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下古生界储层裂缝参数特征与裂缝类型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茹 梁书义 +1 位作者 周瑶琪 李晓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3-469,共7页
根据车西地区下古生界潜山的岩芯观察与稳定碳氧同位素数据,结合钻井地质、生产动态资料,划分了车西地区下古生界储层裂缝类型;研究了裂缝长度、宽度、倾角、充填等特征参数,并探讨了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裂缝特征参数与构造部位... 根据车西地区下古生界潜山的岩芯观察与稳定碳氧同位素数据,结合钻井地质、生产动态资料,划分了车西地区下古生界储层裂缝类型;研究了裂缝长度、宽度、倾角、充填等特征参数,并探讨了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裂缝特征参数与构造部位、埋藏深度、油气产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下古生界 裂缝 特征参数 碳氧同位素
下载PDF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隐蔽油气藏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
2
作者 车京虎 林承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80-84,共5页
车西地区因自身地质结构特点在勘探初期以来一直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其中,北部陡坡带二台阶滑脱潜山油气藏、中部洼陷带浊积岩性油气藏、南部缓坡断阶带低位扇岩性油气藏是该区最为典型的隐蔽油气藏。本文从形成机制、成藏主控因素等多... 车西地区因自身地质结构特点在勘探初期以来一直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其中,北部陡坡带二台阶滑脱潜山油气藏、中部洼陷带浊积岩性油气藏、南部缓坡断阶带低位扇岩性油气藏是该区最为典型的隐蔽油气藏。本文从形成机制、成藏主控因素等多方面阐述了上述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区带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潜力。认为在不同区带、层系和油藏类型上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隐蔽油气藏 勘探潜力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车西洼陷油-源对比及运移规律探讨 被引量:22
3
作者 孔祥星 张林晔 徐思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3,共6页
通过对车西洼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特征、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油气运移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现今埋深2 800~3 000 m以下的Es3 (下—中)烃源岩是车西洼陷主力烃源岩,埋深2 200 m以下的Es3(上)及Es1 烃源岩具有一定的低熟资源潜力;目前已... 通过对车西洼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特征、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油气运移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现今埋深2 800~3 000 m以下的Es3 (下—中)烃源岩是车西洼陷主力烃源岩,埋深2 200 m以下的Es3(上)及Es1 烃源岩具有一定的低熟资源潜力;目前已发现的原油绝大多数源于Es3(下)优质烃源岩,而源于Es3(中),Es3(上)及Es1 烃源岩的原油仅有零星发现;Es3(下)烃源岩早期生成油气以顺油源断层垂向运移至Es2 储层成藏为主,后期由于垂向运移通道封闭,则以侧向进入Es4(上)储层或古潜山储层中成藏为主,Es3(下)烃源岩下伏Es4(上)储层或古潜山储层圈闭应该是今后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烃源岩 下第三系 西洼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源-汇”系统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星星 朱筱敏 +3 位作者 宋爽 吴陈冰洁 贺敬聪 曹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9,共15页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的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的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的频发的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沙三下段 陡坡带 西洼陷 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如良 宋传春 冯光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8-31,共4页
从车镇凹陷车西洼陷烃源岩、油气运移、构造及储集层等方面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 ,探讨了构造、烃源岩、沉降中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向洼陷边坡侧向运移 ,呈放射状分布 ;环绕沉降中心分布的断层、岩性尖灭、地层反倾等... 从车镇凹陷车西洼陷烃源岩、油气运移、构造及储集层等方面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 ,探讨了构造、烃源岩、沉降中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向洼陷边坡侧向运移 ,呈放射状分布 ;环绕沉降中心分布的断层、岩性尖灭、地层反倾等构造带与鼻状构造带走向垂直 (或斜交 ) ,油气呈环带状分布 ;其放射状及环带状复合 ,形成了现今点、线、面多种油气分布格局 ;沉降中心及沉积中心不一致 ,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构造带油气最富集。可依据环带状与放射状构造的发育及相交关系、沉降中心与生油中心的位置关系、烃源层有机质丰度及储集层分布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凹陷 西洼陷 构造带 沉降中心 储集层 油气富集
下载PDF
车西洼陷缓坡带下第三系低位扇勘探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玉新 林会喜 王亚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6期28-30,41,共4页
对车西洼陷缓坡带下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缓坡带层序地层模式,并着重对沙四段上亚段低位扇进行了分析。该低位扇为扇三角洲沉积,其展布受控于车西缓坡发育的断裂坡折带。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表明,低位扇的成藏主要受烃源岩... 对车西洼陷缓坡带下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缓坡带层序地层模式,并着重对沙四段上亚段低位扇进行了分析。该低位扇为扇三角洲沉积,其展布受控于车西缓坡发育的断裂坡折带。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表明,低位扇的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路径(同沉积断层和不整合面)及同沉积断层、储层展布控制,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利用该分析成果指导该区低位扇油藏的勘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洼陷 缓坡带 下第三系 低位扇 油气勘探 断裂坡折带 沉积体系
下载PDF
车西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太斌 卢云霄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2期24-26,31,共4页
车西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埋藏深、地层温度高、酸液滤失大、酸岩反应缓速困难等 ,给酸压材料及酸压施工带来诸多困难。文中在分析车西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难点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适宜于本地区储层特点的酸压改造工艺技... 车西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埋藏深、地层温度高、酸液滤失大、酸岩反应缓速困难等 ,给酸压材料及酸压施工带来诸多困难。文中在分析车西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难点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适宜于本地区储层特点的酸压改造工艺技术及实施效果 ,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对类似特点的储层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压 多级注入 闭合酸化 混氮 西地区
下载PDF
车西洼陷北带湖底扇成因机制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范振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0,共3页
湖底扇是车西洼陷北部陡坡带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成藏条件优越。根据其成因机制上的差异,又可进一步分为滑塌浊积扇和深水浊积扇等两种沉积类型,二者在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及空间展布上均有一定的差别。由于... 湖底扇是车西洼陷北部陡坡带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成藏条件优越。根据其成因机制上的差异,又可进一步分为滑塌浊积扇和深水浊积扇等两种沉积类型,二者在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及空间展布上均有一定的差别。由于受到剖面结构和异常高压流体封存箱的影响,扇体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均较好,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西洼陷 湖底扇 陡坡带 成因机制 流体封存箱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体期次划分——以济阳坳陷车西洼陷北带中浅层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亮 苏朝光 +2 位作者 张营革 郝志伟 王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228,共7页
针对车西洼陷北带中浅层砂砾岩体期次划分困难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种在地质和地震资料约束下,基于测井曲线米氏旋回和小波变换技术的砂砾岩体描述方法。通过对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认为车西洼陷北带东营组砂砾岩体的沉积期次受米氏... 针对车西洼陷北带中浅层砂砾岩体期次划分困难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种在地质和地震资料约束下,基于测井曲线米氏旋回和小波变换技术的砂砾岩体描述方法。通过对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认为车西洼陷北带东营组砂砾岩体的沉积期次受米氏旋回的控制,偏心率404.0ka和地轴倾角53.6ka周期控制着四、五级层序的发育,是进行砂砾岩体期次划分与对比的基础。因此,依据米氏旋回和小波变换理论,在纵向上对车西洼陷北带东营组砂砾岩体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共识别出8~10个小的扇体期次。研究表明,应用米氏旋回和小波变换技术分析高频旋回,提高了沉积旋回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其中,设计的米氏旋回滤波曲线和选取的小波变换系数与高频旋回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有效地指导砂砾岩体期次的精细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高频旋回 米氏旋回 小波变换 陆相断陷盆地 西洼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耦合恢复油气成藏过程——以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蒋有录 万涛 +1 位作者 林会喜 彭传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5-272,共8页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主要油田储层孔喉半径与含油气性关系的研究,确定了现今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结合地层沉积速率和压实模型,得到了不同时期储层排替压力下限。基于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恢复了研究区主要油田...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主要油田储层孔喉半径与含油气性关系的研究,确定了现今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结合地层沉积速率和压实模型,得到了不同时期储层排替压力下限。基于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恢复了研究区主要油田源下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在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末期有少量油气充注,在馆陶组沉积中期生烃范围恢复到东营组剥蚀期前的水平并再次充注,主体油藏大规模聚集形成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南部斜坡带的潜山油气藏成藏期最晚,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距今2Ma左右)。根据成藏期油气运聚动力与阻力的耦合关系,预测源下油气藏分布范围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大于0.6MPa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压力 储层排替压力下限 油气成藏过程 源下油气藏 西洼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路慎强 王健 +2 位作者 操应长 谭明友 张营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29,112-113,共4页
车西洼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因沉积砂体的碎屑颗粒粒度是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和能量强度的响应,故在岩心观察及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滩坝砂体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车西... 车西洼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因沉积砂体的碎屑颗粒粒度是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和能量强度的响应,故在岩心观察及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滩坝砂体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主要存在低截点高斜一跳一悬式、高截点高斜一跳一悬式、两跳一悬式和滚动、跳跃加悬浮式4种粒度概率曲线及两峰型、三峰型、多峰型3种样式的粒级—标准偏差图。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滩坝砂体的环境敏感粒度进行计算,结合粒度概率图进行分析,在研究区确定出了4类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反映了悬浮搬运、沿岸流、波浪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流体作用下的4类水动力类型,且波浪和沿岸流是控制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水动力类型。在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时期,水动力类型以波浪为主,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粒度总体的60%以上,沿岸流作用强度较弱,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粒度总体的比例一般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水动力 滩坝砂体 沙二段 西洼陷
下载PDF
车西洼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永辉 夏斌 +3 位作者 万念明 万志峰 施秋华 蔡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3-598,共6页
车西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半地堑充填、断块强烈活动、断块活动复杂化、埋深加大四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一方面,构造活动为沉积物质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和生烃条件,形成了大量的铲式构造样式,改善... 车西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半地堑充填、断块强烈活动、断块活动复杂化、埋深加大四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一方面,构造活动为沉积物质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和生烃条件,形成了大量的铲式构造样式,改善了扇体的储集物性,断层活动强弱的周期性变化也形成了多套生储盖体系。另一方面,断层活动形成了大量断块、逆牵引等有利圈闭条件,断裂活动强弱变化,使得断裂开启和闭合,为油气运移与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洼陷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车西地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及效果 被引量:9
13
作者 韩文功 郭栋 赵玉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1年第3期61-67,75,共8页
胜利探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车西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完成了车 4 0 8、车 2 2高分辨率三维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 ,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明显提高 ,能解决常规三维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我们通过对高分辨率三维资料效果和应用效果分... 胜利探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车西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完成了车 4 0 8、车 2 2高分辨率三维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 ,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明显提高 ,能解决常规三维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我们通过对高分辨率三维资料效果和应用效果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地区 高分辨率地震 地震资料 地震勘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车西地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储集物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鹏 罗霞 +2 位作者 苏朝光 张营革 牟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19,共3页
湖底扇是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及洼陷带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根据其成因机制上的差异,分为滑塌浊积扇和深水浊积扇两种类型,二者在沉积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扇体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微裂缝起到重要的连通作用,属... 湖底扇是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及洼陷带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根据其成因机制上的差异,分为滑塌浊积扇和深水浊积扇两种类型,二者在沉积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扇体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微裂缝起到重要的连通作用,属中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物性受岩性组合、溶蚀作用、沉积相带及异常高压的影响,其中溶蚀作用及异常高压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物性。勘探实践表明,扇体生、储、盖配置好、油气充满度高,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储集性能 异常高压 西地区
下载PDF
不同期次浊积扇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车西洼陷缓坡带车40-44块沙三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栗宝鹃 董春梅 +3 位作者 林承焰 程俊阳 任丽华 郭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9,共15页
以车西洼陷缓坡带车40-44块沙三上亚段为例,针对研究区浊积扇体"单期厚度难辨、纵向多期叠置,单个形态难识、横向顺势延展"的特点,在井震标定和分频解释共同确定的等时层序地层界限之内,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相分析与... 以车西洼陷缓坡带车40-44块沙三上亚段为例,针对研究区浊积扇体"单期厚度难辨、纵向多期叠置,单个形态难识、横向顺势延展"的特点,在井震标定和分频解释共同确定的等时层序地层界限之内,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相分析与地层属性切片相结合的方法,对浊积扇体的横向展布形态和纵向演化规律进行描述和刻画,由此达到对不同期次浊积扇体进行精确识别和精细描述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1Es31和Es34期次顶、底界限由井震结合标定,其等时性可利用分频解释技术确定;2根据地震相的分布位置及特点,发现浊积扇体均分布于同沉积断层下降盘,且"纵向叠置、横向迁移";3通过地层切片与均方根振幅属性相结合分析,刻画出不同期次浊积扇体横向上受地势影响、呈裙带状分布的规律,和纵向上自下而上扇体数量增多且连续性增强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扇 地震沉积学 地震相 地层切片 期次划分 西洼陷
下载PDF
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对特低渗储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振宇 顾家裕 +2 位作者 郭彦如 阿里木江 吴中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7,24,共7页
通过对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沉积、构造、成岩、物性、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分析,深入探讨该区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储层产生的各种影响。研究表明:异常高压发育主要与地层不均衡压实有关,其次矿物成岩作用有助于超压的保存... 通过对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沉积、构造、成岩、物性、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分析,深入探讨该区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储层产生的各种影响。研究表明:异常高压发育主要与地层不均衡压实有关,其次矿物成岩作用有助于超压的保存与提高;异常高压有效抑制了地层温度的增加和成岩作用的进一步加深;异常高压有效减缓了地层压实作用的增强,致使储层深部次生孔隙保存相对较好,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射孔厚度一定的情况下,以泥质砂岩为主的特低渗储层并非地层压力越大油气产能越高,高产油层压力系数1.2~1.3,这与储层内单砂体有效厚度、物性参数、含油饱和度、压力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洼陷 异常高压 特低渗储层 储层物性 地质参数
下载PDF
车西洼陷沙三上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5,29,共5页
沙三上亚段沉积期,在车西洼陷南坡曹家庄断阶带的车40和车44断阶发育了数量众多的滑塌浊积砂体.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相关测试资料分析,对滑塌浊积砂体的岩性以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浊积砂体具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 沙三上亚段沉积期,在车西洼陷南坡曹家庄断阶带的车40和车44断阶发育了数量众多的滑塌浊积砂体.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相关测试资料分析,对滑塌浊积砂体的岩性以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浊积砂体具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的特点,结构和构造均反映砂体为滑塌后再沉积的产物.总结了滑塌浊积砂体的3种相序类型,即正粒序重力流型、正递变重力流型、砂泥互层型.对不同砂组储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和发育规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滑塌浊积砂体的成因机制,认为三角洲的快速推进为其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同沉积断裂强烈活动引发的地震是其最主要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洼陷 沙三上亚段 滑塌浊积砂体 三角洲
下载PDF
车西地区沙四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储集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鹏 苏朝光 +2 位作者 张营革 牟敏 罗霞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08年第4期25-28,共4页
为正确认识车西地区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寻找有利储集区,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特征等方面研究了其特征,并分析了储集物性影响因素,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有利储集部位。指出储集岩主要是颗粒滩亚相的颗粒灰岩,以次生溶孔... 为正确认识车西地区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寻找有利储集区,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特征等方面研究了其特征,并分析了储集物性影响因素,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有利储集部位。指出储集岩主要是颗粒滩亚相的颗粒灰岩,以次生溶孔及裂缝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孔中低渗,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其中构造作用产生的断层对改善储集物性的作用最大。已钻井分析表明,储层的含油特征与储集物性有密切的关系,颗粒灰岩发育且靠近断层的部位储集性能好,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碳酸盐岩 储层 储集性能 西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震影像学的砂砾岩体多属性融合裂缝预测——以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沙三段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束宁凯 汪新文 +1 位作者 宋亮 苏朝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1,共5页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体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是预测裂缝发育区。由于单一的相干、曲率等地震属性多解性强,不能准确、精细地反映裂缝发育情况,尝试采用基于地震影像学的多属性融合技术对研究区沙三段砂砾岩体进行裂缝...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体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是预测裂缝发育区。由于单一的相干、曲率等地震属性多解性强,不能准确、精细地反映裂缝发育情况,尝试采用基于地震影像学的多属性融合技术对研究区沙三段砂砾岩体进行裂缝精细预测。结果表明,相似性、最大正曲率和倾角曲率属性对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的裂缝发育较为敏感。采用RGB-IHS变换的多属性融合体在剖面和平面上能够清晰地展示裂缝的发育位置和展布形态。预测结果显示,在车71—车57井区受构造活动和异常高压的影响发育构造缝和超压缝交织的网状缝,在车古25井区受异常高压影响形成了沿多个方向展布的超压缝。基于地震影像学的多属性融合技术在砂砾岩体裂缝预测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对其他类型油藏的裂缝预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影像学 RGB-IHS变换 多属性融合 裂缝 砂砾岩体 西地区 济阳坳陷
下载PDF
车西洼陷南坡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万涛 蒋有录 +2 位作者 林会喜 彭传圣 毕彩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4,共7页
依据地质录井、岩心压汞测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应用生长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的定量评价、岩石薄片分析和盆地模拟恢复古压力等方法,对车西洼陷南坡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期油源断层的活动时间和活... 依据地质录井、岩心压汞测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应用生长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的定量评价、岩石薄片分析和盆地模拟恢复古压力等方法,对车西洼陷南坡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期油源断层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部位控制源上油气藏油气富集程度和宏观分布;研究区形成断层侧向封堵的条件为泥岩涂抹势大于22,泥岩涂抹因子小于1.5,断层泥比率大于0.73,沙二段底部、沙三上亚段和沙四上亚段达到断层侧向封堵条件;源下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孔喉半径和成藏期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控制,沙四上亚段储层孔喉半径大于0.24μm,储层埋深小于4.0 km的沉积有利相带发育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地区;源下油气藏含油边界附近,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距今2 M a)存在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据此预测源下油气藏含油范围为明化镇末期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大于0.6 MPa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洼陷 断层侧向封堵 油源断层 剩余压力 孔喉半径 含油范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