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分钟生活圈”的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研究——以合肥轨道交通二号线为例
1
作者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26-130,共5页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站 熵值法 15分钟生活圈 步行可达性测度
下载PDF
轨道站域职住密度对城市中心体系的支持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娇蓉 谢金宏 刘梦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58,共9页
轨道站点是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直接联系的重要节点,能够引导居住人口、岗位在轨道站周边区域(简称站域)集聚以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本研究结合上海数据分析距离市中心不同圈层轨道站域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集聚水平,讨论就业型和居... 轨道站点是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直接联系的重要节点,能够引导居住人口、岗位在轨道站周边区域(简称站域)集聚以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本研究结合上海数据分析距离市中心不同圈层轨道站域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集聚水平,讨论就业型和居住型2大类8小类轨道站域职住密度分级与空间区位对应关系。对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的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体系规划,采用中心支持度指标,同时考虑轨道站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和站域集聚的综合密度,得出就业岗位和居住人口向郊区轨道站集聚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各级中心的轨道站综合密度均值由大到小为:4.3万/km^(2)(城市主中心)、1.5万/km^(2)(副中心)、1.3万/km^(2)(地区中心)。识别出在后续城市更新中需要引起关注的中心支持度较低/低的城市副中心和地区中心38个。本研究将为郊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的轨道站域可持续开发、塑造合理的郊区职住空间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站 职住密度 空间差异性 城市中心体系 空间耦合 中心支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