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分子簇模型计算矿物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3
1
作者 原杰 李雪芳 +1 位作者 唐茂 刘耘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簇合物模型(Cluster Model)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模拟矿物的局域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计算矿物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时,是否忽略平动和转动能还存在分歧。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对实际体系的计算研究了这一问题,详细评估了平动和转动能在... 簇合物模型(Cluster Model)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模拟矿物的局域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计算矿物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时,是否忽略平动和转动能还存在分歧。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对实际体系的计算研究了这一问题,详细评估了平动和转动能在配分函数之比中的贡献,给出了可以忽略的条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应用分子簇方法研究矿物的同位素分馏时,不应该忽略平动和转动能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合物模型 矿物 同位素平衡分馏 平动 转动
下载PDF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统筹稳增长转动能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清宪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5,共5页
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战大考,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既要全面客观,找准突出矛盾,认清问题挑战,也要辩证分析,统筹处理好挑战与机遇、眼前与长远、改革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关系,找准攻坚克难、乘势... 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战大考,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既要全面客观,找准突出矛盾,认清问题挑战,也要辩证分析,统筹处理好挑战与机遇、眼前与长远、改革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关系,找准攻坚克难、乘势而上的路数和打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稳增长、转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经济社会发展 大考 稳增长 转动 青岛市
原文传递
麦克斯韦滚摆的能量损失 被引量:1
3
作者 韦德泉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3期29-29,42,共2页
麦克斯韦滚摆的机械能损失的原因为:一、平动能的损失;二、空气的阻力;三、绳与轴的摩擦力.
关键词 平动 转动 量损失 麦克斯韦滚摆
下载PDF
对内力塑性重分布的理解和应用
4
作者 赵旺明 赵宜峰 《当代建设》 2000年第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重分布 塑性铰 结构内力 弹性理论 分布规律 超静定结构 地震作用 计算方法 正截面 转动
下载PDF
关于滚动的两个问题的讨论
5
作者 张军义 《驻马店师专学报》 1991年第1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滚动 转动 静摩擦力
下载PDF
地核的动力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1期68-70,共3页
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地球的质量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地核、地幔和岩石圈三者的差异旋转运动。因重力位能降低而释放的大量能量,并未完全变为热能,其中有一部分变为地核的自转动能。这部分能量的存在... 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地球的质量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地核、地幔和岩石圈三者的差异旋转运动。因重力位能降低而释放的大量能量,并未完全变为热能,其中有一部分变为地核的自转动能。这部分能量的存在和释放,为地磁效应,液核对流和热幔柱形成提供能源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旋转 重力分异 转动 地核 动力作用
下载PDF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学祥 张玺云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2期68-74,共7页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地核相对地壳、地幔高速旋转,具有巨大动能,旋转阻力不断将其转化为热能,在核幔边...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地核相对地壳、地幔高速旋转,具有巨大动能,旋转阻力不断将其转化为热能,在核幔边界聚积起来,为液核对流和热幔柱提供足够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幔柱 转动 差异旋转 地核 地热
全文增补中
旋挖钻机回转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均平 李科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386-3393,共8页
为利用旋挖钻机在回转阶段的制动能量,提出一种基于二次调节技术和液压蓄能器的能量回收系统。通过分析上车回转的工况特点,运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回转动能回收利用的数学模型。针对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存在的外干扰,设计自适应模糊... 为利用旋挖钻机在回转阶段的制动能量,提出一种基于二次调节技术和液压蓄能器的能量回收系统。通过分析上车回转的工况特点,运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回转动能回收利用的数学模型。针对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存在的外干扰,设计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对回转速度进行跟踪控制,并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收敛性。为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仿真分析液压蓄能器容积、充气压力及回转制动时间这3个主要因素对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回转系统在制动时能有效地完成能量回收,其中,回转制动时间对系统工作压力和能量回收效率影响最大,而液压蓄能器容积和充气压力对能量回收效率影响较小,但对恒压网络压力波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挖钻机 转动 量回收 二次调节技术 自适应模糊控制
下载PDF
三轴刚性地球体的自由Euler运动 被引量:2
9
作者 申文斌 陈巍 +2 位作者 章迪 王文均 梁毅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7,25,共6页
在Euclid空间中,假定地球是一个作自由旋转的3个主惯性矩互不相等的刚体,给出了Euler动力学方程的椭圆积分解,并实现了Euler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的数值解。计算结果表明:除了周期约24小时的自转及周期为305天的Euler自由进动之外,还... 在Euclid空间中,假定地球是一个作自由旋转的3个主惯性矩互不相等的刚体,给出了Euler动力学方程的椭圆积分解,并实现了Euler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的数值解。计算结果表明:除了周期约24小时的自转及周期为305天的Euler自由进动之外,还存在周期约305天的自由章动;3个Euler角速率在一半周期内增大,在另一半周期内减小,但保持总角速率不变,即转动能守恒。相应地,日长在一半周期内增长,在另一半周期内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地球 自由Euler运动 椭圆积分解 角速率 转动守恒
下载PDF
大地构造运动主导能量来自地球自转动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池顺良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8年第8期1288-1295,共8页
2007年马宗晋院士在香山科学讨论会上指出:“板块构造理论提出至今已有40年,板块运动机制至今没有确定。板块运动驱动力不能确定,始终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严重缺陷。动力学机制,是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赖以立足的根基,所以是一个不能回避的... 2007年马宗晋院士在香山科学讨论会上指出:“板块构造理论提出至今已有40年,板块运动机制至今没有确定。板块运动驱动力不能确定,始终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严重缺陷。动力学机制,是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赖以立足的根基,所以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地构造运动需要能源驱动,所需能量只能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宇宙环境。其中只有地球内部放射性衰变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数量上能满足大地构造运动所需。所以从能量来源分,地球动力学只有两类:地球内部热能驱动的“热机类”理论和地球自转动能驱动的“转动机类”理论。板块说属于热能驱动类。本文根据全球地震活动释放能量在地球自转轴所在的两极地区几乎为零、在45度纬度带释放能量最大的纬度关联特征,提出地球自转动能是全球大地构造运动的主导能源。潮汐作用是星体间引力作用及绕转天体自转所致,潮汐能来自绕转天体转动能的转化。天文观测发现木卫一在木星潮汐作用下发生强烈火山爆发的构造运动,支持石质星体构造运动的“转动机”驱动机制。李四光是最早提出地壳运动起因于地球自转原创性理论的中国科学家。“地质力学”在我国曾得到很大发展,但近年来发展停滞了。地球动力学仍在以热动力机制为探索主流方向的同时,一些中国科学家开始了对地球自转能驱动大地构造运动的探索工作,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揭开全球大地构造运动背后隐藏的动力学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学 地壳运动 放射性热 转动 地球固体潮
下载PDF
一种新的精确的量子力学核动能算符
11
作者 陈光巨 刘若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46-448,共3页
利用量子力学振转动能算符从理论上研究多原子分子振转光谱和动态学问题正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但是,已有的多原子分子的振转动能算符通常只能用于特殊的分子坐标系,而且推导方法过于复杂。
关键词 量子力学 核动算符 转动算符 多原子分子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五原子体系内坐标形式的量子力学振转动能算符
12
作者 陈光巨 李玉学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62,共6页
通过参数δ、矩阵元Gij和角动量算符^j具体地表述了五原子分子在分子坐标系 (MF)下的动能算符 .讨论了该算符的应用 .最后 ,给出了一个适用于计算多原子分子振转光谱的一般的、精确的动能算符 .
关键词 五原子体系 转动算符 内坐标 量子力学
原文传递
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干涉角和转动量子数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永庆 陈跃辉 +1 位作者 李春霞 马凤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7-624,共8页
沙国河等人在CO(A1∏(v=0)~e3∑-(v=1))体系与He, Ne 和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干涉效应,并测量了干涉度.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与转动量子数以及能量间隔的关系是十分... 沙国河等人在CO(A1∏(v=0)~e3∑-(v=1))体系与He, Ne 和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干涉效应,并测量了干涉度.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与转动量子数以及能量间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考虑长程相互作用势,应用一级玻恩近似和直线轨迹近似,分别计算了CO(A1∏(v=0)~e3∑-(v=1))体系和He, Ne,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不同转动量子数以及不同能量间隔下的干涉角,得到了干涉角随转动量子数和能量间隔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对设计、分析这种类型的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诱导转动 干涉角 转动量子数
下载PDF
Π态双原子分子Λ分裂引起的量子干涉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永庆 孙萌涛 马凤才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5-400,共6页
为了从理论上解释Sun等在CO(A1 Π ,v =3 )和He碰撞实验中转动传能截面的反常现象 ,考虑一级含时波恩近似、长程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道近似 ,建立了Π态双原子分子由于Λ分裂引起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 .运用这一理论模型 ,成功的解释了实... 为了从理论上解释Sun等在CO(A1 Π ,v =3 )和He碰撞实验中转动传能截面的反常现象 ,考虑一级含时波恩近似、长程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道近似 ,建立了Π态双原子分子由于Λ分裂引起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 .运用这一理论模型 ,成功的解释了实验中碰撞伴为He时转动传能截面的反常现象 :σε→ε′△J =0 <σε→ε′△J =± 1 .首先介绍了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的研究进展 ,然后建立了Π态双原子分子由于Λ分裂引起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诱导转动 量子干涉 截面 跃迁几率
下载PDF
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干涉角和相对速度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萌涛 田红梅 沙国河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5-180,共6页
考虑一级含时波恩近似和长程相互作用势 ,Sun提出了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模型 .在静态池中COA1Π~e3Σ- 和He碰撞的实验已经成功模拟 .为了从实验中直接获得碰撞速度和干涉角的关系 ,Sha提出了利用分子束和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实验 .作... 考虑一级含时波恩近似和长程相互作用势 ,Sun提出了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模型 .在静态池中COA1Π~e3Σ- 和He碰撞的实验已经成功模拟 .为了从实验中直接获得碰撞速度和干涉角的关系 ,Sha提出了利用分子束和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实验 .作为理论研究干涉角和碰撞速度的关系 ,计算了不同速度下的干涉角 ,同时获得了变化的趋势 .对在分子束条件下 (通过控制碰撞速度来控制干涉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 相对速度 磁撞量子干涉 干涉角 分子反应动力学 一氧化碳
下载PDF
近共振电子态和转动能量传递AB(~1∑,J) +C(~sl_j)→AB(~1∑,J′) +C(~sl_(j′))(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初玉玲 李健 +3 位作者 宋朋 李永庆 王伟丽 马凤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1-1088,共8页
1995年沙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测到了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测量到了决定跃迁截面幅值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同时,孙等在理论上计算了COA^1Ⅱ(υ=0)-e^3∑-(υ=1)与He,Ne以及其它碰... 1995年沙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测到了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测量到了决定跃迁截面幅值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同时,孙等在理论上计算了COA^1Ⅱ(υ=0)-e^3∑-(υ=1)与He,Ne以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体系的积分干涉角,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然而,以前的研究都局限在碰撞伴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结构的粒子,但是在碰撞过程中相互碰撞的两个粒子都有内部角动量,自旋一轨道相互作用又对反应速率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反应势垒的高度,因此这种近似忽略了碰撞伴原子对整个碰撞体系得影响,基于这种考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理论上研究AB(^1∑,J)+C(^slj)→AB(^1∑,J′)+C(^slj′)的碰撞诱导的电子态和转动态的能量传递,应用一级含时波恩近似、各向异性L-J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迹近似,建立了理论模型,并讨论和比较了在近共振电子态和非共振电子态两种情况下的振动传能的跃迁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干涉 转动 近共振电子态
下载PDF
深入理论研究碰撞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的微分干涉角(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初玉玲 李春霞 +3 位作者 刁丽颖 宋朋 李健 马凤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0-508,共9页
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静态池实验观察到了碰撞量子干涉效应(CQI),并且测得积分干涉角,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信息,实验就必须要采用分子束实验进行.本文理论上采用各项异性相互作用势,应用含时微扰理论的... 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静态池实验观察到了碰撞量子干涉效应(CQI),并且测得积分干涉角,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信息,实验就必须要采用分子束实验进行.本文理论上采用各项异性相互作用势,应用含时微扰理论的一级波恩近似,假想在分子束实验的条件下,建立在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中碰撞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理论上推导出微分干涉角具体表达式,通过计算定性地讨论了微分干涉角随着碰撞参数、速率等的变化趋势,同时初步探讨了实验的正确观测途径,得出了采用分子束进行实验观测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进行分子束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实验的进行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分干涉角 量子干涉 转动
下载PDF
Na_2(A^1∑_u^+,v=8~b^3∏_(0u),v=14)-Na体系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健 倪艳清 +2 位作者 曲健 李永庆 马凤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4-350,共7页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v=0)~e3∑-(v=1)与He,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v=0)~e3∑-(v=1)与He,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孙等计算了其积分干涉角,但是对微分干涉角没有过多的计算.本文作为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 碰撞诱导量子干涉 干涉角
下载PDF
1~Π态双原子分子中关于Λ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永庆 李健 +1 位作者 宋朋 马凤才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2-607,共6页
Sha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察到了转动能量转移中的碰撞量子干涉,并且计算了决定跃迁散射截面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由于积分干涉角是微分干涉角的平均效应,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信息,进行了分子束实验.作者文运用含时微扰... Sha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察到了转动能量转移中的碰撞量子干涉,并且计算了决定跃迁散射截面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由于积分干涉角是微分干涉角的平均效应,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信息,进行了分子束实验.作者文运用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理论,提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1П态双原子分子中关于Λ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其干涉角.得到分子束实验中微分干涉角随实验参数,包括实验温度、碰撞伴、作用距离和转动量子数变化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影响干涉角的各种参数.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干涉 碰撞诱导转动 微分干涉角 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 分子束实验
下载PDF
单次碰撞条件下NH_2()转动态态传能研究
20
作者 董峰 谭晓峰 +2 位作者 陈宏 邹胜利 李学初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73-174,共2页
采用脉冲阀喷出NH3/Ar(1∶4)进行被动式直流放电方式产生NH2自由基,YAG泵浦染料激光泵浦NH2至上电子态A的某一特定转动能级,在分子束条件下较为详细地研究了NH2(A,(0,9,0),(0,10,0),(0... 采用脉冲阀喷出NH3/Ar(1∶4)进行被动式直流放电方式产生NH2自由基,YAG泵浦染料激光泵浦NH2至上电子态A的某一特定转动能级,在分子束条件下较为详细地研究了NH2(A,(0,9,0),(0,10,0),(0,13,0)NKa,Kc)的转动态态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态态传 碰撞条件 转动 脉冲阀 转动 NH2 隙规律 分子反应动力学 激光诱导荧光 荧光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