震... 为提高位于地震高烈度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有限元差分软件FLAC^3D对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不同位置施设减震层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减震层施设于围岩与初支之间的横竖向位移减震效果为25.16%和6.82%,最大、小主应力减震效果为60.46%、54.65%,最大剪应力减震效果为66.97%,最小安全系数减震效果为45.90%~58.71%;(2)减震层施设于初支和二衬之间横竖向位移减震效果为0.79%和0.62%,最大、小主应力减震效果为68.14%、12.71%,最大剪应力减震效果为35.84%,最小安全系数减震效果为29.51%~51.66%。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抗震设防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地震区 隧道工程 软硬围岩交接 减震层
下载PDF
强震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纤维混凝土衬砌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麻建飞 郭艳军 崔光耀 《高速铁路技术》 2020年第5期46-50,共5页
为提高西部艰险山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的抗震性能,本文依托某铁路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纤维混凝土衬砌的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纤维体积掺量的条件下,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衬砌采... 为提高西部艰险山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的抗震性能,本文依托某铁路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纤维混凝土衬砌的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纤维体积掺量的条件下,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衬砌采用钢纤维混凝土的横向位移、竖向位移的抗震效果分别为2.50%~5.00%和0.32%~0.55%,边墙收敛抗震效果为1.74%~6.57%,最小安全系数抗震效果为5.84%~41.30%;(2)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衬砌采用钢-玄武岩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横、竖向位移的抗震效果分别为0.32%~0.55%和0.14%~0.94%,边墙收敛抗震效果为0.44%~70.04%,最小安全系数抗震效果为12.68%~45.81%。(3)同纤维体积掺量条件下,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衬砌采用钢-玄武岩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震效果优于钢纤维混凝土衬砌的抗震效果。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艰险山区隧道的抗震设防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强震区 软硬围岩交接 纤维混凝土 抗震性能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刚柔并济抗减震技术研究
4
作者 崔光耀 田宇航 +2 位作者 麻建飞 郭艳军 谢优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5-140,共6页
为提高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性能,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分析3种抗减震措施下隧道不同监测点隧道拱顶沉降、边墙收敛、衬砌结构PGA及最小安全系数,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最优抗减震措施。结果表明:相比于工况1,工况2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0.54%... 为提高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性能,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分析3种抗减震措施下隧道不同监测点隧道拱顶沉降、边墙收敛、衬砌结构PGA及最小安全系数,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最优抗减震措施。结果表明:相比于工况1,工况2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0.54%~81.10%,边墙收敛减小13.92%~78.77%,衬砌结构PGA减小31.42%~72.02%,最小安全系数增加18.04%~66.13%;相比于工况1,工况3结构拱顶沉降减小3.04%~18.02%,边墙收敛减小4.70%~32.00%,PGA增加13.95%~27.4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7.49%~30.99%;工况4即“减震层+SFRC衬砌”刚柔并济法,相比于工况1,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8.46%~83.98%,结构边墙收敛减小17.54%~85.47%,PGA减小30.00%~69.9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47.95%~83.56%;4种工况抗减震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况4>工况2>工况3>工况1。研究结果可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抗震设防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硬围岩交接 刚柔并济 高烈度地震区 抗减震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