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光强下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和未转基因水稻秧苗叶片超微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超 李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9-103,共5页
为了阐明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高光效的结构基础,以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和未转基因原种为试验材料,在水稻的三叶期,施以100 min,1 000μmol/(m2.s)的高光强处理,以200μmol/(m2.s)下的水稻为对照,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维管束鞘以及... 为了阐明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高光效的结构基础,以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和未转基因原种为试验材料,在水稻的三叶期,施以100 min,1 000μmol/(m2.s)的高光强处理,以200μmol/(m2.s)下的水稻为对照,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维管束鞘以及叶绿体内类囊体片层结构。结果发现,与对照材料相比,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材料经高光强处理后,叶片叶绿体的排列更加紧密,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堆垛整齐,有序片层较厚,排列更加致密,类囊体结构更加完整,而且叶绿体周围的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而未转基因原种的叶片经高光强处理后,叶绿体内类囊体片层松散,结构混乱,部分甚至解体,表现出受到损伤的迹象,叶绿体基质中淀粉大颗粒的含量明显增多。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光合器官在高光强下结构稳定以及线粒体的有序排列有利于其利用较高的光能,从而提高其光合生产力,为阐明转C4光合基因水稻高光效的理论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pepc基因水稻 类囊体片层 叶肉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正丁醇和高光强下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霞 王超 +3 位作者 任承刚 丛伟 金磊 郭士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14-1621,共8页
以高光效高产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WT)为研究材料,在水稻苗期进行高光强处理(120 min,1 000μmol·m^-2·s^-1、高光强正丁醇复合处理(120 min,1 000μmol·m^-2·s^-10.04%正丁醇)和正常光强... 以高光效高产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WT)为研究材料,在水稻苗期进行高光强处理(120 min,1 000μmol·m^-2·s^-1、高光强正丁醇复合处理(120 min,1 000μmol·m^-2·s^-10.04%正丁醇)和正常光强处理(200μmol·m^-2·s^-1CK),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各处理材料叶肉细胞、维管束鞘、叶绿体、叶绿体片层以及线粒体等结构变化特点,并考察它们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以及收获后的产量构成因子等.结果发现:PC植株具有较高Pn和PEPC活性,与其较高的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相对应;与野生型(WT)相比,高光强处理的PC植株叶肉细胞完整,维管束鞘细胞排列整齐,类囊体片层厚,排列有序,堆叠整齐,并且线粒体有序地在叶绿体周围聚集;但经正丁醇和高光强复合处理的PC叶绿体类囊体片层则降解,淀粉粒累积,表现出类似于高光强下WT植株被损坏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具有高光效的超微结构特征;PEPC可能通过磷脂酶D(PLD)途径产生的磷脂酸(PA)参与PC在高光强下对类囊体片层稳定性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pepc基因水稻 叶肉细胞 类囊体片层 线粒体 正丁醇 高光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