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2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 被引量:170
1
作者 陈新仁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2-710,731,共9页
与话语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不同,语用学研究身份与话语关系的宗旨或目标并不在于身份或其建构本身,而是试图探究交际者如何在特定交际时刻基于特定语境通过选择、建构特定身份传达特定的说话人意义,实施特定的施为目标... 与话语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不同,语用学研究身份与话语关系的宗旨或目标并不在于身份或其建构本身,而是试图探究交际者如何在特定交际时刻基于特定语境通过选择、建构特定身份传达特定的说话人意义,实施特定的施为目标,维持、调节或巩固人际关系,获取特定的交际效果。基于这一思路,笔者认为,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注身份的交际属性而非社会属性或心理属性。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一些已经开展的研究成果,从语用学的研究目标出发,梳理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关键问题,勾勒出几种主要路径,旨在深化关于语言使用的意义、动因、合适性等方面的认识,为在语用学领域开展身份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社会建构主义 语用学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 被引量:105
2
作者 刘军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共7页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作者从翻译与女性的隐喻、翻译与译者的身份判定、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作者认为,从女...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作者从翻译与女性的隐喻、翻译与译者的身份判定、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作者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量翻译中的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将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在后现代、后殖民多元文化语境下,女性、差异性以及他者性将为重建译者主体性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翻译研究 话语 隐喻 身份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97
3
作者 阎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66,共5页
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 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具体复杂的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认同 同一性 文化研究 价值取向
下载PDF
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 被引量:114
4
作者 徐克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2,共8页
研究引入符号系统和社会记忆建构过程理论,在重新定义了红色旅游概念后,建立了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框架。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由信息(空间、地方和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指代对象(重大事件及其价值)、编码、媒... 研究引入符号系统和社会记忆建构过程理论,在重新定义了红色旅游概念后,建立了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框架。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由信息(空间、地方和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指代对象(重大事件及其价值)、编码、媒介、发送者和接收者构成。符号的发送者依托红色旅游目的地,通过动态的红色符号选择、表述和重演机制(编码和媒介),向符号的接收者(游客)传达信息,推动其理解并内化信息所表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基于社会现实的神圣性体验形塑红色记忆,从而构建其社会身份认同,达到个体(归属感和自尊)和社会(凝聚力)的共赢;同时,红色旅游目的地符号也将以求同存异的方式促进全球不同社会的互信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红色记忆 身份 符号系统 神圣感
下载PDF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被引量:106
5
作者 项蕴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8-192,共5页
身份建构研究在话语形式、身份类型、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跨学科的趋势。社会建构理论家探讨了语言、权力与身份的关系,强调批评意识和自我身份意识的重要性。语言学家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对身份的建构... 身份建构研究在话语形式、身份类型、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跨学科的趋势。社会建构理论家探讨了语言、权力与身份的关系,强调批评意识和自我身份意识的重要性。语言学家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对身份的建构作用。本文以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对相关的哲学和语言学理论进行了阐释,指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身份建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理论 身份 身份建构 批评性话语分析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84
6
作者 曲正伟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4A期34-38,共5页
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 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身份 认同
原文传递
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 被引量:53
7
作者 赵秉志 于志刚 孙勤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16-122,共7页
针对争议已久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此文结合历史与现状、规范与现实进行了再界定。全文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其立法的演变而理清了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变化的历史脉络; 第二部分着重在于厘定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 针对争议已久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此文结合历史与现状、规范与现实进行了再界定。全文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其立法的演变而理清了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变化的历史脉络; 第二部分着重在于厘定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准国家工作人员的逻辑关系; 第三部分对于 “国家机关”的范围进行了分析界定; 第四部分对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本质特征的“从事公务”之应有之义进行了探讨; 第五部分对各类 “准国家工作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身份 犯罪 刑罚 职务犯罪
下载PDF
论译者身份——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 被引量:49
8
作者 廖晶 朱献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9,共6页
本文对中外翻译史上翻译理念的演变做了整体上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身份的变迁历程,认为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并对译者身份的变化做了哲学层面上的剖析,正本清源,认为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 本文对中外翻译史上翻译理念的演变做了整体上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身份的变迁历程,认为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并对译者身份的变化做了哲学层面上的剖析,正本清源,认为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与作者平等的地位。我们认为在翻译研究与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身份 翻译理念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 被引量:65
9
作者 李金奇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38,共5页
农村教师的身份经历了由政治身份向专业身份的演变。文化资本与超负荷的工作承载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政府要采取措施,实施均权的身份政策,尤其要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农村教师的身份经历了由政治身份向专业身份的演变。文化资本与超负荷的工作承载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政府要采取措施,实施均权的身份政策,尤其要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来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师 身份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 被引量:64
10
作者 刘汉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0-185,共6页
表情包原本只是互联网聊天的一项附加功能,是一种私下流传的状态,并未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但这一状况在近年有所变化,表情包开始融入到互联网交流当中,成为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戏仿的方... 表情包原本只是互联网聊天的一项附加功能,是一种私下流传的状态,并未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但这一状况在近年有所变化,表情包开始融入到互联网交流当中,成为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戏仿的方式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发声,获得主流媒体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也开始得到关注和重视。无论是个体之间的身体述情,还是大众群体里的身份建构,表情包的流行断然不是偶发的和随机的文化现象,而是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嬗变和社会世俗化等合力下的权力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情包 大众文化 身体 身份 权力
下载PDF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被引量:59
11
作者 赵毅衡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7,共13页
人的各种社会活动都需要身份,自我则是这些身份的集合之处。文化的表意与解释活动需要文本身份,而各种文本身份可以集合成符号自我。只要有意义表达,就必须有文本身份;只要自我卷入文化的各种意义活动,就可以集合成复杂的、有准自我品... 人的各种社会活动都需要身份,自我则是这些身份的集合之处。文化的表意与解释活动需要文本身份,而各种文本身份可以集合成符号自我。只要有意义表达,就必须有文本身份;只要自我卷入文化的各种意义活动,就可以集合成复杂的、有准自我品格的符号自我。这样的自我,可以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在主我与宾我之间做水平位移,也可以随着表意的社会-生理品格作上下位移。因此,身份是处理意义过程的前提,而自我是符号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自我 文本身份 符号自我 自我位移
原文传递
“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 被引量:42
12
作者 章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4,共22页
190 5年废除科举后 ,如何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 ,成为走出科举时代学人思虑的焦点。这集中呈现于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上。 3 0年代聚集于《独立评论》的一群学人 ,其学术活动及介入公众事务所形成的“权势网络... 190 5年废除科举后 ,如何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 ,成为走出科举时代学人思虑的焦点。这集中呈现于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上。 3 0年代聚集于《独立评论》的一群学人 ,其学术活动及介入公众事务所形成的“权势网络” ,表明读书人力图通过重建知识的庄严 ,重新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衍生的“精英意识” ,筑起了一张公开的与潜在的“权势网络” ,从而导致读书人新的角色与身份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立 知识分子 权势 身份 公开 废除 建构 《独立评论》 科举 年代
原文传递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 被引量:57
13
作者 周业安 连洪泉 +2 位作者 陈叶烽 左聪颖 叶航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本文通过两阶段公共品博弈测度出个体社会偏好类型,研究个体社会偏好异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实验研究发现:个体社会偏好存在异质性;搭便车行为和条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务偏向是公共... 本文通过两阶段公共品博弈测度出个体社会偏好类型,研究个体社会偏好异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实验研究发现:个体社会偏好存在异质性;搭便车行为和条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务偏向是公共品自愿供给的两大特征事实,两者对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社会偏好的异质类型会显著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而性别和学生干部等社会角色存在显著差异的个体异质类型分布,由此间接地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与此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会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实验分析结果证实并且揭示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渠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品实验 异质性 身份
原文传递
身体、身份与叙事--身体叙事学刍议 被引量:49
14
作者 许德金 王莲香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4,共8页
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到现在,学术界对身体的研究与探讨从未间断,在20世纪又形成了新的高潮。但综观国内外的文论与批评,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美国学者丹尼儿·潘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到现在,学术界对身体的研究与探讨从未间断,在20世纪又形成了新的高潮。但综观国内外的文论与批评,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美国学者丹尼儿·潘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试图把身体与叙事学结合起来以构建所谓的"身体叙事学",但其研究却存在重大的缺陷,忽视了身体与叙事之间最为紧要的环节——身份。本文重点探讨身体与身份、身份与叙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探讨身体与身份在叙述中的作用,并结合西方和我国最新的叙事研究成果,以建构全新的中国式身体叙事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份 叙事 身体叙事学
下载PDF
虚拟社区与成员心理联结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认同与纽带视角 被引量:53
15
作者 楼天阳 陆雄文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5,共12页
对于虚拟社区成员与社区之间连接的关系纽带的本质与类型及其对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目前仍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纽带理论的扩展与深化,揭示了网民参与虚拟社区的两种心理来源和心理依附机制。通过1028份问卷的实证调查,证明... 对于虚拟社区成员与社区之间连接的关系纽带的本质与类型及其对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目前仍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纽带理论的扩展与深化,揭示了网民参与虚拟社区的两种心理来源和心理依附机制。通过1028份问卷的实证调查,证明网民对虚拟身份的自我认同是社区认同的部分中介变量,社区成员通过纽带人际依恋和身份群组依恋共同构成与社区之间的心理联结系统,并且线下联系只有在社区内产生人际依恋时才会产生。文章也证明了社区类型对模型的调节作用,最后对该模型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自我认同 社会认同 群组依恋 人际依恋
下载PDF
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 被引量:38
16
作者 王光林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8-156,共9页
本文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 ,从文化可译性、东方主义倾向和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重新塑造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过程 ,揭示华裔作家在传递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文化差异时所呈现出的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对称、自我殖民等特征。笔者... 本文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 ,从文化可译性、东方主义倾向和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重新塑造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过程 ,揭示华裔作家在传递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文化差异时所呈现出的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对称、自我殖民等特征。笔者认为 ,族裔散居作家在再现第三世界时 ,既要尊重目标文化的读者 ,也要尊重源文本文化的读者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归属 ,获得写作和翻译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身份 后殖民 华裔 东方主义 文本 倾向 翻译理论 语言和文化 可译性
原文传递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被引量:42
17
作者 钱超英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89,共13页
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 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同步关系;从社会结构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非同质化的多元构成;从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流散文学 身份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 悲剧感
原文传递
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 被引量:50
18
作者 蒋建国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3,共7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类同推动着网络的分流和聚结。网络族群的多元化发展体现了网民在个人选择上的风格化和主观性,并明显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对网民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类同推动着网络的分流和聚结。网络族群的多元化发展体现了网民在个人选择上的风格化和主观性,并明显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对网民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区隔起到标识性的作用。网络族群文化作为新型亚文化样态,在传播网络文化方面的功效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族群 身份 亚文化
下载PDF
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现象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49
19
作者 傅王倩 肖非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共7页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三名从普通学校回到特殊学校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普通学校层面切入,回溯其管理者、教师及同伴与随班就读儿童的互动,力图分析回流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随班就读儿童在与普通学校管理者、教师以...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三名从普通学校回到特殊学校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普通学校层面切入,回溯其管理者、教师及同伴与随班就读儿童的互动,力图分析回流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随班就读儿童在与普通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同伴的互动中被动和主动形成并确立局外人的身份;导致这一身份形成的因素有三方面:管理者和教师持有的医学模式残疾观、学校系统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不足和随班就读的非融合本质;在学段的影响下,确立的局外人身份又通过身份的界限以及分类作用促使其回到特殊学校就读,即出现回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儿童融合教育
原文传递
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被引量:36
20
作者 张静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9,242,共20页
本文试图说明,在人们的财产观念中,出现了将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作出区分的取向。由于这种区分的原则尚未明确,也尚未得到各方的一致性认可,于是纠纷解决采取了双重承认的办法:既承认个人投资、也承认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财产身份的合法... 本文试图说明,在人们的财产观念中,出现了将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作出区分的取向。由于这种区分的原则尚未明确,也尚未得到各方的一致性认可,于是纠纷解决采取了双重承认的办法:既承认个人投资、也承认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财产身份的合法性来源。“双重承认”采取的特别路径是,将权利声称和利益分配分开处理,并可以根据不同乃至相悖的原则进行。作者称之为“二元整合秩序”。对于社会整合而言,权利声称具有象征性和强制性,它合法化一些制度认可的身份和权利;利益分配则具有修复和整合性,它缩小权利声称和社会公正观念(变迁)之间的差异。后者更具实质性的社会整合意义,因为它根本上服务于各方达成“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二元 纠纷案 社会公正观念 利益分配 社会整合 财产观念 公共投入 个人投资 纠纷解决 公共服务 权利 一致性 合法性 强制性 象征性 合法化 整合性 实质性 区分 认可 身份 私人 办法 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