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465
1
作者 俞光荣 燕晓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关键词 骨折 治疗方法 局部软组织 骨折 全身骨折 临床疗效 关节内骨折 关节损伤 解剖结构 治疗困难
原文传递
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370
2
作者 张铁良 于建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关键词 骨折 关节内骨折 分类 生物力学 治疗
原文传递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60
3
作者 高堂成 张春才 +3 位作者 张庆宏 王秋根 许硕贵 王家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对策。方法随访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伴必要时自体植骨治疗的Ⅱ~Ⅳ型跟骨骨折54例共59足。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24足,Ⅳ型15足。...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对策。方法随访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伴必要时自体植骨治疗的Ⅱ~Ⅳ型跟骨骨折54例共59足。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24足,Ⅳ型15足。术中侧位X线透视观察Bhler角和Gissane角,Broden位透视观察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皮瓣下放置引流以防止术后血肿形成。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30足,良21足,可6足,差2足,优良率为86.4%。发生明确的早期并发症4足,发生率6.8%,其中皮肤边缘坏死2足,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远期发生明显慢性疼痛2足(3.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与跟骨解剖特点和跟骨骨折机制有关。以下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术中采用全厚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和反折,复位后通过植骨来支撑关节面骨折块及提高内固定的牢固程度,术后石膏固定并抬高患肢,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内固定手术 关节内骨折 皮瓣 骨折 关节面 术中 前作 发生 治疗
原文传递
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81
4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5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袁锋 蔡宣松 郭荻萍 王以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3-275,共3页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钢板 ,并评价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的骨性测量 ,结合对 41侧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扫描及其手术观察 ,设计出适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可...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钢板 ,并评价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的骨性测量 ,结合对 41侧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扫描及其手术观察 ,设计出适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在对该钢板的有关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后 ,应用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 33侧 ,平均随访 12 .4(6~ 2 2 )个月。结果 钢板各钉孔间的拉伸破坏载荷为 1840N ,而整块钢板纵向弯曲试验的最大载荷为 10 6 0N。螺钉的抗弯最大载荷为 6 90N ,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 5 96N。33侧骨折中 ,2 9侧获随访。按Mary 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 ,2 9侧中 ,优 16侧 ,良 12侧 ,可 1侧 ,优良率为 96 .5 %。 结论 本钢板设计合理 ,力学性能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钛钢板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36例报告 被引量:150
5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5 位作者 蔡宣松 朱辉 祝晓忠 袁锋 汪伟 郭荻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8期755-757,共3页
目的 :评价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3 6例 45足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法分型 ,Ⅰ型 2足 ,Ⅱ型 11足 ,Ⅲ型 15足 ,Ⅳ型 17足 ,对Ⅱ型以上 41足跟骨骨折用重建钢板治疗 ,随访时间 2~ 5 1月 ,平均 15 .3月。结果 :按Maryland... 目的 :评价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3 6例 45足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法分型 ,Ⅰ型 2足 ,Ⅱ型 11足 ,Ⅲ型 15足 ,Ⅳ型 17足 ,对Ⅱ型以上 41足跟骨骨折用重建钢板治疗 ,随访时间 2~ 5 1月 ,平均 15 .3月。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 41足行重建钢板固定者中 ,优 13足 ,良 2 7足 ,可 1足 ,优良率97.6%。无感染、皮缘坏死或切口裂开。结论 :手术治疗可提高跟骨骨折的疗效 ,重建钢板是一种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 重建钢板 治疗
下载PDF
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40
6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蔡宣松 郭荻萍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6-108,T002,共4页
目的 总结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对 2 9例 31侧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方法采用重建钢板 (17侧 )和自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14侧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 结果  ... 目的 总结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对 2 9例 31侧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方法采用重建钢板 (17侧 )和自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14侧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 结果  2 1侧骨折术后获 12~ 5 7个月 (平均18 4个月 )随访 ,患足功能优 5侧 (2 3 8% ) ,良 13侧 (6 1 9% ) ,可 3侧 (14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SANDERSIV型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9
7
作者 王荣品 翟茂雄 +1 位作者 唐斌 吴锦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6-428,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二维(MPR、MIP)和三维(VRT、SSD)重建技术对复杂结构的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 2例外伤患者普通X线平片中未显示而临床怀疑有骨折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后,通过特殊的CT图像处理软件包在工作站...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二维(MPR、MIP)和三维(VRT、SSD)重建技术对复杂结构的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 2例外伤患者普通X线平片中未显示而临床怀疑有骨折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后,通过特殊的CT图像处理软件包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MPR、MIP、VRT及SSD) ,得到外伤部位骨骼高清晰度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后,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以共同意见为准。结果 4 2例X线平片中未显示骨折的患者经MSCT重建后,18例显示有骨折,其中枕骨骨折2例,肩胛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4例,脊椎骨折3例,骨盆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3例,跟骨骨折1例。结论 MSCT二维和三维重建对临床怀疑骨折而普通X线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准确地作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骨折 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MSCT扫描 X线平片 放射科医师 肩胛骨折 骨折 重建技术 外伤患者 图像处理 三维图像 高清晰度 骨折 骨折 脊椎骨折 骨折 骨折 治疗方案 普通X线 三维重建
下载PDF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2
8
作者 邹剑 章暐 +1 位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647-649,共3页
目的探讨引起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可疑因素。方法以2000年3月~2003年3月间56例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仔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坠落高度、是否吸烟、... 目的探讨引起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可疑因素。方法以2000年3月~2003年3月间56例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仔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等,并对可疑因素(年龄、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例患者61侧跟骨手术后9侧(14.8%)出现伤口感染、血肿、切口裂开、足跟坏死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其中,坠落高度大于3.4 m、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于7 d、手术时间超过2 h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超过1.5 h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骨折后7~10 d行手术治疗、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可以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并发症 骨折固定术 切开复位
原文传递
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87
9
作者 黄晟 沈鹏程 +3 位作者 徐浩 朱立帆 翁峰标 侯青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5668-5672,共5页
背景: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最常见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但是手术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传统外侧L形... 背景: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最常见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但是手术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患者68例,其中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改良组),经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目测类比评分,及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分别对患者内固定后疼痛、关节活动度、踝关节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两组内固定后6月AOFA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内固定前(P<0.05),且改良组AOFA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2)改良组内固定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与传统组同期相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3)两组手术时间的比较相差不大,但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与目测类比评分上,改良组相比传统组均显著改善(P<0.05);(4)改良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5)结果说明,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比,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在减轻疼痛、提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使跟骨关节面有更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植入物 植入物 骨折 改良经跗窦微创小切口 疗效
下载PDF
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 被引量:81
10
作者 李山珠 俞光荣 +3 位作者 梅炯 朱辉 蔡宣松 郭荻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 介绍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重建钢板、可塑形钢板、“Y”型钢板和“T”型钢板对 6 9例 77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 ,77侧骨折中 73侧获随访 ,随访时间 2个月~ 4年 3个月 ,平均 14 2个... 目的 介绍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重建钢板、可塑形钢板、“Y”型钢板和“T”型钢板对 6 9例 77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 ,77侧骨折中 73侧获随访 ,随访时间 2个月~ 4年 3个月 ,平均 14 2个月。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 73侧骨折中 ,优 2 9侧 ,良 4 0侧 ,可 4侧 ,优良率 94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围手术期 术前检查 切口处理 并发症
下载PDF
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82
11
作者 范江荣 蔡林 郑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4-127,共4页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多因从高处跌下所致。其合适的骨折分型、治疗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和术后处理仍存在争议。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和关节内骨折。Sanders的分型方法对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多因从高处跌下所致。其合适的骨折分型、治疗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和术后处理仍存在争议。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和关节内骨折。Sanders的分型方法对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对于移位大或粉碎的骨折可应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并发症有张力性水泡,筋膜间隙综合征,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疼痛,距跟关节炎等。本文对跟骨骨折的分型、评分、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分型 治疗进展
原文传递
累及距跟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亚急诊手术治疗 被引量:82
12
作者 顾湘杰 章永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90-193,共4页
关键词 骨折 外科手术 关节
原文传递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2
13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3 位作者 朱辉 袁峰 蔡宣松 郭荻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2mm ,2 4.4± 2 .9mm和 3 0 .3± 3 .2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 3 .6± 3 .0mm ,15 .3± 2 .2mm和 9.5± 1.2mm ,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 2 7.7°± 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 116.7°± 8.0°。结论 :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应用解剖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78
14
作者 陈明 邓葵 +3 位作者 曾晚辉 曾敬军 钟青山 韩智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联合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 ... 目的 探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联合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 ~ 63岁,平均39.3岁.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采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复位关节面,以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采用方差分析对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的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3.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皮缘坏死和感染、腓骨长短肌腱鞘炎,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骨折愈合时间9~11周,平均10.5周,未发生畸形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F=25.62、38.90)明显降低,B(o)hler角(F=440.24、272.42)和Gissane角(F=91.86、43.74)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3 d相比,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1.35、2.60;P值均>0.05).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优10例,良7例,可4例.结论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位固定可靠、无切口并发症等优点,尤其适宜老年患者及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术 窦切口 微创 Sanders分型
原文传递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6
15
作者 徐浩 蒋元斌 +1 位作者 刘耀辉 黄兴锐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0例,其中经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37例(传统组),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治疗33例(改良...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0例,其中经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37例(传统组),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治疗33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术前(P均<0.05),且改良组术后高于传统组术后(P<0.05)。传统组术后Bohler角为(34.02±5.49)°,Gissane角为(115.88±11.01)°;改良组术后Bohler角为(28.56±10.27)°,Gissane角为(119.00±8.8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比,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窦小切口
下载PDF
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并发症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3
16
作者 郝东升 陈晨 +1 位作者 王东 尹芸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延长L形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58例63足经外侧延长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2例56足,女6例7足;年龄18...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延长L形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58例63足经外侧延长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2例56足,女6例7足;年龄18~64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坠落伤53例58足,交通事故伤5例5足。伤后至手术时间3~22 d,平均8 d。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标准分型:Ⅱ型4足,Ⅲ型31足,Ⅳ型28足。观察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级,其中分级≥2级列入并发症组,<2级列入对照组。对可能导致切口并发症的18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1例46足切口Ⅰ期愈合,纳入对照组;17例17足出现2级及以上切口并发症,纳入并发症组。其中皮肤坏死、红肿或裂开14例,浅表感染3例,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单因素分析显示,脊柱骨折、糖尿病及吸烟史3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脊柱骨折为独立危险因素(95%可信区间:0.004~0.360,P=0.004)。结论合并脊柱骨折是采用外侧延长L形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切口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跟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1
17
作者 梁军 胡滨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 :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 ,测量跟骨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Gissane′s角等。结果 :①跟骨形态结构较复杂 ,骨皮质薄 ,骨松质多 ,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 :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 ,测量跟骨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Gissane′s角等。结果 :①跟骨形态结构较复杂 ,骨皮质薄 ,骨松质多 ,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小梁稀疏 ,后部内侧骨小梁密集。②正常跟骨各指标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 ,而不同性别间除Gissane′s角外 ,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跟骨高 /长的比值 >1/2。结论 :①跟骨形态学上存在力学薄弱点 ,易骨折 ,骨折多数复杂。②正常跟骨高 /长比例固定 >1/2 ,作为跟骨治疗的参照指标 ,临床上使用方便 ;跟骨Bohler′s角、Gissane′s角的改变与跟骨宽度的增加是跟骨骨折诊断、治疗的要点 ;骨折后可参照本文测量结果恢复跟骨的长、宽、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骨折
下载PDF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69例 被引量:63
18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蔡宣松 郭荻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 评价开放复位内固定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重建钢板、可塑形钢板、Y形钢板和T形钢板对 6 9例77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 ,77侧骨折中 73侧获随访 ,随访时间 2~ 5 1个月 ,平均 14 2个月。结果 ... 目的 评价开放复位内固定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重建钢板、可塑形钢板、Y形钢板和T形钢板对 6 9例77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 ,77侧骨折中 73侧获随访 ,随访时间 2~ 5 1个月 ,平均 14 2个月。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 ,本组 73侧骨折中 ,优 2 9侧 ,良 40侧 ,可 4侧 ,优良率 94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开放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68
19
作者 汤文杰 王金辉 王满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6-711,共6页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89例,男63例,女26例;平均年龄(34±9.1)岁(19~6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解剖锁...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89例,男63例,女26例;平均年龄(34±9.1)岁(19~6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解剖锁定钢板组及普通钢板组。收集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伴随基础疾病、受伤机制;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伤足功能评分。伤足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随访资料均通过门诊复查方式获得。对解剖锁定钢板组及非锁定钢板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个月。3例普通钢板患者出现螺钉松动,骨折关节面再移位。锁定钢板组未出现螺钉松动情况。切口相关并发症8例,非锁定钢板患者5例,锁定钢板患者3例,经换药对症治疗伤口均愈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伴随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非锁定钢板组B?hler、Gissane角分别为(14.0±4.8)°、(109.0±4.9)°,锁定钢板组分别为(27.0±6.3)°、(129.0±9.1)°,两组间B?hler、Gissane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全足负重时间显著低于普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术后B?hler、Gissane角高于普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显著高于普通钢板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对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有更优良的效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当重视跟骨锁定钢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锁定钢板 非锁定钢板
原文传递
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65
20
作者 陆晴友 王秋根 +2 位作者 张秋林 唐昊 沈洪兴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32例38侧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分别对15侧SandersⅡ型骨折采用C臂透视经皮穿针撬拔复位加石膏外固定、23侧SandersⅢ-Ⅳ型骨折运用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Y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32例38侧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分别对15侧SandersⅡ型骨折采用C臂透视经皮穿针撬拔复位加石膏外固定、23侧SandersⅢ-Ⅳ型骨折运用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Y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总体优良率为81.6%。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宜选用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而SandersⅢ-Ⅳ型骨折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撬拔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距下关节 影像学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