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0
1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李广君 黎之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距突 解剖学 折内固定
下载PDF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1
2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李广君 倪之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 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 ,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 :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 ,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 2 /3皮肤 ,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 ,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 :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小梁 折内固定
下载PDF
跟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1
3
作者 梁军 胡滨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 :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 ,测量跟骨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Gissane′s角等。结果 :①跟骨形态结构较复杂 ,骨皮质薄 ,骨松质多 ,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 :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 ,测量跟骨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Gissane′s角等。结果 :①跟骨形态结构较复杂 ,骨皮质薄 ,骨松质多 ,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小梁稀疏 ,后部内侧骨小梁密集。②正常跟骨各指标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 ,而不同性别间除Gissane′s角外 ,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跟骨高 /长的比值 >1/2。结论 :①跟骨形态学上存在力学薄弱点 ,易骨折 ,骨折多数复杂。②正常跟骨高 /长比例固定 >1/2 ,作为跟骨治疗的参照指标 ,临床上使用方便 ;跟骨Bohler′s角、Gissane′s角的改变与跟骨宽度的增加是跟骨骨折诊断、治疗的要点 ;骨折后可参照本文测量结果恢复跟骨的长、宽、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调查:附2041例报告 被引量:69
4
作者 朱汉民 周慕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48-251,共4页
关键词 质疏松 老年病 密度测定
原文传递
经跗骨窦间隙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8
5
作者 施忠民 邹剑 +1 位作者 顾文奇 蒋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评估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筛选3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切开组,每组15例。微创组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 目的评估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筛选3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切开组,每组15例。微创组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组采用“L”形外侧扩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综合评估最终疗效。结果微创组及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9个月和19.9个月。切开组有2例发生皮肤切缘表皮坏死。两组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微创组Boehler角平均13.1°±3.8°Gissane角平均28.1°±7.8°;切开组B0hler角平均14.9°±4.3°Gissane角平均26.2°±8.2°。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和VAS评分分别为(91.2±15.9)分和(1.7±1.3)分;切开组分别为(82.4±14.7)分和(1.9±2.1)分;SF-36评分微创组[(79.5±12.1)分]优于切开组[(70.2±12.4)分]。微创组4例、切开组15例出现不同程度距下关节僵硬。结论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方法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及距下关节僵硬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并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65
6
作者 刘新成 陈雁西 俞光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跟骨骨折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榆索过去20年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数据库包括Medline9 - 2008 ) , Cochrane Database ( 1989 - 2008 ) , Embase Database ...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跟骨骨折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榆索过去20年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数据库包括Medline9 - 2008 ) , Cochrane Database ( 1989 - 2008 ) , Embase Database ( 1989 - 2008 ), Science Direct(1989—2008)等。再根据具体的纳入标准,对检索出的文献及其参考文献行手工检索,对入选文献行数据汇总,采用SPSS14.0及RevMan5分析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根据预设检索条件,共检索出1823篇关于跟骨骨折的原始文献,经过筛选和评价,最后收集到29篇临床研究报道符合本次Meta分析的纳入标准。上述研究共计2661例患者(2800侧患足),提供r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方法的信息:数据分析结果提示,跟骨骨折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发生率=8.6%,95%可信区间(CI)7.53~9.61]、创u边缘坏死(发生率=2.6%,95%CI2.05~3.24)、创伤后关节炎(发生率:2.0%,95%C11.42~2.44)、腓骨肌腱炎(发生率:1.3%,95%C10.84-1.66)、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1.2%,95%C10.81~1.62)、跟骨骨髓炎(发生率=1.0%,95%C10.60~1.33)、骨不连(发牛率=0.2%,95%C10.04~0.39)、骨折复位不良(发生率=0.1%)和内固定物问题(发生率=0.7%,95%C10.4~1.03)。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较常见,临床医师应正确认识并尽早邓以干预,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8
7
作者 郭宗慧 庞清江 +3 位作者 刘江涛 余霄 杨长春 郑兴国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载距突螺钉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必要性。方法将跟骨CT扫描后的Dicom数据输入Mimics12.0软件及Ansys13.0软件中构建跟骨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而后,将此模型导入Solidworks2010软件中,根据Sanders分型... 目的探讨载距突螺钉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必要性。方法将跟骨CT扫描后的Dicom数据输入Mimics12.0软件及Ansys13.0软件中构建跟骨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而后,将此模型导入Solidworks2010软件中,根据Sanders分型切割跟骨,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模型。将AO跟骨钢板及螺钉的几何参数输入Solidworks2010软件中,在跟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两种内固定模拟,一种为钢板放于跟骨外侧面,在钢板后关节面下方2枚螺钉孔、钢板后方2枚螺钉孔、钢板下方1枚螺钉孔、钢板前方2枚螺钉孔分别垂直跟骨打入松质骨螺钉;另一种为在前一种固定方式的基础上再在钢板后关节面最下方螺钉孔向载距突打入1枚皮质骨螺钉。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两种内固定模型加载,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别计算两种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相同条件的加载下两种内固定跟骨模型的最大主应力均集中于载距突皮质骨,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模型在骨缝间位移值、跟骨最大主应力值、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最大主应力值方面均较无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模型小,且应力更分散。结论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稳定性,可很好地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52
8
作者 刘建国 李贵斌 +2 位作者 陈洪瑜 宋华伟 徐莘香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9期608-610,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38例46侧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的跟骨骨折进行随访,随访结果采用Kerr百分制评分系统评估。结果22例26侧获得随访:手法复位6例,优良率83.4%、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7例,优良率87.5%、切开复位... 目的分析影响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38例46侧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的跟骨骨折进行随访,随访结果采用Kerr百分制评分系统评估。结果22例26侧获得随访:手法复位6例,优良率83.4%、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7例,优良率87.5%、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8例优良率90%、切开复位钢板固定1例效果为良。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好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好于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好于手法复位,同时关节内骨折良好疗效的取得在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及跟骨外形长度、宽度的完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距下关节 关节内 治疗效果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克氏针固定 随访结果 手法复位 撬拨复位 距下关节面
下载PDF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57
9
作者 姚琦 仇永辉 +3 位作者 祝孟海 倪杰 彭立彬 袁晓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19 ~ 68岁,平均45岁;左侧29例,右侧36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27例,Ⅲ...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19 ~ 68岁,平均45岁;左侧29例,右侧36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27例,Ⅲ型24例,Ⅳ型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至17d,平均6.2d;采用跟骨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观察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切口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9例,13.8%)和无并发症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坠落高度、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筛选导致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Ⅱ级及以上(OR=8.750,P=0.002)、坠落高度(OR=9.570,P=0.003)、止血带使用时间(P=0.020)、手术时间(P=0.025)、受伤至手术时间(P=0.004)、住院时间(P=0.013)、低白蛋白血症(OR=6.000,P=0.012)等与跟骨术后切口感染有重要联系. 结论 在常规诊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因素,重视术前软组织损伤评估、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合理处理术后伤口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固定术 手术后伤口感染
原文传递
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3
10
作者 马超 王成伟 唐国柱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443-1452,共10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min,开放组为(54.25±5.09)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ml,开放组为(61.75±7.13)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t=3.87,均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t=15.88,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t=13.52,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t=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 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重视新鲜跟骨骨折的处理 被引量:50
11
作者 俞光荣 赵宏谋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1期801-803,共3页
跟骨骨折在临床较常见,由于跟部周围软组织菲薄,且血供较差,损伤易累及关节面,手术或保守治疗不当,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常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新鲜跟骨骨折的有效处理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关键词 治疗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及经皮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51
12
作者 肖凯 方真华 +2 位作者 安颖 熊元 李鲲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905-912,共8页
目的 探讨采用跗骨窦小切口及经皮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采用跗骨窦小切口及经皮复位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4例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25~68岁... 目的 探讨采用跗骨窦小切口及经皮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采用跗骨窦小切口及经皮复位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4例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25~68岁,平均(46.64±10.51)岁;Sanders Ⅱ型39例,Ⅲ型25例.采用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经皮牵拉复位技术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高度,以跟骨接骨板及经皮螺钉进行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测量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0±2.03)个月.术后除4例出现切口皮缘浅表坏死外,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腓骨长、短肌肌腱腱鞘炎、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44±1.38)周.术中23例患者植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17±1.16)周;术中41例患者未植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91±1.62)周;植骨与未植骨患者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6,P=0.061).B(o)hler角由术前6.625°±4.904°(范围,-5°~1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1.031°±4.660°(范围,24°~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63,P=0.000);Gissane角由术前76.094°±12.981°(范围,55°~10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27.328°±6.486°(范围,115°~1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46,P=0.000).Maryland评分为62~100分,平均(85.84±9.75)分,其中优30例(Ⅱ型22例,Ⅲ型8例),良27例(Ⅱ型15例,Ⅲ型12例),可7例(Ⅱ型2例,Ⅲ型5例);优良率89.06%(57/64).结论 采用跗骨窦小切口及经皮复位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清晰、复位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跟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0
13
作者 武勇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2期1077-1079,共3页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左右,也是致残率很高的骨折之一。早期伤口处理、长期疼痛、创伤后关节炎、再手术等都是跟骨骨折常见的问题。跟骨骨折的治疗很有挑战性,也有很多争议。近年来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有增加的趋势,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左右,也是致残率很高的骨折之一。早期伤口处理、长期疼痛、创伤后关节炎、再手术等都是跟骨骨折常见的问题。跟骨骨折的治疗很有挑战性,也有很多争议。近年来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有增加的趋势,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1跟骨骨折的发病机制及分型多数跟骨骨折属于高能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跟骨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4
作者 郑移兵 齐越峰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1期962-966,共5页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部损伤,可选择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撬拨克氏针固定、关节融合术或外固定支架等多种治疗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作为目前跟骨骨折治疗的主流术式,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尤其是Sanders Ⅱ型和Ⅲ型骨折...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部损伤,可选择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撬拨克氏针固定、关节融合术或外固定支架等多种治疗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作为目前跟骨骨折治疗的主流术式,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尤其是Sanders Ⅱ型和Ⅲ型骨折,但对于Ⅳ型骨折的治疗及是否植骨存在争议,其缺点是软组织并发症较高。跟骨骨折经皮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目前对跟骨骨折分类、撬拨复位适应证、固定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选择不一导致了临床疗效存在差异。跟骨骨折的治疗较为复杂,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不能为追求解剖复位盲目扩大切开复位手术指征。根据患者损伤程度、骨折类型,合理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文献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与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8
15
作者 伍凯 林健 +1 位作者 黄建华 王秋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25-832,共8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35例(36侧)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7例,女8例。18例(19侧)采用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35例(36侧)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7例,女8例。18例(19侧)采用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创组),17例(17侧)采用经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影像学评价包括Bshler角及Gissane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survey,SF-36)。结果微创组术后随访平均(14.6±2.36)个月,传统组(18.3±2.3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微创组和传统组B6hler角及Gissane角的术后值及末次随访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AOFAS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为(84.74±8.14)分,(1.68±0.95)分和(89.36±4.69)分;传统组AOFAS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为(82.06±10.95)分,(1.94±1.43)分和(86.71±5.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无血肿形成、皮缘坏死、伤15裂开及骨髓炎等切口问题发生,距下关节僵硬3侧,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侧。传统组发生切口并发症2侧(1侧血肿形成,1侧伤口裂开),距下关节僵硬8侧,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侧。结论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骨折可以取得与经外侧“L”型切口相似的疗效,但前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固定术 术后相关并发症
原文传递
载距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16
作者 王志杰 邹云雯 +1 位作者 钟世镇 丁自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通过研究跟骨载距突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来设计内固定的最佳位置和角度。方法 ①测量正常跟骨的以下指标: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厚度,②观察跟骨内部结构,③研... 目的 通过研究跟骨载距突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来设计内固定的最佳位置和角度。方法 ①测量正常跟骨的以下指标: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厚度,②观察跟骨内部结构,③研究载距突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学,④观察跟骨中部螺钉模拟内固定及测量相关角度,⑤随访观察27例经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效果。结果 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最大及最小厚度分别是50°±5°、69°±5°、(41.75±1.76)mm、(12.14±1.60)mm、(4.81±1.07)mm;载距突中关节面下方的骨小梁结构致密,并且与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致密骨小梁相连续;载距突与走行于其内侧的肌腱血管关系密切;在冠状面上测量自后关节面到载距突的三个进针点打人克氏针的最佳进针方向分别是:最低点向上25°±5°、最高点向下3°±3°、中点向上13°±3°;根据以上测量值进行手术,无患者出现复位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疗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8.9%。结论载距突是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中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载距突基底部的最小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载距突与后关节面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固定术 解剖学
原文传递
跟骨的解剖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8
17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3 位作者 朱辉 袁锋 蔡宣松 郭荻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 :研究跟骨解剖学分部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将跟骨按其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和丘部 5个部 ,并在 5 4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上对各区进行骨性测量。结果 :跟骨各区在骨的质量、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各有... 目的 :研究跟骨解剖学分部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将跟骨按其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和丘部 5个部 ,并在 5 4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上对各区进行骨性测量。结果 :跟骨各区在骨的质量、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各有其解剖特征和功能。跟骨前部长、高和宽分别为 (19.8± 2 .2 )、(2 4.5± 3 .2 )、(2 2 .4± 3 .2 )mm ;跟骨水平长 (68.6± 6.4)mm ;跟骨载距突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2 3 .6± 3 .0 )、(9.5± 1.2 )mm ;跟骨丘部宽、高和底长分别为 (2 7.5± 2 .6)、(16.4± 1.2 )和 (40 .9± 5 .1)mm。结论 :跟骨解剖分部与跟骨骨折线的形成有关 ,并有利于对跟骨骨折和病损进行恰当的解剖学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测量 分部
下载PDF
经微创跗骨窦切口入路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比较治疗跟骨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45
18
作者 吴旻昊 孙文超 +3 位作者 闫飞飞 侯志强 冯帆 蔡林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2期1118-1126,共9页
目的 :比较微创跗骨窦切口入路(minimally invasive sinus tarsal appproach,MISTA)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conventional L-shaped lateral approach,CLSLA)两种术式治疗跟骨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 目的 :比较微创跗骨窦切口入路(minimally invasive sinus tarsal appproach,MISTA)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conventional L-shaped lateral approach,CLSLA)两种术式治疗跟骨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s、VIP、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MISTA和CLSLA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RCT or NOT 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3月。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人独立进行RCT或非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和4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4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外侧L形入路相比,跗骨窦入路的手术时间较短[MD=-5.41,95%CI(-6.71,-4.12),P<0.00 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OR=0.10,95%CI(0.05,0.21),P<0.00 001];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MD=3.09,95%CI(1.72,4.46),P<0.00 001]。传统外侧L形入路术后B?hler角优于跗骨窦入路[MD=-0.80,95%CI(-1.45,-0.14),P<0.05]。而两种切口入路在术后Gissane角[MD=0.35,95%CI(-0.77,1.47),P>0.05]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MD=2.12,95%CI(-0.71,4.95),P>0.0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跗骨窦入路与传统外侧L形入路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上疗效相当,但跗骨窦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的优势。由于原始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下载PDF
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 被引量:44
19
作者 韩明建 王志杰 +1 位作者 邹云雯 褚言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5-338,共4页
目的 探讨采用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治疗34例男性闭合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34岁;左足14例,右足20例;高处坠落伤22例,车祸伤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21... 目的 探讨采用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治疗34例男性闭合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34岁;左足14例,右足20例;高处坠落伤22例,车祸伤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21天,平均13天.术前均对伤足摄正、侧位X线片及跟骨的CT轴位片.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18例.采用扩大外侧入路对34例患者进行手术,骨折复位后利用锁定跟骨钢板完成骨折内固定.结果 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0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B(o)hler角由术前平均7.41°±4.08°改善至术后第7天的29.74°±5.56°和术后3个月的30.00°±5.53°;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163.71°±9.31°改善至术后第7天的122.59°±14.11°和术后3个月的125.85°±19.31°.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撞击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的踝-后足评分为(17.68±9.34)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4.79±4.01)分和(74.28±17.92)分.结论 应用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44
20
作者 杨彬 王德成 +1 位作者 张兴国 王忠伟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7期599-60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2~68(42.3±12.7...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2~68(42.3±12.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Ⅲ型23例,Ⅳ型12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改变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0(14.5±2.0)个月。切口长度4.0~5.5(4.7±0.4)cm。1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切口延迟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例,随访无钢板外露、松动,无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切口愈合时间14~28(15.4±4.7)d,骨折愈合时间8~14(9.8±1.9)周。B?hler角由术前的(9.81±14.28)°恢复至术后3 d的(26.35±11.04)°、术后12个月的(25.96±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由术前的(122.54±16.79)°恢复至术后3 d的(120.85±11.88)°、术后12个月的(120.62±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ryland评分由术前的12.66±4.10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92.20±7.82,其中优32例,良2例,可1例。结论 :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切口小,软组织损伤程度低,并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是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